APP下载

新形势下高校就业工作的实施建议

2022-05-23鲁瑶付泽裕

中国应急管理科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新形势建议

鲁瑶 付泽裕

摘 要:文章回顾了目前高校就创业工作方法,梳理目前学界所提出以两种维度的就业工作思路,高校就业工作可能以短期功利性的数据为目标,通过相关研究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高校工作中容易忽略的三个问题,分别是就业心理及就业价值观,短期功利化以及用人单位线上招聘问题。最后提出新常态下就业工作的实施建议,并展望了新常态下高校就业工作。

关键词:新形势;高校就业工作;建议

基金项目:金陵科技学院重点课题“新时代工匠精神与大学生职业规划融通机制”(JIT-XSGL-201903);2020年金陵科技学院 学生工作课题:基于社交媒体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研究(JIT-XSGL-202001) 作者简介:鲁瑶(1982-),男,安徽繁昌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大学生就创业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与研究

据教育部统计202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1076万,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更加严峻复杂的形势。因此学界也积极出谋划策,并提供了为创新高校毕业生就创业的工作方法的举措。然而,这些举措主要涉及两个思路,第一个是从宏观视角分析高校毕业生就创业工作的困境;从供需关系的角度出发,其核心是经济发展,即高校教育设施科技化,就创业工作适应经济发展的趋势。第二个是以相较之微观而言的个体为主要的叙述模式,即从高校大学生自身出发,强调高校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突出职业规划在受教育者中的重要作用,强调受教育者的终身学习;加强高校教育就业指导以及对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的培训。除此之外,还有第三个思路,就是对高校就创业工作本身进行反思。大数据时代下高校毕业生还是以就业、功利、实用等社会分层外显化为目的,进而所提出的解决措施主要聚焦于数据平台等“硬件”设施的完善。张继明(2020)指出,一味强调和突出教育的外显性因素,而忽视教育促进受教育者精神品质的提高。从后果论而言,这样会加剧处在以经济发展为向导的人的精神困境与危机。[1]在某种程度而言,高等教育的内在价值与外在功用是失衡的。

总之,就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工作方法而言,目前学界从针对的主体而言,大体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受教育者,即强调他们线上择业就业的能力。突出自身的学习能力与职场胜任能力。第二类是高校教育,持续提高大学生人才培养的质量,用社会外显化的数据衡量人才质量,作为增强大学生适应数字化社会的能力的评判依据。第三类是岗位提供,即保持“创岗位、稳就业”政策的支持力度——一方面保障民营企业的创岗数量,另一方面合理增加正如体制内的人员需求。

但是,上述对于高校毕业就业工作方法的措施,有一种惊人的相似,即绝大多数措施都指出要加强对大数据的利用、提高自身掌握科技的能力。通过分析此般思维模式的内在逻辑,指出学界所提出的主流方法注重手段而容易忽视高校就创业的初衷和目的。易言之,不论是高校还是高校毕业生,如果他们只从经济导向、功利、实用的逻辑出发,那么一种“产品”化培养的逻辑就不可避免。技术化时代的发展不可回避,但对于高校就业工作方法的反思却可以一直进行,只有创新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工作方法机制和理念,才能从容应对未来的“黑天鹅”事件,才能重塑人才培养体系,服务于高校大学生在校期间全面发展需求,引导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此同时尽早就业定位准确,毕业生能够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

一、基于两种维度的就业工作思路

1.高校的就业推进工作思路

目前,全球经济复苏面临严峻复杂局面,国内经济也存在下行压力,按照市场、供需关系的观点,受经济影响必然导致就业岗位锐减,而高校毕业生数量又逐年增加,因此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骤增。面对这样的现实情况,国家为应届毕业生,提供扩大基层就业机会、扶持大学生创业、研究生扩招、加大公务员及事业单位招聘等政策。在政策红利的促进下,全国高校涌现出了一批就业工作先進单位。如南昌大学以“稳就业”为发力点,探索改革了更为有效的就业评价机制、建档立卡毕业生精准帮扶机制,着力打造具有特色的留赣就业项目、职业生涯规划校外导师进校园项目、暖心和精准的就业服务项目。南京工程学院两条先进经验:一是通过三条战线压实主体责任,分别是教学战线人才培养责任,学工队伍就业推进责任,专业落实就业责任。二是通过发挥地区长期合作、行业长期影响力、校友资源三大优势,实现就业岗位供给的充足。综上所述,2021年高校先进就业工作思路涵盖以下几点:精准就业服务;建设互联网就业信息平台;利用全校资源拓宽就业渠道。

2.基于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工作思路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高校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力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

高校基于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注重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加强在低年级的职业规划教育和创业教育,明确就业去向和职业定位,提升社会职业适应能力。其次,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强调专业理论和实践的融合,能够适应社会的人才需求。再次,加强高校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自我核心竞争力。增强大学生适应数字经济时代就业的能力。最后,塑造大学生“终生学习”的习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与工作相当的能力,而不是寻找与能力相当的工作,强调“职场胜任力取决于学生学习力”。[2]总之要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人文素养。

由此可见,两种思路均可推动高校就业工作,但又有不同,高校的工作思路偏向于短期应急的措施,需要短时间的就业推进效果,缓解就业压力。而基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维度是长期规划,既要依托学校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也要大学生主动学习,这个维度强调的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综合能力积累,毕业时能找到胜任的社会工作岗位。

二、新常态下,高校就业工作容易忽略的问题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引起社会强烈关注,为快速促进大学生就业,全国各地重视基于高校就业工作思路,但高校就业工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容易忽略如下问题:

1.短期功利化忽略了高校人才培养的初衷

对于短期功利化的过度关注,忽略高校人才培养的初衷,会将人才培养导向“产品”培养。国家扶持大学生就业的政策相继出台,为促进毕业生就创业的效果显著,就业服务上,不断拓展就业渠道,增加线上招聘会,加强了智慧就业平台建设,完善了线上面试、电子签约等流程,从短期看,我们非常重视了毕业生就创业工作,尤其通过新媒体技术手段优化了就业管理工作,部分高校的效果显著。但是,这种一味拓展就业渠道,时时收集毕业生相关信息、就业动态以及外显数据,这样的行为类似于将学生当作“产品”,将高校当作工厂进行加工的过程。那么采集相关数据便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打磨自己的“产品”。按照“产品”的思路,面临市场需求的变化,技术转型和数字经济的刺激,对“产品”的要求或对其的“加工”、“改造”就势在必行,即要持续提高大学生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大学生适应数字经济时代就业的能力。表面上看我们比任何时候都要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就创业工作,实际上,高校的积极作为有短期功利化的表现,但就创业工作绝非是短期化的事情,更不是出台一些政策就能有根本性的转变。

2.用人单位线上招聘问题

目前,在实际操作层面,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高校都相继推出了网上办公、无纸化签约等新媒体技术。但不同地区对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差别较大,根据王华在《2020江苏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研》文中,通过5841家用人单位调查如图3所示,有21.7%单位愿意参加线上招聘,但同意采取线上面试的单位只有20.2%。[3]由此可见,线上线下招聘模式并存情况下,尽管各地在招聘、面试、网签都实现了线上同步操作,受制于传统思维惯性的影响,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用人单位响应号召仓促实行网上签约,由于对相应的流程并不熟悉,导致签约时间没协调好而错失自己心仪的招聘人员。此外通过线上招聘、面试最后实现网上签约的高校毕业生比例非常低,大多数企业需要纸质的协议,或者还需要面试者到用人单位以考察的名义进行宣讲、面试或面谈。

高校与用人单位无法协同线上招聘等就业流程服务,就会出现一边进行网上签约,另一边又线下跑动;本来是事半功倍的事情,却变成了事倍功半。现如今局面,我国长时间面对境外输入压力依然严峻复杂,可预见中高风险地区的2022届毕业生同样面临问题,线上招聘流程如何保证线下招聘的效果,提供优质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

三、新形势下的高校就业工作实施建议

1.加强高校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

众所周知,每年大量毕业生求职的过程中会遇到困难和挫折,高校要密切关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困难和挫折,全程指导。大学生创业群体在应对突发事件中容易产生心理焦虑,在“黑天鹅”事件带来的心理应激反应,而这一系列焦虑的心理状态会影响他们对社会价值观的选择。可见,心理方面的教育不是单纯地对受突发事情影响的“患者”进行心理疏导,而是经历从干预,到使其充分挖掘自我的心理韧性,以此达到自我调节的过程,从而稳定其自身正确的社会价值观。陈雪峰指出,心理韧性“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指的是让自己积极的心理能力发挥作用,给自己信心和力量。” Nigel G.Wright最先提出了“韧性”概念,即强调提升全社会的应急管理体系和公众对风险的认知,从被动的防御转变为主动的面对,这样的“韧性”就体现在对所突发的不可预知的事件的适应能力上。所以,为避免大学生社会价值观大幅变动的倾向,就需要一方面提升高校应激管理体系的建设,让他们从一种消极被动的心理戒防状态,逐渐转向乐观心态:积极主动地面对危机事件并能够化“危”为“机”。

2. 高校就业工作要识术更识道

诚然目前社会上各种措施,的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也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但正如前文所言,我们要避免功利化对待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避免一味注重创新的形式和手段,避免非常重视短期各种数据指标,而强调“产品”模式的培养方式,相比之下,应该注重高校就创业的本质以及政策的持续、有效性。事实上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一直存在,社会需求层面上早就完全是供大于需的局面,只不过雪上加霜加剧了这个局面。各种就业创新方法都是术的层面,而道的层面而是我们更要强调和重视的事情,这里的“道”指的是我们高校人才培养的体系,所以这个才是我们的根本,高校所有教学、科研、实验、实践、实习等环节是否符合人才培养方案,在符合道德基础上,可以用“术”的方法实现我们目标,高校毕业生就创业工作方法不能一昧地强调“术”的侧面,偏离“道”的根本,容易偏离航线,失去方向。

3.建立大数据精准就业服务模式,做好线上线下同步招聘

新形势下以来,各高校开拓就业工作的创新机制,取得了显著成绩,各高校开始就业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实现线上线下开展的就业管理服务工作,如简历指导、模拟面试、创业咨询等等。近年来高校并没有实现利用大数据服务于精准就业,高校毕业生的每日健康申报信息、基本信息、就业信息等等往往分屬于不同部门收集管理,从而未能整合资源,反而不断的重复填表,不仅增加了工作量,反而会引起个别学生的反感。因此真正实现大数据下的精准就业服务模式,做好线上线下同步招聘。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保证数据安全、完整的情况下,整合毕业生相关的所有信息(如健康信息、基本信息、就业信息、招聘信息、升学考试信息等)统一由就业指导部门管理。其次,实现真正的一人一档,不仅仅是就业困难学生,所有的毕业生都要有的详细数据,这是每个毕业生的数字画像,这才是精准就业服务的关键,只有这样,班主任、辅导员才能做到真正的精准推荐。最后,高校与政府职能部门、用人单位的资源整合,实现就业管理上下游的一站式服务。高校与用人单位的资源整合,一站式管理,是可以实现的,这也是未来发展方向,高校要协同用人单位,线上与线下就业流程的随时切换,共同应对校园招聘新形势,避免出现用人单位可以线上招聘,但不接受线上笔试、面试,或者无法办理电子网签协议。这会导致毕业生因找工作而频繁请假,给校园防控带来极大的压力。

四、结语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提出“六稳六保”目标,层层压力也导致部分高校就业工作过于强调一些量化指标,如就业率、创业率、升学率、出国率等,必然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功利性倾向,从而忽略高校人才培养的初心。高校承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任务,建立基于两种维度就业工作思路,注重毕业生综合素质发展,全面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因此,我们要以“新常态”的方式去思考问题,高校毕业生就创业工作方法除了面临应该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即便有突发事件来临时,不仅要主动去适应这样的一种“新常态”,新常态下高校就业工作模式,不要过分强调对大学生求职技能和创业能力培养,高校要坚持育人之道,不断通过毕业生就业工作成效检验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立足新常态下建设就业工作的创新模式,利用好大数据平台加强线上线下就业资源的整合,从而实现精准就业管理,持续提高线上线下就业服务质量,将“三全育人”理念融入高校就业工作的全过程,密切关注毕业生就业心理,引导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业观。我们要通过高校就业工作的开拓创新,未来面对类似于这样的“黑天鹅”事件时,能够更加从容、冷静、淡定。

参考文献:

[1] 张继明.当代高等教育的社会分层功能分析——兼评《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的社会分层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20(05):89-92.

[2] 王华.2020江苏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研[J].2020(6):19.

[3]陈雪峰.突发事件后的心理应对[J].心理与健康.2020(8):6-8.

猜你喜欢

新形势建议
我建议,你也想我一下
过剩的建议
关于不做“低头族”的建议
新形势下“管理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新形势下的外企财务管理建议分析及相关问题阐述
新形势下班集体建设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三代人的建议
F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