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2022-05-23张永洁
张永洁
关键词:声势律动;初中音乐;运用策略
中图分类號: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2)-16-
引言
在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影响下,音乐教学在初中教育体系当中的重要地位日渐显著,随着音乐教学的地位发生变化,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在此情况下,音乐教师务必要立足于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加强对有效性、创新性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争取在增强教学效果的同时,也能满足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从而获得巨大的教学效益。而声势律动作为一种动态化的教学方法,恰好能够满足上述要求,因此广大教师当务之急就是对声势律动的应用策略进行深入研究。
1.声势律动概述
从本质内涵来看,可以将声势律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声势内容,即学生通过动作发出声响,比如拍手声、跺脚声等等,学生能够通过肢体动作感受音乐作品的内涵,进一步强化了音乐对学生的感官刺激;另一部分是律动内容,相较于声势,律动属于情感升华的具体表现,通过有规律的肢体动作,学生能够更加准确地掌握音乐旋律,这也可以被看做是节奏训练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声势律动,学生的听觉、感觉、触觉都能得到激活与强化,同时也能将抽象的音乐知识转化为具体的肢体动作,这样不仅有助于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而且还能促进学生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的显著提升,这对落实核心素养要求是十分重要的[1]。
2.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2.1通过声势律动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
新课标强调,要想落实有效性教学的基本要求,广大教育者首先就要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这样才能将其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而声势律动作为一种动态化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打破静态化的音乐课堂,而且还能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和自我展示的机会,这对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和个性化需要都是十分有利的。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初中音乐教材初一上册《青春舞曲》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生动的音乐情境,在播放音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肢体动作进行伴奏,让学生在理解音乐作品的基础上配合相应的动作,并形成一定的动作规律,这样不仅能够形成欢快的课堂氛围,而且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音乐学习活动当中,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2通过声势律动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
从声势律动的基本特点来看,其主要是通过肢体动作来帮助学生感知因音乐内涵,从而深化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认知理解。鉴于声势律动的应用价值,音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声势律动来掌握音乐知识技能,借助声势律动强化学生的乐感和节奏感,从而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显著提升[2]。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初中音乐教材初二上册《我爱你,塞北的雪》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肢体动作展示音阶的上升或下降,当音阶上升时,学生可以通过抬手示意;当音阶下降时,学生可以将手落下。与此同时,在播放音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缓缓的律动,通过点头、闭眼、摇摆等动作表达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这样不仅能够内化音乐知识,而且还能使学生与音乐作品融为一体。
2.3通过声势律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上述内容提到,艺术最大的价值在于能够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而声势律动则是情感表达的主要途径。为此,音乐教师必须要立足于声势律动的实际特点,通过声势律动引导学生进行情感表达,争取在丰富学生情感体验的同时,也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从而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3]。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初中音乐教材初二下册《大海啊,故乡》时,教师可以先对学生提出有效问题,如“你是通过哪些动作来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呢?”“你对自己的故乡有着怎样的情感呢?如何通过肢体动作表达出来?”在提出问题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音乐曲目,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做出相应的动作,比如拥抱、跑跳等,然后为学生提供节奏训练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节奏训练掌握律动规律,从而更好地体会音乐作品中蕴含的思乡情感。由于每个音乐作品蕴含的情感价值不同,因此对于学生的启发也不尽相同,教师只有充分发挥声势律动的有效价值,才能引导学生通过肢体动作进行情感表达,从而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
3.结语
综上所述,从本质上来看,声势律动符合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要求,作为一种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其科学性与实效性是传统音乐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此外,声势律动的应用还能在很大程度上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工作的基本要求,因此将其引入初中音乐教学当中势在必行。而作为音乐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广大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充分挖掘声势律动的应用价值,在此基础上探索行之有效的实践策略,这样才能让学生在音乐学习当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引发学生的感情共鸣。
参考文献
[1]袁璟.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甘肃教育研究,2021,14(05):106-108.
[2]孙丽璇.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黄河之声,2019,16(12):123-124.
[3]郑宇.探究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教学探讨,2020,9(46):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