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准备与适应:新时代幼小衔接的实践路径

2022-05-22李婧

早期教育·教研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教育合力幼小衔接

【摘要】幼小衔接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程,也是幼儿顺利成长的关键。新时代幼小衔接工作的推进虽有成效,但也面临着一些现实困境,具体表现为背离幼儿的“小学化”、衔接过程的“单向化”和衔接内容的“模糊化”。为了推动幼小衔接走向科学有效,幼儿园要在做足准备中凝聚“推力”,小学要在助推适应中形成“拉力”。同时,二者要进行双向联动,构建教师培养、课程、教研三位一体的衔接体系,形成良好的幼小衔接教育生态,在协同合作中共筑幼小衔接的阶梯。

【关键词】幼小衔接;小幼衔接;双向路径;教育合力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22)01-0007-05

【作者简介】李婧(1995-),女,南京人,东南大学幼儿园教师、三级教师。

推动幼儿园与小学有效衔接,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要求的关键环节。2021年4月,《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发布,突出强调了幼儿园与小学协同合作,坚持双向衔接的重要价值[1]。同年9月,江苏省教育厅在贯彻落实《指导意见》精神的基础上发布了《江苏省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攻坚行动实施方案》,從幼小科学衔接课程教学改革、幼儿园小学联合教研、教师幼小衔接专业提升、家园校携手共育、违规办学行为综合治理等五个方面做出了具体的行动安排[2]。2017年,OECD发布的《强势开端 5:幼小衔接》报告中明确指出,“幼升小”是幼儿面临的第一次向正规教育起步的升跃,衔接得好坏对幼儿性格塑造、行为养成、学业成绩提升具有重要作用[3]。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幼小衔接问题进行研究,然而幼小衔接观念不科学,幼小衔接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幼小衔接课程和评价机制缺乏等问题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依然突出[4]。明确幼小衔接的现实困境,探寻幼小双向衔接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能够强化幼小双方的衔接意识,切实提高衔接成效,从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一、准备与适应的失调:当前幼小衔接的现实困境

(一)多重因素掣肘以致幼儿园教育“小学化”

虞永平指出,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是指幼儿园教育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无视或忽视幼儿的学习特点,让幼儿学习小学生的内容,让幼儿以小学生学习的方式学习[5]。幼儿园教育“小学化”一直是幼小衔接过程中的“拦路虎”,具体表现为教育目标小学化、课程设置小学化、教学过程小学化、行为规范小学化、教学评价小学化等[6]。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诸多危害已经多次被学界证实,包括尚未上学就已厌学,压抑天性剥夺快乐,违背生理损害健康,打击自信个性失健,片面发展错过关键等[7]。这种背离幼儿的学习模式并非源自小学,而是家长功利的教育目的、幼儿园错误的教育理念以及教师不当的教学方式等多方面因素所导致的。在幼小衔接中幼儿的不适应突出表现在学习方面,因此很多幼儿园为了减少衔接的阻碍,选择直接进行“幼小同化”,即让幼儿园和小学教学方式统一[8]。殊不知,幼儿园与小学的教学活动本就不同,如果幼儿园单方面对这种合理性差异进行抹平,而不是为衔接进行递进性的过渡,就会对幼儿的健康发展造成难以磨灭的损害。

(二)小学参与缺位以致衔接过程“单向化”

目前我国幼小衔接呈现单向化的特点,即幼儿园主动向小学靠近,可是小学却很少与幼儿园沟通,很少了解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9]。实际上,小学是幼小衔接工作的核心主体之一,扮演着不可代替的重要角色。关于小学在幼小衔接过程中所做的努力可以理解为“小幼衔接”,这一概念在日本比较流行。日本的小学会根据孩子的发育情况,重视婴幼儿时期孩子的嬉戏和生活体验,尊重孩子生活和发育的连续性[10]。这一点十分值得国内的小学进行学习,小学必须深知实现幼小衔接不仅是幼儿园的工作,其自身也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与改革。如果小学抱有“位高一等”的错误心态,坚持以“小学文化”为本,而非以“儿童文化”为本,就会导致其在幼小衔接中的缺位,弱化其应有的职能。因此,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不能只靠幼儿园来解决。小学教育界应当高度重视小学与幼儿园的衔接问题,主动地去衔接幼儿园,这是考验小学教育界是否具有儿童本位教育观念的重要尺度之一[11],也是幼小衔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三)儿童地位旁落以致衔接内容“模糊化”

当前幼小衔接的一个重大难题就在于衔接内容的模糊不清、混杂难辨。这种模糊性导致的问题就是衔接内容的坡度忽高忽低,难度不好把控,进而使幼小双方陷入不知所措的困境。幼小衔接内容不清的深层原因植根于教育者“成人化”的思考模式。在衔接内容的出发点上,幼小双方往往会优先考虑到幼儿学的内容将来能否“用得上”,而不是幼儿是否愿意学、是否需要学。这种忽视幼儿意愿和需要的理念会让衔接内容走向偏误。已有研究表明,幼小衔接的内容制订要基于其最大的利益相关者,即儿童的认知、期望与情感态度[12]。实际上,幼小双向衔接的内容应该紧紧围绕大班幼儿的年龄发展特点,在学习、生活、常规和教学等方面进行适应性教育。只有幼小双方科学合理地降低衔接内容上的难度和坡度,坚持辨伪去妄的原则,才能让幼小衔接更加行之有效。

二、准备与适应的贯通:幼小双向衔接的内在逻辑

(一)准备与适应的呼应调适让衔接更科学

幼小衔接本就是幼小双方的共同任务,“一头热”必然造成教育的脱节。尽管幼儿园与小学的学段相邻,但二者在课程、教学与评价等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差异,这就使得衔接过程充满变数。幼小双向衔接能够避免幼儿园单方面包揽幼小衔接的全部责任,使小学也能够充分发挥其在幼小衔接中的重要作用。另外,幼小衔接是一个多方面的综合任务,其中任何一环的“断层”都有可能会破坏衔接的有效机制。幼小双向衔接能够使双方的管理体制、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进行磨合与调整,让幼儿在具备适配性的衔接轨道上行进。幼小双向衔接也能够保持衔接的平稳节奏,让幼儿不是在陡然的跃进中加速过渡,而是以一种恰当的状态迎接小学的学习生活。双向衔接不是为了卸去幼儿园的“重担”,而是为了让幼儿园的努力更加专注有效,更是为了让小学肩负起幼小衔接的应尽之责。FA3ABAD6-4410-4556-97D7-998D39B9A4A7

(二)准备与适应的关怀支持让衔接更有效

幼小衔接需要持续连贯和顺畅自然,更需要科学有效。判断衔接是否科学有效的标准就是幼儿在过渡中的体验是否愉悦、发展是否健全。幼小双向衔接就像是一种抚育的传承,致力于凸显幼儿的主体性,而不是将幼儿置于一个被动迁就的位置。幼小双向衔接能够让二者在互相配合的基础上通力协作,围绕幼儿的切身利益和感受去思考衔接如何进行,从而缓解幼儿在衔接中产生的压力。倘若幼小教师能够达成双向衔接的共识,一同提升衔接的素养,辅助幼儿做好身心的准备与适应,那么这势必会提升衔接的有效性。除了教师的承接以外,环境等外界因素的衔接也能为幼儿的愉悦体验创设良好的条件,如在双向衔接中保持室内外环境的舒适能够让幼儿的身心更加放松。总之,幼小衔接的双向性能够从环境、制度、教学等多方面对幼儿进行共哺,让幼儿对幼儿园生活保持热爱,对小学生活充满向往。

(三)准备与适应的协力克难让衔接更顺畅

幼小衔接的动态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幼儿需要与全新的人、事、物进行磨合,在衔接的适应期中难免会遭遇诸多阻碍。如果幼儿园和小学各自为营,那么幼儿园便无法及时准确地获悉小学的生活与学习模式,小学也无法了解幼儿园的准备工作和教育状态。二者的疏离会衍生出许多误解,导致幼儿陷入一种“脱轨”的状态,难以在初入小学时顺利地进行身份与角色的转换。因此,幼小衔接的双向推动就像是一种“润滑剂”,在彼此了解与熟悉的基础上缓解衔接中的矛盾与冲突,让幼小双方在协力化解各类阻隔的过程中更好地把握衔接的要领。幼小双方需要进行持续的互动与沟通,追溯衔接问题的本质,从根本上打破衔接的壁垒。

三、准备与适应的合力:幼小双向衔接的实现路径

(一)幼儿园要在做足准备中凝聚“推力”

首先,幼儿园要在兼顾身心的前提下全面准备。幼小衔接不只是学段间的延续,更是幼儿健全成长的递进,因此关于幼儿入学准备的教育要以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为旨归。在身体发展的准备方面,幼儿园要鼓励幼儿积极参加户外活动,为幼儿的运动创设良好的环境。幼儿园应充分保障幼儿每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时间,提供方便、灵活多样的体育活动材料,开展多种形式的游戏和体育活动。在心理准备方面,幼儿园要为幼儿建立起积极的入学期待,帮助幼儿初步了解小学生活。如教师可以向幼儿介绍小学、让幼儿有讨论与参观小学的机会、让幼儿与小学生共同游戏等,使得幼儿在心理层面对小学更加熟知[13]。

其次,幼儿园要在把握重点的要求下系统准备。幼小衔接的良好准备并不是毫无侧重的全面铺开,而是一项讲求主次性的系统工作。德国学者哈克在研究中指出,幼小衔接过程中应主要解决六个方面的断层问题,包括行为规范、期望水平、关系人、社会结构、学习方式、学习环境[14],具体可以归结为生活、社会、学习三大方面。因此,幼儿园要对幼儿的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和学习准备予以重点关注。

最后,幼儿园要在尊重规律的原则下科学准备。唯有循着规律去准备才能让幼小衔接具有科学性,才能充分理解和支持幼儿的成长。幼小衔接直接面对的是大班幼儿,大班幼儿相较于中、小班幼儿在诸多方面都有着较大的转变,因此要尤其重视这一时期幼儿发展的独特性。在体能发展方面,大班幼儿的力量和耐力已经有了较好的发展,教师可以结合幼儿的发展情况为他们安排阶梯式的练习,让幼儿逐步适应小学体育活动的强度。在心智成熟方面,大班幼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心理韧性,能够在遭受挫折时尽量保持积极的态度,因此在班級活动的开展中,教师也要学会适当“放手”,给予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

(二)小学要在重视适应中形成“拉力”

首先,小学要为幼儿营造良好的适应环境。除了幼儿园方面的积极准备,小学也要树立明确的衔接意识,转变让幼儿被动适应小学的观念,创设适宜衔接的小学环境,让幼儿在熟悉中逐步适应小学生活。在室内环境方面,小学要充分考虑幼儿的感受,营造具有包容性的学习氛围。在教室的环境布置上,小学低年级可以开辟一面主题墙,让幼儿有机会参与环境的创设,还可以在学习园地等位置适当融入一些幼儿园的要素,减弱幼儿心中的对比感和突兀感。在室外环境中,小学可以为初入学的幼儿增设一个过渡地带,陈设一些幼儿熟知的户外器材,让幼儿在从熟悉到陌生的探索中逐步开拓视野,还可以在室外显眼的位置张贴一些有趣易懂的图文提示标语,帮助幼儿尽快熟悉校园环境。在室内外环境的衔接中,幼儿会愈发感受到小学有别于幼儿园的独特氛围,乐于挑战更具难度的任务,进而让幼小衔接的过渡更加顺畅。

其次,小学要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追踪幼儿的适应情况。小学的生活与学习模式相比于幼儿园会更加集体化和统一化,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规范性。但对于刚入学的大班幼儿来说,如果尺度把控不当便会形成一种僵硬的规训。受到遗传、家庭环境和不同幼儿园教育风格等因素的影响,幼儿的个体差异性较为明显,有的幼儿会很快适应和接受崭新的小学生活,而有的幼儿可能会排斥和抗拒这些陌生的转变,甚至产生厌学、自卑等负面心理。因此,小学要对幼儿的个体性予以持续关注,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在原有经验、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上的不同,有针对性地为幼儿提供个别化指导与帮助。教师要时刻考虑到个体差异,帮助幼儿逐渐接纳环境转换所带来的一系列变化,以幼儿乐于接受的方式来提升幼儿的适应能力,进而减少衔接中的阻碍。

最后,小学要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让幼儿的学习实现良好过渡。幼儿园与小学最显著的差异就体现在教学方式的分殊,这也是幼小衔接中最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教学方式不仅能反映出教师的个人特质和能力水平,还能投射出其教师观与儿童观的真实面貌。大班幼儿正处于从具象化思维到抽象化思维发展的转型期。然而,部分小学教师往往会忽视用直观化和易理解的教学方式来对待刚入学的幼儿。他们在教态教法的把控上欠缺考虑,导致幼儿难以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无法很好地吸收和理解所学的内容。这使得一些家长无奈地以为自己的孩子学习能力较差,只好求助于课外的辅导机构。殊不知,这些问题背后暴露出的是教师教学理念的偏差。因此,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考虑幼儿实际的接受能力,摒弃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主的教育目的,注意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FA3ABAD6-4410-4556-97D7-998D39B9A4A7

(三)构建“三位一体”的幼小衔接体系

首先,贯通“职前—职后”机制,衔接幼小教师培养体系。尽管幼小衔接的顺利开展需要幼儿园与小学两个组织机构的统筹合力,但决定衔接效果的依旧是人的因素。这里的“人”指的是所有肩负着幼小衔接任务的相关主体,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师。幼小双向衔接的良好推进离不开幼小教师的积极配合,因此教师培养体系的衔接尤为重要。在教师专业化的视野下,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是解决幼教与小教教师教育衔接的重要策略[15]。职前培养侧重于贯通幼小教师的学习内容,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角度建立系统完备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帮助幼小教师树立正确的衔接观。幼小教师的课程内容要侧重于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在系统培训中关注儿童心理和认知特点,并适当地将两个阶段的教育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的知识进行融合,让双方的准教师们对彼此的教育模式更加熟悉。

相较于职前培养,职后培养的教师互动对幼小衔接的影响更加显著。幼小教师培养体系的衔接在职后更多地表现为教师的“互动与互换”。一方面,幼小教师的互动是指双方要以幼儿为主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建立起互相学习与支持的融洽关系,在平等与尊重的交流中共同致力于幼小衔接工作。幼小教师要积极参与幼儿园与小学联合举办的讲座与会议,把握与对方交流经验的宝贵机会,及时了解幼小衔接的前沿动态;在观摩学习中领悟两个教育阶段的共性与差异,将学习到的理论应用于实践,并利用双方的教育资源为幼小衔接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幼小教师的互换是指幼儿园大班和小学低年级的教师彼此交换位置,以轮岗交流等形式进入对方的工作环境,在换位思考中切实丰富两个阶段的教育经验。在这种“角色互换”的真实场景下,教师能够更加有效地了解另一个阶段儿童的发展特点与需要。在熟悉的基础上,幼小教师可以在互换的过程中对自己在本阶段的教育表现进行深度反思,并以此作为调整和优化教育策略的依据。幼儿园与小学应联合建立可持续的长效机制,推动幼小教师的互动交流走向常态化和规范化。

其次,形塑“合作—对话”格局,衔接幼小课程体系。建立幼小双向衔接的课程体系要以幼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幼小课程体系的衔接要充分考虑到幼儿在不同学段的接受能力,在内容与形式上兼顾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幼小课程体系的衔接并不是单纯的“难度趋同”,而是需要形成一种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关系。一方面,幼儿园和小学要合力推进幼小衔接的课程在动态变化的过程中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幼儿园和小学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方面均要秉持衔接的态度,一方的调整需要有另一方的回应,一方的迭新需要有另一方的支持。幼小衔接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该经过双方的充分商议和交流,如咬合的齿轮般在互补中前进。为了推动幼小衔接的课程更加系统,还需要形成一体化的课程目标和彼此认可的实施方式,这就需要在双向的互动中建立起权威的监管机制。在这一机制的监督和管理下,幼小衔接课程能够在实施中扭转盲目模糊的局面,在科学具体的标准中形成贯通的高质量课程体系。另一方面,幼小课程体系的衔接需要在双方课程互动的基础上走向对话。课程体系的衔接需要双方在沟通中得知彼此的优势与短板,但这并不是衔接的终点。我国现在开发的幼小衔接课程主要还是集中在数学及语言领域,其他领域的研究较少[16]。幼小双方不仅要使课程设置对接得更加顺畅,也要让课程内容本身更具层次性。“原地踏步”的课程体系终将被淘汰,“你追我赶”的課程体系也注定会在衔接中频频受挫。幼小课程的和谐对话是一种并行共进的姿态,是在互动的基础上双方共同寻觅教育难题的破解之道。有效的课程对话既不是跟风般的模仿,也不是一味追求漫无目的的创新,而是倾听双方师生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最真实的诉求。这需要幼小双方的课程团队不断磨合,让课程体系的衔接更具活力和韧性。

最后,营造“互鉴—共赢”态势,衔接幼小教研体系。教研工作的良好开展是课程改革和教师培训的重要支撑。传统的教研活动是各学段基于本阶段的教学活动进行总结与反思、优化与提升。幼小教研体系的衔接有助于幼小双方对教育场域中发生的各类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理。在具体的落实层面,各级教研部门要把幼小衔接作为教研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年度教研计划,推动建立学段互通、内容融合的联合教研制度,让教研人员深入幼儿园和小学,根据实践需要确定研究专题。幼小双方要规范教研的各项要求,在明确每学期教研活动细则的基础上认真开展有效的教育研究,共同探究有价值的教研主题,丰富现场教研、专题教研等教研形式,对教研形成的成果要加以灵活应用。

幼小教研队伍不仅各自是一个学习团体,若联合起来还会形成一个更具影响力的学习型组织,从而为幼小衔接提供更大的助力。幼小教研体系的衔接还能为两个学段的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撑,提升幼小双方教师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此外,教研体系的双向衔接也需要借助“他山之石”。其中,最关心孩子学了什么、学得怎样的人就是家长。家长可以从孩子在家的表现出发,及时捕捉孩子的成长变化和心理动态,对教研的主题和内容表达自己的看法,并为教研的方向提供适切的建议。因此,幼小双方的教研团队要积极合作,深入教育一线的实践环境,根据具体的教育案例进行剖析,通过双方专家、教师和家长的合力,解决更多关于幼小衔接的难题。总之,幼小衔接是一项长期且重大的工程,需要利益相关主体予以重视,并让更多利于幼小衔接的举措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EB/OL].http://www.gov.cn/ zhengce/zhengceku/2021-04/ 09/content_5598686.htm.2021-11-08.

[2] 江苏省教育厅.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攻坚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http:// jyt.jiangsu.gov.cn/ art/2021/9/14/art_58320_10026864.html.2021-11-08.FA3ABAD6-4410-4556-97D7-998D39B9A4A7

[3] 许浙川,柳海民.OECD国家实施幼小衔接的目的、原则及启示[J].基础教育,2018,15(01):32-39.

[4] 刘源,程伟,董吉贺.我国幼小衔接教育政策的演变与反思——基于对1949~2019年相关政策文本的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21(01):67-84.

[5] 虞永平.找准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根源[N].中国教育报,2012-06-03(001).

[6] 谢玉坤.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表现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3(05):150-151.

[7] 叶平枝,赵南.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危害、原因及对策[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08):70-74.

[8] 杨文.当前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13(08):61-63.

[9] 李娟,劉滟琨,刘渺,贾淑新.幼儿眼中的“幼小衔接”[J].上海教育科研,2015(06):32-35.

[10] 王幡,白健,王建平.日本学前教育中“幼小衔接”的实践与启示[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80-85.

[11] 刘晓东.中国小学教育亟待战略转型——兼论“幼小衔接”应向“小幼衔接”翻转[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9,18(03):1-7.

[12] 崔淑婧,刘颖,李敏谊.国内外幼小衔接研究趋势的比较[J].学前教育研究,2011(04):53-60.

[13] [美]威廉·A.科萨罗.童年社会学(第二版)[M].程福财,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4:227.

[14] 杨敏,印义炯.从哈克教授的幼小断层理论看法国的幼小衔接措施[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9(04):55-56.

[15] 尹芳.从教师专业化看幼教与小教教师教育衔接的策略[J].教育探索,2008(10):99-100.

[16] 郭宇.幼小双向衔接的个案研究[D].长春:长春师范大学,2019:7.

通讯作者:李婧,961130283@qq.com

(责任编辑 王平平)FA3ABAD6-4410-4556-97D7-998D39B9A4A7

猜你喜欢

教育合力幼小衔接
严爱相济,多方合力
一例小学生入学适应的案例
为心灵安个家
幼儿园如何做好数学教育的幼小衔接
又看“幼小衔接”
简谈大班幼儿跳绳能力的培养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合力机制研究
家校合育 共享成长
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