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如何提高德育教育水平
2022-05-22付玲红
付玲红
摘要: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有利于规范学生的思想品行,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价值观念,塑造建康的人格信仰,从而有效提升学生们的是非辨别能力,促进学生建康发展,成长成才。课堂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阵地,是推进德育教育的主要载体。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立足学生素养发展目标,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推进道德与法治课程和德育教育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育人工作的本质首先是德育,其次才是智育、美育、体育等。德育不仅是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也是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在如今的新课改革背景下,大中小学都在积极思考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在教学中不断挖掘各学科德育元素,丰富学科教育资源,在课程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而言,更应该发挥其德育融合的主渠道作用,寻求有效的教学路径,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塑造积极健康的人格,为学生将来的成长与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1.小学道德与法治课进行德育教育的意义
1.1新课程标准的内在要求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求将德育教育贯穿到教学的始终,并在日常的教学环节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正确的道德观念。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榜样作用,并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要职责,对教材当中的德育点进行深入挖掘,并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以往的被动学习与接受学习,向着主动学习过度,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满足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各项要求。
1.2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内容
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有限,思维发展尚未成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但自制能力相对较差,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面对事情时缺乏正确的判断,极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发挥自身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角色,担负起自身职责,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内容均是经过严格筛选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起到典范作用,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并形成积极向上的道德观念,在今后的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2.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策略
2.1以新课改理念指导教学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价值观,构建健康的思想和心理,打造正确的行为规范,行成良好的个人习惯,促进公民基本道德素质的提升。因 此,我们可以看出,立足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教学的根本目标。基于此,我们在教学中需要强化立德树人的目标任务,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逐渐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树立正确的三观,提升自我价值实现的意识和信心。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必须围绕新课标,高度统一思想,不断强化认识,紧跟时代步伐,从而聚焦教学目标要求,把握育人导向,拓展生活资源和案例,实现道德与法治教育资源的扩充,实现体验式课堂的打造,实现科学课程教学的设计,挖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德育功能,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2将德育融入到课程教学中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丰富,教师在备课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巧妙设计德育教育知识,拓展课程教学内容,将德育教育落到实处。如在进行“我是一张纸”的教学中,首先,教师向学生讲解纸张生产原料、生产工序、主要表现形式、日常节约用纸的技巧等课本知识。其次,讲解造纸的历史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最后,让学生体会纸张的来之不易,树立生态保护理念,懂得珍惜资源、勤俭节约、爱护环境。再如在进行“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教学中,可以通过知识拓展,比如讲授深圳从一个小渔村转变成现代化城市的发展过程,让学生感受深圳人民艰苦奋斗、勇于创新、勤劳实干的“拓荒牛精神”,体会奋斗者的劳动价值,懂得美好生活来源于艰苦奋斗,引导学生自觉树立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勤奋学习的优秀品质。
2.3通过实践体验促进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小学生的是非辨别能力,而这一点,恰恰是小学生所欠缺的。因此,为了强化小学生的是非辨别能力,还需要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以及道 德标准和判断意识,所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不能是只谈道理而忽略实践或体验。所以,笔者更加倾向于采用体验式的教学,寓教于乐,做到润物无声,从而让学生理解和接受。如在開展“生活离不开规则”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红绿灯路口、超市和公交车站等地开展现场教学。在红绿灯路口,让学生学习交通指挥手势操,指挥行人按照交通信号灯 指引有序通行,亲身体验“小小交通指挥员”的重要作用;在超市,安排学生担当秩序维护员,引导购物者在结账时遵守秩序、依次排队、禁止插队。通过丰富生活化的实践和体验,帮助学生建立规则意识,构建良好的文明习惯。
2.4强化道德素养与法治意识
小学生擅长模仿,但是由于明辨是非能力薄弱,往往就会将错误的东西学进去,所以,教师应该对此加以关注,并利用好小学生的这个特点,发挥榜样的作用。我们可以为学生树立榜样并教会学生辨别是非,了解哪些行为可以效仿并值得表扬,为什么值得表扬,让学生理解其背后的道德原理。了解哪些行为不能模仿,模仿之后又会有什么不良的后果,明白道德原理所产生的深刻逻辑,从而让学生学会自觉匡正行为。比如在日常的校园生活中,地上有垃圾,教师要自觉捡起放入垃圾桶,并做好垃圾分类,这些细小的行为都会被学生看在眼里,并在潜移默化中感化学生,学生也会向老师学习,做一个讲卫生、爱护环境的人。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挖掘在社会常识、公序良俗、法律法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等板块中所蕴含的德育思想,并在教学实践中发挥新课改的导向作用,不断强化课程设计,积极寻找德育教育的趣味化、启发性、有效性的途径,让学生获得感染,受到启发,推进小学生道德素质与核心素养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珍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的德育研究[J].家长,2019(14):44-46.
[2]王林.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J].教育界,2021(25):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