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社会热点问题开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
2022-05-22唐丽静
摘 要:大学生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肩负实现中国梦的重要责任。当下高校思政教育正面临极大的挑战,高校教师对于大学生的教育问题也愈发重视。高校思政工作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教育的重要路径。大学生是网络环境内极为活跃的群体,热衷于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与讨论,而教学背景与教学内容的变化也极大程度考验高校思政教师的应变能力。为此高校教师需要主动把握社会热点问题,利用社会热点问题开展高校思政教育活动,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渗透,全面提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素养。
关键词:社会热点问题;高校;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14-0185-04
Abstract: As the main force to promote social development, college students shoulder the important responsibility of realizing the Chinese dream. At presen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facing great challenges, and college teachers also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 important way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receive ideological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are a very active group in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They are keen on the attention and discussion of hot social issues, and the changes of teaching background and teaching content also greatly test the adaptabi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this end, college teachers need to take the initiative to grasp the hot social issues, use the hot social issues to carry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ctivities in universities, realize the effective penetration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 hot social issues;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新媒體时代下信息爆炸化的呈现,给人民群众的信息接受习惯、思考方式以及认知方法带来极大的影响,也让学生的价值观念出现多元化发展。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为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多的支持与帮助,有效丰富我国教育资源以及教学手段,让各大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进一步突破,为社会进步源源不断输送人才。当代大学生作为认知思维最为活跃的群体,学生对于社会事件充满了好奇心,加之学生以全面掌握新媒体的应用方式,对于外界社会的关注程度极高。社会热点本身有着极为鲜明的时代特色,对于人民群众有着极为强烈的吸引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需紧跟社会热点,充分利用社会热点问题开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有效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升高校思政教学质量,进一步落实高校思政培养目标。
一、社会主义热点问题
(一)含义
社会热点问题主要是指不同领域发展期间,人民群众极为关注与议论的热门事件,既能够与广大人民群众产生共鸣,同时也能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不会局限于某一行业领域中,其覆盖面积相对广泛,既可以是政治事件,也可以是经济事件,同时也可与个人有关,只要能够在社会中产生重大影响的话题,均包含在社会热点问题范畴内。
(二)特征
1. 大众性
社会热点问题是人民群众都知道且探讨程度极高的问题,关键之处便是人民群众所熟知与热议的问题,广泛流传于人民群众之中,因此大众性是社会热点问题的核心特征。
2. 动态性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人们所关注的重点内容也在不断改变,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在潜移默化地转变,即便在相同的历史时代下,由于人们所关注的重点对象与问题领域有所不同,所发生的社会热点问题也有所差异。所发生的社会热点均能真实反映出社会中存在的现象的重要事件,因此具备极为鲜明的时代性特征。
二、运用社会热点问题开展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思想观念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明确思政教育的根本目的,培养出优秀、高素质的大学生群体。高校教师需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想法,摸清学生的思想动态,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改革提供指导。为了提升高校思政教育质量,教师需采取某些措施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思政教育工作开展奠定基础。在工作具体实施过程中,高校思政教育者需明确不同学生思想动态、兴趣爱好以及心理变化的差异性,为了提升思政教育开展高质量,将社会热点问题融入思政教育工作之中,借助正向引导社会热点问题来强化学生思想观念,通过将其融合思政教育内容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此外社会热点问题是大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可左右学生的思想动态,在面对社会热点问题中,无可避免会出现负面、消极的社会热点问题,学生在关注过程中难免会产生负面影响,为此教师需全面把握学生思想动态,积极挖掘其中主动的一面,有效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心态。
(二)推动思政教育教学改革
现如今,部分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时,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相对落后,未能符合当前时代发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内容以课本知识为主,未能重视思政教育中的实践教育活动,导致学生未能正确理解思政理论知识,无法实现对理论知识灵活应用。在思政教学过程中,引用社会热点问题可将思政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相结合,拓展知识应用范围,改变高校思政教育内容的枯燥性,提升高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社会热点问题是良好的教学素材,相当于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案例,且教学案例具备实时性,可帮助高校学生深刻认识到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强化高校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明辨是非能力,强化学生思想政治知识的学习效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三)丰富高校思政教育内容
伴随社会的不断发展,思政教育内容也要跟随时代发展变化而进行优化,但部分高校缺乏思政教育内容优化意识,导致高校教育工作无法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严重影响高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降低高校思政教育质量。在此情况下,高校思政教学工作无法实现思政教育内容与社会发展相结合、教学内容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严重影响学生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灵活应用社会热点问题,可强化思政教育内容与当前社会的联系,丰富高校思政教学内容,帮助高校学生明确社会发展情况,提升高校学生对于社会现状的了解程度,有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熟悉水平,让学生在思政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集体主体思想意识,继而有效实现思政教学目的。
(四)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高校思政教育,学生不仅需要熟练性掌握思政课程理论内容,同时也要具备将课本知识运用至实际生活的能力。在新教育体制下,是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注重提升高校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它与传统教育理念相违背。将社会热点问题应用至思政教育工作中,教师以社会热点问题作为教学案例进行讲解,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着较大的学习兴趣,学生可充分性利用所学知识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不仅能够培养高校学生判断是非对错的能力,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让学生具备透过现象看待本质的能力。此外,在思政教学期间引发学生对于社会热点事件的讨论,让高校大学生能够正确表达自身的观点,而思政教师可借此契机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学生是否存在原则性错误思想并进行思想纠正,在充分给予学生自由表达的机会下,活跃思政课堂教学气氛,全面提升高校思政教学效率。
三、运用社会热点问题开展高校思政教育的现状
(一)社会热点问题的应用目标相对模糊
现如今部分高校在思政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虽然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应用尝试,但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的应用目标较为模糊,这也导致社会热点应用层面存在明显不足。不同时期下所开展的思政教育工作会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而阶段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向也会存在差异。社会热点问题应用能力的提升可加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性,但高校仅将教育工作创新作为社会热点问题的应用目标,导致社会热点问题应用较为浅显。此外在社会热点问题具体应用过程中,由于缺乏系统性的规划,并未做出精准性、科学性的应用目标,无法充分发挥社会热点问题的应用价值,也让社会热点问题应用于高校思政教育流于表面形式。
(二)社会热点问题应用互动缺乏深度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社会热点问题应用互动并不充分,互动频率低下与互动质量不高的情况成为其应用的重要表现。高校思政教育应用社会热点问题是为了提升思政教育工作生活化水平,实现对大学生进行高质量的道德思想引导。将社会热点问题当作具体思政教学资源时,对教育资源高效应用过程离不开有效互动机制的实施,但受制于思政教师缺乏社会热点问题应用经验的制约,导致思政教育工作者在进行社会热点问题探讨、互动阶段存在不足,思政教育层面高校与教师无法围绕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指导,社会热点问题应用形式相对单一,应用价值也无法得到充分体现,大学生无法对于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书育人知识进行全面把握。
(三)未能有效评价社会热点问题应用状况
高校思政教育应用社会热点问题过程中存在评价机制缺乏情况,导致高校学生未能对于社会热点问题应用效果进行评价。从部分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社会热点问题应用现状了解到,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社会热点问题的应用无可避免会出现效率低下、流于表面等多种问题,严重影响社会热点问题的应用效率,压缩社会热点问题的应用空间,弱化社会热点问题的应用价值。此外缺乏相应的评价机制将会导致高校学生无法对思政教育开展情况正确感知,无法全面掌握社会热点问题的实际应用状况,最终导致其在应用层面存在较高的盲目性。与此同时,评价机制的匮乏,也导致社会热点问题无法及时发现与解决,造成社会热点问题的应用较为被动,严重影響高校思政教育的开展质量。
四、运用社会热点问题高效开展高校思政教育的策略
(一)明确社会热点问题应用目标
高校思政教育在应用社会热点问题时,为了提升社会热点问题应用的方向性以及目的性,避免社会热点问题的实际应用流于表面形式,高校需要结合立德树人这一教学理念,根据高校思政教育实际情况明确社会热点问题的应用目标。高校教师可以将大学生正确三观的塑造作为阶段性的社会热点问题应用目标,加快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开展进程。如教师可选择新冠肺炎疫情中出现的先进抗疫事迹以及先进人物无私奉献的精神作为教学案例,实现对学生正确价值观念塑造层面的有效引导。同时在明确社会热点问题应用目标的基础上,针对性开展社会热点问题的应用调整活动,让社会热点问题应用价值能够伴随应用目标充分体现。
(二)提升社会热点问题应用互动交流水平
社会热点问题应用至高校思政教育环节,可强化思政教育工作与社会生活间的联系水平,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水平。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要想提升社会热点问题应用互动交流频率,需要将互动交流过程延伸成为对学生道德思想的动态引导过程,通过将社会热点问题应用价值充分应用在教育教学层面,继而推动高校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如教师在进行思政教育期间可结合社会上与法制建设相关的热点性问题,从法律与道德相互关系作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层面的引导。高校教师可适当结合当下网络直播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针对网络直播中的多种社会乱象创设“网络直播何去何从”的互动性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探讨与交流,实现对学生思想政治层面的有效引导。为此高校思政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需要将社会热点问题作为思政教育的互动载体,充分发挥社会热点问题的应用价值。
(三)构建完善的社会热点应用评价机制
为了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活动开展质量,高校需要构建完善的评价机制,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的应用情况以及预期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评价,引导高校思政教育者全面掌握社会热点问题应用情况。高校内部应当成为思政教育工作的评价主体,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应用目标设计相应的评价形式以及评价频率,同时需要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的评价方法进行教学评价,结合教学评价结果来充分反映社会热点问题的应用状况,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应用于教学活动进行调整,重点弥补社会热点问题应用中存在的欠缺之处,充分发挥社会热点问题的应用价值,提升学生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的感兴趣程度。这一教学过程将会形成良性循环,不仅让教学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合理,也激发学生对思政知识内容的学习兴趣,逐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让高校学生成为社会所认可的高素质人才。
五、高校运用社会热点问题开展高校思政教育的保障策略
(一)收集与筛选社会热点素材
高校思政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为了有效渗透社会热点问题,高校思政教育者需要正确认识到并非所有社会热点事件都适用于教学环节。思政教学本质是思政理论与实践的突出性,而并不是对社会事件的介绍。因此在社会热点事件的应用过程中,需要做好社会热点素材的收集与筛选活动,选择合适的典型案例进行思政教学,从源头来妥善解决高校思政教育素材缺乏的问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高校思政教师需要结合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实际需求,对社会广泛讨论的案例进行筛选。在社区热点事件素材选择方面,需要涵盖多个社会领域,所选取的案例素材需要与学生现实生活相接近,确保学生在心理上更加容易接受思政教育内容,不会给学生带来疏离感,使其对社会热点问题展开深入思考。此外社会热点事件选择过程中,需要确保选择的事件素材能够与思想政治理论相契合,可选择社会热点话题中对于国家、社会有着杰出贡献的事件以及人物,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责任意识培养、公民权利义务培养以及爱国情感培养等知识内容,对于社会热点事件进行解释与剖析,帮助大学生深度了解与剖析社会热点事件背后所蕴含的意义与价值,让大学生能够自觉接受思政教育洗礼,有效塑造自身的思想行为举止。
(二)落实高校思政教育核心
高校思政教师受到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多数高校思政教育者开展教育工作时,过于重视理论知识传输,忽略实践活动的践行与应用,导致大学生的思政水平无法得到有效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采取先进的教学形式,可为学生营造生动愉悦的学习环境,借助多种思政教学形式来激发高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帮助高校学生在多元化社会局势中正确甄别信息。在社会热点类问题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环节中,需要关注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确保选择的素材事件在学生实际能力范围,帮助学生提高集中知识学习的注意力,有效培养高校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提升学生对突发事件的解决技巧,全面提升高校学生的综合素养水平。如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居家隔离措施是全国上下开展的全面自觉性的战“疫”行动,在当时的情景下疫情数据多变以及病毒警告均给人民群众带来深层次的心理影响。在线上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需要根据社会热点现象开展教学指导活动,从心理方面给予学生心理疏导,让学生在家学习过程中形成自律、高效的学习状态,让大学生在疫情期间能够树立自信的生活态度。
(三)维持思政理论教学的合理性
高校思政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作为思政知识的传递者,需要不断充实自身的知识储备,通过夯实高校教师的知识基础来提升高校思政教学的教学效率。高校思政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需要按照实际情况并结合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教学环节设计,在促进学生良好发展的同时,也要维持思政理论课程的顺利性以及合理性。从现阶段思政教育整体工作来看,高校思政教育活动所采取的方式较为单一,只重视理论知识的有效传输,忽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需求,导致大学生无法达成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给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合理性带来负面影响。为此高校思政教师需要转变自身落后的教学思维,积极创新高校思政教学模式,迎合时代发展需求来选择性融合社会热点类问题,在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与综合能力前提下,推动大学生的良性发展。此外,思政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需要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发展观,结合现存的社会热点问题,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意识,有效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举止,为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灵活应用互联网技术
现如今互联网技术已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在学习之余学生常常通过浏览公众号、短视频来观看热点新闻。高校思政教师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便捷性的优势,通过搭建网络教学平台将社会热点问题纳入慕课或是平台系统中,向大学生展示广阔的社会场景,同时也要以论坛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各抒己见,对于极为优秀的学生观点进行置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此外各大高校均拥有官方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号,但其主要内容是以学校内的新闻、下发的通知公告以及获得的科研成就为主,呈现的内容相对简洁,只有在学生有需求时进行浏览。针对这一情况,高校可在官方网站中单独划分出一个板块供院校学生进行探讨交流,学生可在该板块内充分发表自己对于学校或是教师的建议,也能探讨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的看法,匿名交流模块可让学生勇敢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而高校与教师定期抓取该板块内的信息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可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提供保障。
六、结束语
总而言之,社会热点问题本身具备极高的话题性,社会热点问题应用于高校思政教育活动中,可全面提升思政教育工作开展质量,调动大学生的思政知识学习积极性。为此高校思政教育者需要做好社会热点问题应用的统筹规划工作,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政治素养,提升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1]韦娜,俞锋,王丽萌,等.“四史”网络文化作品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路径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1(47):154-155.
[2]吴玉娟.浅谈茶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及改革措施[J].福建茶叶,2021,43(10):237-238.
[3]吕从钢,唐雯.新时代工匠精神和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径探究[J].财富时代,2021(10):95-96.
[4]张宏宇,沈实.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模式创新——评《网络环境下学校思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中国科技论文,2021,16(10):1170.
[5]杨明佳,任冉.新时期“大别山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路径[J].社会科学动态,2021(10):47-51.
[6]吴玲,鄂宇鹏.深度挖掘思想理论热点问题的思政教育要素与逻辑进路[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21(1):73-79.
[7]邓永锋.关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社会热点问题价值分析[J].新闻文化建设,2020(4):100-101.
基金项目:山西省2021年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专职辅导员(班主任)专项课题“《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研究”(SZ-21166)
作者简介:唐丽静(1986-),女,汉族,山西祁县人,硕士,讲师,思想政治辅导员,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