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处理孩子的愤怒 孩子的未来才能旗开得胜
2022-05-22武彩玲
武彩玲
提及“愤怒”,想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妈妈给家庭教育专家尹建莉老师的来信中说道,某天晚上,她的孩子用积木搭好三架创意十足的“小飞机”,并邀请妈妈前去欣赏。妈妈的赞不绝口让孩子高兴地手舞足蹈。活蹦乱跳中碰翻了“小飞机”,徒留杂乱无章的积木。瞬间,这个小小的人儿勃然大怒,顺手拿起枕头扔起来,不断地扔,不停地哭。妈妈面对怒火中烧的孩子,不知所措;面对小小的身躯爆发的熊熊烈火,一片茫然。
尹建莉老师是这样建议的:孩子把枕头扔过来,你就把枕头扔过去,且笑着告诉孩子:“你不用过来捡了,来来回回跑得累,妈妈帮你扔回去。”在枕头的你来我往中,不知不觉进入一轮新游戏,孩子保准破涕而笑。
我瞬间被尹建莉老师的智慧和通透所折服。
相信,类似的场景在很多家庭隔三岔五地上演。
面对“怒火中烧”的孩子,很多父母会跟孩子一起急,气急败坏地威胁孩子“你再扔枕头,我揍你”;少数父母一刻也不能忍受孩子的“愤怒”,直接拳脚相加;只有极少数的父母能像尹建莉老师这样坦然接纳孩子的“愤怒”,优雅而从容地消解了孩子的愤怒情绪。
②
有的父母感觉不可思议:不就是几件玩具吗?有必要发那么大的火吗?
试想想:很多成年人抱着游戏的态度过人生,而孩子却抱着严肃的态度做游戏,所以,事关孩子的事情没小事。几个小时的劳动成果瞬间被打回原形,是个正常孩子,必然要愤怒。若孩子不愤怒,我们就要考虑这个孩子是否正常了。对于成年人,每个人的感受,也许并不总是表现出来,但却是一直存在着。
就像快乐、悲伤、怜闵、羞耻、恐惧、无助、绝望和爱一样,愤怒也是人类正常情感的一部分。每个人一生都在体验着情绪,从出生到死亡。我们的情绪传递着生命的能量。我们通过情绪与家人、与社会保持聯系。
所以我们要坦然接纳孩子的愤怒情绪,就像接纳孩子的小鼻子、小脑袋一样接纳他们。
如果你对孩子的愤怒加以压制:“再闹,小心我揍你!”这本身是对孩子的一种消极暗示:你不接受来自他的愤怒情绪。这也是对孩子自身价值的一种否定,外界的负面反馈使孩子的形成了消极的自我概念,进而引发了孩子的低自尊。低自尊的孩子掌握不了主导权,无缘于幸福和成功。
所以,我们要勇敢地接纳孩子的愤怒情绪,接纳孩子的一切。
③
孩子愤怒的情绪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愤怒情绪的错误消解方式。
几年前,有个村落发生的全家灭门案,晚上十点多,丈夫挥起菜刀砍向妻子、一双二女、以及年过七旬的老父亲,最后自杀身亡。只有老父亲捡回一条命。究竟那个夜晚全家发生了怎样的争执与矛盾,我们不得而知。
但显然,那天夜里,男人是怒不可遏的,杀人成了他愤怒情绪的极端诉求方式。据邻居说,男人平日里不爱说话,不善交流,不苟言笑。他平日里不可能没有遇到过令他极为恼怒的情况,而通过他平日的表现只能说明他做了很多成年人被期待的事――将愤懑压抑进心底。
情绪是一种能量,人体是不会消灭能量的。压抑进心中的愤怒日积月累,能量与日俱增。终有一日,会如火山一样爆发,以一种扭曲的方式表达心中苦闷。
有些人的愤怒掩埋到地下,在自己的身体里面搞破坏,最终患上高血压或心肌梗塞等疾病。
以上两种愤怒的消解方式都不是我们所愿的,更不希望发生在孩子身上。显然,压制孩子的愤怒情绪百害无利。平素,我们要节制对孩子的话语:不许哭、不许闹、不许发火、不许扔东西。孩子伤心地为死去的小猫哭泣,我们就抱着孩子陪他一起流泪;孩子为不翼而飞的玩具吵闹,我们在一旁温和地守候着孩子,直到他停止;
既然愤怒是一种能量,无法消灭,我们只能想办法正确转移能量,例如跑步、写日记、发微博、自我暗示、自我激励等。孩子在愤怒时不会主动运用以上策略,我们做好表率即可。正所谓正人先正己,传道先有道。
④
记得作家赵星当年刚到外企上班,面对英语流利得跟母语一般的同事,她无比苦闷。后来她安慰自己:“下再多的功夫,英语怎么可能跟母语一样,比不过英语,我们就来比母语!”后来,每日下班后无论多累多晚,都要写作1500字,雷打不动。几年后,她成为畅销书作家。
就如作家赵星,接纳孩子的愤怒,让孩子肯定自身的价值,才能让孩子的暴力倾向转化为建设性的力量。我们要竭尽所能不要在孩子成长路上留下难以愈合的伤口,只留下成长的纹理。
没有人天生完美,脆弱的情感是需要的,粗暴的情感也是需要的。我们要尊重孩子的愤怒,接纳孩子的愤怒。
没有完美的人,只有接纳不完美后向上地成长,孩子的未来才能旗开得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