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技论道,匠心为恒

2022-05-22渠继民

文教资料 2022年4期
关键词:职业素养中职教育工匠精神

渠继民

摘 要:近些年,重拾“工匠精神”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关注的热点内容。“工匠精神”不仅是一种职业精神,更是一种职业态度,它是从业者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及职业品质的一种直接体现,需要我们在长期教育教学中不断培养,逐步塑造。本文从现代“工匠精神”的角度分析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的结合,并提出“工匠精神”深度融入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措施,为更好地完成现代赋予培养新型高素质工匠人才的历史使命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工匠精神 中职教育 人才培养 职业素养

“工匠精神”是一种优秀的职业道德文化,是传承和符合时代发展的必然需求,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社会意义。虽然不同层面、不同领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各不相同,但都被社会所认可,这充分说明我们必须要重拾“工匠精神”。如何从“工匠精神”的角度对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框架重新审视,如何将现代“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相结合,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亟须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促进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条件,可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培养更多优秀的“能工巧匠”,从而推动现代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工匠精神”的當代价值

站在全球角度分析,传统手工艺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呈现出明显的衰落现象,工匠及其工匠精神可能会退出历史舞台。但从事实看来,工匠及其精神仍然是当今社会急需的,是社会发展中重要的价值追求。其一,工匠精神是推动制造工业发展的重要灵魂。德国制造业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并在全球化时代始终保持着领先的地位,主要得益于质量和工匠精神的体现。[1]李工真在《德意志道路》中提到:工匠精神是支撑德国长远发展,走出一条制造强国现代化道路的重要力量。很多欧盟成员在全球经济发展趋势中走下坡路时,德国却在逆势中逐渐上升,充分体现了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其二,工匠精神是提升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先进的流水线生产模式有效代替了传统人工的生产方式,有效实现了短时间内提高生产效率的目标,但是被动、机械的工作状态,必定会对人的创造性和灵动性造成一定的影响。[2]虽然传统手工业者采用手工的方式进行制作,但是并不是机械、重复体力劳动那么简单,而是长时间、持续性的一个创造性过程,可以对技艺、产品的质量不断提升和完善。正是这种具有创造性精神的特质才可以为社会培养出一批高质量的杰出匠人。[3]其三,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精神基础。职业教育的初衷就是为了培养工匠,但是在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和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已经很难满足社会健康发展的需求。而“工匠精神”的重拾,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教育改革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现代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结合的有效措施

(一)以精神传承和沉淀培育职业道德

“工匠精神”不是一蹴而就的,而需要在传承中不断实现,需要在内在精神的不断浸润和不懈追求中凝聚而成;同时也要依靠代代相传使其沉淀,从而形成一种强有力的意见和具有独特魅力的精神文化。中职教师要想真正地成为一名“匠人”,内心必须要足够坚定,不断学习和专研专业知识,做到精益求精,教育教学中要坚持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唯有这样才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4]2019年《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思政教学和专业教学要实现互相融合,通过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实现相互承载,互相依托,使两者联系更加密切,相互促进。“工匠精神”主要源于人类实践活动,一旦脱离现实活动,工匠精神也就失去了自身所承载的主体,只能是纸上谈兵了。无法体现其具体内涵价值,学生在学习中也就无法切实感受“工匠精神”所具有的魅力和能量。[5]重拾“工匠精神”可以使中职教师对教育教学和育人目标重新审视。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在现代将工匠神精神与职业教育相结合,促使每门学科、每个专业、每堂课程都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时深刻感受到工匠精神,通过潜移默化形式逐渐融于在思想的最深处,可以为中职教师提升自我素养提供更多的养分,促使其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基于此,通过采用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高度结合的教学模式,将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教学,使这种特质精神注入到每个学生心灵的最深处,有助于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真正地实现“工匠精神”的“知行合一”,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职业观。

(二)以专业训练强化培养职业技能

“工匠精神”是对职业、事业、技艺坚持不懈追求的执着精神。如果缺乏这种精神的支持,那么试问,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从何而来?正所谓术业有专攻,对于中职学生而言,规范行为的体现就是对所学专业的热爱和专注,具体表现在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熟练程度以及在基础知识上的创新度。[6]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于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的需求量在逐渐扩大,但面临的一个最大且亟须解决的难题就是人才供给与社会行业需求匹配度较低,原因在于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知存在误区。职业教育与普高教育不同,没有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观念,而且负面效应的出现也会影响学生对职业教育的选择,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很多学生出现得过且过的学习心态,导致中职教学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效果不尽如人意。新时代的“工匠精神”,赋予现代职业教育新鲜的活力和发展内涵,必然会在人才培养方面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7]“工匠精神”的内涵就是要做到精益求精,专注学习和创新,职业教育的最终诉求亦是如此。通过加强职业教育和专业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技能知识,提升技术的熟练程度;更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钻研、不断创新,促使其专用技术技能更上一层楼。基于此,“工匠精神”利于更好地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为中职教育教学的稳固开展奠定良好的

基础。

(三)以自我提升发展完善职业生涯

“工匠精神”是推动个人发展、帮助自我完善、实现自我价值的必要途径。在自我职业生涯发展进程中,要想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迅速发展,满足工作岗位对自身职业素养和能力的需求,必须要全面提升自我综合素养,发展综合职业能力,终身学习,正确认识教育的常态化。[8]近些年,国际社会始终强调“终身学习”的理念,中国古话说得好,“活到老学到老”。新时代社会坚持不断创新、追求变革,无形中加快了优胜劣汰的速度,这也就意味着现代社会的整个发展趋势是不进则退,要想在社会中立足和发展,就要不断提升自我。中职院校教育是学生漫长人生职业生涯的起始点,为了以后在工作岗位上实现自我价值,得到更好的发展,及时“充电”是非常有必要的。它能够有效弥补工作中存在的不足,采用增强自我能力的方式来突显个人的价值和优势,彰显与他人的不同,为自我职业生涯的良好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9]很多中职学生因为暂停止或终止学习和探究,当事业发展处于瓶颈阶段时,容易错失最佳的、珍贵的提升自我价值的机会和平台,致使职业生涯发展出现断层或者停滞不前的现象。“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人不经过学习和探索,就不会知道礼仪和文化,更不会成材,所以对职教学生注入和灌输“工匠精神”至关重要。这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坚定个人对今后所从事工作的信念,激发个人在今后工作中勇于进取,勇敢接受磨练。中职教师作为职教学生的引导者,在教学中一定要不断锤炼自己的心志,勤学苦练教学技能,得到一身无人可以替代的过硬的本领和技能,可以在工作岗位中实现自我价值,为中职院校、国家乃至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能够更好地完成新时代下现代社会赋予中职教师的使命和任务,为社会培养出高精尖的人才,推动社会健康发展,实现民族振兴。

(四)实施整体评价,导引工匠精神

合理的职业教育学生能力评价可以有效保障工匠精神引导质量,能够全面把握每个学生自身所具备的工匠精神情况。工匠精神可以大致分三个理性维度,即:技术理性指标、理论理性指标、创新理性指标。分析和观察职教学生的整体能力,对积极主动培养职业教育实践导向工匠精神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1. 技术理性指标

技术理性指标主要作用就是评价学生基本的技术生存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技术设计、技术操作、工具使用能力等。除此之外,这种指标更深层次地关注学生是否可以将精确主义、标准主义与实践操作技能结合,以此来规范学生的技术行为,综合评价学生“合规律”技术的实践能力。

2. 伦理理性指標

伦理理性指标主要是对学生技术实践过程中与他人和自然关系的处理能力进行评价。前者主要是指个人在参与某项工作或者从事某个职业时,不是以独立的个体存在的,而是处于与人相互联系的情景状态下。为了更好地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中职教师需要将学生日常学习情况和个人实操情况联系在一起,做出准确、客观的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学生在职业情境中所表现的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和沟通情况。后者主要对学生是否将自然保护意识内化在实操技术活动中进行评价。[10]所有工作的过程中都有其相互关联的标准。并不是单纯指某种特定意义上学生所存在的保护意识,而是对特殊专业、特殊实操活动所提出的特殊要求,这种要求需要在当前环境可承受范围内。工作任务完成之后,则需要对环境中所采用的材料的可承受性进行分析。也就是说需要站在节能、再循环、可利用的角度分析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3. 创新理性指标

创新理性指标主要用来对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情况进行评价。创新性标准作为一种特殊评价方式对职业的专业性进行解释。在技术设计和手工技术操作专业中,创新性是评估学生核心能力的重要指标[11];在其他专业中,创新性意味着学生可以在自主探索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问题,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创新性”评价指标能够有效超越和完善标准化的评价标准,进一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激情,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重拾“工匠精神”不仅是推动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关键,同时也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需求。“工匠精神”作为一种优秀的职业品质,要求内在思想归化,外在行为规范,体现知行合一。职业教育作为培养现代工匠人才的重要基地,肩负着为社会培养优质人才的重任。人才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复杂过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经历千锤百炼,不抱有坚持的决心和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成为能工巧匠则是天方夜谭。职业院校的中职教师需要在教育教学中大力发展“工匠精神”,并将“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有机结合,为现代社会培养优质人才和优秀的建设者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石超. 鲁班文化的历史原型研究——兼论其对新时代工匠精神弘扬之启示[J]. 理论月刊,2021(4):151-160.

[2] 周贤,刘毅,汤钰文,等. 谈”工匠精神”与”大医精诚”——试论中医药高校专业教师职业道德与责任的特殊性[J]. 教育教学论坛,2020(44):56-57.

[3] 吴云,朱晓艳. 工匠精神视角的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以”双师型”教师专业素养培育为例[J]. 现代交际,2020(17):134-136.

[4] 陈思. 工匠精神:新媒体时代下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职业道德的培育[J]. 记者观察,2019(9):104.

[5] 史国有,高文艳. 弘扬工匠精神,深化职业道德思想教育——关于高职院校弘扬工匠精神的思考[J]. 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8(1):16-20,38.

[6] 张晓骞. 论新时代职业院校德育教育的有效性——浅谈”工匠精神”融入中职德育教育[J].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1(2):33-35.

[7] 潘天波. 工匠精神与优才制度的悖论——兼及经济转型中现代职业教育的技术适应[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4):220-226.

[8] 祝世彬,王梦林. 职业院校校园特色文化长廊育人探索——以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劳模(工匠)精神教育长廊为例[J]. 西部素质教育,2021(6):40-42.

[9] 姚文秋,李菊艳,张亚龙,等. 农业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养与“工匠”培育的策略研究——以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现代化农业,2019(4):64-65.

[10] 朱其志. 农业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基于素质教育项目化的实施与评价[J].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6):146-148.

[11] 曾亚纯,甘丽聪.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养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影响研究——以学生自我效能为中介[J].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1):1-9.

猜你喜欢

职业素养中职教育工匠精神
对新环境下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与探索
校企合作模式下中职物流德育工作研究
浅析师爱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技工院校校级领导职业素养的建设及质量评价研究
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职业素养+职业技能
基于CDIO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