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徐州物流企业经营中的刑事风险和防范措施

2022-05-21任璐琪吴平方

法制博览 2022年11期
关键词:徐州经营物流

任璐琪 吴平方

1.江苏省徐州经贸高等职业学校,江苏 徐州 221004;2.江苏永伦律师事务所,江苏 徐州 221004

一、徐州物流企业现状概述

(一)徐州交通运输现状简述

徐州“五省通衢”,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都有较好的基础,尤其是铁路运输,一直是我国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3]。徐州物流企业占据着先天的地理和交通优势。铁路方面,京沪、陇海两大铁路干线在徐州交汇,全国第二大铁路编组站坐落徐州,拥有铁路专线59条,铁路营运里程486公里。在公路方面,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10643公里,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464公里。空港方面,徐州民用航空线条数49条,其中徐州观音机场是国家一类对外开放航空口岸。水运方面,徐州拥有内河航道1058公里,千吨级泊位111个。管道方面,中石化管道储运公司徐州基地下辖原油输油管道线37条,原油输送能力连续5年超过亿吨。

(二)徐州物流企业概况简述

《物流术语》(GB/T18354-2006)关于物流企业的定义是指从事物流活动经济组织。本文所称的徐州物流企业,限定为在徐州市行政区域内注册登记,企业经营状态为开业,从事物流活动的企业法人组织。根据公开数据统计(截至2021年9月1日),徐州物流企业已有3742家。

在行业分布上,徐州物流企业集中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比高达95.6%,也是由物流企业行业属性决定的。在企业类别上,有限责任公司物流企业占据绝对数量,占比高达98.15%。徐州国有物流企业仅有6家,可见单从企业数量看,民营企业是徐州物流业的“主力军”。

二、徐州物流企业经营面临的主要刑事风险

徐州物流企业利用优越的交通地理位置,抓住行业发展重大机遇,驶入发展的快车道,但与发展机遇相伴相随的刑事风险也随之骤升。

(一)企业经营刑事风险的基本概念

从企业层面讲,企业的活动或其内部组成人员的行为可能会实施违法犯罪行为,触犯刑事法规,从而受到国家的法律制裁。这其实就是一种刑事法律风险[1]。企业在从事经营活动中,会面临众多法律风险,主要分为民事风险、行政风险和刑事风险。民事风险和行政风险固然是企业在从事经营活动中需要避免的,但因刑事风险涉及刑事处罚,特别是处以限制人身自由刑的处罚,由此对企业正常经营活动产生的冲击更为严重。

企业的刑事风险按照违法行为的主体划分,可以分为单位犯罪和内部组成人员犯罪。

单位犯罪,依据我国《刑法》的规定,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为单位谋取利益,经单位决策机构或者负责人决定实施的,依照法律规定应当负刑事责任的危害社会的行为[2]。

企业内部组成人员犯罪,国家法律法规没有明确的定义,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原则上理解,国家法律没有必要做出更为具体细致的划分。本文根据研究的需要,将对企业内部组成人员犯罪进行定义,并做一定的限缩性解释。物流企业内部组成人员犯罪是指企业法定代表人、高管、职工或临时雇工等人员,在从事物流工作活动中发生的违反国家《刑法》规定的行为。因此,本文所讲物流企业内部组成人员具有一定的身份要求,同时违法犯罪的行为与从事物流工作活动具有一定关联性。

(二)全国物流企业经营面临的主要刑事风险

全国物流企业面临的主要刑事风险对徐州物流企业防范经营刑事风险具有一定参考借鉴的警示意义。首先分析全国物流企业经营面临的主要刑事风险。

1.按照年份案件数量分析(如图1)。根据国家裁判文书网公布的案件统计。2013年—2021年(2021年暂计算至9月),全国物流企业及内部组成人员涉及刑事犯罪案件共1908件。

图1 2013—2021全国案件数量统计图

数据分析显示:自2013年起至2019年,全国物流企业涉及刑事犯罪案件数量呈现逐年递升的趋势。物流企业受益于国家政策扶持和行业发展的“风口”,企业在数量及规模上都有了显著提升,与之伴随而产生的犯罪案件也显著增加,符合行业发展基本趋势。2020年较之2019年,刑事案件的数量上有明显下降。一方面归因于疫情给国家经济发展带来的冲击,迟滞了物流行业发展;另一方面得益于国家司法机关对涉及企业犯罪采取的“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落实及国家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

2.按照刑事犯罪案由分析。将全部1908件犯罪案件按照不同犯罪案由进行数据分类,其中危害公共安全罪1551件,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253件,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案29件、民主权利罪26件,侵犯财产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33件,贪污贿赂罪30件。

其中危害公共安全罪占据物流企业刑事犯罪的81.3%,可见,物流企业的刑事犯罪案件具有显著的行业特点。物流企业在从事物流活动中有多个运行操作环节,运输是极易发生刑事犯罪的重点环节,也与物流行业需要大量车辆参与运输活动的实际相贴合。

3.按照具体罪名进行分析。根据公开数据统计,在所有物流企业犯罪案件中,犯罪数量排名前三的罪名分别是,交通肇事罪1538件,占比达到80.6%。其他罪名数量急剧下降,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145件,占比7.6%,单位行贿罪29件,占比1.5%。因此,交通事故罪预防应属于物流企业重点防范的刑事风险。

(三)物流企业涉及典型罪名

1.交通肇事罪:交通肇事罪在物流企业所涉及刑事犯罪比例最高,主要归因于物流企业行业特点。物流企业是从事物流活动的主体,运输是物流过程中最为重要的运作环节。

2.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虚开增值税发票罪在全国物流企业刑事犯罪中虽然占比不高,但该罪入刑门槛较低,依据规定虚开的税款数额在10000元以上或者致使国家税款被骗数额在5000元以上的,应予以立案追诉。现实中,物流企业一旦虚开增值税发票往往数额远超立案追诉的标准。

3.单位行贿罪:物流企业发生单位行贿罪数量不高,但对公司的影响甚为严重。针对单位行贿罪,一般会施以“双罚”的刑罚措施,一是对企业单位采取罚金惩罚,是经济上的处罚和制裁;二是对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进行刑罚处罚,甚至可能直接影响企业发展命运。

(四)徐州物流企业经营面临的主要刑事风险

1.徐州物流企业涉及刑事犯罪数量

根据国家裁判文书网公布的裁判文书统计,以物流为关键词,同时限制“刑事案由”“判决书”“刑事一审”等搜索条件,通过人工筛选相关性高的案件,共搜索到15份裁判文书。主要涉及交通肇事罪4起,危险驾驶罪3起,盗窃罪3起,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2起,骗取贷款、票据承兑、金融票证等3起。

2.徐州与全国物流企业涉及刑事犯罪对比分析

(1)徐州物流企业涉及刑事犯罪数量较少,在全国物流企业涉及刑事犯罪占比仅为0.07%,体现徐州物流企业在防范自身刑事风险方面有着较为有效的防控方法。

(2)徐州物流企业涉及最多的三项罪名分别为交通肇事罪,危险驾驶罪以及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发票罪,与全国物流企业涉及刑事犯罪排序保持一致,表明徐州物流企业面临最大刑事风险的环节依然在运输上。

(3)徐州物流企业涉及盗窃罪所占比重较高,而全国物流企业盗窃罪占比极低,体现盗窃罪是徐州物流企业需要重点关注的防范方向。

三、徐州物流企业经营刑事风险成因分析

当前,在央企、国企等单位国家正大力推进企业合规建设,建立专门合规审查部门,推行公司企业经营合规性审查。民营企业的合规建设非常滞后。实践中,民营企业注重追求经营利润,易忽视企业经营的合规性,为企业发展埋下隐患。徐州仅有6家国有物流企业,而民营企业占据绝对数量优势,但多数经营规模层次较低。徐州物流企业涉及刑事犯罪数量上虽不多,但企业经营存在隐藏的刑事法律风险不可忽视,究其原因主要有:

(一)企业法律意识匮乏。企业的管理者、职工法律意识淡薄,是企业涉及刑事风险主因。徐州物流企业经营规模较小的公司占据多数,企业经营者缺乏法律学习,风险防范意识不足,缺少风险防范制度,易发经营刑事风险。事实上,徐州一些规模较大物流企业,其也没有设立法务部门,或者没有聘用企业法律顾问。

(二)企业过分追求高利润。物流企业以利润、效益为发展目标,同时,高收益也意味着高风险。企业为获得高收益、高利润,经营中的行为容易偏离法律的规制,在没有企业经营制度合规审查前提下,造成企业刑事法律风险问题较为突出。如,物流企业发生的交通肇事罪主因在于运输车辆超载,因超载在交通事故责任中被定为全部或主要责任,再结合严重的事故后果,按交通肇事定罪处罚。超载行为在许多物流企业非常盛行,根源在于该行为带来的较高的企业利润。

(三)企业缺乏完善的规章制度。企业在发展中越来越看重经济利益,根据徐州物流行业特点,中小企业、家族式或者个人主导经营居多,未能及时健全内部管理体系,风险防控制度并未建立,使得部分企业在纳税、融资、运输等环节,产生较为严重的刑事法律风险。如徐州某物流企业,为偿还企业经营债务,违法利用企业经营的名义向其他企业虚开增值税发票,用以抵扣企业债务。

(四)政商关系处理不恰当。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日益激烈,民营物流企业在市场中生存压力大,在企业成立后,政府部门管理着市场资源分配,为获取更多资源和经济利润,会与部分政府部门存在利益牵扯,使得市场秩序被严重破坏,引起企业刑事法律风险。以物流企业单位行贿罪为例,企业经营主要依靠中标政府采购,为牟取更大利润,向重要、关键实权人物行贿,在个别案件中,甚至有企业主要负责人集体讨论研究进行行贿的情况。

四、徐州物流企业经营刑事风险防范措施

(一)出台物流企业防范刑事风险指南。由各级政府牵头,各主管部门协同公安、检察院、法院及律师等,制定物流企业刑事防范指南,主要围绕刑事风险类型、刑事风险引发的后果、合规制度建立、具体防范措施等方面,制定切实可行、可操作的指南措施,帮助企业建立基本防范制度、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和刑事风险防范意识。

(二)建立企业法律培训制度。物流企业从业人员进入门槛较低,从企业管理人员到一般职工,法律风险意识普遍较为薄弱。应当建立法律培训制度,以行业从业人员为对象,行业风险防范为主要培训内容。同时,基于物流人员的分散性,可利用微信、抖音等具有极为广泛的受众的网络新媒体进行制度普及,采取线上网络学习模式,运用科技手段统计学习情况。引入社会法律资源帮助物流企业进行培训,邀请法官、检察官、公安或律师及行业法务等人员进入企业组织,形成以点带面,辐射行业的效果。

(三)注重刑事风险预防。刑事政策是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的灵魂。对物流企业管理人员犯罪案件的处理不仅应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而且应以预防为主、惩处为辅。应建立企业刑事风险巡查制度,以主管部门成立专项巡查组,常态进行法律风险检查,巡查中发现高危风险后,应迅速展开内部示警,并以民事和行政处罚等非刑罚措施“打早打小”[4]。有关部门应采取各种有效途径开展防范物流犯罪的宣传活动,防患于未然,如通过向物流行业发布预警提示,通报犯罪形势,帮助有关企业建立健全防范管理制度。

(四)引导企业建立合规审查制度。物流企业引入合规审查制度,是避免刑事风险最为有效的手段。企业建立合规审查制度,能够帮助企业建立刑事法律风险的全面调查机制、刑事犯罪风险事先预防机制、重大决策的刑事合规参与机制、刑事合规风险的固定培训机制[5]等,不止于消除刑事风险,同时还有效减少民事风险和行政风险,是保证企业经营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

(五)净化市场营商环境。市场潜规则是企业家必须面对和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物流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为获取更多的市场利益,往往需要主动或被动地适应市场潜规则。物流企业或主要负责人以单位或个人名义“投桃报李”不小心就会触犯法律,甚至承担严峻的刑事风险责任。当前,徐州市大力开展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政府各主管部门与司法部门的协作越来越紧密,从信息互通到联合执法,各部门间逐步形成合力,为整治市场潜规则乱象及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做出了很大努力。政府可以通过行业协会带头签名、集体申明、行业自查等方式,引导企业公平竞争、合法经营,逐步形成遵法守法的良好行业风气[6]。

猜你喜欢

徐州经营物流
疫散待春回
爆笑三国 第三回 三让徐州
徐州过年纪实
苏翠2号梨在徐州的引种表现及配套栽培技术
这样经营让人羡慕的婚姻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变争夺战为经营战
“特许经营”将走向何方?
基于低碳物流的公路运输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