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元宇宙”对艺术情感接受的扩充

2022-05-21陈恬妮吴丹

参花(下) 2022年2期
关键词:接受者元宇宙艺术作品

陈恬妮 吴丹

“元宇宙”在近年掀起热潮,国际、国内的互联网巨头等,都对“元宇宙”表现出了极高的兴趣与积极性。“元宇宙”被认为是移动互联网新的发展方向,是全真互联网的实现。[1]而艺术接受则是支撑艺术世界运转的规则与制度,艺术创作与接受要求创作者与接受者都须具备一定的想象力与理解力,而艺术欣赏中的情感体验则是激发想象力与理解力的源泉。虚拟技术对于艺术接受的影响,已经改变艺术接受者传统的艺术接受方式,现在较为普遍的VR线上美术展览馆、全息交互眼镜的绘画创作等,为艺术的创作和接受提供了新方向、新体验。艺术以更广泛、渗透的方式进入接受者的世界,通过艺术接受的审美再创造,不断焕发活力,具有时代特色。而“元宇宙”构建的更真实、沉浸,交互感更强的虚拟体验,会更全面地调动接受者的感官去感受艺术作品传递的意境,从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本文基于“元宇宙”概念与该技术的发展现状,浅析“元宇宙”虚拟技术及其虚拟“平行世界”概念对艺术接受的当下与未来的影响,探索二者相互影响下更多的发展方向。

一、元宇宙的定义与发展现状

“元宇宙”一词最早是在1992年美国作家尼尔·斯蒂芬森的小说《雪崩》中出现的,小说给读者描绘了一个平行于现实世界的虚拟世界——“元界”,现实世界的人在“元界”中都有一个虚拟分身。

当前科技界对元宇宙并无一个公认的定义,但有学者认为,元宇宙是一种将多种新技术整合,并将虚拟与现实相融的互联网应用与社会形态,在扩展现实技术之上提供沉浸式体验,运用数字孪生技术生成现实世界的镜像,其经济体系通过区块链搭建,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在经济系统、社交系统、身份系统上密切融合,并且允许每位用户进行内容生产和编辑。[2]

现如今较为成熟的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可穿戴设备等底层科技的发展,为“元宇宙”的构建提供了技术保障,而其虚拟“平行世界”的概念也已经在各行各业开始了它的影响。

二、艺术情感接受的定义与价值

艺术接受是艺术生产的过程之一,是根据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原则提出的创作环节,是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接受三个完整的生产环节的最后一步,也是艺术作品在传播、生产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3]审美活动是接受者在审美直觉的基础上,对艺术品产生的情感丰富的想象与联想,调动自身浓厚的情感,与艺术品呈现的艺术境界融为一体,获得心灵的愉悦,因此,情感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艺术作品对接受者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也会激发接受者对作品的审美再创造,而艺术接受本身也是审美再创造的过程。

艺术作品的价值必须通过接受者的审美再创造活动实现,接受者充分发挥自我优势,根据所获得的情感体验以及不同的生活经验、艺术修养等,对艺术作品和形象进行加工。这影响后续接受者对作品的看法与评价,且能够不断丰富作品的结构,这样的创作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对艺术作品会产生无限次创作,让作品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焕发魅力和价值,获得更丰富的意义与内涵,反映不同的时代特色。

例如,杜尚的《带胡须的蒙娜丽莎》便是在原作列奥纳多·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基础上,结合自身经历、学识背景以及对原作的情感接受而进行的二次创作。该作品反映了欧洲处在20世纪初的民众思想、艺术潮流,达达主义利用讽刺表达拒绝约定俗成的艺术标准,从中所传递的情感表达让后人更加理解那个时代的风貌,体现出艺术的社会价值。

三、虚拟艺术发展对艺术情感接受的影响

虚拟艺术让受众沉浸、方便、快捷地进行艺术欣赏,这种现实与虚拟交互的特点,也让接受者在原有现实艺术欣赏的基础上,获得更丰富的艺术接受体验。

在VR技术、AR技术、全息影像、可穿戴装备等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下,艺术接受在场地、方式上也变得更加多元。当下,为了方便传播,许多高校的毕业展览以及艺术馆都采取线上展览模式,借助360°全景技术让“线上美术馆”变得更真实立体。这种方式的呈现,虽然在欣赏时比身临现场减少了许多真实、直接的感受,但也帮助作品得到广泛传播,帮助接受者获得资讯、进行浅层的欣赏。

微软公司于2019年发布了穿戴式设备HoloLens2全息眼镜,在原版HoloLens的基础上做出了改进,可以进一步做到让HoloLens2适配双手,让全息图可以像实物一样做出反应,且可以准确进行手动跟踪、触摸、抓握和移动全息图,可以根据眼睛的活动,适时调整全息图,实现在实景情况下进行虚擬立体的艺术创作,为艺术创作提供虚拟与现实相交的新形式,增加未来接受者对欣赏艺术作品的高度参与性。谷歌公司更是针对VR开发了Tilt Brush的绘画软件,缩小了虚拟与现实的差距,减少了VR对艺术家创作的干扰,艺术家可以利用这种更直观的方式创作虚拟与现实交互的艺术作品。[4]

一系列技术的发展都为艺术家更丰富的创作,以及艺术接受者更多形式、多感官的体验提供支持,增加互动性与参与性,以及多方面欣赏艺术作品的可能性。将艺术接受从在固定的场所用视觉欣赏,用平面的添加、修改等方式进行二次创作,用语言、文字进行品评,扩充到用“五感”进行“体验”,这样的体验更加多维、真实,从情感上拉近接受者与艺术品、艺术家之间的联系,更为强烈的 “共鸣”也更能够激发接受者的情感体验,从而反映在接受者的二次创作中。

四、“元宇宙”虚拟技术及概念对于艺术情感接受的增益特性

现实虚拟科技的不断进步,体现了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也表现出以虚拟现实为核心的艺术媒介的基本特征。美国学者格里戈里·比迪亚(Grigore Burdea)和菲利普·夸菲特(Philippe Coifet)提出的“3I”,即虚拟现实技术的特性为沉浸性、交互性、构想性。被称作虚拟现实之父的杰伦·拉尼尔也提出了“3I”,为人类大脑与世界连接方面提供了新的视角。[5]

(一)沉浸性

“元宇宙”基于已有虚拟技术,建立具有“社区性”“身份感”的平行宇宙,使接受者在进行艺术接受活动时,更加具有真实体验感,这种极度沉浸的真实体验感,突破虚拟与现实的壁垒,更能够调动接受者的情感共鸣。

沉浸式体验不是局限于画面本身,而是让接受者可以置身于“艺术品”之中,甚至可以打乱、重构,过去抽象的创作概念得以通过此种形式变得更为具体、可理解,对接受者感情的培养过程和情感刺激,也会变得更为真实强烈,艺术品或与接受者完成共生同长的关系,甚至让接受者成为虚拟艺术世界的一部分。

(二)构想性

从原始人类用岩画、洞窟壁画的方式记录狩猎场面、表现祭祀仪式开始,人类想象的大门就已经融进艺术中,用艺术的方式理解自身,理解万物,想象力丰富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元宇宙”概念的运用,极大地扩充了人类的想象力范围,艺术的对象不再是物质化的实体,有可能是虚拟影像与现实实体的集合,以虚拟化的方式为接受者提供更多触发想象的动机,让人们对现实物体的联想有了虚拟载体,拓宽了思维空间。

(三)交互性

有学者从艺术人类学的角度,认为虚拟艺术区别于传统艺术,更具有体验式审美(互动美学),[6]而基于“元宇宙”可以随意编辑的特性,接受者可以凭借其“虚拟身份”进行更具想象力和随时性的艺术创作,且虚拟世界的影像更具个性化特点,接受者能够使用更具个性化的虚拟设备与现实物质随时进行具有个人特色的创作。

五、“元宇宙”概念对于艺术接受的影响

(一)NFT(非同质化代币)加密艺术对于数字艺术的影响

对数字艺术家,或是作品被网络广泛传播的艺术家的权益保护而产生的NFT加密艺术,使购买者使用虚拟身份、货币购买数字艺术作品。而后,此艺术作品的再次使用也会回到艺术家本身,体现“元宇宙”中对于“身份”的认同,数字艺术作品的购买、使用权限不会再被侵犯而形成在网络世界被无偿“滥用”的情况,与实体艺术作品一样有了收藏价值,实现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同步。NFT加密艺术构建了一个安全、更具艺术价值的“艺术世界”。

游戏公司罗布乐思在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上市,也进一步成为元宇宙未来的一种代言。身份、朋友、沉浸感、低延迟、多元化、随时随地、经济系统和安全式元宇宙的八个“维度”,其中,“身份”是最重要的维度,这一点映射在艺术世界便是“来源”,这也是NFT加密艺术的开端。[7]

即使是数码艺术,购买者也会因为对其产生感情,而不愿意出售,使此类数字作品具有低流动性,产生更高的收藏价值。而根据这种艺术传播、接受模式所产生的新的艺术接受方式,也改变着人们对数字艺术不一样的情感体验与思考,从过去的随意使用、修改,到被唤起对数字艺术的“尊重”,认可其价值,是元宇宙概念带来的身份归属感所产生的。

(二)现实艺术形式在“元宇宙”中的投射

从NFT加密艺术开始,更多的艺术领域开始向“元宇宙”概念做出探索, “元宇宙”基于互联网科技所体现的传播速度快这一特点,已经开始衍生出丰富的艺术创作、艺术生产以及艺术接受形式。虚拟服装设计引起广泛关注,The Fabricant是世界上第一家“数字服装店”,这类数字服装构思大胆,用料也极具未来感、想象力,这种数字虚拟服装的主要用途也是在各类数字社交媒体上进行展示。其创作初衷,是创始者认为人们对服装的追求已经不仅限于穿着,现实中对实体服装的需求会加大浪费和污染,人们对实体服装的需求也在降低。

“数字服装店”的出现,使人们初步看到未来“元宇宙”虚拟“平行世界”中,人们对于虚拟数字艺术产品的需求,随着技术的发展与“元宇宙”技术和概念的成熟,虚拟世界对虚拟数字艺术产品的创造和接受都会变得更加大量和多元。而“数字艺术产品”的诞生,也让艺术生产可以不局限于材料、空间的限制,展现艺术本身的创想性,让艺术作品的“美感”能够突破现实的屏障得以更好实现。这让艺术接受者有了更高级和纯粹的艺术审美体验,带给艺术接受者感知纯粹美的愉悦,进一步丰富艺术接受者的情感接受领域。

(三)基于“元宇宙”概念的艺术情感接受创想

“元宇宙”的构建,即使是作为更真实的“平行世界”存在,也不会脱离现实世界的投射,现实艺术形式也会在“元宇宙”中找到更丰富的形式存在。

“元宇宙”概念与技术带来的“身临其境”之感让接受者可以更加真实地体验莫高窟的恢弘,走在复原后的圆明园里,或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体验古今艺术品交会的神奇。“元宇宙”作为虚拟的“平行宇宙”,或许也能成为一种现实世界“云盘”式的存在,对保留正在消失、即将消失,或是现实无法修复的艺术品,让其可以以一种更真实的方式存在于虚拟世界或是“重现”于现实世界,让接受者可以更直觀地去感受或二次创作那些艺术品。

六、结语

目前为止,“元宇宙”的实体构建还处于“混沌”状态,但其概念为艺术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也为虚拟艺术方向注入新的活力。初步的探索会导致艺术与技术的问题反复冲突,但是,随着技术的成熟,艺术与“元宇宙”虚拟技术的融合,将会更好地发挥其科幻性、交互性、情感体验性的特点。艺术品留给人们的情感价值,在“元宇宙”中用数据的形式进行全面的复原、保存,这未尝不会成为保存和欣赏艺术品的新形式。

参考文献:

[1]许隽.“元宇宙”是星辰大海还是虚火过旺?[N].南方日报,2021-11-05(B02).

[2]马晓澄.元宇宙到底是个啥,离我们还有多远?[N].新华每日电讯,2021-11-03(006).

[3]王宏建,主编.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4]尚一洁.虚拟艺术的交互性研究[D].西北大学,2020.

[5][美]杰伦·拉尼尔(Jaron Lanier).虚拟现实:万象的新开端[M].赛迪研究院专家组,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

[6]王可.虚拟艺术人类学[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8.

[7]郭春宁.元宇宙的艺术生成:追溯NFT艺术的源头[J].中国美术,2021(04):14-19.

(作者简介:陈恬妮,女,硕士研究生在读,四川师范大学,研究方向:美术学;吴丹,女,四川师范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画、美术教育)

(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接受者元宇宙艺术作品
元宇宙中的“孤儿们”?
“元宇宙”照出互联网浮躁(点评)
五彩缤纷的艺术作品
何晋渭艺术作品
张杰艺术作品
如何认识一件艺术作品
陶瓷艺术作品
论“不能同意更多”的形成与发展前景
历史文化资源利用方式的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