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蒙古少数民族乡村文旅融合路径研究

2022-05-21黄晓宇

参花(下) 2022年2期
关键词:文旅文化遗产少数民族

一、引言

文旅融合是指文化事业与旅游事业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突破原有的要素领域,相互融合形成的过程。[1]旅游与文化是紧密相关的,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两者融合是实现互赢互利的客观需要,是文化事业与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规律。[2]内蒙古地区是北方游牧文化的发源地,形成了以草原文化为主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在北方的源头之一。

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旅游产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已经全面融入国家战略体系,成为社会经济的支柱产业。我国作为多民族国家,民族特色文化内涵丰富,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升,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内蒙古地区生活着蒙古族、满族等少数民族,作为我国重要的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保护及传承应得到重视。内蒙古文化传承渠道是多方面的,本文将民族文化与乡村文化旅游相结合,对其发展路径进行研究。

二、文旅融合概述

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高速发展,部分地区的经济支柱产业已经转变为旅游产业,在这一背景下,文旅融合已然是产业发展的大势所趋。要推进文旅融合,我们首先应该明确,文旅融合所涉及的文化、旅游相关概念。

文化产业在传统概念上是文化行业的总称。通常将文化产品及服务产生经济价值的文化机构组成行业称为文化产业。[3]当前,文化产业体系制度较为建全,运营方式及活动内容较为完善,部分文化企业运用先进技術加强文化资源设计,使其满足大众的需求,利用相关渠道将文化资源设计输入到市场中,体现经济价值,产品、传播构成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内容。[4]旅游产业为综合产业,是以旅游活动为中心,为游客提供旅游服务和产品体验的总称,主要由旅游资源、市场及产品构成,旅游资源是组成旅游产业的基础,包括人工创建的旅游项目,以及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旅游项目的建立则是由民族文化、自然景观、乡村生活方式内容等具体的旅游资源确立的。[5]旅游产品是旅游产业中直接产生经济价值的部分,是通过先进的技术将旅游资源进行再加工,为游客提供可获得旅游体验的旅游产品或可以直接进行售卖的旅游附加产品。以当前市场需求为基础,创新旅游产品,可促进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旅游市场是以游客为中心,通过体验或购买旅游产品产生经济效应构成的市场环境。[6]文旅融合是将文化事业与旅游产业进行融合,在政策支持下,采用先进技术将两个产业的传播方式、技术边界等原有界限打破,使两种产业相互交叉,形成新的产业的过程。文旅融合在文化旅游和市场方面存在一定特性。就市场特性方面来看,文化事业与旅游产业在市场上存在产品差异化和企业规模化竞争,当前市场竞争关系使文化与旅游结合存在一定的必要性,通过文旅融合方式将文化事业与旅游产业由两个独立产业融合形成新型产业,对文化和旅游来说均是有效优化产业结构的方式和手段。[7]文旅融合应对当前市场需求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从资源配置等多方面进行融合,形成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三、内蒙古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及文旅融合现状

(一)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文化传承意识较差。文化传承在民族文化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据当今文化传承现状,我们可以认识到,人们主动传承文化的意识普遍不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内蒙古地区大部分年轻人生活方式发生改变,生活地点由内蒙古游牧地区转变为城市发展地区,生活方式由游牧生活转变为都市生活,本民族文化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淡化。进入现代化发展阶段,情况更为严峻,民族文化传承人缺失,民族文化逐渐被其他文化替代或同化。[8]在各种文化的冲击下,人们的观念发生变化,保护民族文化意识不强,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文化传承。

2.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严重破坏。内蒙古地区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严重破坏。内蒙古人口逐年增加,工业建设过程中,草原矿产资源开发过度,环境受到严重破坏,草原辽阔、物产丰美的美丽面貌已经很难呈现。[9]内蒙古地区大部分遗迹均具有历史价值和丰富的文化含义,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内蒙古人口的不断增加,游牧环境已不能适应其发展需求,人口迁移使村落数量减少或消失,具有文化内涵的相关地名、遗址,逐渐被现代设施取代,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活方式也发生改变,这些都对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二)文旅融合现状

1.缺乏民族地区乡村文旅融合意识。我国大部分地区民族文化产业创新与旅游产品融合方面停留在计划阶段,旅游产品的开发仍然以体验性项目为主,该种方式使旅游产业缺乏民族特色,在同一区域内旅游产品相似,市场竞争压力较大。

2.民族地区乡村文旅融合层次较浅。[10]乡村旅游与民族特色文化产业结合层次较浅,民族文化内容不能很好地体现,旅游项目体验感有待加强。这种简单开发,层次较浅的融合方式使旅游产业链大大缩短,造成了游客资源的浪费。[11]例如,一些利用民族文化特色开展的旅游项目其景区空间组织不合理,游客缺乏体验感,无法在短时间内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对旅游景点丧失兴趣,乡村文旅融合的宣传意义和文化意义也就无法实现。

四、少数民族乡村文旅融合的路径

(一)加强民族特色文化保护

传承和保护民族特色文化是少数民族地区实现文旅融合的基础。要坚持对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特色文化的保护,但保护不是绝对封闭,是秉承开放原则,将其转变为持续性的经济效应。在民族文化创新过程中要考虑文化保护与经济利益之间的平衡,长期效益和短期效益的平衡,为构建良性循环打下坚定基础。要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和旅游价值,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保持平衡。[12]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动旅游业发展,旅游业发展传承民族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良性循环。内蒙古属原生态文化区域,草原文化是内蒙古文化主干部分,呼伦贝尔、科尔沁、乌兰察布等数十个草原、沙原形成民族特色鲜明的文化习俗,构成内蒙古草原文化。内蒙古艺术形式逐渐受到重视,部分艺术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呼麦、马头琴等民间民族文化项目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想要传承和保护内蒙古民族文化应与旅游业结合。在旅游项目开发创新中融入草原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充分发挥民族特色。以民族特色带动旅游业发展,旅游业实现了文化传承保护功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从而使带动住宿、餐饮相关旅游服务项目发展,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上投入财力,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潜在开发。

(二)加强市场宣传

建立系统化宣传计划,根据内蒙古地区产业发展需求,配合政府宣传渠道,构建官方宣传平台,全方位覆盖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游客的基本需求,在内蒙古地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推广的各个环节,选择符合游客信息接受习惯的宣传媒介,如新媒体等。选择好的宣传渠道宣传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优化创新宣传方式,将内蒙古少数民族文化故事融入宣传内容中,提升游客的关注度,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宣传得到实现。[13]

(三)优化呈现方式

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基础的旅游产品通过创新方式呈现,让游客亲身体验,提升旅游体验。为完美呈现,要在呈现方式上进行创新。由于游客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对具有一定文化底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进行直观讲解,让游客很好地理解。可将内蒙古少数民族文化内容故事化,创新呈现方式,采用VR技术,通过模拟视觉、听觉、触觉效果进行呈现,让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变得生动起来,不局限于书面上的文字、图画,还应使游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更深的理解,提升旅游的体验感。除了直接参与型旅游方式外,还可通过举办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来加强游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在内蒙古少数民族景区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加强游客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知,能为打开旅游市场,形成旅游品牌奠定良好的基础。[14]

(四)完善现场解说

对旅游景区管理者应加强系统化培训。现场解说是直接面对游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内容进行直接介绍,解说员素质和解说水平直接影响游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度的高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可直接对解说员展开培训,让解说员从深层次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度。[15]对于不同类型的游客,采用不同的解说方式。对于常规游客,解说可采取幽默风趣的方式进行;对于学术型游客,要采用专业性语言进行解说。另外,要对解说内容进行丰富,讲解内容要在抓住主题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解说,如通过文字、语言、自动化设备等进行动画解说。还可将解说内容故事化,实例化,使游客在旅游的同时,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创新旅游产品,引导游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多方面的了解。组织传承人和学术研究者深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少数民族文化内涵。[16]借助相关文化传说、故事开发相应的旅游产品,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感受到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及魅力。

五、结语

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体现了中華文化的多样性特色,在中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文旅融合是促进乡村旅游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措施,为少数民族文化提供了宣传通道。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文化飞速发展,但由于开发形式粗糙,乡村旅游产业较为单一。内蒙古是我国重要的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传承保护应得到重视。为促进内蒙古地区文化的传承保护,应将乡村文旅融合模式应用于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中,通过加强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加强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文旅融合市场宣传,创新乡村文旅融合呈现方式,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场解说形式等,实现内蒙古地区少数民族乡村文旅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兰桂.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民宿的新乡土表达——基于长兴县的实践思考[J].湖北农业科学,2021,60(4):4.

[2]苑宏刚,齐伟民.吉林省地域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探析——评《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发展报告(2019)》[J].热带作物学报,2020,41(9):253.

[3]孙明慧,陈少华.文化旅游视角下基于网络评论的乡村书店形象感知分析——以先锋书店(乡村店)为例[J].出版科学,2021,29(2):13.

[4]陈志军,徐飞雄.乡村旅游地发展驱动因素及机制研究——基于长沙市的实证分析[J].经济地理,2019,39(10):9.

[5]张惬寅.基于文旅融合的巴渝古崖居动态保护与活化利用策略——以永川半山崖居为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5(11):10.

[6]刘洋,杨兰.技术融合·功能融合·市场融合:文化旅游产业链优化策略——基于“多彩贵州”的典型经验[J].企业经济,2019,38(8):7.

[7]熊友平.文旅融合背景下全域旅游的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以湖州市南浔区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21,60(6):4.

[8]王雄青,胡长生.文旅融合背景下红色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基于江西的视角[J].企业经济,2020,39(11):8.

[9]肖黎明,于翠凤.中国绿色文旅融合发展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生态经济,2021,37(8):8.

[10]刘洋,肖远平.文旅融合的逻辑与转型——基于天龙屯堡(1998—2018)实践轨辙的考察[J].企业经济,2020,39(4):9.

[11]张立明.休闲农业和特色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研究——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J].植物检疫,2020,34(1):91.

[12]陈继松,曾雅.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实证分析——以辽宁省大连市休闲农场发展为例[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3):5.

[13]钟真,黄斌,李琦.农村产业融合的“内”与“外”——乡村旅游能带动农业社会化服务吗[J].农业技术经济,2020,300(4):40-52.

[14]秦晶.乡村振兴中的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融合——评《乡村旅游目的地生态文明建设与评价》[J].环境工程,2021,39(6):1.

[15]朱琳,姜卫兵,魏家星.基于农旅融合的乡村建设模式评价与优化对策——以江苏省南京市省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村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9,47(19):20-24.

[16]丁辉侠,张绍飞.从分割到融合:建国以来我国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变迁过程[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20,13(4):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内蒙古少数民族乡村文化旅游品牌形象设计研究”(项目编号:NJSY21182)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黄晓宇,女,硕士研究生,河套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文旅融合)

(责任编辑 张云逸)

猜你喜欢

文旅文化遗产少数民族
Jiao Ayi| 《娇阿依》
深度拓宽文旅融合边界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云南出台13条措施支持文旅行业
冰雪文旅乘风起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文旅地产或将逆风飞扬
少数民族的服装
Tough Nut to Cr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