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水”为主线的乡村转型发展策略探索*
——基于“水”多元价值的再认知

2022-05-20李和平赖文韬贺彦卿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转型生态

李和平 赖文韬 付 鹏 贺彦卿

0 引言

自古以来,“与水共生”是“天人合一”理念下我国乡村营建所遵循的准则,也是先民对田园人居理想追求的根本写照。每一个农耕区域亦可视为传统的水利社会,其物质空间与社会系统发展,有机统一于乡村营建的全过程之中。但是,伴随着全球化、城镇化、工业化的协同推进,乡村长期以来“以农为本”的单一职能被历史性打破[1],并开始为人类提供生态服务、理想栖居、文化传承等各类社会产品,乡村的多功能价值日益凸显[2-3]。“乡村多功能转型”(multifunctional transition in rural)理论逐渐发展成为指导乡村转型发展的新范式。西方学者杰夫·威尔森(Wilson G)强调乡村多功能转型需要利用经济、社会与环境要素的交互作用创造的多功能性来不断调整自身结构,以增强乡村面对内外部干扰的“韧性”[4](图1)。

图1 乡村多功能转型交互作用概念模型Fig.1 conceptual model of rural multi-functional transformation interaction

当前我国大规模乡村地域在快速城镇化、空心化背景下普遍面临水资源匮乏、水环境恶化、水生态低效、水文化特色丧失等矛盾(图2)。农业用水低效、水域景观格局破碎、农业面源污染等不仅制约了农业现代化发展,也导致人居活动与水的疏离、传统乡村格局瓦解,并伴随着水系治理能力的低下引起恶性循环,接连不断地引发乡村衰败。根据资料显示,2020年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率计划达95%①,而乡村目标仅为30%②,典型村庄地表水质量Ⅲ类以下断面占将近30%[6]。同时,传统的治水措施几乎仍“就水论水”,尚未触及推动乡村永续发展的内生机制。由此可见,水系统的良性运作是乡村永续发展的前提与基础,水如乡村之内在脉络,成为有机串联乡村“生产—生态—生活”功能的重要线索,其多元价值体现为具有相互作用的开放复合体系。

图2 乡村“水危机”示意Fig.2 schematic diagram of rural water crisis

我国乡村拥有相对完整的生产生活集体,人地关系紧密,空间多维性、要素多元性突出[5];同时,乡村的农业产品供给、生态屏障和文化传承等多元功能备受关注③,其本底特征更适配于乡村多功能转型的理论内涵。因此,如何满足乡村多元功能运作的基本需求,触及发挥乡村要素交互作用的内生机制,是推动乡村转型、实现永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以“水”的多元价值作为乡村多功能转型的切入点,基于“水”在乡村转型发展语境下的价值再认知,探索乡村转型发展导向与目标,有利于充分发挥其在乡村产业、环境与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以维持自身结构、推动乡村转型,并提出以“水”为主线的乡村转型发展策略框架,进而运用至仓口村规划实践之中,探索我国乡村振兴的可能途径。

1 乡村转型语境下“水”多元价值的再认知

“水”对于乡村的多元价值普遍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作为产业源泉,以实体形式存在的水资源,为人类生活生产提供不可替代的物质基础,以永续供应、交换与流通资源品;第二,作为自然基底,以水生态系统为依托,为非自律的城市生态系统提供环境负熵流,容纳消解污染物[2];第三,作为人居纽带,基于与水相关的生产生活实践,通过聚落空间响应和社会系统自组织为人类提供理想栖居空间、传承聚落文明。以上三方面并非独立,而是有机统一于乡村系统之中。从多功能转型而言,乡村逐步嵌入到全球化、多尺度过程之中,多元化的主体需求使其面临更为复杂的内外部冲击,需要以“水”的多元价值为导向,探讨发挥其串联乡村三生功能的内在作用机制,避免乡村对单一功能的过度依赖;另一方面对于背景、条件各异的乡村地域,“水”价值体现的差异性、侧重点也有所区别,有利于针对地域本底特征提出乡村转型发展的适应性路径(表1)。因此,本文从乡村转型语境出发,对“水”的多元价值进行重新审视,探讨乡村多功能转型的动力及其作用方式,提出相应的转型目标,为策略框架的构建提供指导(图3)。

图3 “水”多元价值导向下的乡村转型发展Fig.3 rural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under the multi value orientation of water

表1 “水”多元价值的地域差异性体现Tab.1 diversity of the water values in different regions and villages of China

1.1 产业源泉:基于流域网络的系统开放性

乡村聚落营建首先从自然水系统的人工干预和改造开始,并配合土地耕作和聚落营建加以定型,因此水以实体形式成为农作物种植和渔业生产的根本前提。其中水利工程的建设是广大乡村地域开渠引灌的基础工程支撑。根据《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公报》显示,长江流域已建成引水工程36.8万处,建成灌区15.6万处,有效灌溉面积约达16.3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52.9%④,有效保障了经济社会对于水资源的需求。此外,高度通达的水系网络也是沟通各地理单元、推动乡村物质交换和区域产业联系的基础,都江堰、郑国渠、广西灵渠、京杭大运河等工程也使各地域乡村聚落得以串联并协同发展。

生产层面而言,系统开放性是乡村转型的先决条件。城乡融合背景下,由于不同尺度区域间互相关联并存在等级交互作用[8],乡村需要愈加关注内外部冲击下的作用方式与特点,将自身嵌入多尺度等级网络中,进而从乡村自身层面提出适应性策略[7]。由不同等级水系组成的流域复合单元,其空间要素因生态环境演化、便捷的水运交通而与经济社会联系紧密[9]。而流域单元的跨行政地域空间属性,能与当地资源供给、社会需求形成较好的匹配关系。一方面由于“以水定产”——水资源环境约束条件是衡量地区产业发展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流域作为重要运输通道与经济走廊,有助于加强区域产业联系,例如长江流域3 600多条通航河流的总计通航里程超7.1万千米,占全国内河通航总里程的56%,长江经济带覆盖的11省(市)生产总值总量超过全国的40%⑤。对于乡村自身,需要以流域网络为底,加强城乡区域的互动与融合[5],基于水资源的有效分配和高效利用,积极利用流域单元来拓展、延伸产业体系,并通过去农业化和去生产化提升乡村的多功能性,降低其对于单一产业的过度依赖。

1.2 自然基底:基于水体自净的动态适应性

作为乡村广大腹地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一环,乡村水环境类型多样、密度较大,在孕育乡土自然景观的同时,有助于减小温度偏差,改善由于城市中大量的吸热表面和能源使用而造成的城市热岛效应,改善空气质量;同时,以水陆交错带为代表的水环境形式有利于维系生物多样性,不仅为各生态位的物种提供了合适的生境,作为生态廊道的河流也是生物的迁徙通道和避难场所;此外,乡村广袤的自然水网和阡陌水田具有较强的下渗涵养作用,能有效保持水土与蓄洪减灾。

自然层面而言,动态适应性是乡村转型的必要环节,其提高了乡村系统接纳、反馈并恢复产业与社会活动对环境影响的可能。水体自净能力⑥是实现以上生态价值的前提,并直接关系到区域环境的净化程度。基于水体自净能力,乡村自然环境能够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应对外来扰动,增强其复杂环境变化下的动态适应性。影响水体自净能力的因素包括生态系统结构的完整性、种群的多样性,以及水体、岸线、生境等因素,其中滨水空间不仅是水陆生态系统间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重要通道,还是提供水体自净生态服务的空间载体[10]。因此,推动乡村转型不仅涉及自然资源的集约利用、水域环境的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维系,也涉及到水域周边用地的安排与管控、滨水景观营造等,以实现与生产生活功能的良好协调。

1.3 人居纽带:基于协同演进的自主互动性

长期以来,人类在饮用、洗涤、灌溉等实践活动中,通过适应性改造将自然环境转化为具有人文尺度的定居模式,塑造了多样化“理水治水”的生产生活样态。我国传统生态理念中对自然环境关系的处理直接反映在乡村空间营建中[11],在特定地理背景下形成了独特的水网肌理与空间格局[12]。同时,水系的维护需要因地制宜的治水方式,长期的治水实践推动了社会系统治理经验的形成,并演变为与其相适应的聚落社会治理方式、民俗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原则[13]。以上要素凝聚为“傍水而居”的文化精神,融入了村民的日常生活方式与社会品格之中[14]。

社会层面而言,自主互动性是乡村转型的内生动力,其与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类似,乡村主体数量的多元化与类型的异质性能相应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在面对环境变化时也能更好调节自身结构。作为人居纽带,水以“可见的”景观表征与“无形的”文化内涵共同构成了乡村系统,“水”成为“空间现象与社会文化相互关联的体现”,有机统一于乡村演进过程中。其过程建立在具有广泛共识的社会组织模式下,体现为“自下而上”的社会自组织性。例如通过产业多元化加强村民空间生产行为的异质性,以丰富在地文化活动的多样性;依托各类文化特质的“地域化诠释”,以增强村民的主体意识[15];通过村民自身对于生产行为、水系维护的适应性学习,反作用于个体认知和社会行为模式,并有意识地将这种学习融入于社会和物质环境的互动中[5],推动社会与产业、环境的协调。

2 以“水”为主线的乡村转型发展策略

“与水共生”既是千百年来我国乡村营建所遵循“天人合一”理念下的重要命题,也是当下乡村有效应对内外风险、实现转型和永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基于“水”多元价值的再认知,依据乡村转型发展动力与机制分析,并从乡村复合系统的“经济生产、自然生态、社会生活”三个维度,构建双向互动模型(图4),为乡村转型发展提供适应性路径与方法(图5)。

图4 “水”多元价值体系与乡村复合系统双向互动模型Fig.4 two way interaction model between the water multi value system and rural composite system

图5 以“水”为主线的乡村转型策略体系Fig.5 rural transformation strategy system with water as the main line

2.1 经济生产:构建城乡互融的产业体系

第一,以流域为底,加强城乡互动融合。古代以生产为导向的流域网络将乡村塑造成为与生产生活方式高度适配的产业单元;当下流域在生态、供水、防洪、文化、景观、旅游、交通方面的多重价值,为沿线乡村产业提供了多样化的机遇和条件。首先应关注上级尺度流域的要素变化,如产业发展方向、产业布局模式对乡村的直接干预。其次,结合流域国土空间适宜性等评价指标统筹乡村地域的生态、资源与农业的开发约束条件,重视乡村水利水电建设,优化区域农业水资源配置,关注上中下游地区经济要素动态变化及影响,协调、串联流域特色资源,以适应性地指导乡村地区产业发展。

第二,以水定产,发展多元化绿色生产模式。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虽然农业用水量极大,但各流域的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特征明显,对水资源的过度依赖等问题会严重制约乡村产业发展。以四川盆地底部为例,其面积为全省的26%,耕地却占全省62%,但水资源量仅占全省22%[16]。因此,应结合流域水环境与水资源约束条件来确定产业方向。针对地处水源地、湿地或生态红线保护范围内的乡村地域,强调平衡流域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重点发展绿色和生态农业(渔业⑦),采用轮作、间作等方式,实行生态防治技术和生态施肥技术;发挥“以水养鱼、以鱼净水”作用,发展生态渔业模式;针对水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优先发展节水高效农业,适应性地采用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节水灌溉工程技术和节水技术[17];针对地处流域重要航运节点、文化资源地区的乡村,应加强与上下游产业的衔接与联系,并加强产业多元化、融合化、高值化转型。

第三,基于水的多元价值构建产业融合体系。传统小农经济生产模式中,农业产业链短且价值低,脆弱性和弱质性明显[18]。因此,乡村产业必须依托原有资源本底进行重组和延伸,逐步实现去农业化和去生产化,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与城乡融合发展机制。首先基于不同流域地区特有的交通、文化、景观等资源,深入挖掘长期培育形成的内在价值,依托于农业和渔业生产,以水生态、水景观、水文化等为载体,为进一步发展加工、观光、休闲、体验、交通、教育、餐饮、科研与环境保护等产业提供条件。进而通过水系网络综合开发,实现沿河流、湖泊等资源的有机串联,推动流域与产业发展的融合,提升农业与非农活动的多样性,并将产业链价值最大化,提升经济联动效率。

2.2 自然生态:维系动态稳定的乡野环境

第一,优化水域网络格局,加强蓝绿空间融合。奠定耐久的水域生态结构和优化水域布局是维系乡村自然生态的基础。首先,从区域尺度开展水文特征分析,优化水域网络格局,保护重要河流廊道,联通城乡水域网络,增加蓝绿斑块的连接度与完整度。其次,加强蓝绿空间的融合与协调,根据水生态敏感性、水环境承载力确定人口与用地规模发展阈值,并设置缓冲弹性、防止资源过度消耗[19],加强滨水用地的弹性管控,生态化置换部分用地以减少污染,如水文生态敏感区减少或杜绝建设活动、置换滨水农用地以沿河增绿、滨水地带基本农田提倡发展生态农业以减少面源污染、动植物栖息地带保持自然生境以维系生物多样性等[20]。

第二,构建水系维护的适应性工程系统,增强生态系统服务效能。影响乡村水系统的原因差异性大,重点是识别水生态系统运作的薄弱环节,如农业面源污染、水产养殖污染,或忽略地形生态本底、驳岸过度硬化、植物群落配植不合理等。进而通过适应性工程设计优化水循环体系,完善污水处理工程设计以加强污水截留,因地制宜地应用生态明沟、植物缓冲带、调蓄池、雨水花园、人工湿地、透水铺装、生态化植物群落等技术提高乡村池塘、沟渠与河流的水体自净和雨洪调蓄能力,开展动态持续的水质监测,并加强其与产业绿色化转型的衔接,有效补充农业淡水、提高用水效率。

第三,提升滨水景观与岸线多样性。乡村滨水空间是村民日常活动的场所,凝聚着长期演化下形成的文化精神与自我认同。因此强调维系合理优化滨水驳岸设计,运用多样化乡土材料砌筑驳岸,运用不同季相景观的本土化乔灌木植物配置营造软质驳岸,保持驳岸生境;提取在地空间基因,以传统手法营造滨水空间,借鉴传统水处理手法打造驳岸景观意境,重现乡土美感与水景观魅力。

2.3 社会生活:搭建协同交互的社会舞台

第一,构建“水景观—水文化”协同的生活场域。不同地域乡村的水景观与水文化各具特色,但城镇化冲击导致景观同质化、文化内涵流失严重。因此,强调从历时性角度梳理乡村历史资源与信息间的脉络联系[21],识别并提取以稻文化、渔文化、漕运文化、商贸文化等为代表的水文化特质,在尊重乡村原生职能构成、社会结构的基础上,结合乡村农业生产性景观、自然水系格局、街巷格局、标志物与节点等空间要素,来组织乡村空间结构和景观风貌,在社会空间秩序基础上完善物质空间秩序,加强村民对于自身环境的认知学习和创新利用,形成乡村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5]。

第二,以多样化亲水需求为导向的空间营建方式。人类的亲水性需求造就了乡村生活与水的紧密联系,而需求的多样化促进了空间营建方式的多样化。首先从听觉、视觉和触觉出发,提取当地水文化基因,通过打造天井院落、屋檐出挑、修复石板路、在溪流或河道设置石块组合等方式营造“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的听水体验[22];通过视线、视觉序列的打造,配合沟渠、河流、池塘、湖泊等不同尺度水系变化,形成丰富的水景观体验;结合节庆与民俗祭祀等契机,提供渔业体验、水面泛舟等趣味亲水体验活动。其次,基于以上策略打造亲水节点,配合滨水空间和室内外环境,加强村民和游客的互动与融合,全方位展示与传承水文化与民俗乡风,同时为村民提供多样就业机会与收入来源。

第三,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水系维护机制,增强乡村自组织能力。水系环境的维护治理机制能够有效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防止结构性衰退。在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通常由于村民内部凝聚力与自组织性难以匹配环境开发中的利益需求,使得社会网络与环境空间无法均衡发展,利益矛盾加剧[5]。因此,首先强调保证村民主体地位,在水系维护中提高参与意识、更新发展理念,同时获得文化、环境和经营等素养的综合提升,内化为社会共识。其次,必须合理发挥政府、市场、村集体及其他主体的作用,推动合作、服务、协调和组织等对于农业用水分配、水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等活动的协调和配合,构建“乡村共同体”,以有效应对不确定风险。

3 仓口村的规划实践探索

仓口村位于南京市溧水区,北靠无想山,南临石臼湖,周边水系丰富,以农耕、渔业为生,是典型“傍水而居”的乡村聚落(图6)。仓口古称“梅梁”,历史上作为重要漕运粮仓而繁荣,漕运文化、宗族文化底蕴深厚,保存有多处历史遗存;清初,溧水实行“漕粮改折”后,仓口村因漕运粮仓功能遗失而繁荣不再;在当今城镇化冲击下又遭遇水环境、水资源、水文化等严峻危机。现状特征与矛盾包括:产业结构单一,仅以水产养殖和水稻种植为主,且基本由外来户规模化承包经营,小农经济自给自足,产业收益微薄;地处生态红线范围内,生物多样性丰富,村域水域面积占72%,自然景观出众,却因农业面源污染、水产养殖污染导致严峻的水污染问题,典型地表水质多为Ⅲ类或Ⅳ类(表2),影响村民的基本生产生活;由于洪灾频发等因素导致大量历史建筑损毁,村庄历史文脉延续不再,村民日常生活与水逐渐疏离。可见,仓口村曾因水而兴,如今却又因水而困,亟需适应性策略实现乡村转型发展。

表2 仓口村典型水域地表水质量检测(mg/L)Tab.2 surface water quality inspection of typical water area in Cangkou Village(mg/L)

图6 仓口村航拍影像Fig.6 aerial image of Cangkou Village

3.1 依托秦淮河新航道构筑产业融合体系

仓口村东临胭脂河,是秦淮河支流之一、古代漕运贸易的重要通道。仓口依托长97 km的秦淮河新航道工程的重大契机(图7),与周边景点串联形成“石臼湖—仓口村—胭脂河—天生桥—秦淮河”运河旅游文化带,联合周边村庄重点以漕运文化、农耕文化为基础确定产业发展方向。首先,由于位于生态红线范围内,且毗邻湿地生态保护区,规划大力发展稻蟹共生、稻鱼共生等立体高效农业,针对水产养殖污染问题引入流水养鱼⑧、高效混养与精养等多元化生态水产养殖模式,并结合人工湿地水体自净策略,补充农业灌溉和养殖淡水,与水循环体系的优化相结合,实现生态保护、高效节水与产业增收的良性循环。其次,积极发展水产品规模化加工和包装,拓展渔业主题工业品销售渠道,利用梅梁渡遗址、宗祠寺庙及运河等资源,整合旅游与交通优势,发展游览观光、自然教育、农事和渔业体验于一体的生态旅游产品,形成内在相互支撑和联系的产业融合体系(图8)。

图7 秦淮河新航道周边资源串联示意Fig.7 series diagram of resources around the new channel of Qinhuai River

图8 仓口村产业融合体系Fig.8 industrial integration system of Cangkou Village

3.2 以“三水合一”为理念构建适应性自然生态系统

基于典型水域的地表水质量检测,并结合区域流域水文特征分析,构建统筹“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的适应性自然生态系统(表3)。首先,水环境方面,形成“三廊三片”的水环境空间格局,并完善雨污工程系统,通过防倒灌闸、取排水泵站等手段加强污水截留,完善水循环体系,提高水安全能力。其次,水生态方面,以水体自净为主线,配合植物缓冲带、生态明沟、调蓄池等生态化设施提高径流管控能力,并将雨水汇入人工湿地,水体经过自净后用于渔业高效混养、立体农业灌溉和生活用水。最后,水景观方面,强调多样化驳岸设计,划分硬质、软质、湿地、混合和沙质六类驳岸,并考虑滨水植物多样性原则,强调运用我国“师法自然”的传统水处理手法,以“峙”“镶”“浮”等手段营造驳岸的植物景观意境,重视乡土美感。

表3 “三水合一”的适应性自然生态系统Tab.3 adaptive natural ecosystem of the “Three Water in One”

3.3 塑造“民客相融”的“鱼米水乡”生活场域

以水的文化、景观和生态价值为基础,塑造“民客相融”的“鱼米水乡”生活场域(图9)。第一,传承以漕运、农耕和渔业为代表的水文化,修复还原梅梁古渡,积极利用历史遗存打造家谱博物馆、便民新仓纪念馆等文化场所,修复历史河渠,形成12个特色滨水活动节点,并发展多样化的近水、触水与戏水活动,促进村民“原生性活动”与游客“体验性活动”的有机融合,并为村民提供多样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第二,植入乡村自然教育功能,以价值观培育为目标,发展农事体验、民俗体验、生态科普、动植物认知等项目,以此传承乡村文化、保护乡村景观,并促进村民就业、完善服务设施。第三,构建村民参与的生态旅游开发机制,保证村民主体地位,组建乡村产业合作社推动与周边村庄协调运河旅游文化带的规划建设、合作经营旅游项目,引入乡村旅游协会监督村庄水环境保护,同时辅以专业研究机构与知识与村民开展交流和指导,帮助其提高自身经营水平。

图9 仓口村规划设计鸟瞰与节点透视图Fig.9 aerial view and node perspective of planning and design of Cangkou Village

4 结语与讨论

人类有与生俱来的亲水情结,“向水而生”成为我们生存与繁衍的根本写照。本文通过乡村转型语境下“水”多元价值的再认知,探索乡村转型发展导向与目标,进一步从经济生产、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活三个维度出发,构建以“水”为主线的乡村转型发展策略框架,充分发挥多功能要素的内在交互作用,以实现永续发展。首先,以流域为底拓展乡村产业系统空间,依托流域自然本底与资源禀赋确定产业方向,基于水的多元价值构建产业融合体系,增强产业协作效率;其次,优化水网格局,根据水生态敏感性与水环境承载力确定发展阈值,加强蓝绿空间融合,通过适应性工程设计与滨水空间营造,重现乡土美感与水景观魅力;最后,构建“水景观—水文化”协同的生活场域,以多样化亲水需求为导向营建物质空间、加强人群融合、传承乡村文化,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水系维护机制,增强乡村自组织能力。

在生态文明引领的空间规划体系重构背景下,统筹涉及流域管控、水域保护与城乡发展的各类专项规划成为其中的重要环节,这同样也是确定村庄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保障产业振兴、资源开发和生态修复,推动乡村永续发展的重要抓手之一[23]。如何充分发挥“水”多元价值的紧密联系与良性互动,不仅是推动乡村多功能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探索的议题。

图表来源:

图1:WILSON G A.Community Resilience and Environmental Transitions[M].London: Earthscan, 2012.

图2-9:作者绘制

表1-3:作者绘制

注释:

① 数据源于《“十三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

② 数据源于《全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十三五”规划》。

③ 出自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

④ 数据源于《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公报》。

⑤ 数据源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

⑥ 水体自净是指水体受到污染后,由于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使污染物的浓度和毒性逐渐降低,经过一段时间后能恢复到受污染以前状态的自然过程。

⑦ 渔业是“三农”中的重要板块。2016年我国(大陆)养殖水域面积达8.346 3万平方千米,渔业总产值占大农业的10.35%,渔业村8 416个。渔业发展受水资源环境硬约束趋紧,高密度水产养殖造成水污染问题突出,传统水产养殖水域进一步收缩。曾是我国淡水渔业“摇篮”的长江(口)已成为全球50个生态敏感区之一。

⑧ 流水养鱼技术(IPA)是一种新型池塘循环流水“生态圈养”模式。在流水池中“圈养”吃食性鱼类并有效收集鱼类排泄物和残剩饲料,通过沉淀脱水处理,再变为陆生植物的高效有机肥。

猜你喜欢

转型生态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富连成社戏曲传承的现代转型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生态养生”娱晚年
秦药新生态之二 药好才是真的好
长抓政治生态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生态公园,四季皆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