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戏剧艺术光环境营造研究
——以追光为例

2022-05-20顾红男吴启明陈泉任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戏剧舞台环境

顾红男 吴启明 陈泉任

0 引言

我国的传统戏剧艺术自有记录以来,已经走过了2 200多年。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逐渐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个剧种为主体的中华戏剧库。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戏剧剧种多达360多种,传统剧目多达5万个以上[1]。这些剧目跨越了时间和空间,借由一代代的艺术家们的表演,将千百年间的故事带到现实之中,成为中华民族不可割舍的艺术瑰宝。

受到空间规模的限制,“光”在早期的传统戏剧艺术表演中常常只发挥着照亮舞台的作用。例如,清朝的戏剧表演通常在茶园进行,听众们三五成群围坐在一层大厅内或二层的走廊之中,一边交谈一边听戏,戏剧表演作为社交场合的“背景音乐”而存在[2]。除此之外,在戏楼、戏台等场所或场地举办的戏剧表演也常常受到场地因素的影响,舞台的大小、观众席的规模都有一定的限制。随着时代的发展,专门用于观看表演的“剧场建筑”开始在中国出现,1908年在上海设立的“新舞台”改变了以往“茶园”式的空间模型,将方形的戏台改为了半圆形的镜框式舞台,将散落的观众席改为了排座,并延续了“包厢”式的空间[3],由此打开了传统戏剧艺术表演空间发展的现代化之路。现如今的传统戏剧艺术不仅存在于剧场建筑之中,还存在于以情景体验为主的各种文旅项目之中,以不同的形式吸引着广大的游客群体[4]。

真正将“光环境营造”作为传统戏剧艺术的一部分来进行编排、设计的,是19世纪末在上海形成的“海派京剧”[5]。在此之前,将“光”作为特色用于戏剧艺术之中,始于清朝同治年间出现并流传的“灯彩戏”[6],并借由同时期昆曲和京剧为了拉拢观众而进行的“灯彩之争”而发展起来[7],此时的“光”借由“灯彩”展现在舞台上,是新鲜表演形式的附属品,光的强度、颜色等物理因素与戏剧本身的关系还没有被统一考虑。同时,在我国传统的戏剧艺术中,演员要通过自身的表演完成对戏剧情节、时间变化、空间转化的艺术化表达,但在海派京剧中,时空的改变则通过布景的变化来展现。这就给了“光环境营造”一个非常广阔的舞台空间,“光”既可以作为独立主体用于时空表达,也可以作为辅助要素来完成时空模拟,甚至可以与戏剧情节有机结合成为表演的“特殊演员”[2]109。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中西方文化的融合,海派京剧的表演形式获得了社会和市场的认可,催生出许多优秀的作品。传统戏剧艺术中的“光”也终于摆脱了“照明”这一单一的作用并与戏剧本身进行了有机融合,在改善室内视觉舒适度的同时[8-9],对剧情和表演的进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最终以“光环境营造”的形式展现在了世人眼前。

当今,现代舞台表演艺术中光环境营造的技术手段可谓是多种多样、不计其数,例如,在2021年中央广播电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上,导演组除了使用大功率电脑灯、LED灯等设备之外,还使用了带有“切割”功能的灯具来增加视觉方面的层次感,这些灯具联合呈现出了万分出彩的舞台灯光效果[10],助力演员们完成了包含歌曲、戏剧、杂技、小品等多种表演形式的演出。在现代舞台表演艺术所使用的丰富的灯光技术中,“追光”无疑是最特别、最无可替代的一种。首先,追光灯的强度高于其他灯具,使得追光的效果十分明显;其次,追光灯利用透镜成像的原理,使得光斑可以完整呈现,并通过调整焦距和活动光栅来控制光斑的虚实和大小;再次,追光灯可以通过更换滤色片来调整追光的光色,以满足不同场景的需要;最重要的是,追光灯可以灵活移动,这使得追光可以追随演员的动作配合完成表演[11]。

但在传统戏剧艺术的表演中,光环境营造的方式仍受到一定限制,不如其他舞台表演形式那般灵活,追光的应用与其他表演形式相比更是少了许多。本文以传统戏剧艺术的光环境营造为研究对象,以追光的应用为切入点,基于研究成果提出以下三点可能存在的原因。

第一,传统戏剧艺术的观众各年龄段分布较为不均,对采用追光所形成的明暗交替较大的光环境的接受度可能较低;

第二,传统戏剧艺术中的演员走位灵活,同一剧目的编排也时常变化,采用人工控制的追光灯可能会出现打光偏差;

第三,通常在剧场的灯光设计中,人工控制的追光灯需设立在观众席后部的追光桥上,距离舞台较远,因此可能不利于对传统戏剧艺术的光环境的营造。

本文希望通过问卷调查、现场采访以及数据分析等手段对以上原因进行检验,并提出改进方案,这对于完善传统戏剧艺术光环境营造的手段以及提升追光在其中的使用度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1 研究对象

1.1 人群分布

通过查阅资料可知,传统戏剧艺术的观众各年龄段分布较为不均,如今更是以青年为主。张艳琴[12]等人曾对山西戏曲市场的消费者群体的年龄分布做过研究,其研究选取了三个不同的观众群体:公园等非剧场的公共场所的普通群众(表1)、在校大学生、中国晋剧艺术网和中国上党戏曲网的戏迷(表2)。

可以看出,青年群体已经逐渐成为了传统戏剧艺术的观众主体,因此本文进行问卷调查所发放的研究对象主要针对于20—40岁群体,并对40—60岁以及60岁以上的群体采用现场采访的方式进行调查。

1.2 剧目选择

《三岔口》是我国传统戏剧艺术的短打武生剧目,又名《焦赞发配》,取材于《杨家将演义》第27—28回,该剧讲述了任堂惠在暗中保护三关上将焦赞至三岔口夜宿时,与店主刘利华因误会而引起搏斗的故事。在传统的表演过程中,演员必须通过自身的表演来塑造出在“一片漆黑”的光环境中“打斗”的场景。由于剧目情节所想要营造出的光环境与现实舞台上的光环境完全相反(图1),这就对演员自身的表演功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但没有差异的光环境仍然会造成观众视线的游离、注意力的分散等情况,甚至会影响到故事情节的传达和舞台氛围的渲染。因此,本文选择《三岔口》作为传统戏剧艺术的代表来进行研究。

图1 剧情上“一片漆黑”的光环境(a) 和演出中“一片明亮”的光环境(b)Fig.1 the “black” light environment in the plot (a) and the “bright” light environment in the performance (b)

综合相关资料的完整度、清晰度等因素,最终确定以2017年12月19日在国家京剧院上演的由王璐、刘佳主演的《三岔口》版本为主要研究对象,以2016年1月1日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上演的主演为郝帅、郝杰的版本以及2018年8月1日在天津京剧院上演的主演为王大兴、韩岩松的版本为对比研究对象。

1.3 剧场模型

剧场建筑作为文化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城市产能具有着重要的作用[13]。由于各剧场建筑在不同城市中的定位和作用不同,致使其空间规模和使用功能也不尽相同,其舞台制式和平面布局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综合资料的完整度和研究对象的功能相关度等因素,本文选取重庆市川剧艺术中心为研究对象,并绘制了其观众厅及主舞台的部分剖面图(图2)。

图2 重庆市川剧艺术中心剖面图(部分)Fig.2 section of Chongqing Sichuan Opera Art Center (part)

2 研究过程

2.1 人群的接受度研究

通过对传统戏剧艺术观众年龄分布的研究,本文针对不同年龄段的目标人群采取了不同的调研方式,针对20—40岁的年龄段的目标人群主要采取线上问卷调查的方式,针对40—60岁及60岁以上的年龄段的目标人群主要采取现场采访的方式。在线上问卷和现场采访的过程中,除了针对“性别和年龄”“对传统戏剧的了解程度”“看戏的频率”等基本问题做调研之外,还将选定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三岔口》视频片段进行了修改(图3),通过调查目标人群对修改后的视频的接受度,来验证当今社会的人们对追光在传统戏剧艺术中形成的明暗变化较大的光环境是否认可,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问卷调查与现场采访结果统计表Tab.3 statistical table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interview results

图3 原版视频截图(a)和修改后的视频截图(b)Fig.3 original video screenshots (a) and modified video screenshots (b)

通过调查发现,只有较少的人对传统戏剧艺术中追光所形成的光环境不认可(约为18.60%),多数人认为通过追光来塑造与故事情节相符的光环境是合理的,值得尝试和推广。另外,在实际调研的过程中,多数被采访者对修改后的视频具有更高的兴趣,平均观看修改后的视频时间比观看原版的视频长了约1 min。

2.2 演员活动范围研究

笔者对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剧目版本和两组对比研究对象的版本中演员的走位进行了分析,具体方法为每隔0.5 min记录一次演员和道具与主舞台表演区的相对位置关系,并标出主演上下场的方向(图4-6)。为方便研究,图中将三个版本的研究对象按照各自的时长平均拆分成了三份来进行分析。

图4 主要研究对象版本的演员走位分析图Fig.4 the actor walking analysis chart of main research object version

在上述分析图中,“0.5 min”与“9.2”代表着饰演任堂惠的演员在舞台中的相对位置以及第一、二次上下场的时间点节点;“5.2 min”、“10.2”与“17”代表着饰演刘利华的演员在舞台中的相对位置以及第一、二、三次上下场的时间节点;“5 min”则代表着道具桌椅在舞台空间中的相对位置以及在演出中出现、位置发生移动的时间节点。通过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在不同版本的演出中,演员、道具在舞台中的相对位置不尽相同。例如,在对比研究对象二中,当演出进行到后三分之二时,两位主演的走位多围绕着道具桌椅展开,并且集中在舞台中部,而在另外两个版本中相近的时间节点下,两位演员的走位则覆盖了舞台的前区。

图5 对比研究对象一的演员走位分析图Fig.5 the actor walking analysis chart of comparative research object (1) version

图6 对比研究对象二的演员走位分析图Fig.6 the actor walking analysis chart of comparative research object (2) version

第二,在不同版本的演出中,剧情的编排会有所差异。例如,在对比版本一中,郝杰饰演的角色“刘利华”第二次登场便从舞台的右侧发生,在完成了一段表演之后便从舞台的左侧退场,即“右进左出”,而其余两个版本的表演中,这一角色的登退场方式均为“右进右出”。

第三,在不同版本的演出中,剧情的推进节奏会有所变化。例如,在对比版本二中,韩岩松饰演的角色“刘利华”在演出尚未进行到三分之一时便完成了第二次退场,比其他两个版本中的这一情节发生的时间节点早了约2 min。

这说明在同一剧目的不同版本中,演员的表演动态范围较大,相似度较低,剧情的编排和推进也会有所变化,这都容易给灯光师带来打光和跟光上的不便,甚至造成灯光事故的发生。

2.3 设备优化设计研究

结合本文2.2章节的研究可知,传统戏剧艺术的表演者走位灵活、自由度高,因此,可引入自动跟踪技术来解决这一问题。自动跟踪技术已是一项十分成熟的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生物、科技等领域,应用范围涵盖了从室内到室外的所有空间。现如今的自动跟踪技术已经完成了由简单的点处理阶段向全面的图像处理阶段的过渡,在一些专业设备和特殊算法的帮助下可以非常轻松地捕捉到被观测物体的动作以及行动轨迹。当前,在室内定位领域较为成熟的技术主要有:红外线定位、Wi-Fi定位、蓝牙定位、超声波定位、蜂窝移动网络定位、惯性导航、地磁导航等[14]。

对于传统戏剧艺术中舞台表演的情况,可以采用对设备要求不高的无限脉冲定位技术来实现自跟踪。这项技术通常由定位标签、定位基站和软件端组成。在表演时,可将定位标签与演员的服饰、配饰等元素相结合(图7),选择合适的位置设置基站后,由控制台操控软件端来调整追光灯的光强、光色等参数,实现灯光与演员之间的无缝衔接和完美配合。

图7 将定位标签与演员的服饰、配饰等元素相结合Fig.7 combine positioning tags with actors’ clothing, accessories and other elements

在第三版《建筑设计资料集》第4分册给出的三张观众厅吊顶平剖面图中,都将追光灯放置在了第二道甚至第三道面光桥之后,是距离舞台最远的一排灯具。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在人工操作追光灯时便于调整追光灯的个数和位置,但由于距离舞台较远,追光灯必须选择具有聚光能力强、亮度足够、照距较长以及光影稳定等特点的灯具。若灯具的规格受限,则极容易使追光灯的灯影形成“拖影”,既会照亮舞台后部的空间,又会在舞台的地板上形成很长的光斑,十分影响光环境的塑造。在引入了自跟踪技术之后,追光灯就能脱离开灯光师的人工操控,因此便可布置在第一道或第二道面光桥上(图8),在每道光桥上形成3—5个光点,这样不仅可以缩短追光灯与舞台之间的距离进而提高照明效率,并且可以完整覆盖舞台前区,充分适应演员的走位需要。

图8 追光灯的位置及照射范围调整前后示意图Fig.8 schematic diagram of position and irradiation range of chase lamp before and after the adjustment

3 研究结论

通过研究发现,在现代舞台艺术迅速发展的今天,观众已经对在传统戏剧艺术中使用追光营造明暗交替、变化丰富的光环境具有了较高的接受度。合理的设计符合故事情节的光环境、塑造合适的光环境氛围,是大众的需求,也是传统戏剧艺术发展的需要。而通过打通成熟技术之间的壁垒,便可解决追光在传统戏剧艺术中不便操控、与走位灵活的表演者不宜配合的难题,进而提升追光的应用度,完善传统戏剧艺术中光环境营造的手段,最终促进建筑科学的发展[15]。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现场采访、实验设计的方式,以追光的应用为切入点,对传统戏剧艺术光环境营造的手段进行了研究。对于传统戏剧艺术而言,面对日益年轻化的观众群体,在与其他舞台表演艺术的竞争中,只有丰富光环境营造的手段,并提升其与故事情节的融合度,才能顺应时代的要求,创作出带有时代特色的作品,进而为优良传统文化的传承增“光”添彩。

图表来源:

表1-2:作者绘制,数据源自张艳琴.山西戏曲市场研究[D].太原: 山西师范大学, 2014.

表3:作者绘制

图1-2、4-6、8:作者绘制

图3:原图截取自2017年12月19日在国家京剧院上演的由王璐、刘佳主演的《三岔口》剧照

图7:人物素材截取自2017年12月19日在国家京剧院上演的由王璐、刘佳主演的《三岔口》剧照;定位标签素材截取自清研讯科.UWB微标签[EB/OL].[2021-03-08].http://www.tsingoal.com/product_/show.php?lang=cn&id=309&bd_vid=11165766360174985590.

猜你喜欢

戏剧舞台环境
军迷大舞台
军迷大舞台
有趣的戏剧课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戏剧类
漫观环境
我们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