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精彩人生
——记中国跳水队教练员余晓玲
2022-05-20谢雯玉
谢雯玉
(上海体育学院,上海 200438)
在2020东京奥运会上,中国跳水“梦之队”取得“七金五银”的佳绩,更因“后浪”翻腾、新星闪耀而未来可期。跳水作为我国的优势项目,至今已获得47枚奥运金牌。如此亮眼的成绩背后是历代跳水人的经验积累和精神传承,更是运动员长年累月艰苦训练和教练员呕心培育的结果。余晓玲,2020东京奥运会女子双人10 m台冠军陈芋汐的主管教练。这位曾经的跳水世界冠军、现在的“魔鬼教练”从竞技赛场的台前走到幕后,唯一不变的是她对跳水的热爱和坚守。
1 毛遂自荐
1971年,余晓玲出生在广西柳州,7岁进入柳州市体校从事体操训练。1982年余晓玲因年龄和身高的原因不再适合体操项目,眼看与体育的缘分就要戛然而止,这对极爱体育运动又性格倔犟的她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既然这条路走不通那就换条路,体操和跳水项目有相通之处,余晓玲就想到了跳水。在亲友的支持下,她给广西跳水队写了一封自荐信。徐安娜教练看到信后深受感动,随后亲赴柳州考察,良驹遇伯乐,余晓玲从此开启自己的跳水生涯。1986年,完成4年跳水训练的余晓玲进入国家队。在国家队的十几年时间里余晓玲以出色的成绩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稳坐1 m跳板冠军的宝座:1990年获得北京第11届亚运会跳水1 m跳板女子团体冠军;1993年获得第8届世界杯跳水赛1 m跳板女子团体和男女混合团体冠军;等等。运动员期间的辉煌成绩为她之后从事教练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走下跳水台,拿起执教鞭,从运动员到教练员角色发生了变化,但余晓玲很快适应了这种转变,她决定从头开始,积累经验。“运动员只需要关注自己的训练和比赛,教练员要关注每名运动员的状况,考虑方方面面。”纪录片《走出荣耀》清晰地记录了余晓玲的执教日常。训练场上,她是个“存在感”极强、气场十足的“魔鬼教练”。2020东京奥运会一举成名的陈芋汐是余晓玲的得意门生,2017年,陈芋汐还是个略显稚嫩的跳水新手,当她因为对高空跳落恐惧而表现不佳时,余晓玲非常严厉地把她拉到边上训话,同时也鼓励她。年纪尚小的陈芋汐虽被余晓玲的严厉吓到,但在一次次尝试后战胜了恐惧心理,在一次不错的发挥后,腼腆的陈芋汐和严厉的余教练都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日常生活中,余晓玲会有意“远离”运动员,让他们有一定的私人空间。“训练占据了运动员大部分的时间,适当的个人空间是他们卸下压力做自己的珍贵时刻,有时候他们可能也需要吐槽一下教练吧!”
2 重视选材
选材是教练员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选材方式有传统的经验选材和现代技术选材2种。不同训练阶段对应不同的任务和重点,意味着运用不同的选材方式。“选材准确等于成功的一半。”余晓玲对跳水运动员的选拔有自己的一套标准:首先,对运动员的形态、肢体比例等进行初步观察判断。“跳水项目要求运动员的身体形态呈流线型, 既要符合美学的观点和要求,也要符合跳水运动力学特点。要求运动员身体形态优美, 肢体比例合理。”运动员的体形体态符合要求后,再通过弹跳、摸高、立定跳远等练习检测其下肢爆发力和全身协调能力。“影响跳水动作质量的2个关键因素:一是力量,主要是下肢的弹跳力和爆发力;二是速度。因此,速度、爆发力强者为首选。”最后,从基本的跳水动作如起跳技术、起跳高度、动作规格、姿态、水感、运动员的接受能力等多方面进行考察,从中选择柔韧性好、动作协调、技术规范、反应敏捷的运动员。
除了良好的身体条件和专项能力之外,优秀跳水运动员还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等。意志品质、接受能力、个性特点等“软性”条件难以通过一次测试全面了解,需要在长时间的观察后客观评价。“选材绝不能唯数据论,也不能因为运动员具有某项特长因素就草率定论,要通过观察、考核、测定、试训等一系列举措来判断,这是对运动员负责,也是对跳水队负责。”
3 细抠动作
跳水是一项将专项技术、身体运动美相融合的运动。跳水运动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项技能,也要注重跳水动作的美感。走板、起跳、空中动作、入水,每个细节都需一遍遍打磨、纠正,从而形成肌肉记忆。运动员赛场上表现完美,都是场下点滴积累的成果。如“跳水207C”是一个特定的跳水动作,即面向跳板(台)向后跳水抱膝3圈半,难度系数3.3。207C虽然不是女子跳水难度系数最高的动作,但一直是我国运动员的一个难点,主要是因为运动员背对翻腾过程中对跳台和定位盲点存在恐惧心理。12岁的陈芋汐第一次尝试207C时直接被吓哭。对此,动作教学时余晓玲首先会详细地讲解动作要领,借助视频回放、慢动作分解帮助运动员观察动作细节,然后让运动员根据讲解进行模仿,并从起跳下蹲至身体重心达到最低点、脚踝与膝盖等关节角度到空中翻转的速度、抱膝团体、打开入水的时机等方面规范细节。接着,配合陆上基础训练和交叉练习,增强运动员动作的稳定性。最后,进行水上训练,检验动作质量。依此步骤,陈芋汐很快就掌握了该动作。
虽然跳水的主训练场在水上,但余晓玲十分注重陆地训练。跳板、蹦床等都是重要的辅助训练手段,将专项训练和辅助训练相结合能更好地帮助运动员提高整体能力。陆上模仿训练让运动员在陆上体会正确入水姿势和并手的路线;倒立训练可以有效增强运动员腰、腿和手臂的控制能力;俯卧撑等手臂力量训练是运动员完成入水动作和防止受伤的必备条件。“运动员受伤是难免的。一方面,国家队给予了运动员充足、先进的医疗保障,让运动员没有后顾之忧。另一方面,也需要教练员在训练的过程中坚持科学训练,不断更新和学习理论知识,减少运动员的伤病。”
“陈芋汐的成功和她身上的那股倔劲儿分不开,只要认准了目标陈芋汐就会坚持到底,不管过程多么艰辛,也绝不放弃。”“大心脏”能帮助跳水运动员比赛中有精彩而稳定的发挥。深知这一点的余晓玲也有意识地把专项心理训练融入到日常训练中。东京奥运会延迟一年举办,给运动员和教练员都带来挑战。余晓玲除了及时调整陈芋汐的专项训练外,也积极开展心理技能训练。陈芋汐在奥运赛场上展现出异于同龄人的成熟和大将风范,证明余晓玲专项心理训练的有效性。
4 谋划长远
文化水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运动员及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对此,训练之余,余晓玲督促运动员进行文化课学习。她认为优秀运动员需要知识的加持:一方面,学好文化课能帮助运动员更好地理解教练员的训练意图,从而提高训练效果;另一方面,打好文化课基础对运动员长期的运动生涯非常重要。运动员的职业生涯是有限的,教练员在提高运动员专业能力的同时也要为其退役后的发展做好铺垫。“陈芋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虽然她很早就开始进行专业训练,但文化课成绩很好,这得益于其父母的正面引导,教练员也要考虑到这方面。”
此次东京奥运会,中国跳水队在取得佳绩的同时,运动员的整体形象也出现明显的变化,主动与外界互动、展现个性化形象。运动员变得更接地气、更加鲜活,这与运动队管理手段紧跟时代潮流密切相关。从奥运会前新华社推出的微纪录片《出征》到全运会运动员隔离vlog,都体现了运动队管理手段的革新。随着我国各运动项目协会实体化改革的深入,运动项目的发展与其社会推广度、大众参与度直接相关。“跳水虽然是我国的优势项目,但受众和影响力远不如足球、篮球等项目,这除了和项目普及率有关外,也和我们的管理模式密切相关。”接地气的管理方式能够给运动项目带来更多的关注度,进一步提高大众的参与度和社会的影响力。然而,在看到积极方面的同时,也要警惕和减少外界关注的负面影响。互联网时代,暴露在聚光灯下对运动员既是激励,也是挑战。“现在的运动员需要面对更多质疑声和掌声,让他们不受或少受外界干扰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教练员除了有意识地在运动员耳边提醒外,张弛有度的管理也十分重要。”
5 桃李结硕
2021年对余晓玲和陈芋汐来说都是丰收的一年:奥运会上为国争光,夺得金牌;全运会上,不负众望,再创佳绩。荣誉背后往往是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奥运会是竞技体育运动员梦想的舞台,夺得金牌、成为奥运冠军是每个运动员至高的荣誉。在奥运会推迟的一年里,陈芋汐面临巨大的压力,一年长高10cm,出现不会压水花、入水不直,甚至空中动作难以完成等问题,余晓玲需要不断指导陈芋汐进行技术调整以适应身高的变化。雪上加霜的是,赛前2个月陈芋汐腰伤复发,不得不边训练边治疗。尽管过程艰辛,但坚毅的品质和过硬的技术让陈芋汐渡过难关并最终站上奥运冠军领奖台。余晓玲认为,教练员和运动员是互相成就的。教练员有责任帮助运动员赢得比赛,运动员的成绩也给教练员带来成就感。
在刚刚结束的第14届全运会上有个“甜蜜”小插曲。颁奖仪式上,陈芋汐想要和余晓玲牵手,余晓玲也自然地伸出了手,但当余晓玲看到其他教练员和队员都分开站时,又把手收了回去。直到主持人邀请冠军和教练员一起登台,余晓玲才和陈芋汐牵手登上领奖台。这个小细节体现了余晓玲和队员的亲密无间。
6 奉献事业
采访期间,余晓玲不时有工作上的来电,对她而言,工作和生活早已分不开。聊到家庭,余晓玲露出无奈的神情。“刚成为教练员时还年轻,没有想过这份事业要牺牲那么多,一步步走到现在,和其他教练员一样,既然选择吃这碗饭,不管怎样都要坚持下去。”2020年陈芋汐得到国家队的调令,彼时余晓玲的女儿正在准备高考,为了事业,余晓玲跟随陈芋汐一起前往国家队。“女儿现在很少跟我说贴心话,因为在我这感觉不到稳定感和安全感。只要工作需要,我随时可能离开。但是我的职业要求就是这样,选择了这个职业就要对运动员负责。”
本次采访后的第二天,余晓玲又将随陈芋汐去北京冬训。“我现在的工作重点就是陈芋汐,她的变化,她的状态决定了我的工作方向。”谈到未来的规划,余晓玲淡然而坚定,“再坚持一个周期,再陪运动员冲刺一把,再为中国跳水事业贡献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