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以运动员为中心”的教练员执教知识与技能体系
2022-05-20吴贻刚
吴贻刚
(上海体育学院,上海 200438)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观念与教练员执教模式发生重要转变,即从“以运动技能为中心”强调运动成绩转变为“以运动员为中心”重视运动员的全面发展。以运动员为中心已成为衡量世界各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质量和教练员执教水平的核心指标之一。如何落实“以运动员为中心”理念,很多国家进行了探索,大家不约而同地将眼光投向运动员培养的教学、训练和管理过程,提出在运动员教学、训练和管理全过程融入“以运动员为中心”理念,由此教练员执教过程成为实施以运动员为中心的关键环节。因此,促进教练员执教方式从“以运动技能为中心”转变为“以运动员为中心”,成为近30年来教练员知识与能力体系及教练员培养模式改革的主旋律。
1 “以运动员为中心”的内涵
在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中,越是运动成绩好的运动队越强调以运动员为中心。例如,2018年刘国梁当选中国乒乓球协会主席后宣布两项举措:第一,运动员与教练员双向选择;第二,成立运动员委员会。对此,他的解释是“以运动员为中心”。相对于过去更多以命令的方式让运动员执行教练意图,“以运动员为中心”具有非常重要的创新意义。但是,倾听运动员的呼声、尊重运动员的意见只表达了“以运动员为中心”在管理方式上的意义,真正落实“以运动员为中心”首先要以运动员的发展为中心,因此,以“运动员为中心”的执教模式还有更深层次的教育含义,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把运动员教学、训练与管理过程看成微型的社会环境,注重训练的教育价值。将一个人培养成为运动员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牵涉到很多互相关联、相互依存的社会关系层次。因此,在“以运动员为中心”的执教模式中,教练员行为的社会因素(如沟通和人员管理等)作用越来越重要。比较而言,以“运动技能为中心”的执教模式更注重比赛输赢和队伍的战略战术,以及做到对比赛规律的把握等。“以运动员为中心”的执教模式注重教练员与运动员及其他成员建立和发展关系的能力,教练员注重维持运动队活力,保证队里所有成员在同一层面上努力,教练员了解每位运动员的个性特征。
第二,以发展运动员自我、运动热情、主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为核心。这些素质和能力的发展要求教练员的执教方式能够促进运动员的主人翁意识、责任心、判断与决策等能力的发展。运动员主人翁意识、责任心、判断与决策能力的发展并不是抽象的,这些能力是支持运动员在日常训练、比赛和生活中作出正确选择的关键品质。例如,2022年2月8日在北京冬奥会女子自由式滑雪大跳台决赛最后一跳前,谷爱凌征求妈妈的意见,妈妈给出了“安全为主”的稳健战术建议。就在一天前的预赛中,谷爱凌也在第二跳分数不高的情况下听取了妈妈的意见。但决赛这次,谷爱凌却不愿这样做,她要尝试从未做过的动作。“如果我不尝试这个动作就不能代表一个完全的我,我不是想比别人好,只是想做到最好的自己,我想让世界看到我能做到什么程度。”随后,谷爱凌毅然选择未曾尝试过的“左转2周偏轴转体1620°抓板”这一难度动作,在此之前,只有她的对手泰丝·勒德挑战过。谷爱凌在关键时刻的这个选择,显示了一位运动员的主人翁意识、责任心、判断与决策能力的发展水平。
发展运动员自我、主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的执教方式称为合作式教练方式。采用合作式教练方式的教练员做出决定时要与运动员商议,教练员明确自己的领导和管理职责,有意识地通过商议来培养运动员的责任感。合作式教练风格重在创造一种适合运动员享受运动乐趣和让运动员学习的气氛,教练员扮演领导角色,但不是事事做决定,而是引导运动员学会树立目标并向目标努力。合作式教练风格给运动员更多的尊重和信任,有利于培养运动员的自我形象意识。运动员不仅要具备高超的运动技术,还能应付压力,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显示良好的教养等,这些品质在合作式教练风格下容易得到培养。合作式教练风格可以提供一种开放式的情感环境,有利于改善教练员与运动员的交流与关系,运动员的动力不是来自对教练员的恐惧,而是来自自身的快乐。
合作式教练风格对教练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练须具备很强的自我控制力,实施过程中针对运动员的具体情况进行引导。合作式教练方式是对命令式或专制式执教方式的变革。命令式教练风格在过去和现在仍比较流行,没有经验或刚开始教练工作的教练员比较倾向于命令式风格,因为他们没有经验,通常向自己的教练学习。一些能力不太强的教练员喜欢采用命令式,这种形式使教练员避开了运动员的提问,也不用向运动员作出具体解释,有助于掩盖教练员能力上的缺陷。
表面看来命令式是比较有效的,运动队需要良好的组织,不可能事事大家一起协商,如果教练员的目标以获胜为第一,且运动员能够忍耐教练员专横的作风,这种方式会显示效果。其有一个很大的局限,即运动员参加运动可能不是出于内在动机,而是为了博得教练员的表扬,或者为了避免挨骂。命令式执教风格对运动员成长的影响是:可能阻碍运动员享受运动的乐趣,运动员享受不了成就,而教练员享受成功。由于命令式风格不考虑运动员的主动性,因此不适应“以运动员为中心”的运动员培养目标。
第三,促进运动员自我发展、责任感和独立思考能力提升的教练模式有三个要素,分别是:运动项目导向,即以运动项目教学训练为基础,培养运动员对世界的理解;提问,即发展独立思考与决断的能力;文化建设,即营造积极向上的运动队文化。
实现“以运动员为中心”的培养目标,需要营造促进发展的教学训练氛围,教学训练环境适宜与否,取决于教练员的领导风格。教练员的核心作用是组织引导具有开放式交流、共同确定目标和决策的学习过程。以“运动员为中心”的教学训练环境突出了教练员的特殊教育责任,即认识到运动成绩是运动员生活经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并非全部,将运动员看作是一个需要全面发展的人,而不仅仅是运动成绩的提高。
2 国外“以运动员为中心”教练员执教模式发展状况
“以运动员为中心”的执教模式在注重运动员成绩的同时,强调发展运动员对运动的热爱和个人表现能力,强调发展运动员在教练员—运动员关系中扮演主动角色的能力。“以运动员为中心”的执教模式已在世界上形成一股潮流,近5年来,欧美竞技体育强国相继构建了“以运动员为中心”的竞技体育教练员发展模型(图1)。
图1 “以运动员为中心”的竞技体育教练员发展模型
图1所示的教练员发展模型有五个要素,构成了完整的教练员执教行为、教练员教育和资格认证体系。目前,许多国家依此模式进行教练员培养和资格认证,但对该培养模式中教练员行为标准的认识仍然不全面、不深入。世界竞技体育强国仍在继续探索“以运动员为中心”的教练员执教模式,以及与这种模式相适应的教练员知识与技能体系,进而建立“以运动员为中心”的教练员执教行为标准。目前,一些国家和地区取得了一些成果,本文以美国和欧盟为例进行说明。
2.1 美国体育教练员标准演变
1995年,美国体育与运动协会(NASPE)出版了《体育教练员国家标准》(第一版)。NASPE在2006年修订并公布了《体育教练员国家标准》(第二版),作为美国教练论证委员会(NCACE)教练员教育计划的认证标准。同年,NFHS和ASEP参照新的体育教练员标准制定了三级教练员教育计划。2018年,修订了第三版。分析第一版到第三版的内容可以发现,“以运动员为中心”的理念对教练员知识与技能体系产生的影响。
1995年的《美国体育教练员标准》有8个领域37条标准,8个领域分别是运动损伤的防治与处理、对危险事件的处理、有关身体发展和学习、有关训练和营养、心理方面的训练、有关技术和战略、有关教学与管理、有关专业准备和发展。2006年的《美国体育教练员标准》有8个领域40条标准,8个领域分别是运动训练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规范、安全与运动损伤的预防、运动员的营养和健康、运动员的成长和发展、心理技能的教学与训练、运动技能与策略、运动队的组织与管理、训练的评价。2018年的《美国体育教练员标准》有7个领域42条标准,7个领域分别是为体育项目设定远景、目标和标准,参与并支持道德规范,建立人际关系,营造安全的运动环境,创造一个积极包容的运动环境,安排练习,为比赛做准备,教练员自我持续发展。第一版到第三版的内容变化可以明显看到对教练员知识与技能的要求,体现出从“以运动技能发展为中心”向“以运动员为中心”的演进。特别是第三版,与前两版差异很大,增加了领导技能领域、社会关系知识和人际关系知识领域及教练员自我提升领域。例如,“建立人际关系领域”共有3条标准,具体要求教练员将运动员的培养过程看成是一个社会关系的交互过程,须做到如下标准:
第一,获得并运用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教练员应发挥其人际关系能力与所有利益相关者建立积极关系,这些人际交往能力包括学习参与对话,积极倾听,理解他人的观点,驾驭个性风格,谈判,保持自控力及解决冲突。教练员与运动员共同努力,建立基于信任、承诺、明确期望、适当互动、建设性反馈和支持的积极的教练员与运动员关系。教练员致力于发展其口头和书面交流能力,简洁明了地与运动员进行信息交流,以获得社区支持并倡导该项目。
第二,培养与不同群体合作的能力。教练员应发展社交文化能力来接受和包容各种不同的人群(如性别、种族/民族、宗教、残疾、性取向、文化、社会经济地位等)。这些社交文化能力包括了解背景如何影响一个人与他人的互动,理解并欣赏与自己不同的人,欣赏社会文化规范,实践和等级制度如何以正面和负面的方式影响利益相关者等。
第三,向所有利益相关者展示专业精神和领导能力。教练员应在向所有利益相关者展示专业精神时培养自身的领导能力,使用领导和管理原则来帮助所有利益相关者接纳项目的远景、核心价值观和使命,并鼓励其适当参与。
再如第6个领域中的“评估”有2条标准,强调培养运动员的主动性、责任感和独立思考能力,教练员应做到:第一,实施适宜的策略来评估运动员的训练、发展和表现。教练员应评估运动员的进步和表现,帮助运动员做出有关运动员训练、发展和表现的决策。教练员将使用基于证据的策略和工具,以及运动员的投入来做出决定,如运动员的选择、团队角色的分配、目标设定和训练计划的制定、日常的进展评估及训练中技术的结合等。第二,让运动员参与一个不断自我评估和反思的过程,培养其对自身学习和发展的责任感。教练员应为运动员提供评估其进步的工具,鼓励其主动改善以促进自身发展。教练员教导运动员进行自我评估,培养其自主性和决策技能,并从错误中学习。
2.2 欧盟教练员知识与能力体系演变
1995年,欧洲体育科学联合组织着手重塑教练员培养体系,并据此改进教练员教育的行动计划。2013年,国际竞技体育教练框架发布,欧盟以此为蓝本, 2014—2017年研制欧洲竞技体育教练框架。该框架的教练员知识与技能领域构成如下。领域一,教练员专业知识:运动项目知识,包括运动技战术、规则、设备、器材;运动员知识,主要有运动员发展过程与发展阶段;运动科学知识,如生长发育,医学、急救与操作防护,心理与社会适应等。领域二,基础技能,包括口头表达、写作、阅读能力等。领域三,人际间的知识:社会环境知识,如教练文化、伦理、人权、家长、有关机构与单位、同伴等;社会关系知识,包括沟通、群体管理、教育;教练方法,如学习的理论与方法(观察、评价与反馈技能),计划、组织与实施技能,营造学习环境等。领域四,教练员个人素养:教练哲学,包含信念、理念、价值观;终身学习能力,包括进行自省与反思的能力,能够开展批判性思维的自我控制力与责任感,以及从事知识创新与生产的思维方式。
无论是美国的“教练员标准”,还是欧洲的“竞技体育教练框架”,均是基于“以运动员为中心”的教练员执教模式,其基本原则包括运动员和教练员互相尊重。“以运动员为中心”的执教主体是教练员,落实以运动员为中心需要教练员转变观念,学习教练员行为的社会因素相关知识和技能。据此构建的教练员知识领域包括运动专业知识、人际知识和个人素养与终身学习知识等。可以看到,对教练员执教知识和技能体系的扩展,大大超越了传统的教练员运动专业知识与技能范畴,无论是对表达能力、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处理,还是对教练员学习与知识创新能力的要求,都围绕“以运动员为中心”的培养目标。
3 我国推进“以运动员为中心”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进步与不足
3.1 形成中国特色的“以运动员为中心”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理念
20世纪90年代,我国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观念上跟上世界潮流。早在1993年,原国家体委发布的《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与教育部门的密切配合,积极探索体教结合培养体育人才的途径。这是最早的推进“体教结合”的纲领性文件。可以说,“体教结合”是中国版“以运动员为中心”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理念的具体表达。“体教结合”的内涵是“以教育部门为主体,以体育重点学校为依托,文化教育和学校体育、业余训练结合起来培养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队伍”。进入新时期,随着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对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2020年8月31日颁布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的培养目标是: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锤炼意志、健全人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1993年到2020年,从“体教结合”到“体教融合”,用词不同,中心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就是要在不断扩大竞技体育人才队伍规模的前提下,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同时,只有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达到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效果,才能扩大竞技体育人才队伍的规模。
3.2 我国教练员培养体系与“以运动员为中心”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
不管是“体教结合”还是“体教融合”,其核心是“文化学习和运动能力协调发展”,与世界上“以运动员为中心”的三个特征相比,追求的是在提高运动能力的同时,打好文化知识的基础,还属于人发展的最基本层面。因此,“体教结合”和“体教融合”均没有在构建“以运动员为中心”的教练模式上产生实质推动作用,“以运动技能为中心”理念仍主导着我国教练员知识与技能体系,各级各类教练员培养、培训仍围绕“以运动技能为中心”的执教模式进行。例如:(1)运动专项教练员培训课程。2017年,由国家体育总局某项目管理中心主办的教练员培训课程包括专项基本理论、少儿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运动伤病的预防和处置、专项竞赛规则与赛事组织、训练计划制订与实施、运动心理学与少儿沟通技巧、启蒙训练方法与选材、基本功训练方法及实践、专项科研方法、技战术训练方法与实践等。(2)教练员通识教育培训。2022年东部某直辖市体育局青年教练员培训班课程:运动解剖学、体育教育学、运动生理学、体育管理学、运动生物力学、前沿技术在训练中的实践与运用、运动心理学、运动营养学、运动员选材育才、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运动心理学、运动能力测试与评估、体能训练、运动技战术分析理论与方法、体育科学研究方法等。
以上两类教练员培训课程构成表明,我们对教练员执教知识与能力的认识仍局限于运动专业知识与技能,说明我们的观念远落后于世界潮流。这种“以运动技能为中心”执教模式指导下开展的教练员培养和培训,是20世纪我国向苏联学习传承下来的,可称之为“知识导向模式”。“知识导向模式”教练员培训强调科学知识的学习,特别是各学科的理论学习,其最大的缺陷在于: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很抽象,针对性差,教练员在教学和训练中很难运用。这种培训模式在我国通识性培训和运动专项教练员培训中仍占主导地位。
综上所述,尽管在“以运动员为中心”的宏观理念层面我们跟上了世界潮流,但在“以运动员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上是缺失的,导致操作层面上教练员培训模式仍然停留在传统的“以运动技能为中心”的状态。展望新时代,要培养出像谷爱凌那样热爱专项并能在关键时刻做出独立思考和个人正确决断的运动员,必须改革现有的“以运动技能为中心”的教练员执教模式,而要改革教练员执教模式,必须从“知识导向”的传统教练员培训模式入手,构建“以运动员为中心”的执教知识和技能体系,创新教练员教育模式,向教练员传授“以运动员为中心”的执教知识,提高教练员“以运动员为中心”的执教技能。为此,当前的迫切任务是构建“胜任力导向”的教练员知识与技能体系,建立适应“以运动员为中心”的教练员培养培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