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图里翻译规范看陈根生西译《儒林外史》

2022-05-20闫露瑶

今古文创 2022年17期
关键词:儒林外史

闫露瑶

【摘要】 《儒林外史》作为中国的一部著名长篇小说,在世界上已有多种语言的译本,传播广泛,对其译本的研究有助于后来的译者进行更加恰当的翻译。本文将根据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对陈根生的《儒林外史》西班牙语译本进行分析,探究图里规范对译者的影响,同时指出译者翻译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使用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图里规范的影响。同时,从传播特色文化角度看,译者在翻译一些代表中国特色文化的词语时存在欠缺,这对后人翻译《儒林外史》提供了一定的建议和全新的视角。

【关键词】 《儒林外史》;图里翻译规范;西译本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17-0105-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17.033

一、引言

清代文学家吴敬梓根据自己所见所感创作了《儒林外史》这一部长篇小说,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这部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里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一些八股腐生的形象,讽刺当时儒生只为追求功名富贵而不停参加科举考试和当时世俗风气的败坏。作者系统地阐述了自己对周围人事的一些感受和展现出自己的人生态度,对传统的士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儒林外史》已经被译成英语、俄语、西班牙语、日语等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得到广泛传播且受到了很高的评价,已经成为一部世界性的文学名著。

二、图里的翻译规范

吉恩·图里(Gideon Toury)是以色列著名的翻译理论家,他在埃文-佐哈尔(Itamar Even-Zohar)提出的多元系统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个案研究提出了翻译的规范理论。从多元系统看,翻译的转换可以看作是规范机制在起作用,译者的文本和策略选择、目的语文化的翻译政策、目的语国家或译者的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因素都可能会影响到规范的形成。

图里认为,译者在翻译的整个过程中,一般会受到三种规范的影响:分别为预备规范(Preliminary norms)、起始规范(initial norms)和操作规范(operational norms)。

预备规范涉及翻译文本的选择,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翻译策略或翻译政策和翻译的直接性。翻译的直接性指的是译者采取从原语开始的翻译决策还是从其他语言的译本进行转译的翻译决策。这与特定文化所处的时代、特定的翻译政策和环境制约有关。翻译政策则表现在特定语言偏爱选择哪些作品、作者、风格、流派等进行翻译。还包括特定时期目的语国家的社会、历史、文化和政治形势,文本的译者、出版商、赞助人等因素。译者要根据当时的翻译政策进行文本的选择和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

起始规范指的是译者在两种极端倾向中的选择,一种是倾向于原语语言和文化的规范,另一种是服从于目的语语言和文化的规范。前者可称为“充分性”(adequacy);后者可称为“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通常来说,译者会在这两种倾向中进行调和,寻求最佳平衡点。

操作规范指的是译者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做出的决策。操作规范又细分为篇章——语言学规范(textual ——linguistic norms)和母體规范(matrix norms)。母体规范,即在宏观结构上制约翻译的原则。篇章——语言学规范,即影响文本的微观层次的原则。

三、图里规范视角下的陈译《儒林外史》

(一)预备规范

根据图里的预备规范,特定文化在不同时期的翻译政策和文化立场等影响文本的选择和翻译的直接性。

从16世纪末开始,为了了解和传播中国文化,西方各国学者开始对中国文化典籍进行翻译,但由于对中国文化认识的局限和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译本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误译,甚至存在对中国文化的歪曲现象。在改革开放前,中国主要进行的是引进外国文化,对外国的作品进行翻译,在传播中华文化上有所欠缺。

针对中国文化被歪曲的一些现象,1995年我国开启了《大中华文库》工程,目的就是要准确和系统地将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典翻译成外文,更好地向世界各国人民传播中华文化。处于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逐渐发展起来,国际地位在不断上升,文化地位也在加强,从主张借鉴外来文化转变为向外传播中国文化,这一文化立场的转变影响译者翻译中国作品的翻译策略。

《儒林外史》作为一部优秀的讽刺小说和中国古代文学的典范作品,也处于这一翻译项目之中。陈根生在这一特定时期和特定政策下,将《儒林外史》翻译成西班牙语,将书中涉及的一些地域文化特色加了脚注,让外国人民充分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传播中华文化有很大作用。

(二)起始规范

起始规范决定着译者在翻译时会选择倾向于“充分性翻译”还是“可接收性翻译”,这对译者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有很大影响。在陈根生的西语译本中,可以发现译者主要采取异化翻译策略,进行充分性翻译,目的是准确地传达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内容,并让外国读者充分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例1:

原文:又暗叫了王冕出去问母亲秤了三钱二分银子,送与翟买办做差钱。(见《大中华文库》系列中的《儒林外史》 (汉西对照)本,外文出版社,以下例子同出于此书。)

译文:Éste volvió y obsequió al comprador tres qian con dos fen de plata como gajes para su viaje.

脚注:Medidas. Un qian equivale a la décima parte de un tael de plata, y un fen, a un décimo de qian.

“三钱二分银子”是指中国古代的钱币,在明代是指铜钱,脚注标明了一钱等于一两的十分之一,一分等于一钱的十分之一。因西班牙与中国的古代钱币文化不同,币材、图案、面值等都有差别,所以译者在这里使用汉语拼音标注的音译方法,用“qian”和“fen”来保留中国钱币文化的特点,而不是使用西语的“pesetas”。

例2:

原文: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

译文:Fan Jin pasó el atado de plata a su media naranja para que lo abriera.

在中国古代,“浑家”是男人对自己妻子的一种谦称。在这里,译者没有直接使用西语中表达妻子的词语“esposa”,而翻译成“media naranja”。“media naranja”在西语中字面上的意思是“半个橙子”,意译是“灵魂伴侣”,相当于中文中的“另一半”。译者在这里就使用了贴合西班牙人使用习惯的用语,以更恰当地传递出这一词语的意义为目的。

例3:

原文:老爷衙门里,三班六房,那一位不送帖子里,我怎好不去贺节?

译文:Me han llovido invitaciones de todos los hombres de los tres pelotones y de las seis oficinas del magistrado.

“三班六房”是明、清时期州县衙门中吏役的总称,“衙门”是指官吏办事的地方。在这里译者直接采用原文的形式,把“三班六房”直译出来,保留了原文的特点。但在这里译者没有添加脚注,笔者认为加上脚注能使外国读者更好地理解“班”和“房”所代表的含义和内容。

但译者在一些地方也采用了归化翻译策略,由于中西文化存在一些差异,为让外国读者更好的理解作者所表达的一些事物或意象,译者选择运用西方文化中的表达相似概念的一些词汇来进行翻译。

(三)操作规范

从母体规范方面来说,译者使用全译策略对《儒林外史》所有章回进行了翻译,译文从长度和内容上都与原文保持一致,但是在段落结构上不是完全保持对应,比如书中人物说话前的动作和说话的内容都会分别自成一段,译者对译本段落的划分是为了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文章结构和阅读习惯,使人物的说话内容相对突出且段落内容不至于很长而降低目的语读者的阅读兴趣。

从文本——语言规范来说,译者主要采取直译的翻译方法,也有使用其他一些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

例1:

原文:都到庵里来议闹龙灯之事。

译文:destinada a consultar la realización de una danza de dragón con linternas.

“闹龙灯”也称为“耍龙灯”或“舞龙灯”,是元宵节的习俗之一。对于不了解这一习俗的人来说,译者如果在这里直接按“闹”字来翻译,会让读者不知这是怎么个闹法,而使用意译的方法将其翻译成“龙灯舞”,可以使外国读者了解这一习俗是一种舞,而不是其他耍的形式。

例2:

原文:头戴纱帽,身穿葵花色員领,金带,皂靴。

译文:Tenía la cabeza cubierta con un sombrero de gasa y vestía la túnica de etiqueta de los funcionarios, con el color de las flores de girosol. Se ajustaba con un cinturón áureo y calzaba un par de botas negras.

“纱帽”是代表古代官员的一种身份而戴的一种黑色帽子,用纱制成,体现官员身份。它跟现在的起装饰作用的纱帽不一样。译者在这处采用直译的方法,虽然译出了它的材质,但没有将古代纱帽的特色和特殊含义表达出来,容易让目的语国家的读者按他们所认识的纱帽来理解,这处的翻译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来看有所缺陷。

例3:

原文:云片糕、红枣,和些瓜子、豆腐干、栗子、杂色糖,摆了两桌。

译文:Llenó dos mesas de galleticas, azufaifas, semillas secas de sandía o girosol, cuadraditos secos de requesón de soja, castañas y dulces.

“云片糕”是江苏地区的一种糕点美食,特点是片薄、色白,质地细软,原料有糯米、芝麻、榄仁等,靠炖和蒸做成。译者采用意译的方法将其翻译成“galleticas”,它在西语中的意思是饼干,口感松脆,烤制而成。译者使用西语中相似概念的词语来表达这一概念,利于目的语读者理解这一词语的意思,但没有将中国地方特色的美食传达给目的语读者,此处可以叫脚注说明。

例4:

原文:走进饭店,见里面点着灯,先有一个客人坐在一张桌子上,面前摆了一本书,在那里静静地看。匡超人看那人时,黄瘦面皮,稀稀的几根胡子。

译文:Al entrar, bajo la luz de una lámpara vio un cliente sentado a una mesa, leyendo en silencio el libro que tenía enfrente. Éste era flaco, de cara amarillenta, y tenía una barba rala.

译者在这里根据目的语用语习惯使用了一些翻译技巧,如句子成分转译法、合译法、省略法等。原文中动词“见”的第一个宾语是“里面点着灯”,第二个宾语是客人的行为动作。而译者在翻译时,把原为宾语的“里面点着等”转换为状语“bajo la luz de una lámpara”(翻译过来就是“在灯光下”),进行了句子成分的转译。在译本中“见”的宾语就变成了客人的行为动作,且译者对原文中表达客人的行为动作的三个短句合并成了两个句子,使用了“合并法”的翻译技巧。译者对原文中的“匡超人看那人时”这个句子没有进行翻译,而是直接描述这个人的外形特征,使用了省略法的技巧。

译者在这里采用的这些技巧符合目的语国家的用语和阅读习惯,且使用意译的策略使句子的重点突出,逻辑清晰,便于目的语读者把握重点进行阅读。

例5:

原文:如今有个道理,是“釜底抽薪”之法。

译文 : Se me ocurre un arreglo. Es el método de “quitar el agua al molino”.

“釜底抽薪”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才能使水止沸。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译者用转换法将其翻译成“quitar el agua al molino”,西班牙语的意思是“停止给水磨房供应水”,与“釜底抽薪”意义有异曲同工之妙,实现了功能上的对等,既充分地表达出了原文所需要的含义,又采用西班牙语中常用的意象,更贴近外国读者的用语习惯,可接受更高。

四、结论

通过对陈根生的西译本进行分析,发现图里规范理论对译者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也发现译者主要采用直译的方法进行翻译,目的是为了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但在一些词语上仍存在欠缺,考虑到中西方文化不同和读者理解不同,这些词的恰当翻译对于外国读者全面了解中国文化和吸引外国读者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而对这些词可以采用加脚注进行解释或在翻译时使用恰当的翻译技巧,如用定语进行修饰的办法来体现词语所代表的文化特色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军平.西方翻译理论通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9.

[2]吴敬梓.儒林外史(大中华文库汉西对照版)[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5.

[3]朱颖.传播学视角下的《儒林外史》文化负载词英译探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5,(01).

[4]曾奇.《儒林外史》英译本中俗语文化词语的翻译[J].外语教育,2004,(00).

[5]曾素英.杨译本《儒林外史》之饮食文化翻译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9,(09).

猜你喜欢

儒林外史
单宝塔诗
《儒林外史》中的家庭伦理理想论析
清代优贡制度下的“辩才”
从《儒林外史》来看明清科举制度
《儒林外史》中“土仪”一词考释
浅析《儒林外史》中的人物形象和讽刺艺术
从匡超人的形象变化看《儒林外史》的主题
儒林中的“美”与“丑”
从《儒林外史》看科举制度下学儒的生存百态
试谈小说情节素材的文本解读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