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中的家庭伦理理想论析
2017-01-12郭艳琪
摘 要: 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主导思想,儒家伦理道德也深深地融入各个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中。《儒林外史》所描绘的“儒林”中包含了深厚的儒家伦理道德意蕴,书中对形形色色人物关系的描写寄寓着作者对家庭伦理道德的思考,对父(母)慈子(女)孝、兄友弟恭、夫妇互敬互爱的家庭伦理关系的肯定和赞美,对理想的家庭伦理关系的希冀。
关键词: 《儒林外史》;家庭伦理;理想
中图分类号:I207.41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16.06.15
欢迎按以下方式引用:郭艳琪.《儒林外史》中的家庭伦理理想论析[J].克拉玛依学刊,2016(6)76-79.
鲁迅先生在其《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敬梓之所描写者即是此曹,既多据自所闻见,而笔又足以达之,故能烛幽索隐,物无遁形,凡官师、儒者、名士、山人,间亦有市井细民,皆现身纸上,声态并作,使彼世相,如在目前。”[1]229一如鲁迅先生所说,《儒林外史》描绘了18世纪中国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刻画了形形色色的社会人物,这些人物和社会生活画面包含了众多儒家伦理道德因素,寄寓了作者对理想的家庭伦理关系的希冀。笔者拟从父母与子女关系、兄弟关系、夫妇关系三个方面简要论述《儒林外史》中的家庭伦理理想,分析吴敬梓家庭伦理理想的意蕴。
一、父母与子女:褒扬父(母)慈子(女)孝的伦理真情
据胡适的《吴敬梓年谱》可知,吴敬梓13岁“丧母失所恃”,14岁随父亲到赣榆县教谕任所,过着“海上一千里”的生活,饱尝人世的艰辛苦涩;23岁丧父,随后发生了兄弟阋墙、争夺财产的家庭变故。[2]74这一系列经历促使吴敬梓对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对父慈子孝的家庭伦理有更多的渴求。吴敬梓在30岁作《减字木兰花·庚戌除夕客中》第五首“哀哀吾父,九载乘箕天上去。弓冶箕裘,手捧遗经血泪流。劬劳慈母,野屋荒棺抛露久。未卜牛眠,何日泷冈共一阡?”[2]76悼念亡故父母的悲哀之情溢于言表。故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描写了许多孝子孝女、慈父慈母形象,字里行间透露出人世间的一抹温情,闪烁出人性的光辉,褒扬了父(母)慈子(女)孝的伦理真情。王冕母子、匡超人与其父母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儒林外史》第一回,作者树立了母慈子孝的典型——王冕母子。王冕7岁丧父,生活贫困,母亲万般无奈下不得不让王冕辍学去间壁秦老家放牛讨生活。此回作者有一处特写:“母亲替他理理衣服,口里说道:‘你在此需要小心,休惹人说不是,早出晚归,免我悬望。”[3]2一个母亲的慈爱通过短短几句体贴入微的话语和一个理衣服的细微动作表现得淋漓尽致。黄小田对王母的评价只“慈母”[3]2二字。此时小小年纪的王冕对母亲的安排并未忤逆,反而用“我在学堂坐着,心里也闷,不如往他家放牛,倒快活些”[3]2的话来宽慰母亲,一如天目山樵评语所言:“善体亲心,是谓孝子”[3]2。作为一个善体亲心的孝子,王冕惹怒危素要出去躲避时,只放心不下母亲。此时的王母只对儿子说自己生活能够得到保障,且身体健康,深明大义的母亲一句话消除了儿子出门的后顾之忧。王冕母亲临终之前语重心长地嘱咐他道:“做官怕不是荣宗耀祖的事,我看见这些做官的都不得有甚好收场。况你的性情高傲,倘若弄出祸来,反为不美。”[3]11正因为母亲对儿子的了解和支持,王冕母亲才一反常态并不期望儿子考取功名光宗耀祖。从王冕母子母慈子孝的典型,可以看出作者对儒家家庭伦理道德思想中至真、至善、至美、至亲之情的赞美与推崇,这也可以看出作者在第一回塑造此典型的写作本旨所在。母亲希望儿子只是简简单单地“将来娶妻生子,守着我的坟墓,不要出去做官”[3]11,过老百姓艰苦朴素的生活,更是对淳朴乡民这种家庭伦理的渴望与终守。
至于匡超人,他踏入仕途后被社会环境改造得利欲熏心,但是在久卧病床的匡太公面前他可谓是真孝子。男儿有泪不轻弹,匡超人流落杭州,面对马纯上的询问两次落泪:一次只说到父亲在家有病不知存亡,眼泪如豆子大掉了下来;一次为自己不能回去侍奉,恨不得死去,一片孝心引得马二先生恻然。匡超人归家之后每日杀猪磨豆腐维持生计,尽心尽力在父亲床前侍奉父亲吃喝拉撒。为了让父亲自在的出恭,又心疼母亲每日为父亲洗尿布伤身体,便双膝跪地,把父亲双腿搁在自己肩膀上侍奉父亲安安稳稳地出恭;家中失火,匡超人首先想到的是抢一床被把父亲背出来。这一系列大小事件刻画了一个在孝悌上用心的完美孝子形象,与日后匡超人背弃父亲的遗言走上仕途形成强烈对比,更加突出作者对父慈子孝的家庭伦理理想的褒扬。作者也是借匡超人的堕落以致善良天性迷失揭露、批判了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戕害。匡超人一到家母亲只絮絮叨叨地说做梦之事,把一个母亲的慈爱写得浅显但又深厚。匡太公只说些家长里短、人情恶薄、世态炎凉,把匡太公忠厚良善的性格写得分外逼真。也正因着匡太公的忠厚良善才有了后面临终前的谆谆教导,教儿子重视德行孝悌,要敬重长兄,不可贪图富贵攀高结贵。匡太公的临终遗言正是一个慈父对儿子人生道路的指引。这样的教诲如同王冕母亲的教诲,体现的是老人对传统家庭伦理被科举制度腐蚀、颠覆的隐忧,对纯洁家庭伦理关系的牵挂和希冀。
二、兄与弟:赞扬兄友弟恭,贬斥兄弟虐敖
吴敬梓生活的清朝中叶,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儒家传统伦理道德规范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和挑战。吴敬梓本生在显赫之家,但随着家道中落,生父和嗣父相继去世,兄弟之间为了争夺家产反目成仇。他在《移家赋》里说:“君子之泽,斩于五世,兄弟参商,宗族诟谇。”[2]33吴檠诗云:“浮云转眼桑成海,广文身后何口含!他人入室考钟鼓,怪恶声封狼贪。”[2]3真实地描写了吴敬梓嗣父吴霖起死后家中发生财产纠纷的情景。吴敬梓寓藏着难以释怀的兄弟情结,这种兄弟情结与吴氏先辈的友惮行为、吴敬梓“兄弟参商,宗族诟谇”[2]33的亲身经历以及社会上兄弟阋墙、手足相残的恶俗是分不开的,也正是这种兄弟情结使他对兄弟伦常有了进一步的思考。陈美林说:“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对兄弟群像栩栩如生的刻划和鞭辟入里的解剖中,透露出他对宗法社会中的伦理道德的核心——孝悌观念的体察和反思。”[4]27陈兮说吴敬梓“对《儒林外史》中的19对兄弟群体始终贯穿了褒扬友悌、贬斥虐敖的伦理道德评价”[5]183。其中最能代表儒家兄友弟恭的伦理道德思想、最能表现温馨感人的兄弟情义的人物就是倪氏兄弟,而兄弟参商、互相倾轧缺失了兄弟温情的典型代表便是二严的严贡生、严监生。
倪氏兄弟虽是同胞兄弟,但二人自小分离。身为大哥的倪廷珠不忘兄弟情义,在外谋生仍精心四下寻找弟弟,辗转多地才打听到倪廷玺下落。兄弟相见感慨万千,抱头痛哭,兄弟之间至亲之情溢于言表。见着弟弟,兄长便要“把历年节省的几两银子,拿出来弄一所房子,将来把你嫂子也从京里接到南京来,和兄弟一家一计的过日子”[3]340。弟弟被养母赶出家门落入窘境,哥哥不由分说便把随身携带的银子拿与弟弟购置房子。兄弟相见饮酒长谈:“说着又哭,哭着又说。直吃到二更多天”[3]340才分开,此情此景感人至深。天目山樵评:“我已代为断肠。”[3]341卧闲草堂本评语说:“倪廷珠忽然从天掉下,叨叨絮絮,叙说父子兄弟的离别之苦,至性感人,沁入心肺。”[3]343然而命运弄人,倪廷玺再去寻哥哥,得知哥哥已然去世,便哭倒在地。一句发自肺腑的“哥哥阴魂不远,你兄弟来迟一步,就不能再见大哥一面!”[3]345失去哥哥的无助、刚刚相认却又天人两隔的无奈、失去至亲的悲恸,仅此一句都表露无遗。
吴敬梓经历了家道中落、“兄弟参商,宗族诟谇”[2]33的一系列亲情变故后,看清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书中倪氏兄弟的骨肉分离与重逢后的相亲相爱、倪廷珠离世的遗憾与倪廷玺的悲恸欲绝,是作者在世风日下的社会中对人间真情寄予希望的表现。
反观二严,虽为同胞兄弟,但二人却并不像传统伦理道德要求的那样同产共居,而是在两个宅里住。身为兄长的严贡生好吃懒做、欺强凌弱、贪图便宜,惹了官司,他便“卷卷行李一溜烟急走到省城去了”[3]64,把麻烦留给弟弟严监生。严监生替他了结官司,他并不知恩图报:弟弟去世哥哥不曾回家祭奠,只是过了头七收到二奶奶赵氏派人送来的衣物银两才走过那边去蹭饭,并大言不惭美其名曰“为朝廷办事”“不顾私亲”“于心无愧”[3]64,兄弟去世身为兄长不奔丧也就罢了,当二奶奶问及二爷何时出丧、能否埋入祖茔时,严贡生竟不让弟弟入葬祖茔。侄子夭亡后,他又不承认赵氏在严监生家的合法地位赖赵氏为妾,并强行将自己刚刚取了新媳妇的二儿子过继给严监生,霸占弟弟的家产。生性懦弱并极其吝啬的弟弟严监生之所以替哥哥了结官司也是出于无奈,因为“家兄而今两脚站开,差人却在我这里吵闹要人,我怎能丢了家里的事出外去寻他?他也不肯回来”[3]64。
二严无疑是吴敬梓谴责和嘲讽虐敖兄弟的典型,尤其是对寡恩薄情的严贡生,更是给予了无情的嘲讽和揭露。《儒林外史》中对形形色色的兄弟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儒家伦理道德兄友弟恭褒扬、对兄弟虐敖的贬斥、对温馨和睦的兄弟关系的建立的期盼。
三、夫与妻:颂扬互敬互爱、平等和谐的夫妻关系
《儒林外史》中描绘了众多夫妻:鲁小姐和蘧公孙看似完满的“才子佳人”式婚姻;王太太和鲍廷玺“闹剧式”的婚姻;沈琼枝对富商宋为富骗婚的逃离与反抗;匡超人的喜新厌旧,停妻再娶,等等。其中作者想要颂扬的婚姻模式便是杜少卿、庄征君为代表的琴瑟和谐、相敬如宾的夫妻关系。吴敬梓对夫妻关系的感悟来源于他的婚史。吴敬梓一生先娶陶氏,婚后生活幸福美满;但是随着家道中落他们的生活陷入窘境,陶氏因接受不了生活的打击郁郁而终。陶氏的病故使吴敬梓内心更加孤寂,吴敬梓曾作《减字木兰花·庚戌除夕客中》第六首:“闺中人逝,取冷中庭伤往事。买得厨娘,消尽衣边荀令香。愁来揽镜,憔悴二毛生两鬓。欲觅良缘,谁唤江郎一觉眠。”[2]76回忆发妻在世时夫妻恩爱的情景以及病中对她的尽心照料。后吴敬梓续娶叶氏,二人志趣相投,婚后不久移居南京,过着虽清贫但知心相爱的日子。吴敬梓与叶氏曾做了一件“离经叛道”的事,即夫妻二人携手畅游清凉山。叶氏对吴敬梓十分理解,从不埋怨丈夫不求上进、不考举业,二人相濡以沫怡然相处,叶氏堪称吴敬梓的“知心爱人”。《儒林外史》中杜少卿夫妇便是吴敬梓和叶氏的缩影。
季苇萧劝杜少卿考虑纳妾,及时行乐,他却引用晏子的话,说杜娘子“今虽老而丑,我固及见其姣且好也”[3]425。高老先生取笑他带着妻子上酒馆吃酒一事,他又以《溱洧》之诗只是夫妇同游并非淫乱回应。妻子笑着问他为什么朝廷征辟他去做官他辞而不就,杜少卿答道:“你好呆!放着南京这样好的顽的所在,留着我在家。春天秋天,同你出去看花吃酒,好不快活!为什么要送我到京里去?假使连你也带往京里,京里又冷,你身子又弱,一阵风吹得冻死了,也不好。还是不要去的妥当”[3]419。杜少卿虽以戏语回答妻子的问题,但是一言一语中充满了对妻子的宠爱与关心;妻子的笑问也是发自于对丈夫的理解。
庄绍光夫妻二人相处关系融洽,怡然自得。当朝廷圣旨召他入京,妻子对丈夫的性格十分了解,便疑问:“你往常不肯出去,今日怎的闻命就行?”庄绍光答道:“你但放心,我就回来,断不为老莱子之妻所笑。”[3]427后来庄绍光果然早早辞官归来,见到娘子后笑问:“我说多则三个月,少则两个月,今日如何?我不说谎么?”[3]438夫妇二人同游湖上,“把杜少卿做的《诗说》叫娘子坐在旁边,念与他听。念到有趣处,吃一大杯,彼此大笑”[3]439。
封建家庭中妻子在礼教的束缚下必须低眉顺眼地屈从于丈夫,遵守三纲五常,得不到独立平等的人格尊严。吴敬梓一反常态写杜、庄二人与妻子和谐恩爱的生活,树立了两对恩爱夫妻的典型,渗透着他对自由自在、夫妻平等交流、互敬互爱、琴瑟和谐的夫妻关系的颂扬。吴敬梓所颂扬的自由平等、互敬互爱的夫妻关系是和谐家庭关系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
中国封建家庭伦理经历了几千年的累积与沉淀,固然有封建糟粕,但其中蕴含的精华是人性最基本的善,这样的善根历久弥新,在当代社会仍有其价值。吴敬梓经历了家庭变故、看透了世风日下的大环境下,子女不孝、兄弟不悌、夫妻不睦的伦理现象,在作《儒林外史》时对这些现象给予了无情的揭露与鞭挞,同时他也在书中树立了一系列典型形象,寄寓了自己的家庭伦理理想,他的家庭伦理理想汲取传统儒家伦理道德的精华,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鲁迅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李汉秋.儒林外史研究资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3](清)吴敬梓.儒林外史汇校汇评,李汉秋辑校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4]陈美林.“兄友弟恭”的理想与“兄弟参商”的现实——《儒林外史》兄弟群像所体现的士人性格与命运[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2).
[5]陈兮.论《儒林外史》的兄弟群体[J].明清小说研究,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