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系统下“行星治理”的新思路
2022-05-20吕海洋
吕海洋
随着新地质时期“人类世”的到来,我们正进入一个急剧变化和动荡的时代。在这个过程中,国际社会作为一种复合系统愈发受制于一些非线性的突发因素,进而产生重大变迁或分流。特别是在新冠疫情的推动下,世界进入了制度转型的关键时期。在此背景下,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的全球治理研究著名学者奥兰·扬于2021年8月出版新著《行星治理的重大挑战:动荡时期的全球秩序》(Grand Challenges of Planetary Governance:Global Order in Turbulent Times),对未来全球秩序及其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深入思考。本书凝结奥兰·扬对全球治理和国际制度四十多年来的研究和思考,以复合系统的变化本质为中心线索,探讨了全球治理研究中的前沿性问题。
“人类世”概念从美国生物学家施特默和荷兰大气科学家克鲁岑在学界正式推广后便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这一概念认为人类作为一支独立的地质力量已经对整个地球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既体现在人类自进入工业社会以来所创造的灿烂文明上,也反映在人类已经走进风险社会的严峻现实。在自然科学领域出现了一个共识,即人类的影响范围在人类世时代不仅包括了生物物理学的范畴,而且已经扩展到整个行星单位上。由此,奥兰·扬在第一章中将“行星的(Planetary)”视角纳入了治理领域中,进而创造了“行星治理”的概念。
奥兰·扬认为我们在人类世时代所面临的主要对象便是地球复合系统,其高度的相互联系性、变化的非线性和不可逆性以及涌现性等特性在人类世时期得到高度强化:全球范围内复杂性水平的上升,使得设计有效解决大规模问题的制度变得愈发困难;而高度关联性的影响又使得某一条件下运作良好的制度在其他条件下可能会失败,甚至出现适得其反的结果;同时,非线性变化有可能导致看似运行良好的制度突然失败;涌现性则意味着的我们会经常在面对这种失败时显得措手不及。
奥兰·扬认为,二十一世纪行星治理面临着“保护地球气候系统、防控大规模流行病、制止网络破坏性滥用以及引导生物技术变革”四项重大挑战。这些处在复合系统中的挑战虽各不相同,但在利用现有运行机制来应对这些问题时都面临着无所适从的窘境。这就要求我们要创新传统的治理思维和模式去建立多样化的治理体系,对症下药,进而避免出现灾难性的后果。
从治理的理论维度上来看,当前治理存在着集体行动问题、外部性以及价值不可通约等三种不同的问题类型。在奥兰·扬看来,这恰恰有助于我们把握上述四大挑战的核心问題:从外部性的角度去理解气候变化问题,管制主要责任人变成了主要落脚点,但若从集体行动的角度去思考,便会让我们考虑如何去激励全体成员,以此来为保护气候系统而作出贡献;同样,以相同的逻辑去思考传染病防控问题,就可以去理解集体行动与个人搭便车之间的冲突;网络安全作为新兴领域,传统的治理模式更是无法实现其有效性,因此要考虑如何在全球范围内推广一种规定合法界限的社会规范来实现管制网络破坏性滥用的集体行动;在生物技术变革问题上,我们可以在全面禁止生物武器的层面上实现集体行动,但其中所面临最重要的挑战在于如何平衡科学技术与社会正义这两大不可通约的价值之间的矛盾,以此来谋求人类的共同福祉。
当前,西方世界对治理的主流观点是以规则和制度为中心的“监管”。根据马奇和奥尔森对制度的行为基础分析,这种“监管”观点实际上是受到了后果逻辑的驱动;另外还存在基于承诺、目标以及标准等多种行为机制,包括上述机制的混合系统等。同时,奥兰·扬认为在应对当前行星治理的挑战时,必须要充分参考非西方世界对治理问题的思考。其中,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治理的观点和理解是十分重要的方面。在奥兰·扬看来,中国的治理思想无论是历史积淀还是实践经验都是十分丰富的,并且当前中国领导人也经常运用治理的理念来阐述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角色。奥兰·扬对赵汀阳的“天下”理论和任晓的“共生体系”理论抱有很大兴趣,并认为中国学者在治理理念上的发展将为应对当前以及未来的挑战提供全新的思路。
奥兰·扬认为上述行为机制并不存在一个最优选项,每种途径都有其相应的价值。治理的关键并不在于要创造一个“万灵药”式的行为机制,而在于创立一套复合机制的治理体系,对症下药,进而实现治理的最佳结果。因此,治理体系的有效性既可在确立一般性规则的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比如《联合国宪章》对联合国宗旨和原则的一般性阐述,也可以在解决特定问题的过程中发挥具体性作用,比如《南极条约》对南极洲管辖问题的解决。不仅如此,奥兰·扬还特别指出治理体系在成果分配中也会对体系内不同地位的国家造成不同的影响:国家间极端不平等的现状使得各国在成果分配时参差不齐,例如现行国际体系并没有规定发达国家有援助贫穷国家的责任与义务。而同时,某些体系能够对成果进行分配正是因为对地位不同的国家进行区分,比如在当前海洋法体系中只有沿海国才拥有海洋专属经济区的利益划分。
而在如何实现机制有效性的问题上,奥兰·扬考察了契合度、公正性以及正式化三个指标。一般情况下,治理体系与行为机制的契合度越高,治理的有效性就会越强,未来推动治理体系变革的可能性就会越大;在公正性问题上,奥兰·扬依据古普塔和梅森的研究得出结论,即程序正义程度越高,机制实现有效性的可能性就越大。在涉及正式化这一有效性指标时,奥兰·扬反对治理只有通过正式化,即建立“硬法”才能实现有效性的传统治理观点。在第五章,奥兰·扬以北极治理作为案例展开经验分析,并指出北极地区因其特殊的国际环境导致无法制定硬法性规制来安排集体行动,而诸如北极理事会等非正式治理体系在北极地区的治理进程中产生了积极的效果。这意味着,传统坚持治理正式化的传统偏好并不能有效解决当前世界面临的共同挑战,因而必须要重视其他非正式的安排。
在第六章和第七章中,奥兰·扬对当前治理领域中复原力和技术决定论两大热点话题进行了批评式反思。技术创新与治理体系的创建、管理存在着多重联系,比如技术创新在评估治理体系的绩效中发挥着良好的作用。但奥兰·扬认为避免对技术的过度依赖,打破对技术救世主义的迷信同样重要。复原力被认为是治理系统在面临内外压力下保持稳定运作所需具备的重要能力。通过保持或增强治理系统的复原力来应对治理挑战的观点逐渐获得了共识。
同样,复原力和技术创新之间同样存在着密切的联系。2009年,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约翰·罗克斯特伦团队正式提出行星边界框架,以地球上一地质阶段“全新世”为理想状态,来为人类活动设置“安全操作空间”来预防未知风险,以此来保证地球生态系统的复原力。这也被视为人类世概念在二十一世纪的进一步发展。星球边界框架所代表的复原力理念仍属于一种保守疗法,其逻辑在于防范未知风险来保证地球生态稳定。奥兰·扬却指出复原力不仅不是解决治理问题的方法,反而是问题本身:在保持或增强原有治理体系的复原力这一过程中,体系本来的问题同样具有适应力。这就使得原有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会更加严重,甚至进一步形成抵制体系内变革的力量。由此出现了一种与我国学者所提“黄宗羲定律”相类似的社会生态陷阱,即“制度问题—制度改革—制度问题”这一周期现象。
可以看出,虽然行星边界等复原力概念与奥兰·扬所提出的行星治理处于同一思考维度上,但二者的思考方向却是截然不同的。在奥兰·扬看来,我们不能一味地采取被动的预防措施来建立安全空间,更应该抓住复合系统中具有积极性的非线性“临界因素”以及分叉点,并发展成一种有效应对危机暴发的能力,以此去尝试削弱复原力的负面效应,进而打破陷阱。
总而言之,和其他治理研究学者不同,奥兰·扬在考虑行星治理的一系列问题时并非以西方中心论的视角,而是将主流的治理理念进行充分批评与反思,结合非西方的治理理念,对“行星治理”所面临的挑战、治理机制的创新、机制有效性的发展等实质性问题进行了许多创新性的思考与研究,认为我们应该排除对传统偏好的过度偏执,在更广的格局下来应对“人类世”时代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