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学研协同创新视角下中医药文化传播路径探究*

2022-05-19尹永田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产学研中医药协同

安 冉,李 涵,尹永田**

(1 山东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5,anran980219@163.com;2 菲律宾远东大学护理学院,菲律宾 999005)

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灿烂结晶。五千年来,历代中医药名家总结了许多宝贵的中医药文化经验,为人类的医疗健康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1]。如冯军等[2]研究表明中医药是治疗重症和危重新冠肺炎的一项有前途的综合疗法;鲁旸等[3]探索分析了中医药的使用与实践在关节炎患者的日常健康需求和护理中可以发挥良好的疗效,这些成功的案例为中医药在特色疾病治疗方面提供了一种实践证明,彰显了中医药文化的独特优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发展,强调“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4]”近些年,中医药文化的传播领域逐步扩大,但是,在中医药传播方式、主体、环境等方面尚未取得完全意义上的创新与突破。当前,随着科技创新蓬勃发展,产学研协同创新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5],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企业、学校和科研机构等主体的深度合作也日趋成熟。因此,有必要将中医药文化渗入到产学研中,构建中医药文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框架,开展协同创新模式。

1 中医药文化传播的现状分析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要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6]。这一政策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坚实基础,加速了其高速发展,但我国目前仍存在各地区中医药文化传播成效参差不齐、国际交流方式单一、中医药术语普及缺乏专业性等诸多问题[7]。由此,对于如何加大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力度,提高中医药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成为广大中医药工作者面临的重要难题。

1.1 传播媒介利用不足

中医药文化历史悠远,传统经典的中医药文化赢得了各方的尊重与青睐,然而中医药传播方式却与之不同,若继续沿袭传统的传播方式,将难以使中医药文化在大众心中保持历久弥新的效果。如今,互联网发达、科技创新,社交媒体和新媒体时代到来,为大众提供了学习交流平台,拓宽了信息传播的渠道,同样也为中医药文化传播开辟了新的传播途径和更多可能。目前运用新媒体传播中医药文化的方式尚且单一,并未充分借助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忽略了音视频、数字文本等多种呈现形式相结合的传播手段[8]。此外,中医药文化与其他一部分媒介融合衔接的传播效果也并不理想,由于缺乏对传播媒介的客观评估,导致中医药文化传播质量难以取得实质性的突破[9],亦削弱了中医药文化的影响力,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医药向更广领域的立体化发展。

1.2 传播内容缺乏专业性和完整性

现阶段我国中医药文化传播应高度规范传播内容体系,重视民众对中医药信息的接收程度和理解深度,加强以受众为导向的内容生产与制作[10]。随着中医药文化迈向国际交流的步伐日益加快,中医药外语翻译仍缺乏统一的界定标准,以至于在当前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出现了一种术语多种译法的现象,甚至诸多中医语言转换困难,严重影响了中医药文化传播内容体系的专业性及完整性[9]。此外,受中医药文化传播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在人力资源方面选择的中医传播者所具备的中医药文化水平参差不齐,一部分人员可以对中医药文化进行深入透彻的输出,另一部分人员由于对中医药知识掌握程度的受限,传播的中医药内容往往仅局限于养生保健、疾病防治方面,而在中医药核心理念、辩证思维等环节相对涉及较少,未达到对中医药文化完整、深层次的传播效果[11]。

1.3 传播受众的覆盖面不够广泛

中医药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了解学习中医药文化是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当前,中医药文化多数通过养生频道、讲座、杂志、新闻等渠道进行传播[12],而此类渠道的受众群体更偏向中老年人,以至于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受众群体覆盖不够广泛。张文韬等[13]根据《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并参考权威中医药文化科普内容框架,对大学生中医药文化素养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的中医药文化素养水平并不高,高校中医药文化传播不足[14]。虽然国家已高度重视此问题,北京、浙江等多个省市也已将中医药文化知识提早纳入了中小学课程体系,但当前青少年中医药文化传播体系仍缺乏系统设计,以至于目前培养青少年中医药文化健康素养仍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15]。

2 中医药文化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框架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相互配合,围绕共同的目标,通过共享技术、资源,形成创新合力,共同开展创新活动[16]。在中医药文化传播工作中,联合各企业、学校、科研机构多个主体通力配合,以中医药发展为导向,围绕中医药知识、技能、治未病等传播内容,开展中医药文化与企业协同、学校协同、科研机构协同,搭建中医药文化产学研协同一体化平台,拓展中医药文化传播渠道,扩大传播范围。开展专业人员的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合理搭配中医药传播人员比例,依靠各主体协同优势,整合技术、人力、资源、环境、信息等协同要素的深度融合,共享资源信息,聚集创新合力,构建中医药文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和普及[17]。其理论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中医药文化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框架

2.1 开展中医药文化与企业协同,实现资源互补

山东中医药大学与南粤(集团)有限公司、济南生物技术医疗国际合作中心共同设立的鲁澳中医药国际合作中心,实现中医院校与企业间资源共享,推动了中医药文化理念与产业文化的融合发展,为中医药文化传承提供了新的平台。企业在加速中医药文化传播方面具备独特优势,可以在中医药文化产品海外推广环节,运用“元宇宙”这一新技术[18],将现实产品元素一一投射至虚拟的线上世界,依托多元化应用场景向国际领域展示中医药文化产品的3D形象,将元宇宙平台打造为展示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的窗口。在企业制药生产过程中,建立中药与制药原材料的对比研究体系,强化企业人员对各类中药的认识,推动中医药文化与产业协同成果的有效转化,通过“以中医药兴产业”的方式,促进中医药传播及应用。另外,企业要时刻关注中医药文化发展动态,联合中药材种植基地,选用纯真药材,研发特色中医药产品,助力中医药传承与发展。

2.2 开展中医药文化与学校协同,实现文化传播

学校是培养优质人才的地方。山东中医药大学作为省属重点高校,始终坚持文化育人的理念,将中医药文化贯穿于教育教学全程,有效提高了学生中医药文化知识水平和认知视野。校内设立的中医药文化作品展览、名医雕塑,悬挂的中医药文化导语及种植的百草园等,借助多形式、多元化的传播场景,渲染中医药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师生对中医药文化的态度与理解。学校安排学生跟随中医界内知名专家医师实践学习,并在实践基地设立荣誉课堂,以相互激励的方式提高了学生学习传承名医名家学术思想和实践经验的积极性。借助校园媒体宣传作用,学校邀请国医大师、中医学者开设线上+线下中医药文化特色栏目及中医文化交流会等,帮助青年一代为中医药发展贡献青春力量。此外,山东中医药大学联合青岛市教育局举行的“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合作协议”,为中医药文化校园传播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逐步加快了青少年接触中医药文化知识的步伐。

2.3 开展中医药文化与科研机构协同,实现创新引领

科研发展协同中医药文化是传承创新引领的第一要素,是推进中医药传承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山东中医药大学与企业、政府等联合共建鲁澳中医药产业研究院,是实现协同共赢的有效手段。利用鲁澳中医药科技转化发展基金,不仅保障各单位中医药科研成果转化,同时有利于带动中医药文化宣传工作持续推进。学校依托名医工作室和学术流派工作室等传承平台,建设的医教融合项目,为学校和医院的科研团队共同探讨中医文化经典创新提供了交流机会[19]。借助中医药文化与科研机构协同优势,研发中药新药、院内制剂等创新产品[20],利于加强对传统中药制剂的科学研究,可联合推动中医药科研创新工作的持续高质量发展,为科研成果增添中医药特色,为中医药传承提供坚强的科技支撑。

2.4 开展中医药文化与医院协同,实现长效发展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作为山东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领军单位,与学校共建中医经典病房、国医馆、名医堂,实行新师承实践教学模式,完善对中医药文化传承者的培养。医院深入企业单位、社区及帮扶地区开展中医药服务系列活动,建立了长期结对共建机制,拟促进中医药文化长效发展。医院是传播中医技术的主要阵地,通过在西医靶向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医适宜技术对患者实施治疗,使患者亲身体验中医技术的精湛,增强其对中医药治疗的信心。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与医院协同,将中医药文化知识纳入对出入院患者的健康宣教中,以拓宽渠道提高患者中医药知识水平。此外,医院各部门组织开展中医技能大赛、中医药文化演讲比赛等活动,调动各级人员投身中医药文化传播事业的积极性,为中医药发展、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2.5 开展中医药文化与社区协同,实现技术共享

中医药文化走进社区有利于提升居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契合广大居民对健康生活的新需求。山东中医药大学成立中医药传统文化社区服务基地,围绕健康中国建设要求,定期为居民开展中医药知识科普及健康义诊服务活动,赢得了居民对中医药文化的广泛关注。基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发展,建议中医工作者在社区成立中医特色服务中心,打造一批具有中国传统医学亮点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向当地居民传递中医理念、科普中医药知识。依照四季调度,倡导居民科学管理睡眠时间,为居民传授“睡眠养生”密码;组织退休人员学习八段锦、太极拳等健身活动,将中医药特色活动带入到社区居民生活中,提升全民健康中医意识,营造全民“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良好氛围,以促进新时代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21]。

3 中医药文化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实践策略

3.1 搭建中医药文化与产学研协同一体化平台,拓宽合作渠道

目前,我国多所中医院校以中医药文化发展为根基,积极探索成功闯出了一条产学研特色结合的办学之路。通过设置中医药文化与企业、学校、科研院所等各单位协同创新发展,汇聚技术、人力、资源、信息、环境等要素进行优势整合,发挥中医药特色,借助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助力中医药文化发展[22]。同时,产学研各单位积极引进中医药文化成果,征集中医药领域优质交叉型人才,创新中医药传播方式,扩大传播范围。利用产学研平台踊跃宣传中医药文化知识,将中医特色融入平台发展的各个环节,尤其是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村卫生室等医疗机构,是发挥中医药影响力的重点单位,吸纳更多热爱中医药文化的人员,共同加入到中医药文化传播的队伍建设中,进一步扩大中医药的影响力。

3.2 政府加强引领,扎实推进中医药发展工作

政府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服务者、协调者、引领者和管理者,推进中医药文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需要依靠政府的政策支持。政府根据中医药发展特点,采用“主导+引导”相结合的方式,设立中医药科研项目,推行中医药传播任务,鼓励各单位积极加入中医药文化的传播行列,更好地服务国家中医药事业发展,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23-24]。此外,随着中医药文化与产学研协同发展的壮大,各级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开设中医药文化传承基金,为产学研提供人力、物力支持,保障各单位聘用的专家、教授及科研设备等齐全,减少其在推动中医药发展道路上资金的担忧,同时鼓励各单位积极发展栽培中医药人才,争取各单位拥有一支强有力的中医药人才队伍支撑,相互激励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热情,共同助力中医药走出国门[25]。

3.3 促进各要素有效整合,推动中医药文化融合发展

基于对中医药文化与产学研平台的建设及发展优势的思考,各主体要素的有效聚集可以进一步扩大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影响力。中医药文化传播过程中要始终贯穿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26],充分发挥中医药文化传播与产学研协同发展的优势。通过将中医药文化与企业、学校、科研院所内可发展的要素进行深度融合作为顺应当今世界创新发展趋势的有力举措,可以加强各主体内要素与中医药文化经典充分整合,推动整体融合发展。各主体单位要充分发挥好带头作用,依照不同类型的中医文化与相匹配的要素整合,有的放矢,科学高效的传播中医药文化特色,做好对内部人员中医药文化知识的培训,打破传统的思想壁垒,丰富创新中医药文化传播内容,更好地传播中医,发扬中医。

3.4 建立有效的机制体制模式,夯实中医药文化发展举措

建立有效的中医药文化传播运行机制是保障中医药文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的基础,有利于中医药文化传播工作的平稳运行,拓宽与产学研协同的广度和深度。因此,建立并完善有效的中医药文化产学研协同机制体制模式是必要之举。机制体制模式的构建需要根据各协同主体所处现状、环境、对中医药文化的了解情况等进行灵活设置,在各主体单位传播中医药文化步伐不一致的情况下,对各单位实行灵活管理方案,并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对中医药文化产学研平台的运行体制进行跟进与创新管理,这样有利于中医药文化与协同主体间高效融合。同时将该体制模式作为中医药文化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主要举措,以推动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成效。

猜你喜欢

产学研中医药协同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十年》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针织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