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译论的回顾与反思
2022-05-19滕珑
【摘要】汉唐时期出于佛经翻译的需要,在中国开始了大量的翻译实践。此后,出于不同的时代目的,我国的翻译活动日趋丰富,在历代优秀译者与学者的努力下,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中国传统译论。中国传统译论立足于本国翻译实践的土壤,在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背景与需求下,对于我国的翻译活动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本文旨在回顾梳理中国传统译论的主要脉络,理清其指导意义,并结合翻译实践对其进行深刻反思。
【关键词】中国传统译论;回顾;反思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18-011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18.035
一、引言
世界文明瑰丽多样,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不同文明的碰撞、多样文化的交流,翻译在此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自汉唐起,由于佛经传入的需要,在我国开始进行了大量的佛经翻译活动。此后,伴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与变革,翻译实践活动的丰富与多样,以及后期西方翻译理论的传入与影响,中国传统译论发展日臻完善,内容与形式也逐渐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中国传统译论诞生发展于本国翻译实践的土壤,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随着西方翻译理论的传入,随之融入了西方翻译理论的影响,不仅对我国的翻译实践活动具有高度切实指导意义,而且是世界翻译理论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中国传统译论的回顾梳理,理清其发展脉络,明晰其丰富内涵,晰清并反思其指导意义,在当下助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背景与需求下,对于更好指导我国的翻译活动具有深远意义。
二、早期的中国传统译论
一般认为,中国早期的翻译活动大多是从汉唐时期的佛经翻译开始的,从此以后中国传统的翻译理论开始逐渐形成了体系。在长期的实践中,许多译者对翻译的性质、过程和评价标准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形成了非常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指导性极高的翻译理论体系。
东汉时期的支谦曾作《法句经序》一文,其被认为是现存最早的带有佛经翻译理论性质的文章。[1] 文中提道:“将炎虽善天竺语,未备晓汉。其所传言,或得胡语,或以义出音,近于质直。仆初嫌其辞不雅。” ①起初,支谦对于竺将炎的翻译不甚满意,認为他虽然擅长天竺语,但是却不通晓汉语,认为他的翻译“不雅”。文章后面提到,维祇难认为佛经翻译不用追求“饰”和“严”,做到“易晓”和“勿失厥义”,便“是则为善”,而且受老子“美言不信,信言不美”以及孔子“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等观点的影响,支谦主张在佛经翻译时“因循本旨,不加文饰”。支谦的翻译理念近似于直译的观点,这也和佛经翻译本身的特点相关。总之,支谦开启了中国传统译论的篇章,提出“名物不同,传实不易”表明翻译之难等观点得到了后人的认同与传承。此外,东晋时期道安总结佛经翻译的诸多经验,提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的翻译学说,认为佛经翻译在五种情况会有失原文,翻译活动不易有三种原因,主张译文在内容、风格等方面要尽量贴合原文,但是也可以根据需要将重复的部分有选择地进行适当删减。道安的翻译主张进一步开创丰富了早期的中国传统译论。
不论是支谦还是道安,其翻译活动主要集中于佛经翻译,其翻译目的主要是引进佛经使国人通晓并接受,因此其提出的翻译理论相对受限,但必须承认,他们的翻译理念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奠定了中国传统译论的根基,对于此后翻译活动和翻译理论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五四”前后的中国传统译论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一直到“五四运动”前后,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处于内忧外患的水深火热的痛苦之中,这一时期的翻译目的逐渐集中于救国救民,翻译对象由此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批优秀的学者、译者致力于引进西方的新科学、新思想、新文化,各项翻译实践活动在此时期空前活跃,中国传统翻译理论也在此时期得到了丰富与完善。
严复的翻译作品主要是社会科学著作,他在翻译《天演论》时在卷首的《译例言》写道:“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②严复的“信达雅”之说与支谦在《法句经序》里的翻译主张一脉相承,他强调了在求“信”的基础上“达”的重要性,如果一味求“信”而不“达”,则不如不译。与严复不同,林纾主要是翻译西方的小说,其目的是呼吁国人放弃民族偏见,引进西方先进的自由民主思想和文化,解放国人思想,让国人了解西方的生活方式等。[2]林纾不懂外文,但是他的翻译作品在当时却颇受欢迎,这是由于他足够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写作功底。林纾的翻译虽不够“信”,但在当时开拓国人思想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在林纾后,茅盾、鲁迅等文学大家都对文学翻译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丰富的研究。关于翻译的重要性,茅盾认为,“翻译文学作品和创作一般地重要,而在尚未有成熟的‘人的文学’之邦像现在的我国,翻译尤为重要;否则,将以何者疗救灵魂的贫乏,修补任性的缺陷呢?” ③此外,茅盾主张在翻译时学习原作品的可取的新的写作手法,然后运用到本国文学的写作中,以此来丰富我国的文学发展。由此可以看出茅盾的主要翻译目的是通过翻译文学作品修复民族性格、开拓我国新文学。鲁迅对于中国传统译论也有着重大的贡献,一般认为鲁迅的翻译思想大致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初期,受时代背景的影响鲁迅主要秉持“归化”的翻译思想。中后期,由“归化”像“异化”进行了转型,他曾在《域外小说集》的序言里说道:“词致朴讷,不足方近世名人译本。特收录至审慎,迻译亦期弗失文情。异域文术新宗,自此始入华土。使有士卓特,不为常俗所囿,必将犁然有当于心,按邦国时期,籀读其心声,以相度神思之所在。” ④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在此时期主张翻译外国文学作品要充分了解和掌握其精神内涵,要充分忠实原文“弗失文情”。[3]后期,鲁迅提出了“宁信而不顺”的“硬译”翻译思想,与茅盾通过翻译学习西方文学写作手法来丰富中国新文学极为相似的是,鲁迅认为通过“硬译”可以达到充实中国文学新语言的目的和意义。
“五四运动”前后的翻译活动空前活跃,虽然翻译对象有些差别,有的是为了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的科学著作,有的是为了传播先进思想与文化的文学作品等,但各位优秀译者和学者总的翻译目的主要是救国救民,以及运用翻译学习西方文化,包括用西方的语言文字来改造和丰富中国的语言文化。[4]在进行了大量的翻译实践后,各位翻译家和理论家总结出十分宝贵的翻译经验,形成了百家爭鸣又一脉相承的翻译观,极大地丰富和促进了中国传统译论的发展。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中国传统译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行各业亟待发展,由于技术匮乏,中国开始了向苏联学习的发展时期,在翻译实践与理论方面也是如此。这一时期,大量的无产阶级思想通过翻译的形式引进和传播,让人民逐渐了解到了苏联的工人运动和工人生活方式。由于多语种翻译实践的大量开展以及受国外翻译理论,如苏联语言学派译论的影响,这一时期我国译者的翻译作品日趋系统化,学者们的翻译研究也更为科学丰富,开始从翻译的各个角度进行论述逐渐形成体系。
在这一时期,既是翻译家又是文学家的傅雷曾关于翻译表达过很多具有高度意义的观点。他曾在《翻译经验点滴》一文中写道:“由于我热爱文艺,视文艺工作为崇高神圣的事业,不但把损害艺术品看做像歪曲真理一样严重,并且介绍一件艺术品不能还它一件艺术品,就觉得不能容忍,所以态度不知不觉地变得特别郑重……译者不深刻的理解、体会与感受原作,决不可能叫读者理解、体会与感受。而每个人的理解、体会与感受又受着性格的限制。” ⑤从中可以充分看出,傅雷认为翻译是“崇高神圣的事业”,认为原作是“一件艺术品”,而译者需要充分理解原作、正确认识自己,还原作艺术品以艺术品。傅雷最著名的翻译观当属他的“神似”说,他认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5]他强调,翻译不可逐字逐句硬译,需要充分保留原作的精神主旨和风格美感等。傅雷以后,大文豪钱钟书的翻译理论也多为学者们深入研究和认可推崇。与傅雷的“神似”说一脉相承的是钱钟书的“化境”说,对此他论述道:“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变成另一国的文字,既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⑥“化境”对翻译过程中忠实于原文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要使译文读起来不像是经过翻译的译本。同时钱钟书也强调,绝对的“化”只是理想状态,是无法完全做到的,由于原文和译文总有各方面的差别,加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肯定会有自己的主观理解,所以译文也无法绝对忠实于原文,这称之为“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的这段时期一般被认为是中国传统译论的转型期。[6]这一时期主要是以文学翻译为主,各位译者与学者的翻译研究逐渐形成体系,开始更多地关注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关系,包括原文的写作风格及美学特征等,译者主体性等问题也开始受到重视与研究。总之,这一时期的中国传统译论更为客观成熟与全面科学。改革开放后,中国传统译论的发展曾陷入一段时间的瓶颈期,到八十年代后半期,谭载喜等人主张建立翻译学[7],他认为,“由各种理论构成的知识体系,其任务是揭示翻译过程的客观规律,探求关于翻译问题的客观真理,给实际翻译工作提供行动指南。” ⑦此外,译诗成就极高的许渊冲的翻译理论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是忠实与创造的统一。[8]他就翻译诗歌提出了作为本体论的“三美论”(音美、意美、形美)、作为目的论的“三之论”(知之、乐之、好之)和作为方法论的“三化论”(等化、浅化、深化),[9]对诗歌翻译具有高度的指导意义,同时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中国传统译论,使之更为系统化,具有更高的科学性。
五、总结与反思
中国传统译论发端于汉唐时期的佛经翻译,成熟于明末清初的科技社会著作翻译,在五四运动前后达到鼎盛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了一系列的转型,已经形成较为完备的体系,在整个中国翻译理论乃至世界翻译理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改革开放后曾经有段时间国内对西方的翻译理论较为认可和推崇,中国传统译论有过停滞发展的一段时期。[10]但是通过梳理中国传统译论的发展脉络,能够充分看出,中国传统译论是历代各位翻译家和文学家在进行了大量有效的翻译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丰富的翻译经验,形成了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翻译理论,对翻译活动的指导具有切实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例如,我国译者沈念驹对俄罗斯短篇小说家契诃夫作品的翻译中,根据中国传统译论的指导有些处理稍作修改会使译本读起来更加符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例如,在著名小说《套中人》中描述主人公别里科夫时契诃夫写道:“В разрешении же и позволении скрывался для него всегда элемет сомнительный, что-то недосказанное и смутное. ”沈念驹对此的译文是:“凡是允准或许可的内容,他就觉得里面总隐含着可疑的成分,某种尚未道明和含糊不清的东西。” ⑧按照钱钟书“化境”理论的指导,使译文看起来没有翻译的生硬,此句中的“某种尚未道明和含糊不清的东西”可以处理成“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说不清道不明”既保留了原作的含义,又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且简洁通畅,没有字字照搬的生硬感。再如,在小说《胖子和瘦子》的译文中,沈念驹将“жена”(妻子)和“сын”(儿子)分别处理成了“内人”和“犬子”,这种处理方式过于“归化”,有失原文本身的色彩。
因此,足以见得中国传统译论对于译文是汉语的翻译尤其具有指导性。翻译活动绝不仅仅是语言与语言之间的交换,它包含着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交流,在进行翻译时,必定需要明确翻译目的,把握恰当的翻译原则,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才能尽可能地使译文达到较为理想的状态。关于中国传统译论,需要掌握其精华,结合当下跨学科发展与研究的趋势,将其研究与语言学、心理学、哲学等学科紧密结合起来,[11]使其发展更为全面系统,从而为我国的翻译事业与活动提供更为科学有效的指导,更好地助力中国文化以更为客观真实的姿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注释:
①陈富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上海外国语出版社2000年版。
②陈富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上海外国语出版社2000年版。
③陈富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上海外国语出版社2000年版。
④荣文洁,任晓霏:《鲁迅翻译思想研究综述》,《考试与评价》(大学英语教研版)2017年第3期,第57-60页。
⑤罗新璋:《翻译论集》,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⑥陈富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上海外国语出版社2000年版。
⑦谭载喜:《必须建立翻译学》,《中国翻译》1987年第3期,第2-3页。
⑧(俄罗斯)契诃夫著,沈念驹注译:《契诃夫中短篇小说选:俄汉对照全译本》,中国宇航出版社2015年版。
参考文献:
[1]陈富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国语出版社,2000.
[2]程思思.林纾的翻译[J].北方文学,2019,(33):242-244.
[3]荣文洁,任晓霏.鲁迅翻译思想研究综述[J].考试与评价(大学英语教研版),2017,(03):57-60.
[4]张思永.中国译论现代化进程的回顾与反思:知识社会学视角[J].语言教育,2020,(02):37-43,55.
[5]罗新璋.翻译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6][10]蒋童.中国传统译论的分期与分类[J].中国翻译,1999,(06):11-14.
[7]谭载喜.必须建立翻译学[J].中国翻译,1987,(03):2-3.
[8]吴志芳,雷君君.中国翻译思想发展及分期概论[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0).
[9]许渊冲.新世纪的新译论[J].中国翻译,2000,(03).
[11]许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翻译研究的发展之路[J].中国翻译,2018,39(06):5-8.
作者简介:
滕珑,女,汉族,山东济南人,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俄罗斯语言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