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被动结构汉译探索
2022-05-19王明玲
【摘要】从认知角度探讨被动语态形成的原因,从理想化认知模型(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角度分别分析了英汉被动语态,对英语和汉语被动范畴的分析为处理英语被动结构汉译提供更多理论依据。根据自身的翻译实践,总结提出了几种英语被动结构汉译策略。
【关键词】 认知;ICM;被动范畴;翻译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18-0111-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18.034
基金项目:2021年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基于多轮‘续译’的旅游翻译教学反馈机制研究”(项目编号:SK2021A0570);2020年淮南师范学院科学研究项目“读后续译的协同效应及促学效果研究” (项目编号:2020XJYB052)。
一、文献综述
(一)被动意念的认知分析
被动语态的来源是被动意念,而被动意念是一种判断。根据众多学者的研究,作为一种思维模式,被动意念的产生带有相当的普遍性。“从思维与认知的角度来考察,被动观念形成的条件有两个:人的客体凸显能力和人的因果推论能力。[1]”
客体凸显,是指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人类的认知活动能对独立于主体之外的客体进行感知确认。按照动作形成的自然顺序,从心理概念考察,事物往往不出现在动作之后,而出现在动作之前。
被动意念形成的另一个条件是人的因果推动能力。根据儿童认知发展相关报告,儿童的思维及语言发展是人类思维和语言发展的一个缩影。根据皮亚杰研究,儿童在感觉运动期(0岁-2岁)的因果关系发展线索经历了“从自我中心到因果关系的初步客观化再到因果关系意识大大增强能推论出因果关系等不同的阶段。[2](p36-37)”
客体概念形成和因果推论能力具备是被动观念产生的基础,也标志着相应被动句的出现。
(二)从ICM 角度分析被动语态
根据Ungerer的解释,认知模型也可以称为认知表征,“它指我们思维中关于特定认识对象的所有的认知情况。[3](p51)”认知模型的作用主要有两个:一是提供有关情景作为理解背景,二是激活有关其他概念的知识。
理想化认知模型是建立在各种认知域上的抽象的认知结构,其与人的心理经验相对,因此不一定完全符合客观世界的状态。
语言使用者在认知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立场将理想化认知模型(即ICM)灵活地运用到各种不同的场合之中。
单从理论上研究,可以将简单事件看成一个行为链,行为链的两端位置分别是在事件中涉及的两个物体。位于链首的物体具有能量,借助动词通过行为链将能量传播给位于链尾的物体。
(三)英汉被动范畴
熊学亮、王志军指出英语被动句的原型是:主语(受事)+ BE + V-EN分词[4]。人的因果推断能力是形成被动意念的一个条件,当人们探究受事变成当前状态的原因时,就需要强调或知道施事,因此就有了英语被动态的特殊形式: 受事N+BE+V-en分词+by+施事。
在汉语中,有两种句子可以表示被动,一种是意义上的被动句,这种句子没有任何表示被动的标记词,另一种是有标记词的表示被动的句子,这些标记词包括“被”“让”“叫”等。
根据理想化认知模型,蒋学军将汉语被动原型细化并做出了总结[5],其中汉语被动句原型图式包括:(无生命)受事N+V;(无生命)受事N+V1V2;(无生命)受事 N +“是”+[介词+非施事];(有生命)受事 N+V和(有生命)受事 N+被+V。汉语被动句特殊图式包括:受事N+施事 N+Vt;受事N+被+施事 N+Vt;受事N+“是”+施事N+Vt+“的”和情态动词+Vt+受事N。
下面将结合实践中遇到的被动结构,根据英汉语被动结构的特征,试图分析如何在实践中将英语被动结构汉译处理得更加合理恰当。
二、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阶段拟通过对翻译实践材料中出现的被动结构进行分析、归纳、整合,结合英汉语被动结构的特点,从认知的角度探究汉译英被动结构的策略。笔者选择的实践材料来自一部英文爱情小说TALL DARK AND DISREPUTABLE,共74613字。在筆者选取的翻译实践中,一共出现119处被动结构。按照熊、王二人提出的英语被动句原型及特殊结构的分类,将119处英语被动结构分为4类,总结如下:
关于将英语被动句翻译成汉语,有两种方法:一是甲-乙对应法,也就是将英语被动结构翻译成汉语不带被动标记的被动句;二是甲-甲对应法,也就是将英语的被动句翻译成汉语中带被动标记的显性被动句。
这两种策略虽然广泛总结了被动结构的汉译方法,但却稍显笼统。笔者认为除了这两种方法,还有一种运用更为广泛的译法,即将英语被动句译为汉语主动句。下面拟以这三种策略为基础,从微观层面探究英语被动结构的汉译。
(一)将英语被动结构译为汉语显性被动句
汉语显性被动句是指带有被动标记词的汉语被动结构,其使用频率与范围要比英语被动句的应用范围狭窄,汉语显性被动句主要用来表示不如意的事情,而英语被动句则没有意义上的限制,是呈中性不带感情色彩的。
实践材料中,被译为汉语“被”字句的英语被动结构一共有18个,按照其表达含义可以将译文分为4组:
第一组:带有明显贬义色彩的译文有12句,如:
She would not sit idly by and be ignored. (她不会坐视不管,被人忽视。)
其中,“忽视”这一词语本身含有贬义色彩,而且根据原文语境可知,女主人公想要极力摆脱她被人忽视这一事实,因此翻译成汉语后,可以采用直接标记词“被”,这样符合汉语行文习惯和读者阅读习惯。
12个带有“被”字的结构中,有7句带有贬义或消极色彩,3句是汉语的习惯表达,1句为了强调受事。因此,如果英语被动结构带有贬义或消极色彩,或是英语被动结构能够找到对应的汉语习惯表达时,可以尝试着直接将其翻译为带有“被”字的汉语结构。
另外,汉语“被”字句还存在的一个问题,汉语被动式一般指出主事者。翻译时是完全仿效原文对施事的处理,还是根据语境省略或补充施事?根据实践,在译为汉语“被”字句的18个英文原句中只有2个说出了施事,笔者翻译时,除了这两句将施事译出外,还有4句根据句意译出了施事,即分别在动词前加了表示泛指的施事“人”,以使句子结构平衡。
因此,如果英文原句没有说出施事,且施事根据常识或上下文显而易见的时候,翻译时可不译出施事。
(二)将英语被动结构译为汉语隐性被动句
英汉被动结构的表现形式存在差异:英语被动结构表现形式单一,主要通过变化动词形态实现被动。汉语被动结构复杂多样,有时一个英语被动句可以有多种汉语表达。除借助虚词表达被动意义,汉语被动有时可不需要任何标志而通过改变语序来达到效果。因此,在汉译英被动结构时,不乏出现汉语隐性被动句。
翻译实践中,也有很多英语被动结构被处理为汉语隐性被动结构,如:
Any lingering softness or longing must be locked tight away. (任何挥之不去的温柔和渴望都必须紧紧锁藏起来。)
这句话原句的受事是“any lingering softness or longing”,位于动词之前,处于主语地位;译为汉语后,受事仍旧是“任何挥之不去的温柔和渴望”,位于动词“锁藏”之前,但却是做宾语,译为“温柔和渴望都必须紧紧锁藏起来”。译文符合汉语被动式图式A1。
(三)将英语被动结构译为汉语主动句
王还通过对劳伦斯的小说《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与钱钟书的小说《围城》的前70页进行比较,发现劳伦斯的作品中共有70句被动句,而《围城》中只有18句被动句[6]。由此可见,汉语被动结构的使用频率比英语被动结构的使用频率低得多。基于此,为使汉语译文更加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翻译时可根据汉语习惯,恰当地将一些英语被动句译为汉语主动句。
整理发现,在所选材料中出现的119个被动结构中,有61个句子被译为汉语主动句。笔者将61个句子分类,总结了将被动结构译为汉语主动句的一些翻译技巧。
1. 如果汉语中有相对应的固定表达,则用固定表达翻译,而不翻译成被动结构。
如:La Incandescent Clarisse, she was called, the greatest beauty in Europe. (她叫La Incandescent Clarisse,是歐洲最漂亮的美人。)
That is one name by which he is known. There are others. (人们都这样叫他。但他还有其他名字。)
表达姓名时,汉语习惯用“我叫……”或“别人叫他……”表达,而不使用被动,因此在遇到上述类似结构时,应直接译为主动句。
2. 译成本身含有被动意义的主动句
如:Someone spotted the tearful Clarisse and the rumour spread that La Incandescent had been harmed. (一些人发现克拉丽丝含着泪,然后谣言四散说La Incandescent受到了伤害。)
现代汉语中,“受”“受到”等表示“遭受”意义的动词构成的句子,也可以表示被动意义,其中主语是受事。回译这些句子时,也可以翻译成英语被动句。
3. 将原主语转化成汉语主动结构中的宾语进行翻译。
如:Even her husband’s betrayals had not cut so deep into the heart of her—perhaps because they had been expected. (即使她丈夫的背叛也没把她的心伤得这么深——或许是因为早有预料吧。)
原句被动结构的主语是“they”,代指“her husband’s betrayals”,译成汉语时,将原主语译成宾语,“早就预料到她丈夫的背叛”,为防止冗余此处将宾语省略,将原句动词“expect”转化为名词,翻译为“或许是因为早有预料”。
4. 将原动词转化成汉语名词进行翻译。
如:Gone were the days that Lady Portia Varnsworth—or even Mrs. James Talbot Tofton—meekly did as she was expected. (波希亚·瓦恩斯沃思夫人——甚至是詹姆斯·塔尔博特·托夫顿太太——逆来顺受地按别人的期望做事的日子已经消失了。)
如按字面意思译为有标记词的汉语被动句就是:“逆来顺受地按她被期望的那样做事的日子已经消失了”。这样翻译不符合汉语表达,而且增译了“那样”。“期望”在汉语中可以作动词,后面一般要接所期望的事物,也可以做名词,做不及物动词的情况比较少见,因此,可以将动词expect转化为名词,将被动句译为主动句来处理此句。
三、总结
本文从认知角度分析了被动意念的形成,从ICM角度分别分析了英汉语的被动范畴,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在基础上,根据自身翻译实践,总结提出几种汉译英语被动结构策略。然而也存在不足之处,如理论运用不足,本文只对认知理论中被动态产生的根源作了浅显的分析,对英语汉语被动范畴的分析也仅仅限于句法层面。再如汉语和英语的对比材料不够全面细致。本文只限于特定的翻译实践材料,即一篇爱情小说的翻译材料,题材涉及不够广泛。
参考文献:
[1]屈哨兵.被动观念论析[J].广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11):26-32.
[2]B·J·沃兹沃思.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M].周镐等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3]Friedrich Ungere&Hans-Jorg Schm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4]熊学亮,王志军.英汉被动句的认知对比分析[J].外语学刊,2001,(3):1-4.
[5]蒋学军.英语被动句的认知图式及其翻译[J].当代教育论坛,2010,(11):100-102.
[6]王还.“把”字句和“被”字句[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
作者简介:
王明玲,女,淮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