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教”改革路径的实践研究

2022-05-19殷振环

职业 2022年8期
关键词:双师型职业教育改革

殷振环

摘 要:《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是落实“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改革的重要文件,是谋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以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常熟分院智能制造企业学院为例,剖析“三教”改革的现状,提出“三教”改革的实施路径,以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水平,并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提供理论研究与实践支持。

關键词:“三教”改革    职业教育   “双师型”教师

课   题:本文系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立项课题 “‘三教改革实施路径的实践研究——以智能制造企业学院为例”(编号B/2020/10/093)的研究成果。

目前职业教育面临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教师方面。自改革开放以来,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规模不断扩大,素质不断提升,结构不断优化,但总体素质不高,专业教师技能水平不高,单兵作战,团队建设不完善,凝聚力弱。第二,教材方面。职业教育教材设计仍然以学科为主线,形态单一,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没有在教材中得到充分体现,工匠精神和劳动教育内容无法渗透体现。第三,教法方面。理论导向和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还普遍存在,新的课程改革对教师有了新的期待、新的要求,但教学实践中仍停留在理念层面,难以真正落实到课堂上。鉴于以上情况,笔者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立足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常熟分院智能制造企业学院的现代学徒中心,基于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1+X”试点实践,阐述职业院校“三教”改革的途径。

一、为教师“赋能”,提升教师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一)引进增量

一方面,可以直接从企业引进懂技能、善于教学的技能匠人,引入聘用高技能人才制度;另一方面,安排缺乏实践经验的新入职教师到企业见习一年以上,其他专业教师则应每年去企业实践三个月以上。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教师脱离实际生产时间较长,使“双师型”教师素质下降。

(二)盘活存量

目前,职业学校普遍存在专业教师配备不合理的现象,为了适应当下对“双师型”教师的需要,需要安排在编专业课教师到生产一线进行跟岗训练。通过与企业导师结对培养,明确师徒责任目标与任务;通过在岗教师的下企业实践,了解并掌握行业中各岗位的职责;通过加强专业教师与企业的联系,为校企深度融合架起桥梁;通过安排各类培训,让教师更新理念,掌握新方法,提高技能等级;通过让教师参加辅导技能大赛提升专业技能水平,通过让教师参加教学能力大赛提升教学能力。

苏州评弹学校(以下简称学校)是一所艺术类学校,教师基本都是本校毕业留校的专业教师。留校教师首先需要成为一名评弹演员,才能上讲台教书。学校对于每位留校教师都安排拜师和学习,并给予3~4年的演出期,以此来提高教师的舞台实践能力。从初出茅庐的毕业生到成为一名真正的评弹演员,有了演出实践基础再回到讲台来教学。青年教师还要跟随前辈教师学习听课,每周进行总结,最后开展公开课,经前辈专家教师认可后,方可独立上课。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长期离开舞台,专业能力必然会生疏,因此,学校的专业教师除了每年进行教师教育教学方面的培训外,还会积极参加各类专业比赛和活动,比如苏州市光裕杯、江苏省教师技能大赛、中国评弹节等省市及国家级重大专业大赛,以及参评江苏省曲艺大奖、中国曲艺牡丹奖等重大奖项。由于学校教师比较少,学生相对比较多,近几年学校和苏州评弹团进行校团联动,把团里的演员引进到学校,协助学校教师进行教学,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学校也在不断努力,争取让每位专业教师能形成从舞台到讲台的流动,以此更好地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二、双导双引、分级精准,形成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

以“职教集团—企业学院—现代学徒制”三个层次为梯度,校企双方通过现代学徒、企业新型学徒等形式,联合组建运行机构、成立教学团队、研制课程、实施教学,开展人才培养。校企共建教师合作发展协作团队,对团队教师实施“双导双引、分级精准”的培养策略,致力构建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推动职业教育基于职业工作过程的模块化教学改革。同时,总结团队建设成果并进行转化,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一)促双向流动,完善专兼教师流动机制

修订企业讲师制度,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人才资源库;注重专业教师轮训,提升学校教师技术水平;完善专兼教师双向流动机制,探索共享教师运行机制。

(二)搭成长平台,完善师资梯队建设

发挥各专业名师工作室的引领作用,聚集各学科优秀教师,确保每个专业均有1~2名专业带头人 ,增加中青年教师比例,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职业教育教科研队伍。

(三)重师德师风,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完善教师业绩考评制度方案,强化师德建设与考核。严格执行考评标准,并适时整改。健全教学质量管理制度,配套相应的激励政策,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工匠进校园、教师进企业”的方式,加强企业专家与学校教师的双向交流,培养高素质“双师型”教师。

三、融合创新、潜心育人,扎实推进教法改革

高素质“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的基础。职业学校教师要努力掌握各自专业领域的专业技能,把握学生成长规律,积极探索工学结合的育人模式,努力将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手段应用到教学中。广泛开展教学反思,根据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增强教与学的有效性。

当前,“1+X”证书制度试点和高职院校“百万扩招”对职业教育教学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学校要将X证书内容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内容,规范教学组织与实施,深化教学改革。由学校代表与培训评价组织进行协商,共同制定证书试点实施方案,协同推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落地。按照“专产引领”的原则,分类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精品化、实践化、国际化”的课程体系,采取多元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实效性。

在校内课堂开展“课堂革命”。开发网络课堂,建设智慧学习环境。建立企业课堂,创新实践教学。在智能时代,最需要迭代的不是技术和产品,而是人的思维。要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现代教育的影响,转变思维,做“人工智能+教育”的先行者,積极探索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仿真等的新教学模式,重构教学流程,并利用教诊改平台开展教学过程监测、学业水平诊断、教学改进,以及教师发展状态检视、学校治理能力监控等,探索建立基于大数据的多维度综合性智能评价体系,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不断融合创新。

四、对接课标、创新形式,推动新型教材研究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职业教育教材建设明确了任务要求,校企合作开发一批国家规划教材并配套信息化资源;明确要求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的使用。笔者所在学校是教育部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又是教育部第二批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单位,随着试点改革的深入开展,传统教学模式被实践性教学模式所替代,产学研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对学生的学习工具——教材来讲具有较大的挑战。职业教育教材的呈现形式从以前不被重视,到逐渐受到重视,再到如今《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给出开发“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这一清晰路径,足以体现开发新型活页式教材的重要性。开发的原则和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立德树人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是根本,“树人”是核心,联合校思政中心组,推进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形成思政案例,建设示范课程,开展新型活页式教材思政元素与专业技能教育相融合的实践研究。

第二,教材是教学内容改革的载体,也是课程建设的主要依托。结合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遵循学生职业发展的原则,将实训项目划分为专业基础实训、专业技能晋升实训、专业技能拓展实训3个不同的模块,编制与之匹配的项目化活页式教材并用于证书考核实践,开展X证书标准与新型活页式教材细化、融合实践研究,为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提供高质量优秀教材。

第三,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职业教育教材不是孤立的纸质教材,必须有配套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配套信息化资源,开展信息化背景下新型活页式教材融合研究,通过不同载体、空间的优势互补,多层次、立体化展示生产过程,与教材使用者之间形成更强的交互性,推动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

参考文献:

[1]黎良田,廖强华,王文斌,等.智能制造背景下高技能拔尖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5).

[2]蒋岚,陈立丽.高职院校“三教”改革内涵建设及路径探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20).

[3]王成荣,龙洋.深化“三教”改革  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7).

[4]汪忠明.深化“三教”改革  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7).

[5]何文明.把“三教”改革作为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突破口[J].江苏教育,2019(76).

[6]梁克东,王亚南.基于“三教改革”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评价改革创新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8).

[7]周建松,陈正江.高职院校“三教”改革:背景、内涵与路径[J].中国大学教学,2019(9).

[8]王亚盛,赵林.1+X证书制度与书证融通实施方法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6).

[9]韦晓阳.深化“三教”改革新时代教材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5).

(作者单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常熟分院)

猜你喜欢

双师型职业教育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新时期民办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