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汉字教学的矛盾冲突
2022-05-19黄爱英
【摘要】汉字教学不论是认读、字理分析、俗解汉字还是书写教学,都存在矛盾冲突点,教师在教学时应关注学生的学情,关注学生的发展水平,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落实课标要求,调动学生识字自主性,有效促进学生的识记,规范书写汉字,真正提高学生识字写字效率。
【关键词】有效识记;规范书写
作者简介:黄爱英(1975.05-),女,福建省南平市松溪县实验小学,高级教师。
事物往往是各种矛盾的统一体,识字教学犹然。当教师带领学生整体认读识字时,可能会忽略学生自主分析字形、自主内化的能力;当教师带领学生结合汉字规律分析字理时,可能会忽略培养学生俗解汉字的能力;当教师培养学生猜测能力时殊不知却引来了误读……这些识字教学中的矛盾冲突只有被辩证看待,“合情合理”地运用,同时教师正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規范学生的汉字书写,才能发挥识字写字教学的最大作用。
一、集体认读须“合情”
识字教学中,许多教师让学生自由读完课文后,就以课件呈现课后生字,让全体学生按拼音读,先读拼音再齐读生字,在整齐响亮的朗读声中,教师满意地评价道“生字认识了,课文会读了”,于是就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这种集中识字中,有些后进生犹如南郭先生藏在其中,他们并未真正全部认识生字。笔者曾在一节类似的公开课后,抽查几位后进生的识字情况,结果并不乐观。当时在课堂上朗朗的读字声,好像表明全体学生都会了,其实一些学生并未真正掌握。教师忽略了个体,久而久之,会使后进生形成惰性,认为无非就是跟读,没有形成自主学习、自主发现的意识。短暂认得的生字容易遗忘。实际教学中,开火车认读是很好的学习方式,可以真正落实到个体,教师也能及时评价学生,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同桌互学也可以解决后进生掉队的问题,同桌之间相互认读,发现有错可及时纠正,在宽松的氛围下,个体更有表现力;还有以小卡片抽查的方式检查学生的认读情况,这种方式变换灵活,学生挑战欲望强,又饶有兴致,对生字有自己独到的识记方法,识字效果会更好。
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形象直观的汉字极易引起学生的注意,集中认读和分析字形各有其优势。为了验证这一点,笔者选择了前测水平相当的二年级两个班级做实证:二(8)班用整体认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认读“庙、耸、杖、罩、抛、添”六个生字,笔者花了18分钟让学生认识这些生字;而二(2)班采用同等时间进行字形分析识字,一个月后检查学生的识字效果。检查后,笔者发现学生采取分析字形识记生字比多种形式认读生字效果略好,两组分数标准差不大。由此得知,教师带领学生识记生字可据学情把握,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此,教师组织整体认读须合情,采用认读与分析字形相结合的方式,发挥学生的识记优势。
二、字理分析须“合理”
(一)基于学情
笔者曾听过一位二年级语文教师喜欢用字理教识字,在教学“扑棱”的“棱”字时,先结合课件做这样的字理讲解:“夌”是象形字,其古文字像一个抬脚登高的人;接着介绍“棱”字从甲骨文、金文、小篆到楷书的演变过程,并出示了一系列以“棱”作为声旁的字进行拓展,如“凌”“陵”“菱”“绫”等。这样的设计饱满、亮眼,但课上部分学生对此环节并未真正感兴趣,对“棱”字的字音依然不能辨明,教学效果不如意。由于不同学段的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认知水平有差异,再加上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的理解接受水平不同。因此教师应结合学情,采取合理有效的教学策略。如果一味地把自己加工的知识强加给低学段的孩子,显然违背了学生心理认知规律。学生是识字的主体,识字的过程应是学生对汉字音、形、义等信息进行自我内化的过程。学生只有自己用心感受、努力内化才更容易接受,识记才会更有效果,如果字理超越了学生现有的理解水平,无论教师提供怎样的分析都是收效甚微的,久而久之,反而会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科学识字
科学的识字应是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学生而定的。因为个体的喜好和已有经验等都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获取程度。揠苗助长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就字教字”是字理识字的显著特征,为了解字理分析的教学效果,笔者采用前测水平相当的四年级两个班级做实验,实证中用同等的时间教学认识“窃、娱、腮、噪、谨、翼”六个字。一周之后和一个月后检查。检查的数据表明,字理分析教学的效果略差于俗解汉字。教学实践中是否字理分析没有俗解汉字好呢?并非如此,在字理分析检查中,笔者发现“噪”字识字正确率最高。在教学生字的过程中,摒弃枯燥的直观认识,根据汉字音形义结合紧密的特点,可让字形趣味化,字义灵动化。如教“噪”字,教师可先出示“木”图,木上三个口,木旁一个口,让学生想象是什么景象,学生想到了群鸟在树上鸣叫,表示喧闹之声。然后教师利用这个基本字“喿”做声符,添加不一样的义符,引导学生识记“操、澡、燥、躁”等字。通过“实物—图形—文字”的转化教学,学生可以学会把字形与字义联系起来,由此教师能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让学生巧妙掌握一些汉字的构字特点。在实证中“谨”字理分析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分析,缺乏学生的自主内化过程,因而学生的识记效果不够理想。
由此可见,并非大多数的汉字都用字理分析教学更好,用分析字理的方法只能解决识字教学的部分问题。教学的真正出发点应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教师应依据学情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做到内化吸收,取长补短,有效记忆。
三、俗解汉字须“合意”
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知,他们并非按照一定的字理分析汉字,而是比较随心所欲地解析汉字。形与义越容易发生联想的汉字,学生印象越深刻,越容易被记住。因此,符合学生需要的解析汉字的方法也是可取的。在验证这一观点的过程中,笔者让四(4)班同学俗解汉字“窃”“翼”。有的学生解释“窃”字为“有个小偷在别人的背包上切开一个小洞穴”,这分明是想偷窃嘛,于是他记住了“窃”字;有的说,看到田里两只鸟,张开翅膀一起飞向天空,让她想到“比翼双飞”中的“翼”字;二年级学生识记“抛”字,联想更有意思了,有学生想到一个人举起手,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把铁球抛出去,因而记住“抛”字的字形。这种自主联想记忆法,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认知汉字的能力。
识字教学应结合汉字的结构和演变规律,注重汉字的表意特点,从实际出发,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点,激活学生记忆思维,想方设法将教学内容直观化、形象化,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吸引学生注意力,激活识字的灵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实践,从中获得深刻的学习体验。学生依据想象去俗解汉字,其实也是一种识记汉字的方法,这种方法长短共存。其长处是学生对自己想出来的和分析得出的结果更感兴趣,有挑战性和成就感,往往这样识记的字形不易被遗忘。但俗解汉字一般只适用于那些形义失去联系或造字原意无法被学生所理解的汉字,不能被用于学习文言文,否则可能会影响学生对汉字造字固有的形义关系和造字原意的认知。不过学生自主俗解的汉字更有利于记忆,学生基本也会知道,这不过是自己联想出来的,绝不会误将其视为古人造字原意。不可否认如果俗解汉字现象大量出现,汉字文化会缺失意蕴,造成学生对汉字文化的误解,因此教师自己要有汉字文化的意识,懂得汉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巧妙运用方法教学生学好汉字。
四、猜读汉字须“合适”
北大校长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鹄”读错,闹成全国性事件。公正地说,汉字数量众多,一个科学家读错一个字,实在无伤大雅。即使中文出身,谁敢说自己没有读错字的时候?但是,教学时让学生依据形声字猜读音,有一定的局限,会误导学生走上“秀才读字读半边”的歧路。米芾的“芾”与“肺”字,声旁相同,如果让学生根据声旁猜字音,即使不读成市场的“市”,也会读成“肺”,都不对。这也证明,汉字不能猜音是常识。
近年来质量检测试卷常会出现这类题型:下列最可能与“懿”字读音相近的一项是( )
A.壹 B.次 C.心 D.恣
这样的考题把形声字作为语文知识,一线教师在教学时如何把握其尺度呢?让学生猜读字音确实没有多大意义,字音最终还得以字典里的正确字音为准。在小学里,将形声字作为语文知识要求是没有问题的,这有利于学生理解造字文化进程。关键在于要求的标准,如果学生对于会认会写的形声字,不能分辨形旁声旁或读音,这可以理解为对承载形声字知识的常规载体掌握不好,进而判定學生关于形声字知识的理解有待加强。如果用一些生僻字来验证学生是否掌握了形声字知识,就有为难人的嫌疑了。因为会有很多掌握形声字知识的孩子被“误导”选错了;也有部分不理解形声字知识的孩子靠运气选对了。所以应当少一些生僻字的考查,多一些标准规范的测试,能测试学生对形声字基本的常态规律的理解就好了。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遇到生字,教师可以建议学生不要一味地猜测,应学会用查找、询问等正确的途径解决,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读音,敬重传统汉字,而不是靠瞎蒙猜测就糊弄过去的。
五、学写汉字须“合形”
中国的汉字是传达和交流思想情感的载体,是不闻声响的语言,是人生殿堂的第一张入场券。见字如面,收到一个素未谋面人的书信,看到信中字迹潦草或端秀,足以形成对其品性的判断。批改六年级学生的毕业会考习作时,笔者发现学生的书写现状令人担忧,四分之一的学生卷面书写马虎潦草,连基本的字体间架结构都没掌握,左右结构的字写得早已分了家。小学生书写能力问题不容忽视,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要把字写规范、端正、整洁,可有的教师以为课堂上指导练字太耗时,布置学生回家一字写一行两行的作业,学生为了应付作业,草草了事,久而久之,学生养成的书写习惯差。由于学生无法深入了解、掌握字形和书写方法,导致他们识字写字水平低下。如何解决这一书写的矛盾冲突呢?课堂的指导与练写这项保底工程是不二法则。以字形为切入点,让学生充分观察汉字,师生根据字形相互交流;再以不同形式的范写,让学生跟着加强练习;展示学生写字练习成果,师生相互评价,相互借鉴,让学生找出优缺点,把握字的大小、间架结构,才能把字写得端庄美观。
(一)观察交流知字形
首先,教师应让学生观察汉字的结构、大小、重点笔画和书写位置,感受和了解汉字的外形,这是写字的第一步,也是书写汉字的关键。看得准,则心中有数,胸有成竹,下笔自如,才能为正确书写打下基础。一看结构,也就是让学生观察汉字,弄清楚汉字是什么结构,使学生通过观察,对汉字间架结构了然于心。二看大小,即让学生对汉字偏旁部首组成部分逐一进行观察,了解汉字各部分的大小特征。在观察阶段,如果学生对汉字各个组成部分大小了如指掌,就有利于他们对书写的把控。三看笔画,即引导学生看汉字的重点笔画。重点笔画一般指主笔,就是在一个字中起平衡左右、稳定重心、体现态势等作用的关键笔画,“看笔画”是十分关键的一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笔画的写法、重点笔画的变化和重点笔画的特点进行观察。四看位置,主要是让学生针对重点笔画的位置,如起笔和末笔的位置,部首和字的占位来进行观察。通过细致的观察,学生对整个字的间架结构才有准确的把握。师生根据观察到的情况,进行相互交流,使学生的“观察度”更大、更广、更深,以便加深学生对笔画特征、笔画位置和汉字构成的印象,促使学生了解汉字的写法和掌握书写的规则及要领,从而让学生充分了解字形。
(二)范写练习入字形
学生了解字形后,教师可以让他们通过例字进行范写。例字可以是教师范写、写字好的学生范写、专家范写等。范写时应让学生模仿例字字形进行“仿形”演练,相当于书法中的“临”和“摹”,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字形的印象和对写法的了解。在学生完成“四看”并交流之后,教师还应利用田字格进行范写,对关键的笔画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明。教师每写一笔,学生就跟着笔画的形态进行“仿形演练”。学生掌握了生字的字形后,教师若想让学生真正要掌握字的书写方法,必须让学生对汉字进行现场练习,以达到对汉字字形巩固“入形”的目的。
(三)展示评价整字形
学生练完后,教师应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书写成果,可进行个别展、小组展、同桌互展、优秀作品展,让学生相互欣赏、借鉴,让学生书写的字充分“显形”,使学生对正确字形的掌握得到进一步的巩固。教师有针对性地把出现偏离结构的字进行展示,让学生对比这些不同的字形,能为点评创造良好的机会。在展示当中,教师可以选择比较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进行点评,让学生找出自己书写和别人书写的异同点,找出大家写得好的地方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由此让汉字得以“整形”,使学生的汉字的汉字书写达到正确、端正、整洁的要求。点评中,学生可根据同伴提出的存在问题与自己的字进行一一对照,及时对自己写的字间架结构进行“整形”。这个点评不仅能使展示的有问题的字得到更好的修正,而且能让学生在评价中不断地对字形有更深刻的认识,使学生达到共同进步。
结语
汉字数量众多,有丰富的外形特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认知特点和发展水平,因而识字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教师要辩证看待,适当运用,有的放矢,才能解决汉字教学中的矛盾点,真正提高识字写字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施茂枝.语文教学: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