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享阳光,共同成长

2022-05-19陈健

教育界·A 2022年5期
关键词:融合教育启示道德与法治

【摘要】选取学生生活中真实可信的生动事例,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追求。而发展融合教育是帮助残疾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需要,更是促进教育公平、均衡、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文章结合笔者的课堂教学案例,分析如何将融合教育渗透到《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从而丰富学生的认识和内心世界,促进学生成长。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融合教育;延伸策略;启示

作者简介:陈健(1975—),男,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新世纪小学,一级教师。

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丰富学生的社会认识和内心世界,健全学生的主体人格,使他们能够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参与社会,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案例背景】

笔者接手了三年级的一个班,了解到班级里小宝同学的特殊情况:小宝的父亲是二级多重残疾,母亲是四级智力残疾,小宝本人也是二级听力残疾。由于有听力障碍,小宝平时基本不说话,即便说起话来,也是一字一字,而且发音生硬,经常变音。由于家庭特殊,小宝秋冬季基本上几个星期也洗不上澡,身上异味重,生活上极度缺乏关爱。家庭与学校教师的交流,由其舅舅代劳。

课间与学生们进行交流时,有学生悄悄告诉笔者,班级的女同学不愿跟小宝坐在一起,嫌他身上有异味;男同学利用他不会表达、无法与同学正常交流的弱点,趁他不在时,在他课本上涂鸦,还经常将他的文具藏起来,有时候他一个星期竟然要买好几支笔;同学们课间也不跟他一起玩,有时对他进行恶作剧,看他一脸茫然的样子,同学们都哈哈大笑。

在教完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们的公共生活》最后一课《爱心的传递者》之后,笔者进行了思考:仅仅是健全人遇到困难需要帮助吗?虽然残疾人的人数很少,但他们不是更需要被关爱吗?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针对班级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缺失的问题,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心感受,用自己的方式研究。

根据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课程特点,笔者基于学生学习过的课程内容,采用调查、体验、讨论、行动四种策略,对所学内容进行拓展延伸,按照提高道德认识,内化道德情感,付诸道德行为这几个步骤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案例描述】

(一)调查:我应该知晓

班级里的“花朵”们从小受到家长的呵护,面对与他们“不一样”的小宝,必须让他们了解残疾人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们的認识,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对小宝的偏见。在小宝不在学校的一个星期里,笔者让学生们调查了3项内容:

(1)我国有多少听力残疾人,听力残疾等级如何划分?

(2)听力残疾对一个人有怎样的影响?

(3)我国《残疾人保障法》规定了残疾人享有哪些权利?

以下是两位同学的调查结果:

调查一:听力残疾等级、程度分级及听力障碍表现

调查二:听力残疾对人的影响

1.有听力障碍的人,听不清日常声音。长此以往,会使人思维缓慢或痴呆,反应迟钝,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会加重自己的衰老。

2.听力残疾人由于耳朵听不清,与家人和朋友交往时容易产生误会,引发无端的猜忌、怀疑和不快;由于听力障碍,很难参加社会活动,长期在孤独的环境中生活,容易使性格发生变化,脾气会变得非常暴躁。

3.听力障碍对儿童危害更大,会使他们生长发育受到影响,甚至改变他们一生的命运。

在学生们交流完自己查到的资料后,笔者因势利导,提问学生:“一个人一旦有了听力障碍,会变得怎样?”学生们纷纷回答:“痴呆、孤独、暴躁……”原来有听力障碍这么可怕!学生们窃窃私语。

笔者提问学生:“猜猜看,我们班的小宝属于哪个等级的听力残疾?”当笔者告诉学生们,小宝属于听力二级残疾,学生们都很惊讶。

“老师,小宝太可怜啦!”

“老师,小宝的生活多么孤单!”

“老师,小宝以后会变成什么样?”

……

(二)体验:我换位思考

为了让同学们感受小宝学习的不易,体会他的实际困难,笔者开展了一次体验活动:

笔者让班里的小叶同学戴上耳机,坐在小宝的位置上,耳机里播放音乐,要求小叶在体验过程中不许拿下耳机。笔者站在讲台对小叶说:“请到老师办公室把老师的道德与法治课本拿来。”小叶一脸茫然地看着笔者:“老师,你说什么呀?”笔者又大声重复了一遍,他还是摇摇头。同学们忍不住了,都大声说,老师让你去拿书来。“什么书?”体验过程结束后,小叶谈了自己的感受:“我只能听到音乐,听不见你们说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通过亲身体验,小叶同学切身体会到小宝的不易,于是笔者再进一步提问学生:“同学们,如果你是小宝,在学习中还会遇到哪些困难?”

“老师,听不清你讲课的内容,我就不会做题。”

“如果老师不在黑板上写下作业,我就不知道老师布置了什么作业。”

……

通过换位思考,学生们深深感受到了残疾学生交流及学习、生活的困难之处。

(三)讨论:我寻找方法

笔者抓住时机向学生提问:“小宝听不见,我们是否可以嫌弃他、嘲笑他、戏弄他呢?”笔者向同学们出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

“第三条 残疾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同其他公民平等的权利。残疾人的公民权利和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基于残疾的歧视。禁止侮辱、侵害残疾人。”

“第二十一条 国家保障残疾人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对接受义务教育的残疾学生、贫困残疾人家庭的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并给予寄宿生活费等费用补助。”

笔者向学生提问:“你们从这部法律中学到了什么?”学生们纷纷答道:

“禁止侮辱残疾人!”

“国家以法律的形式帮助残疾人。”

笔者顺势引导学生:“是的,国家以法律的形式保护残疾人,我们不应该嫌弃、戏弄残疾人。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学生们齐声回答,“我们应该帮助他们。”我顺势问学生:“你们有什么好的方法吗?”学生们纷纷讨论起来。

有的同学说:“以后我跟小宝说话,我要慢慢说、大声说、重复说。”

有的同学说:“我跟小宝说话的时候,要在他的左耳边大声说,让他听清楚(小宝右耳完全失聪)。”

小叶说:“上课时我可以把老师提的问题和要求写给他看,这样既能帮助到他,又不会影响课堂纪律。”

……

听到学生们的好方法,笔者为他们感到高兴。最后,笔者送给同学们帮助小宝的32字口诀:

一字一句,多次重复;耐心细致,凑近交流;

能口则口,能笔则笔;课间课外,陪他玩耍。

(四)行动:我乐意帮助

笔者开始使用激将法:“你们真的能够理解小宝,关心和帮助小宝吗?我要看到大家的行动。”学生们欣然答应。课堂结束后,笔者看到了同学们可喜的变化。女生在小宝旁边,也没有嫌弃的表情,反而友善地提醒他:“小宝,今晚要洗澡啦。”男生经常找小宝说话,与他说话时,都靠近他的左耳大声说,直到他听懂为止,没有表现出一丝厌烦。笔者还惊喜地发现,小宝的桌子上多了一个小本子,是全班同学送给他的,上面记录了同学们对他的帮助:

“小宝,今天的家庭作业是……”

“小宝,这个词语应该这样写…… ”

更有这样的话语:

“小宝,我们一起去打乒乓球!”

“小宝,老师夸你字写得好呢,全班男生中你最棒!”

“老师,这个小本本,就叫‘阳光日记,好不好?”

看到这一句句充满理解、鼓励、关爱的话语,笔者明白这次教育达到了预期效果。

往后的班会和午会课,每一次学生们向笔者汇报对小宝的帮助,笔者都会及时称赞和鼓励他们,让学生们对小宝的关心和帮助一直延续下去。

【案例启示】

1.调查—透过现象看本质

调查,是道德认知的层面。通过调查,学生们能够获取事物的相关信息,从而对事物的本质有更深的了解。

当前,融合教育已经在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逐步普及。小学生阅历浅,知识面窄,对于残疾学生,他们没有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可能做出错误的行为。因此,残疾学生往往是校园欺凌事件的受害者,身体上的残疾已经给他们的心理蒙上了一层阴影,加上同伴们的霸凌、排挤,会给这些残疾学生造成更大的伤害。

如何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们能关心、帮助残疾学生,接纳残疾人?必须让学生们先了解残障人士。于是,笔者从调查入手,让学生们了解残疾学生生活的不易,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了解残疾学生内心的需求,知道残疾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都需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有了对残疾学生的正确认识,学生才能做出正确的行为。

2.体验—换位思考生情感

体验,是道德情感的层面。体验能让学生们切身感受,在他们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通过开展体验活动能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学生的道德认识提高了,才能产生道德情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帮助学生体验生活。

笔者通过让小叶体验小宝的生活,调动了学生帮助小宝的积极性,通過体验活动,学生们在情感上与小宝产生了共鸣,通过换位思考,学生们体会到残疾学生生活的不易、交流的不易、学习的不易,真切感受到他们内心世界的脆弱,了解到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都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也更需要得到其他人特别的关爱。教师通过开展道德体验活动,激发了学生们内心深处接纳、关爱残疾学生的情感,从而提升了学生们的道德认识,这种道德认识会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让他们不会再欺负、排挤残疾学生。

3.讨论—集思广益出智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推进,课堂讨论被越来越多教师所重视并运用于教学中,课堂讨论体现了现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体验性。能够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而讨论可以让学生们的思维彼此碰撞,让学生找到帮助残疾学生的具体方法。

通过集思广益,学生有了新的主意和想法,表现得格外出色。各种方式的关爱和帮助,一个个巧主意、好方法,真实表现出他们机敏、友善的天性。学生们不仅提高了道德认识,开始从思想上接纳残疾学生,而且从心底感受到他们学习和生活上的不易和困难,进而想出了帮助残疾学生的金点子、好方法。

4.行动—共享阳光共成长

行动,是道德行为的层面。要想引导学生的道德行为,需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道德行为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学生之前做出错误的道德行为,是因为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对于美与丑、善与恶、正确与错误的界限不清楚,需要教师帮助他们提高是非分辨能力,并引导学生用实际行动来兑现自己的承诺。

关心残疾学生,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是我们每一位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我国法律所规定的。很多在我们看来轻易做到的小事情,对残疾学生来说却很困难。我们要用真心去关爱他们,从细节处帮助他们,哪怕是一句温馨的话语,一个关爱的手势,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热情的拥抱,都能给予残疾学生春天般的温暖,让他们能够更乐观地面对生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6.

[2]班华.现代德育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111.

[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334.

猜你喜欢

融合教育启示道德与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基于融合教育视角下国内学前特殊教育发展对策
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教师的角色与使命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融合教育之我见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