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蒙古民生性财政支出推进地区共同富裕的实证分析

2022-05-18马文美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2年6期
关键词:财政支出城乡居民医疗卫生

马文美

(内蒙古师范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①《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进一步明确中提出,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②,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质部分,突出强调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②,并提出了一些重要要求和重大举措。实现共同富裕,是前无古人的宏伟事业和艰巨复杂的历史任务,需要各地各界不断探索和努力。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内蒙古经济发展速度逐年放缓,GDP增速由2008年的16.5%下降到2017年的4%,虽然2018年、2019年有所回升,但也只有5.2%左右。这种情况下实现自治区十四五规划的“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各族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②的宏伟目标,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滞后的内蒙古而言压力巨大。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问题还是城乡差距问题,因而要在贫困落后的地区改善人民生活实现共同富裕,财政扶持成为不可或缺的主要手段。然而,随着GDP增速的放缓,内蒙古地区财政收入增速也快速下滑。2011年内蒙古财政收入达到2 261亿元的顶峰,此后一直处于回落与波动中,但同一时期内蒙古地区财政支出绝对额则是逐年稳步增加,2019年突破5 100亿元。10年来财政支出的大幅增加效果如何?其中用于民生性方面的支出对于缩小城乡差距,推进自治区人民共同富裕是否有效,成为本文探讨的主题。

1 内蒙古自治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情况

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协调的新发展理念,2011年内蒙古自治区“十二五”规划强调为实现城乡协调,要加强对薄弱地区的社会建设投入,提高政府在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能力,大力推进扶贫开发,解决55万贫困人口脱贫。但是,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种种原因,内蒙古地区城乡差距仍在扩大。

1.1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差距的变化

可支配收入通常是指居民家庭可用于最终消费、非义务性支出以及储蓄的收入,包括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从图1和表1可见,内蒙古自治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2009年为15 849.2元,2019年增长到40 782元,突破4万元;而农牧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则从2009年4 938元增加到2019年15 283元。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相对差距由3.2倍缩小到2.67倍,但绝对差额则越拉越大,由2009年的绝对差10 911.2元,到2019年达到25 499元,扩大了两倍多。

图1 内蒙古自治区2009年—2019年城乡收入差距对比 (单位:元)

1.2 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相对差距的变化

从表1和图2可以看出,总体上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率和农牧民收入增长率都呈现出平缓下降的趋势,而农牧民收入增长率虽然曲折波动,但大多年份增长率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率,结果是城乡差距增长率明显逐年下降。比较而言农牧民收入增长率明显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率,仅有2016年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率稍大于农牧民收入增长率0.76%。可以看出,农牧民收入增长率各年波动幅度较大,共出现两个极值点,2011年达到增长率的最高点为20%,这主要是因为2011年内蒙古财政支出2 989.2亿元,同比增长31.5%,主要用于保障改善民生,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制度建设,让更多的农牧民享受到社会保障;同时这一年内蒙古粮食总产量达2 387.51万t,同比增长率10.6%,农民粮食获得了大丰收,收入大幅增加。另一个相对高点为2014年达到16%,因为2014年内蒙古农村牧区的“十个全覆盖”“扶贫攻坚”等方面的民生支出,使农牧民的可支配收入大大增加。总之,虽然大多年份农牧民收入增长率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率,但是由于城镇居民收入绝对值远大于农牧民收入绝对值,造成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差越拉越大,好在城乡之间收入差距的增长率却出现稳定下降的趋势,这体现了财政扶持亲农的方向性和稳定性。

表1 内蒙古城乡居民收入变化以及收入增长率变化情况 单位:元、%

图2 内蒙古自治区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率变化趋势

2内蒙古民生性财政支出总体状况分析

民生财政,学术界没有统一的解释。“财政乃庶政之母③,民生为稳定之基”,当把二者结合起来,就成为民生财政的内容,简言之就是政府用于改善人民生活的财政支出。而在民生性财政支出中与人民生活关系最密切的就是社会保障和就业、教育、医疗卫生支出,直接增加了居民个人收入或减少了日常支出,对民生的改善相对更为直接。而用于支农的农林水事务支出,主要是通过投资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来扶持农林牧业的发展,虽然也属于民生支出的重要方面,但是对居民直接收入的影响较为间接。因此本文的财政民生性支出主要选取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④、医疗卫生支出⑤与教育支出⑥数据进行分析。

2.1 内蒙古民生性财政支出的规模分析

衡量民生性财政支出规模可以用两类指标,一是绝对指标,二是相对指标。绝对指标从图3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从2009年—2019年民生性三项财政支出逐年增加,三项支出合计从621.39亿元稳步增加并于2012年开始突破1 000亿元。如图3所见,内蒙古自治区财政支出中3项主要民生性支出都呈现出稳步增加的趋势。社会保障支出从2009年的274.97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726.52亿元,其中2014年—2015年增加幅度较大,增加了13.82%;医疗卫生支出由2009年的103亿元到2019年突破322.18亿元,增长了3倍;教育支出由2009年的243亿元到2019年达到609.97亿元。比较而言三项中教育支出与社会保障支出远远大于医疗卫生支出,医疗卫生支出增长相对较平缓,而社会保障支出增长趋势较陡峭,增长率更高。

图3 内蒙古自治区财政支出中三项主要民生性支出的趋势(2009年—2019年)

相对指标即民生性财政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如图4可以看到10年里内蒙古民生性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的比例都维持在30%以上,其中2015年十三五规划出台后,内蒙古政府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民生性支出在一般公共预算的比重达到33%以上,2017年达到顶峰35%。

图4 内蒙古自治区民生性支出规模分析(2009年—2019年) (单位:亿元)

2.2 内蒙古民生性财政支出结构分析

民生性财政支出结构从内容上包括公共安全、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节能环保、城乡社区事务、农林水事务⑦、交通运输等。由图5可以看到内蒙古2019年农林水事务支出875亿元,占民生性财政支出总额1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727亿元,占民生性财政支出总额14%;教育支出610亿元,占民生性财政支出总额12%;城乡社区事务支出541亿元,占民生性财政支出总额11%;交通运输支出403亿元,占民生性财政支出总额8%;医疗卫生支出322亿元,占民生性财政支出总额7%;公共安全支出249亿元,占民生财政支出总额5%;节能环保支出、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与科学技术三者占比最低。一直以来,农林水事务、社会保障和就业、教育支出和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在民生性支出中占较高的比例,充分体现了财政为民的价值取向。

图5 内蒙古自治区2019年民生性财政支出结构分析 (单位:%)

3 内蒙古三项民生性财政支出对推进区域共同富裕的贡献

3.1 社会保障支出充分体现基础性的社会保障功能

本质是追求公平的社会保障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公民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而导致生活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我国的社会保障支出主要用于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对社会保险基金的补助、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和就业补助等。2014年,我国在总结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国务院决定,将新农保和城居保两项制度合并实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以下简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之间实现了有效的衔接,二者之间的差额越来越小,2016年国务院又发布《国务院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意见》。

表2 内蒙古自治区城乡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情况 单位:万人

从表2首先可以看到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实现了对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整合,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基本稳定,2017年—2019年稳定在1 650万人左右。其次是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由2011年的439万人到2019年达到763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由2011年的357万人到2019年达到768万人。同时,最低生活保障方面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逐年减少,从2009年的87万人减少到2019年的34万人,而农牧民的低保人数一直相对平稳,10年来覆盖农牧民一直在120万人左右。此外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人数缓步增加。

2017年医疗保险项目在统计口径上进行了调整,由城镇居民参加医疗保险人数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人数合并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旨在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基本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是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基本目标,内蒙古在经济发展降速的情况下努力实现社会保障体系的完整建设实属不易。而且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城市和农村的养老服务机构床位数均在增加,并在2019年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床位数大于了城市养老服务机构的床位数,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均衡矛盾进一步得到改善。而根据第7次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底内蒙古15岁以上人口共计2 000多万人,其中2 100多万人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1 530多万人参加养老保险,可以说人人享有医疗和养老保险在内蒙古成为现实。可见,社会保障支出的不断增加为人民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城乡之间养老和医疗的不平衡正在逐步缓解,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社会差距,缓解了社会矛盾冲突,减轻了初次分配不均所带来的贫富差距过大的现象,为推进地区共同富裕做出巨大贡献。

表3 内蒙古自治区医疗卫生机构个数以及床位数、人员数具体情况

3.2 医疗卫生支出意在提高基础性的地区社会公共卫生服务条件和水平

本次全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暴发,让我们看到了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性。从表3可见,内蒙古医疗卫生机构个数从2011年村卫生院并入统计口径后呈现出稳步增加的态势,虽然大量的农村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所规模不大、技术水平低,但是覆盖广大社区和乡镇,满足了居民日常生活的医疗需求。同样,卫生机构床位数和卫生机构人员数也都呈现出逐渐增加的态势。根据第7次人口普查数据,同期内蒙古总人口由2 470万人下降为2 400万人,但卫生机构个数、卫生机构床位(张)数和卫生机构人员(人)数都稳步增加,可见人均医疗条件正在逐步改善。

3.3 教育经费支出力求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公平

教育是大多数贫困家庭摆脱贫困现状的重要途径。如图6,2009年—2012年,内蒙古城镇人均教育支出远远大于农村人均教育支出,差距从1 057.74元增加到1 495.73元。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支出减少到1 060元,农牧民人均教育支出增加到961元,二者差距逐渐明显缩小。2014年后城镇和农村教育支出增幅逐年稳步扩大,且城乡间的人均教育支出差距越来越小,从99元缩小到27元。2017年首次出现了农村地区教育支出大于城镇教育支出的现象,可见政府解决城乡教育发展差距的决心与实效。

图6 2009年—2019年城乡居民教育人均支出对比

(数据来源:根据《内蒙古统计年鉴》(2010-2020)整理计算)

4 民生性财政支出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实证分析

4.1 模型设定

采用VAR模型(向量自回归模型),也就是非结构化的多方程模型,研究民生性财政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含k个变量的VAR(P) 模型可以表示为:

yt=A1yt-1+…+APyt-p+B1xt+…Brxt-r+εt

(1)

在式(1)中,yt是k维内生变量向量;xt是f维外生变量,样本数目为T。A1,A2,…,AP;B1,B2,…,Br是待估计的参数矩阵,p和r是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的滞后阶数;εt是k维随机扰动列向量,他们之间可以同期相关,但不与自己的滞后值相关且不与等式右边的变量相关。

考虑的VAR(P)模型是不含外生变量的向量自回归模型,如下

yt=A1yt-1+…+APyt-p+εt

(2)

4.2 变量选择

以下内容主要分析各项财政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因此被解释变量为城乡收入差距,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值表示,数值越大,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越大。解释变量即为各部分财政支出所占总支出比重,以《内蒙古统计年鉴》1995年—201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用Eviews8.0进行全文的实证分析。

表4 所示各个变量之间的含义

由于2007年政府全国收支分类改革,2010年内蒙古统计年鉴在收支分类改革统计口径上进行了调整,2010年以前民生性财政支出由教育事业、社会保障补助支出、抚恤社救支出三项财政支出之和来表示,而在2010年之后民生性财政支出则是由按功能分类的教育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医疗卫生支出等三项支出。

4.3 实证检验与分析

4.3.1 变量的ADF检验。 为了避免时间序列实证过程中出现伪回归现象,先要对变量进行ADF检验,为了克服异方差带来的影响,对变量教育支出(edu)、社会保障支出和就业(care)和医疗卫生支出(med)、城乡收入差距(gap)分别取对数,处理后的变量为lnedu、lncare、lnmed、lngap;本文由 AIC、SC、HQ 三大信息准则、LR 统计量以及 FPE 对滞后阶数进行判定,最优的滞后阶数为2,据此构建VAR(2)模型。下面是各个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表5 数据平稳性检验—ADF 检验

由于非稳定的VAR模型不可以做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所以在进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之前需要进行稳定性检验。若特征根的值整体都分布在单位圆内部,说明模型具有稳定性,从图7可以看出,该VAR模型的8个根的倒数值都落在单位圆内。

图7 AR Roots结果

4.3.2 格兰杰因果分析。

表6 GRANGER 因果检验(Granger causality test)

由表6可得,在1%显著性水平下,care、edu、med是gap的Granger原因,gap不是care、edu、med的Granger原因。说明从整体来看,民生性财政支出(care、edu、med)与城乡收入差距(gap)是单向的因果关系。

4.3.3 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一个误差项(εt)发生变化会给系统带来的综合影响,即模型中的一个变量受到冲击时,测试该冲击效果,发现这个冲击效果能否对其余变量产生作用。图8为lnedu对lngap冲击产生的影响。

图8 lngap对lnedu扰动的响应

从图8中可以看到,城乡收入差距(lngap)对于教育支出(lnedu)的一个标准差新息在第1到第3期马上做出了反应,在第3期正向反应达到了最大,从第4期开始表现为负反应,从第20期以后,便负向的趋于0。这说明城乡收入差距受到教育支出的冲击后,刚开始呈正向的促进作用,即起初扩大城乡收入差距但之后逐渐在减小城乡收入差距。

图9 lngap对lncare扰动的响应

图9可以看出社会保障支出和就业(lncare)对于城乡收入差距(lngap)的单位正向标准差的冲击,响应曲线呈现出先上升后缓慢下降的趋势,在第1到第6期是正向效应,在第5期正向反应达到最大,在第7期以后开始出现负向的效应,在第12期负向反应达到最低点,在第12期以后开始缓慢上升,在第25期以后开始逐渐趋于0。可以说明社会保障支出对于城乡收入差距冲击,在前期会拉大城乡收入差距,后期反而会缩小差距。

图10 lngap对lnmed扰动的响应

图10显示城乡收入差距(lngap)受到一个单位标准差新息的医疗卫生支出(lnmed)冲击后,从第1期到第2期迅速下降,第4期出现短期的上升,第5期到第8期又缓慢上升;整个趋势是先下降后缓慢上升,一直都有处于负向效应。第19期开始出现正向的反应,之后正向趋于0。这说明城乡收入差距受到医疗卫生支出的冲击后,会较大程度上减少城乡收入差距,而其总体正向效应不是很明显。

通过对三项民生性财政支出和城乡收入差距进行方差分解测算,可以测度各个变量变化的贡献率,以及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程度;可以有效解释变量之间的具体影响程度及发展趋势。城乡收入差距的波动受到一个单位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的标准差的冲击,从第2期开始影响效应逐渐增强,从第1期的14.96%上升到第4期的41.95%,从第5期出现稳步下降的趋势,在第8期达到一个极小值点30.82%,之后开始稳定增加,第19期在40%上下基本稳定,可见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是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教育支出标准差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冲击下,基本在2%~4%上下浮动,同时教育造成的冲击也不容忽视。城乡收入差距在受到医疗卫生支出标准差冲击的影响后,从第2期的1.40%持续增加,在第9期达到最大41.73%,第10期后缓慢下降,呈现出先递增又递减的趋势,整体呈V型分布,最后在35%左右稳定,说明医疗卫生支出变量对城乡收入差距的贡献程度同样较大。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三项民生性财政支出是城乡收入差距的Granger原因,二者仅存在单项的因果关系;从前述脉冲响应实证分析中得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和医疗卫生支出在不同时间段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是存在差异的,民生性财政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波动影响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性和持续性;从方差分解来看,内蒙古医疗卫生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贡献程度较大,教育支出次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蛋糕”不断做大,但收入差距、城乡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差距仍然较大。 “十四五时期”面对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差距较大、民生保障存在短板、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成为基本目标。为实现地区居民的共同富裕,需要在财政支出方面注意以下问题。

5.2 建议

5.2.1 适度扩大民生性财政支出规模,提高民生性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从上文分析中可得出,随着财政支出规模的扩大,内蒙古城乡收入差距增长率出现了下降的趋势,表明民生财政支出规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收入差距产生反向的抑制作用。因此,加大财政在民生领域的投入,特别是向农村领域倾斜,实现公共基础服务城乡全覆盖,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可以有效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内蒙古民生性财政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虽然已达到了30%左右,而数据显示,发达国家的医疗、教育及社会保障3部分支出在财政支出的比重普遍达到60%以上,我国目前的民生支出占比只有34%,内蒙古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5.2.2 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促进社会公平。首先,当前城乡地区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亟待解决,城乡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差距依然存在,农村牧区家庭面临着“看病难,看病贵”的困扰。因此在地区发展中要重视人均医疗卫生状况,加大农村牧区医疗卫生支出,使城乡居民生存健康权利都能得到保障;其次,虽然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然而也还存在社会保障发展不均衡,覆盖面不够广,主要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在内蒙古地区发展中,需要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消除地区社会福利的差别待遇,规范社会保障资金的收缴形式和比例,建立具有法律保障的制度运行机制;最后,教育公平是近年来社会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并且教育公平是实现其他公平的一个基础前提。由于教育支出的周期长、见效慢等特点,需要政府为其提供长期的法律保障,对教育方面的投资给予一些优惠政策,从多渠道募集教育经费,还需要优化教育支出的财政支出结构,提高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率,设立专项的教育转移支付制度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分布,缩小城乡地区之间的差距。

注释:

①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扶贫开发工作做出的重要批示,学习强国求是网https://www.xuexi.cn/lgpage/detail/index.html?id= 1432543 1902616 107759& amp;item_id= 14325431902616107759.

②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学习强国新华网https://www.xuexi.cn/lgpage/detail/index.html ?id=11821411301 75071280& amp;item_id= 1182 141130175071280.

③亚当·斯密.国富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④主要是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管理事务、民政管理事务、财政对社会保障基金的补助、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企业改革补助、就业补助、抚恤、退役安置、社会福利、残疾人事业、自然灾害生活救助、红十字事业等方面支出。

⑤是指医疗卫生管理事务、医疗服务、社区卫生服务、医疗保健、疫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农村卫生、其他医疗卫生支出等。

⑥这里是指教育管理事务、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广播电视教育、特殊教育、进修及培训、教育费附加安排的支出、其他支出等。

⑦是指农业、林业、水利、扶贫、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综合改革、其他等支出。

⑧城乡衔接,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合并实施,在“十二五”末(2011年—2015年)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并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相衔接。

⑨1998年我国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之后又开启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建立了城乡救助医疗制度。从2007年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来,采取以政府为主导,以居民个人缴费为主,政府适度补贴为辅的筹资方式。

猜你喜欢

财政支出城乡居民医疗卫生
浅议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
提高就业质量助推城乡居民增收的分析和思考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2020年财政支出预算管控清单的通知
为了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及比重
2016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支出完成预算情况
江苏“聚焦富民”大打城乡居民增收主攻仗
京津冀医疗卫生合作之路
京津冀医疗卫生大联合
气象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