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口流动视角下对农村老龄化问题的探析

2022-05-18毕伶俐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2年6期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老龄化人口

毕伶俐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广东 广州 510665)

人口老龄化,主要是指老年人口的数量逐年增加以及整体人口年龄结构逐渐呈现老龄化状态。联合国规定人口老龄化的主要衡量标准是60岁以上劳动人口占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人口的比例为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达到7%,那么就表明该国或地区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1]。2010年国家统计局数据分析表明,65岁人口年龄结构比例为8.87%。到2018年,65岁人口占比为11.9%,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国老龄化呈上升发展趋势,老龄化现象严重。而人口流动也是致使农村社会老龄化的诱因之一。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就是为了生存需要和谋求发展。农村人口老龄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相互作用,人口流动正在加速农村老龄化社会的形成。

1 国外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策略

老龄化困扰最先暴露在西方发达国家。1871年法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7.4%,此后美国、德国、英国等相继步入人口老龄化行列。目前,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程度还在不断加剧。严峻的老龄化社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西方国家曾多方尝试应对策略,我们可以从中受到启发。

提出的政策和措施,归纳起来有4种形式:①改革养老金制度和退休制度。比如德国逐步实行延长男女法定退休年龄,为缓解养老压力还将退休金和工作时间进行关联。英国、德国推行弹性退休制度,在身体允许前提下可无限延长工作年限。②养老模式多样,允许私人和志愿者开办养老机构。比如日本的老人家庭养老护理服务,英国的家庭托老所,美国的老年公寓,以满足市场需求为主导,以现有社会资源为主要依托为众多老年人家庭提供长期陪助、护理和提供医药、餐饮等服务[1]。③完善社会基本养老保障,比如美国的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由商业保险公司开发,通过购买护理保险自愿参加[2]。新加坡采取的是储蓄型社会保险,而在瑞典则采取的是国家和私人管理相结合的养老保障制度[3]。④自食其力,鼓励老年人工作、创业和学习。荷兰规定不能从年龄上歧视老年人创业。法国政府根据相关规定,若一位在职退休失业老人年龄超过本职工作法定年龄且达到65岁以上继续就业时,他就可以获得40%退休基本养老金的奖励。

2 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因素

2.1 就业影响:人口流动的年龄选择性

表1 农民工年龄构成

普遍的就业现象之一是农民工以青壮年为主,根据表1可以明显看出20岁~50岁这个年龄区间,5年以来就业占比均未超过70%,就业年龄主要集中在20岁~50岁之间,青壮年流动外出就业加剧了我国农村老龄化现象。离土又离乡的劳动力正逐步异地转移。在某些地区由于自然环境造成了农业生产的现实困境,年轻人不得不出外谋生。人口的流动性促使非劳动年龄人口逐年递增,劳动力人均抚养人数亦逐步增加。

乡村呈现老龄化状态。大量青年人口流向大中城市,致使乡村农业劳动人口数量持续下降。乡村的人口年龄结构差异性显著,流出的年龄普遍倾向于中年人,这是由于城市的就业需求对于年龄的选择偏向性[4]。目前很多村庄实则是老年人的村庄,人口“老龄化”,年纪偏大,见识和劳动能力均比不上年轻人。

2.2 城镇化影响:流动人口的定居意愿

近些年,由于大量人口流动,造成区域老龄化程度不平衡,农村老龄化比重高于城镇。出现城乡倒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年轻人买房落户城市。由于农村子女出外求学,更加向往便捷的现代都市生活,但父母不愿离开熟悉的乡土社会,这是影响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原因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父母的认知也发生改变,越来越重视孩子教育,为了孩子能拥有更好的教育资源,倾向于在城市学校周边买房。

定居城镇也是心理层面选择的结果。小城镇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离乡村不远,定居也可免了乡愁。出于就近原则,且能照顾到季节性农忙活动,农村人口转移到城乡接合部,实现剩余劳动力充分就业。私人成本和外部成本对流动到小城镇的农民更加友好[5]。且小城镇可以提供生活工作学习的基本需要。小城镇作为熟识乡土地理和人情的载体,可宽慰艰辛奔劳的农民。逻辑上小城镇成了年轻人的过渡性选择和城乡联系的纽带。

2.3 劳动力影响:农业供给不足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2012年,我国农村地区留守老人约累计有5 000万人。老年人基数的递增,年龄结构的变化,正在逐步形成老年社会群体。近年来,老年居民人口急剧快速增多,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年龄构成数据表明,农村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为63.7%,约是城镇老年人口的1.7倍[6]。这表明现有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中国农村地区正在面临的人口老龄化社会问题日趋严重。

年轻人比较容易接受城市中的新鲜事物,使得他们在价值选择上更为多样,这也促使很多青年农民彻底放弃农业生产,全职进入大城市寻找工作,逐步融入城市。对企业来说,对于素质较高的农村青壮年在城市人力市场中也较容易得到认可。但是老年人一般不愿承担风险,一直从事比较熟悉的农业生产,所以留守乡土家园的都是年纪偏大且农业劳动能力有限的老人。

2.4 代际维系影响:家庭照顾功能变更

据农业部门长期调研数据显示:农村80%的青壮年人口大量迁出或流出,发展趋势呈现人口老龄化、少儿化、女性化并存的局面[7]。很多老人承担起对孙辈的教育和照顾。子女出外打工,无法或者不具备把孩子带出去的经济条件,这样老年人必须照顾孙辈的衣食住行以及上学等诸多方面,老年人生活负担加大。由原本年轻子女照料年纪偏大的父母,在经济上给予一定支持,生活予以照料,转变为照拂孙辈。

家庭代际间照顾的改变,虽然父母心疼儿女减轻了他们身上的负担,却转嫁到自己身上,而且他们还需承受一定的心理压力,照顾好孙辈的警钟时刻在耳边萦绕,精神状态紧张。但是面对这样的现实情况,迫于生存需要,年轻一辈无从缓解父辈的现状。农村人口的大量流出带来的农村老龄化社会问题沉重且复杂,“赡养责任人口”的大量流失增大了应对老龄化问题的难度。

3 人口流动对农村老年人发展的挑战

3.1 适龄劳动力资源短缺

农村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农村劳动力结构的变化。1990年,我国45岁以上人口中老年劳动力人口占比为19%,到2005年,占比达27%左右,预计到2040年这部分劳动力人口将逐步上升至37%左右[7]。农村人口老龄化不仅对劳动力资源产生影响,而且导致劳动力的年龄结构及质量不能满足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动态变迁过程,等外出返乡的人逐渐进入老龄化阶段时,农村进入劳动力结构老化的恶性往复。十年之后,谁来继续种地?这是对于农业未来发展的发问。无论是生产还是生活,目前农村劳动力年龄结构偏大,短时间内劳动力老化是不可逆转的情形。

3.2 冲击传统家庭养老模式

城市养老的选择有多种,但是农村养老最主要的方式是家庭养老。大多数家庭都是父母年迈后依靠子女照料。很少看到子女把父母送到养老院等社会养老机构的状况。可能与中国人自古以来的祖辈相传的孝道息息相关。年轻人为了减轻物质生活压力,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进入城市。由此带来的是,弱化年轻人的劳动功能,劳动供给量不足,而留守老人对土地的眷恋促使其继续承担日益繁杂的农业劳动,伴随年龄增长,年迈使其无法胜任田间劳作,源自子女物质上的经济供养不稳定,自我养老成为主要选择[8]。

看护和照顾农村父母养老方面,农村年轻人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迫于生计重压,很多甚或无力自顾[9]。由于上一辈与下一辈的生活方式不同,年轻人对父母生活认知存在质疑,老年人的权威性受到挑战。年轻夫妇更侧重子女教育和自我就业问题,对老年人缺乏应有重视。由此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也会产生影响。因此,凭借传统伦理道德的家庭养老方式受到阻碍,现存的居家养老模式和家庭能给予的经济支持、代际交流、精神归属等需求不匹配,两者难以平衡。

3.3 社会养老保障欠缺

乡土社会中爱护和关注老年人方面存在缺失。农村老年文化事业建设没有普及到村一级。地方养老服务和社会公办养老机构还是短板。一些偏远农村贫困地区,如在进行民主选举、协商处理村级民政事务的时候常常将老年人拒之门外。这无疑是对中国老年人基本价值的一种否定。

农村社会保障资源欠缺。80%的卫生资源在城镇,而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村的卫生医疗资源却严重不足。目前,老年社会福利结构所能够提供的养老服务市场比较混乱。当前农村养老金保障体系如图1所示,在部分农村地区,虽然已经实现了基本养老保险与城镇居民全覆盖,但仅仅还停留在第一服务支柱,对广大农村地区而言,养老金制度单一化严重,年金保险制度和其他商业性的养老保险制度无法完全覆盖;基础性的养老金社会保障服务水平明显偏低,各种新型社会养老服务事业组织和金融机构远不够健全;各种机构针对老龄弱势群体的社会服务发展严重进度滞后,不能很好满足人口老龄化时代的各种现实需求;更严重的是,个别地方老年人的基本生活质量尚难以保障,更谈不上正当的合法权益的保护。

图1 农村养老金保障体系

4 农村应对老龄化问题的路径探索

4.1 开发老年人口劳动力资源

老年人不能缺席社会进程,提倡老人发挥余热。创造良好的政策条件,充分促使农村老年人参与经济社会重大公共事务民主决策,同时,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创造条件让更多农村老年人进行社会参与,提升老年人认知能力。目前,我国60岁~69岁的低龄健康老人约占70%多。应该积极鼓励老年人自力谋生,在农村建设和发展中发挥优势,既可提高农村老年人自我养老能力,又有利于不断增强农村社会活力。

农村人口老龄化促使农民大量让渡农村土地使用权,改变粗放经营的生产方式,采用农业机械化从而带来生产成本大幅降低,有利于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促进传统农业向创新现代农业模式转型,解放劳动力,有利于有效缓解劳动力短缺困扰。根据农业市场需求加快改变乡村农业集体生产经营结构,将当前农村农业劳动力快速转移和人口老龄化的根本矛盾转化为农业市场竞争机遇,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推进国家乡村农业振兴发展的进程,变“留守经济”为规模化经济。

增强农民的创收能力。增加家庭成员的收入是提高其发展能力的基本手段。经济建设是解决包括人口老龄化在内的一切社会问题的关键[10]。拓展农民收入渠道,提高老年人自养能力。教育投入需要加强,以提高农民工增收能力,让农民学会更多技能。“银发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后,将推动养老产业繁荣,引发更多创新服务业发展,转化老龄化问题成为资源。

4.2 创新家庭养老方式

由于当前农村实际发展情况,未来几十年农村家庭养老仍是农村养老的主要模式,遵循每个年龄阶段特点,对应自我、家庭、社会层面养老,以自助为主,他助为辅。各县区市可加大村级组织老年人休闲文化娱乐和健身休闲设施投入,把我国农村企业社区的自助功能充分挖掘出来,充分利用我国农村企业社区社会互助的巨大潜力,提高农村社区的自助、互助服务能力。发扬我国农村老年社区新老邻里和睦相帮的文化传统,提高农村社区的社会归属感。

可以借鉴国外居家养老模式。居家养老是以“家”养老,“养老不离家”,不降低养老生活品质,契合老年人精神状态和生活习惯,家庭是核心,同时对接社会养老服务,使养老资源和需求适配度更高。老人的日常生活护理等特殊需求服务则由专门人员负责提供。居家医疗养老和慈善机构医疗养老模式相比,是一种更加温情、经济和专业的模式。一方面,这种家庭养老服务模式更加符合当代中国人一贯遵守的传统孝道的优良传统,也保证了亲情间的交流和家庭和谐。另一方面,又因为可以减少地方政府投资兴建各类养老服务机构的巨额公共财政支出,适合我国农村的现实情况。

4.3 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由于农村人口快速流动导致我国农村地区逐渐老龄化不仅仅是经济上的问题,更是社会问题的一种综合反应。农民缴纳保费的经济能力有限,覆盖面相对较低,如果保费由国家、地方各级财政和当地农民各自分担一部分,可有效缓解农民压力。发挥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效用,基本养老与社会养老保险各尽其职。也可效仿新加坡模式采取基于个人储蓄资金积累式的养老保障制度,政府部门明确规定实际投资回报率,以有效保证养老投保人的根本利益和吸引更多的农村老年人投资参与农村养老保险项目,使农村老年人尽可能享受最大的收益,为农民提供更多的保障。

在基本医疗保险保障方面,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增加农村老年人的基本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同时将城镇基本医疗卫生资源向农村转移,为广大农村群众提供便宜有效的基本医疗卫生用品。提升养老服务水平,提倡精细化管理,增强为老服务意识,拓展为老年人服务的内容,如保健、教育、文娱等,为老年人社会参与提供更多渠道,提高为老服务人群的基本素质和业务能力。

地方政府探索将其征收的出租土地或通过转让土地收入用以有效弥补养老金的不足。土地产权换现金保障,就指农民在自己个人承包的农村土地被征用或进行流转后,得到的土地经济收益补偿不再仅仅是货币,而是以这些土地经济收益补偿为保障基金建立的社会保险。适用于符合有土地,但缺乏劳动力以及土地被国家征用等情况的农民,在很多地区如浙江嘉兴、成都温江等都取得了良好的实施效果[11]。土地换保障制度可以配合目前正在试点的新农保政策共同保证农村居民年老后的正常生活水平,有利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国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

5 结束语

基于人口流动背景下,农村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和趋势,如何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是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问题。结合国外经验和我国农村老年社会的具体情况,破解这一难题,需要从老年人自身出发,化挑战为机遇,增加老年人就业,加大教育投入,创新养老服务业发展,为老年人收入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需要从家庭出发多关注和体贴老人,依靠居家养老,社区互助和其他服务组织的共同协作;需要从社会层面出发为农村老年人健康托底,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障,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养老金保险体系。通过多方努力,积极解决人口流动背景下老龄化问题,真正让老年人“老有所依”,共建共享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猜你喜欢

人口老龄化老龄化人口
老龄化研究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世界人口日》
老龄化社会下老年心理变化的应对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成因与应对
世界人口老龄化之住房问题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