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背景下跨境区域经济合作研究
——以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为例
2022-05-18孟根仓萨如拉
孟根仓 萨如拉
(1.内蒙古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呼和浩特010010;2.内蒙古财经大学,呼和浩特010010)
一、问题的提出
“中蒙俄经济走廊”(以下简称“经济走廊”)是中国“一带一路”六大国际经济合作走廊之一,也是中蒙俄三国“将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促进各自发展战略对接,并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贸易投资稳步发展、经济政策协作和人文交流奠定坚实基础”[1]。2016年6月23日,中蒙俄三国首脑在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签署《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并明确指出三国将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推动地方级边境地区合作,共同推进“经济走廊”建设。以三国毗邻边境地区为主的跨境区域合作成为三边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先导区。因此,在“一带一路”背景下,重新认识俄、蒙及其与中国毗邻的边境地区,并评估三边跨境区域合作的可行性,成为中国智囊团为推进“经济走廊”建设的首要且迫切的基础任务。
自2014年9月11日,中蒙俄三国元首就“经济走廊”建设达成共识以来,国内学者就如何对接中国“一带一路”同蒙古国“草原之路”(即“发展之路”①2017年5月,时任蒙古国总理额尔登巴特来华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提出将蒙古国“草原之路”升级为“发展之路”。)和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推动“经济走廊”建设方面提出众多举措和建议。目前,三边区域经济合作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方向:1.中国东北地区(包括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四个盟市)和俄罗斯远东及贝加尔地区发展战略对接+蒙古国、“图们江次区域合作”;2.中国华北地区(包括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地区)和蒙古国的发展战略对接+俄罗斯联邦布里亚特共和国、伊尔库茨克州和后贝加尔边疆区②Забайкальский край,国内也译为“外贝加尔边疆区”。这是欧洲俄罗斯中心视角下的地理概念,通常称贝加尔湖西岸地区为“前贝加尔地区”(Предбайкалье),而东岸地区为“后贝加尔地区”(Забайкалье),贝加尔湖周边地区为“环贝加尔湖地区”(Сисбайкалье)。在内的东西伯利亚南部地区;3.中、俄、哈、蒙地方边境合作机制为基础的“环阿尔泰山次区域合作”③“环阿尔泰山次区域”经济合作主要包括中国新疆阿勒泰地区,阿尔泰共和国,俄罗斯联邦阿尔泰边疆区,图瓦共和国,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东哈萨克斯坦州、卡拉干达州、阿拉木图州,蒙古国巴彦乌列盖省、科布多省、乌布苏省、扎布汗省和戈壁阿勒泰省,统称“四国十二方”。。其中,俄罗斯边境地区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俄远东地区发展战略分析及其与中国东北地区的经贸合作方面,研究成果非常丰富。④截止2022年1月份,“中国知网”关于“俄罗斯远东地区”为主题的相关研究成果多达3000余篇。与中国华北地区相近,并且在“经济走廊”建设中极其重要的俄东西伯利亚南部地区的相关研究成果甚少。
布里亚特共和国(以下简称布国)位于蒙古国以北、东西伯利亚南部地区,是俄罗斯联邦内的主体自治共和国。它是俄罗斯通往蒙古国与中国的大门,同时也是远东及贝加尔地区与毗邻的中蒙边境地区推动地方跨境区域合作的重要支撑区。重要的地缘位置决定布国在三国共同推进“经济走廊”建设中必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2018年11月3日,根据俄罗斯联邦总统法令第632 号文件,布国由西伯利亚联邦管区划入到远东联邦管区,其参与“经济走廊”建设中的优势更加显著。可见,布国如何参与“经济走廊”建设及共建跨境区域经济合作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于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布国如何参与“经济走廊”建设,俄罗斯布国学者Б.В.巴扎洛夫(Б.В.Базаров)提出,“以蒙古语族为抓手的‘蒙古世界’(Монгольский мир)概念,只有彼此互信、携手同行才能克服不同民族文化差异,共建跨境区域共同体”[2]。另外,李春林、范丽君提出,“以挖掘游牧民族文化、民族产业为合作重点,打造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游牧文化(草原文化)走廊,使其成为区域合作的新亮点”[3]。上述两篇文章均以宏观视角将“民族走廊”概念嵌入跨境区域合作研究中,但就如何参与“经济走廊”建设的具体举措建议方面还有待深入研究。
本文将通过运用SWОT 分析①文中SWOT 分析,即通过系统性的分析研究对象内部S(strengths优势)、W(weaknesses劣势)和外部O(opportunities机遇)、T(threats威胁或挑战),得出一系列决策性结论的分析法。法,对布国参与“经济走廊”建设的内在优势、劣势和外在机遇、挑战进行分析,并基于三国毗邻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等综合因素,提出以蒙古语诸族为支撑的“民族走廊绿色经济圈”概念,试图补充完善“民族走廊”概念在三边共建跨境区域经济合作的具体路径选择研究。
二、布国社会经济发展内在优势与劣势
布国(布里亚特语:Буряад Улас;俄语:Республикa Бурятия)是俄罗斯联邦的主体共和国之一,属于远东联邦管区。国土面积为35.13万平方公里(占俄联邦国土面积的2.05%),人口为98.61万人(2020年为止)[4],其中俄罗斯族占总人口的66.1%、布里亚特族为30%、乌克兰族为0.6%,其他民族为3.3%。布国官方语言为:俄语和布里亚特语,其首府乌兰乌德市是该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最古老的城市,始建于1666年。布国有21 个省级行政区(район),2个直属市区(округ)和263个村镇(поселений)。[5]
布里亚特共和国地理位置图
下面基于SWОT分析法,将布国内在优势与劣势加以分析。
(一)内在优势
1.地缘优势。布国是欧亚大陆的“枢纽地带”(Pivot Region)[6],是俄罗斯通往蒙古国和中国的大门。它位于东西伯利亚南部地区,南邻蒙古国,西接贝加尔湖与图瓦共和国,北部和西北部与伊尔库茨克州接壤,东接后贝加尔边疆区。该国是俄罗斯联邦主体内的自治共和国之一,也是远东和东西伯利亚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支撑区。
重要的地缘位置决定布国在“经济走廊”建设中必将发挥关键作用。布国是俄蒙双边加强互联互通的重要通道,国境线布国段长达1275公里,担负着两国跨境经贸和人文合作重任。目前,布国与蒙古国之间全年运作的国际陆路口岸有四个:恰克图(Кяхта)、蒙迪(Монды)、哲尔图拉(Желтура)和埃涅科河(Айнек‐Гол)口岸[7]。此外,双边还有乌兰乌德空港口岸和纳乌什基铁路口岸。
尽管布国与中国没有共同的边境线,但是与内蒙古自治区(以下简称内蒙古)地缘相近,有良好的经贸合作基础。并且,该国对外经济活动中几乎一半是与内蒙古进行的。[8]另外,基于“万里茶道”、“草原丝绸之路”等重彩浓墨的历史精神遗产,乌兰乌德‐恰克图‐乌兰巴托‐二连浩特市‐集宁的经贸大道是联通三国的新“世纪动脉”。[9]可见,布国是俄罗斯同时向蒙古国与中国开放的重要窗口,并且几乎所有联通三国的国际经济合作通道都经过该国。
2.交通枢纽优势。布国位于连接欧亚大陆国际运输大通道和东北亚南北方向国际运输走廊的交汇处,是名副其实的国际交通枢纽。“它的铁路密度是俄罗斯平均水平的1.4倍,公路密度是俄罗斯平均水平的2.3倍。”[10]
首府乌兰乌德市位于得天独厚的T 字形铁路运输网络交汇处,即横向的跨西伯利亚大铁路(Транссибирская железнодоржная магистрль,缩写Транссиб)和纵向的纵贯蒙古国铁路干线的交织点。作为西伯利亚大铁路支线(俄罗斯称跨满洲大铁路①详情参见:跨西伯利亚大铁路官网[EB/OL].https://www.transsiberianexpress.net/trans-manchurian-trains)的连接俄远东地区与中国东北地区的乌兰乌德‐赤塔‐后贝加尔斯克‐满洲里‐呼伦贝尔市‐大庆‐哈尔滨的铁路支线是该国通向东北亚以及亚太地区的重要国际经济合作通道。此外,贝加尔‐阿穆尔铁路干线(Байкало‐Амурская магистраль,缩写БАМ)横穿于布国北部地区,是与西伯利亚大铁路一同形成横贯俄罗斯欧洲部分与西伯利亚、远东以及亚太地区的重要交通工具。
另外,纵贯蒙古国铁路干线是贯穿三国的唯一一条国际铁路干线,连接沿线的乌兰乌德‐纳乌什基‐苏赫巴托‐达尔罕‐乌兰巴托‐赛音山达‐扎门乌德‐二连浩特‐集宁等城市,加强互联互通的国际经济合作通道。该铁路干线是三边加强“五通”的基础保障,更是三国共建“经济走廊”的生命通道。
除了铁路,俄联邦高速公路贯穿整个布国,为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的区域合作提供了重要的运输支撑。目前,该国有连接伊尔库茨克‐乌兰乌德‐赤塔的贝加尔高速路(Р‐258 Байкал)、库尔图克(Култук)‐蒙迪‐蒙古国的А‐333高速路和乌兰乌德‐恰克图‐蒙古国的А‐340高速路。[11]
3.自然资源优势。布国境内有丰富而多样的自然资源,开发潜能巨大。该国的矿产、能源、森林和水资源等在俄联邦自然资源储量中占据重要位置,其中“玉90%、火山黑曜岩(вулканическое стекло)50%、锌48%、铅24%、钼37%、钨27%、萤石16%、石棉15%、磷灰石13%、铍11%、铀10%”[12]。目前,该国境内已勘探查明的、有工业利用远景的矿床700 余座,其中有300余座黄金矿床、13座铀矿、14座煤矿、8座萤石矿‐‐‐[13],“预测资源总价值为5516.37亿卢布,并且多数矿床与铁路距离不超过200公里”[14]。
森林和水资源是布国另一个重要的自然资源。森林面积为29661.4 万公顷,占整个国土面积的73%[15],木材总储量为22.410亿立方米[16]。该国境内的水资源极其丰富,超过25000条河流和小溪经过它的领土,总长度约12.5万公里。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容量最大的淡水湖,占全球淡水储量的五分之一,占俄罗斯液体淡水储量的90%。贝加尔湖盆地(湿地)占布国国土面积的一半以上(52.9%),占可再生水资源储量的76%[17]。
布国地质-经济示意图
4.多样性的旅游文化资源优势。布国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民族、历史、文化与宗教多样性,是俄罗斯最有潜力发展旅游文化资源的地区之一。号称“西伯利亚蓝眼睛”的贝加尔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登录为世界自然与环境遗产。根据2013年《国家地理》杂志在线投票结果,贝加尔湖被选为俄罗斯最佳旅游胜地。[18]。此外,该国有多样性的自然景观,如威严耸立的萨彦岭、风景如画的山谷、一望无际的草原、茂密的泰加森林和漫长的河流。多样的自然环境养育着多样的珍贵野生动物,据不完全统计,该国境内有世界著名的巴尔古津黑貂(баргузинский соболь)、贝加尔湖海豹(байкальская нерпа)、棕熊、麋鹿、山猫、野猪等珍贵野生动物以及众多鸟类和鱼类。此外,贝加尔湖周边地区分布着众多温泉(Аршан),有助于治疗各种疑难杂病。[19]
另外,民族、文化和宗教多样性是布国另一个重要的旅游文化资源,是人文资源转化为旅游市场资本的来源。该国境内生活着众多民族,民族文化多彩丰富。其中,后贝加尔旧信徒民族文化(Этнокультура старообрядцев Забайкалья)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除了俄罗斯族的传统节日活动外,展现布里亚特族、埃文基族、苏越特族(сойотов)等民族文化的旅游活动尤为丰富,如布里亚特白月节(Сагаалган,即布里亚特人的农历新年)、射箭比赛(Сурхарбан,即那达慕)和埃文基的宝力道日节(Больдёр)等。
布国还有21个博物馆、4个剧院和1600多个考古遗址以及众多佛教寺庙、东正教教堂和萨满教圣地。[20]可见,该国具有发展旅游文化的先决资源条件。
5.既有的经济基础优势。布国的经济基础优势在于较发达的农‐工业(агропромышленность),有高科技航空设备制造业、发达的机械制造业、资源导向型采矿业和采伐业以及畜牧业。该国境内有很多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最大的工厂,如乌兰乌德航空工厂(Улан‐Удэнский авиационный завод)、乌兰乌德列宁机头维修厂(Улан‐Удэнский ордена Ленина локомотивовагоноремонтный завод)、乌兰乌德铁路桥梁钢铁厂(Улан‐Удэстальмост)、色楞格纸浆和纸板厂(Селенгинский целлюлозно‐кар‐ тонный комбинат)、贝加尔森林公司(Байкальская лесная компания)等。[21]此外,布国有可再生资源为导向的采伐业、畜牧业、渔业、药材业和旅游业,有利于发展多样性的中小企业。
(二)内在劣势
1.社会经济欠发达,产业结构单一。布国属于社会经济欠发达的内陆边疆区,远离俄罗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出海口。首府乌兰乌德至莫斯科的铁路距离为5519公里,至太平洋出海口为3500公里。[22]偏远的地理位置直接导致该国与俄罗斯欧洲部分和远东海港间的航空和铁路运输费用过高。
另外,布国社会经济欠发达,高度依赖俄联邦预算中的财政支持,在俄联邦和远东联邦管区内的经济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较低。该国“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为207亿卢布,占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的0.3%、远东联邦管区生产总值的4.7%”[23]。并且,布国产业结构单一,主要产业包括能源、机械生产、金属开采和加工、木材采伐和加工等,产业部门不健全。因社会经济欠发达,整体居民工资低,人才流失严重。
2.基础设施落后。布国既有的交通基础设施落后,磨损程度严重,更新程度缓慢,直接限制了人流、物流运输以及相应的经济活动。虽然它位于铁路运输网络交汇处,但是主要以单线铁路为主,加上偏远的地理位置,运输成本较高。
另外,该国的市场基础设施薄弱,市场互动性不强,限制了自然资源的开发,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尤其是落后的口岸基础设施严重制约了高效的,现代口岸经济的形成。布国大呼拉尔法律与公共服务委员会主席鲍里斯·博托耶夫(Борис Ботоев)认为,“落后的口岸基础设施像个瓶颈,制约着现代口岸建设,因联邦资金短缺等问题无法得到有效的升级”,“多数口岸没有货物仓库和室内海关检验服务,尤其是蒙迪口岸的条件极差,上个世纪60年代所建的木屋型设施很难符合现代口岸建设标准”。[24]此外,落后的旅游基础设施直接限制了旅游文化资源的挖掘开发。
3.环贝加尔湖地区(Сисбайкалье)的经济活动受限制。随着《2012‐2020年保护贝加尔湖与贝加尔湖区社会和经济发展》等保护贝加尔湖生态系统的联邦环保法的制定和实施,布国的经济活动受到了限制。 “几乎整个国家领土都包含在贝加尔湖自然保护区,占中央生态区(центральной экологической зоны,3.77 万平方公里)的42.6%和缓冲生态区(буферной экологической зоны,16.38 万平方公里)的74.7%,从而导致布国的经济体系需要为保护贝加尔湖独特的生态系统承受负担。”[25]
2017年8月4日,在布国召开的贝加尔湖自然环境生态发展会议上,俄联邦政府推出相应措施,延长保护贝加尔湖目标规划期限。[26]这直接促使该国发展“绿色经济”,杜绝自然资源“掠夺式”开发,使部分经济活动受到限制。
4.人口、气候等其他因素。布国的人口稀少,密度低,区域性人口流失严重直接限制了社会经济发展。人口流动主要是从农村地区涌入城市区,导致农村地区人口流失严重。与其他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相同,该国的人才流失严重,主要从欠发达的地区流向俄罗斯欧洲部分,甚至国外。
另外,高纬度的地理位置和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直接限制了生产、商业、社会和旅游活动。它的冬季漫长而寒冷,年平均温度为1.6 度,从而旅游旺季较短(5‐9月份),可进行自然资源开发等经济活动的时间较短。
三、布国参与“经济走廊”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一)外在机遇
1.三边国际合作机遇与政策支持。在中国“一带一路”同蒙古国“发展之路”和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对接的良好合作框架下,布国有望把握三边合作机遇,充分发挥自身的“枢纽地带”优势,积极参与“经济走廊”、“中俄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合作发展规划(2018‐2024年)”等多项国际区域合作发展项目。
2018年11月3日,根据俄联邦总统法令第632号文件,布国由西伯利亚联邦管区划入到远东联邦管区[27],被列入远东开发新战略,成为俄罗斯21世纪的优先发展地区。与此同时,为进一步加强中国东北地区与俄远东和贝加尔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俄两国于2018年11月7日制定并通过了《中俄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合作发展规划》(2018‐2024年),布国参与“经济走廊”建设中的优势更加显著。
2.吸引国际投资,扩大国际贸易。在三边国际区域合作框架下,布国将吸引国际投资、扩大国际贸易,有望将“枢纽地带”升级为国际贸易枢纽。中蒙两国是该国主要的贸易合作伙伴,随着“经济走廊”的深入推进,布国与中国和蒙古国的对外经贸合作不断加强,贸易量不断增加。2018年,布国与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分别为3.28 亿美元和6600 万美元,占该国总进出口总额的35%和69%,是2016年的1.6 倍和1.7 倍。“布国主要出口原木、纸浆制品(53.0%)、机械设备和交通工具(24.3%),主要进口机械和电器(83.8%)。”[28]同年,该国与蒙古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分别为3630万美元和860万美元,占该国进出口总额的4%和9%,是2016年的1.3倍和1.5倍。
布国有望充分把握三边合作机遇,吸引中国的技术与投资,充分开发具有巨大潜能的各种市场资源,继续扩大与中蒙贸易。与此同时,该国可发挥自身的优势产业,发展以出口为导向的机械、林业、农业和水产业等领域,积极参与“经济走廊”建设。
3.加强三边毗邻地区跨境民族桥梁纽带角色。布国与蒙古国和中国内蒙古有着跨境民族纽带资源,有望继续强化既有的三边人文交流合作,尽早实现民心相通。布里亚特人具有双重跨境民族性质①详情参见:Ирина Гарри.Кто мы – буряты,монголы или «дорогие россияне»?//Информполис.2014.3 октября[EB/OL].https://www.infpol.ru/151496-kto-my-buryaty-mongoly-ili-dorogie-rossiyane/;[俄]伊琳娜·加里著,孟根仓编译:“我们布里亚特人是谁?蒙古人还是那‘高贵’的俄罗斯人?”[EB/OL].https://mp.weixin.qq.com/s/j21eD4-hSKBkdhhqsmKR2A,即跨境蒙古语族和跨境布里亚特族群。俄罗斯布里亚特人是蒙古语族的最北段的一支,与蒙古国的蒙古族和中国蒙古族有着共同的历史、文化、宗教和语言,是“经济走廊”建设中得天独厚的跨境民族纽带,也是加强三边区域合作的重要人文支点。
另外,布里亚特人也是跨越中蒙俄三国的跨境族群,在三边毗邻地区一直扮演着民族纽带角色。据不完全统计,总共有50 万布里亚特人分布于俄罗斯、蒙古国和中国,其中俄罗斯境内约为45 万多人,蒙古国境内约为4 万多人,中国境内约为6‐8 千人。[29]正如在中蒙两国合作中扮演“亲属”(relative)角色的内蒙古蒙古族人[30],布里亚特人在三国之间扮演着双重跨境民族桥梁纽带角色。
4.开发跨境旅游业机遇。发展跨境旅游业是布国参与“经济走廊”建设的重要机遇,被认为是该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近期,布国接待的游客呈现积极增长态势,年均增长116%,其中以中国、蒙古国、韩国、德国和法国为主的外国游客占10%。[31]如上述所说,该国有丰富而多样性的旅游资源优势,其中贝加尔湖、自然保护区、民族文化和宗教场所等旅游项目还有待于进一步挖掘开发。
(二)外在挑战
1.外部市场竞争加剧。随着“经济走廊”建设的推进,布国可能面临外部市场竞争加剧,尤其是同质化产业激烈竞争的考验。首先,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典型项目的中欧班列西部通道的开行和运营直接挑战了该国国际交通枢纽地位。中欧班列西部通道由中国新疆阿拉山口(霍尔果斯)口岸出境,途经哈萨克斯坦,通达俄罗斯欧洲部分和欧洲各国,货运量、辐射性和便利化程度远高于途径乌兰乌德市的线路。
另外,中国内蒙古和蒙古国均与布国有着众多同质化产业,如以原材料为导向的矿产和能源业、以游牧文化为主导的旅游业等,从而使该国相关产业难以突破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加剧了被淘汰的可能性。
2.国际市场波动性影响。自2014年以来美国和欧盟对俄罗斯实施的经济制裁使俄罗斯经济受到极大影响,卢布的汇率大幅下降,直接冲击该国的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另外,近期国际市场波动性可能直接影响布国对外经贸的发展。随着经济结构性改革的推进,中国经济“去产能化”趋势明显,可能导致对原材料的需求疲软,尤其是对煤炭等高污染型能源的需求量降低。这将对以出口原材料为导向的布国对外经贸发展产生严重影响。
3.三边机制不对接。布国参与“经济走廊”建设中还要面临三边在运输、关税、边检、法律和劳动制度等诸多方面存在的机制不对接问题。上述跨境区域合作的“堡垒”问题制约了三边毗邻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虽然中蒙俄三国通过多层次的对话磋商试图解决“堡垒”问题,但是在民族国家框架下,因国家战略安全等因素限制①部分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边境地区的快速发展对俄罗斯边境地缘政治构成潜在威胁。详情参见:Андреев,А.Б.Стратегическое развитие трансграничных регионов :Республика Бурятия ‐ Монголия ‐ Автономный район Внутренняя Монголия [M].Улан‐Удэ: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БГУ,2016.,目前为止迟迟未得到有效的解决方案,如,铁路轨距不统一,团体跨境旅游是否免签等问题。
4.因外部因素而引起的资源民族主义。随着“经济走廊”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布国可能将面临“中国机遇论”和“中国威胁论”并存的资源民族主义困扰[32]。作为一个“边境市场”(Frontier Market),该国还处于自然资源开发及工业发展的初级阶段,需要雄厚的外资和先进的资源开发技术来促进国内生产力的发展。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成为该国最具有吸引力的外资和技术投资方。
与此同时,随着赴布国投资、开发和务工的中国人越来越多,该国一部分人开始担心中国和本国寡头联手“榨干自然资源,利益被夺走,而只留下严重污染的环境”[33]。2019年3月发生的抗议废除中国人在贝加尔湖投资设立瓶装饮用水厂的项目(即АкваСиб公司)就是典型的案例。[34]而且这种合作与戒备并存的矛盾心理会长时间存在,可能会成为三边共建“经济走廊”中的绊脚石。
综上所述,布国的SWОT 分析结论如下:
内在优势1.地缘优势2.交通枢纽优势3.自然资源优势4.多样性的旅游文化资源优势5.既有的经济基础优势外在机遇1.三边国际合作机遇与政策支持2.吸引国际投资,扩大国际贸易3.强化三边毗邻地区跨境民族桥梁纽带角色4.发展跨境旅游业机遇内在劣势1.社会经济欠发达,产业结构单一2.基础设施落后3.环贝加尔湖地区的经济活动受限制4.人口、气候等其他因素外在挑战1.外部市场竞争加剧2.国际市场波动性影响3.三边机制不对接4.因外部因素而引起的资源民族主义
四、“民族走廊绿色经济圈”概念及布国参与“经济走廊”建设的路径选择
布国、蒙古国和中国的内蒙古均属于统一的内亚“文化‐经济区”(cultural—economic zone),“因为该地区属于中俄间的干旱或半干旱草原生态区,而且该地区居民有着共同的佛教、萨满教的遗产(legacy)(除了西部一部分突厥语系居民)和相对统一的畜牧生产方式。”[35]结合布国参与“经济走廊”建设过程中的SWОT 分析结论和该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等综合因素,本文提出以蒙古语族为支撑的“民族走廊绿色经济圈”(“民族走廊”+“绿色经济”+“次区域经济合作圈”)的概念,并将对未来该国如何参与“经济走廊”建设指出具体选择路径。
(一)“民族走廊”是扎实人文基础
“一带一路”倡议是国与国、人与人的交流和共同发展的和平友谊之路,是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载体。在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的“五通”建设中,民心相通是开展中蒙俄三边合作的人文根基,是巩固三国睦邻友好,推动战略合作的基础。
布国继续强化既有的人文资源优势,与蒙古国和中国内蒙古共建以蒙古语族为基准的、特色鲜明的“民族走廊”,是“民族走廊绿色经济合作圈”的扎实人文条件和基础。
1.强化跨境民族文化交流。如上所述,布里亚特人是跨中蒙俄三国的跨境族群。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三国布里亚特人开始跨出国门,走亲访友,以官方或非官方形式组织开展的民族节日、宗教活动、学术会议以及民间艺术等跨境文化交流越来越多。其中,国际布里亚特“阿拉塔日嘎纳”节(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й бурятский Алтаргана фестиваль)已经发展成为三国布里亚特人开展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是布里亚特族群文化品牌,与《规划纲要》中指出的“着力打造文化交流品牌”的指导思想不谋而合。
“阿拉塔日嘎纳”(布里亚特语:Алтаргана,中文:金棘草)是蒙古高原以及南西伯利亚地区的干旱草原地带生长的、根系发达的一种植物,象征着三国布里亚特人同根同源的血缘族群纽带关系。首届“阿拉塔日嘎纳”节是在蒙古国布里亚特人倡导下,于1994年在蒙古国肯特省举办的。自2002年开始,该节日发展成为三国布里亚特人共同参加、举办的国际民族文化交流节日,每两年在三国不同地点举行一届,截止2019年已成功举办八届。
近期,“阿拉塔日嘎纳”节逐渐呈现由跨境布里亚特族群文化节转向三国毗邻地区各民族共同参加举办的态势,有助于强化以跨境民族为纽带的民间文化交流。2018年,我国内蒙古布里亚特蒙古族和达斡尔等民族受邀参加了在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市举办的第九届国际阿拉塔日嘎纳节。开放方式的节日活动有效促进了三国各民族之间相互了解,布国应抓住三国共同民族文化交流合作机会,充分发挥“民族走廊”的桥梁纽带作用,参与“经济走廊”建设。
2.促进民间跨境活动与经贸融合发展。随着“经济走廊”的推进,穿梭于三国毗邻地区的布里亚特人成为促进三边经贸发展的“中间人”,发挥着桥梁纽带作用。自清(中)俄两国在18世纪初期签署《布连斯奇条约》和《恰克图条约》,正式确立两国边界以来,布里亚特人的跨境迁徙活动从未中断过。对于布里亚特人而言,“跨境活动即是在自己家乡(布语:nutag)之间游走”[36]。布国是他们的家乡,蒙古国肯特省、东方省和色楞格省、中国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也是他们的家乡。“一带一路”背景下,布里亚特人在三国毗邻地区走亲访友以及从事跨境商贸活动的便利化、频繁化,有效促进了三边经贸发展和文化交流。
3.发动思想引擎,创新走廊建设。科技、教育与智库合作是“民族走廊”建设的软实力支撑点,是推进“经济走廊”建设的思想引擎。《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强中蒙俄教育和科研机构间交流合作,指明了秉承共商共建、互利互赢的原则实现智库对接,共建区域合作经济圈。
科研、教育领域的合作不仅能够共同培养国际型专业人才,而且还能服务于“经济走廊”建设,有利于三边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深化。[37]中国在俄、蒙两国均设立了孔子学院和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三国高校相互以开放、自主形式建立了长效的合作交流机制。目前,布里亚特国立大学与内蒙古大学和蒙古国国立大学等中、蒙多数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每年互派师生进行学术、科研交流,成为推动民心相通的智力支持。
此外,该国应充分发挥在内亚学和藏传佛教领域的研究优势,推动开展三方高水平学术研究。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的蒙古、佛教和藏学研究所(Институт монголоведения,буддологии и тибетологии Сибирского отделения Российской Академии наук)与布里亚特国立大学是世界著名的东方学与内亚学研究基地。其中,东方手稿与木刻版文献中心(Центра восточных рукописей и ксилографов)是举世闻名的藏文和蒙古文文献馆,收藏着藏文和蒙古文历史、佛教、医药及文学等文献资料,每年吸引着中蒙两国众多藏学家和蒙古学家。
三国智库合作为共建“经济走廊”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中蒙俄智库合作是根据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总体部署,由中国外交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倡议提出,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的蒙古、佛教和藏学研究所和蒙古国科学院组织实施的国际智库联盟。自2015年创立“中蒙俄智库国际论坛”以来,三方学者就推动“经济走廊”建设方面提出众多举措和建议。[38]随着智库交流与合作逐渐频繁,布国应积极参与、分享智库成果转化,充分挖掘优先开发项目、评估风险、解决问题,参与“经济走廊”建设。
(二)“绿色经济”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发展“绿色经济”是包括布国在内的内亚“文化‐经济区”经济发展的必由路径。首先,传统经济转向“绿色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以资源产品换取资金拉动国内经济增长的单一经济发展模式很难实现相对平等互利的跨境区域经济体。“先开发,后保护”的传统发展模式已不符合该区域未来经济发展战略。其次,发展“绿色经济”是三边毗邻地区共同的战略发展目标。布国国家大呼拉尔(国会)于2019年2月28日通过了《布里亚特共和国至2035年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详细制定了至2035年的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重点和步骤。根据该文件,该国首要的战略发展目标之一是保护贝加尔湖生态体系,发展创新经济的前提下,提高当地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39]蒙古国《环境保护法》中也明确规定,致力于发展生态友好型经济,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平衡。[40]中国内蒙古将重点放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保护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义,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是习近平总书记给内蒙古指出的发展道路。”[41]最后,与自然和谐共处是内亚游牧民族共同的传统文化理念,发展“绿色经济”战略与三国游牧本土文化不谋而合。
1.充分挖掘开发跨境绿色旅游项目。充分挖掘开发跨境绿色旅游项目,尤其是“贝加尔湖+”模式生态旅游发展项目将是布国支柱产业,也是参与“经济走廊”建设的首要经济发展战略路径。虽然自2016年中俄蒙旅游部长会议召开并成立“万里茶道”国际旅游联盟以来,跨境旅游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在具体挖掘开发跨境旅游线路方面还有待深入研究。
除了已形成的“万里茶道”跨境旅游品牌线路外,布国应将充分挖掘开发“贝加尔湖+”模式旅游线路,如“贝加尔湖+铁路”“贝加尔湖+民族文化”“贝加尔湖+朝圣”“贝加尔湖+温泉医疗”“贝加尔湖+库苏库尔湖(蒙古国)”等线路。其中,开发潜力巨大的“贝加尔湖+铁路”和“贝加尔湖+民族文化”项目不仅要吸引中蒙游客,还要面向东北亚日、韩等国的旅游市场。该国得天独厚的T字形铁路运输网是开发上述两项旅游路线的基础。以纵贯蒙古国铁路为主线构成的国际铁路旅游线路连接沿线的北京‐集宁‐二连‐扎门乌德‐赛音山达‐乌兰巴托‐达尔罕‐苏赫巴托‐纳乌什基‐乌兰乌德等城市,最终可抵达贝加尔湖;而以横向的跨满洲大铁路旅游线路连接沿线的哈尔滨‐大庆‐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后贝加尔斯克‐赤塔‐乌兰乌德等城市,最终抵达贝加尔湖。这两条“贝加尔湖+铁路”旅游线路与丰富多彩的谢肉节(Масленица)、哥萨克文化节、白月节、射箭比赛和宝力道日节等上述民族文化节日结合,将形成最佳“贝加尔湖+”生态旅游模式。
2.共同发展绿色生态农牧业。与三边毗邻地区共同发展绿色生态农牧业是布国参与“经济走廊”建设的务实战略路径。首先,相对统一的畜牧生产方式是三边开展合作的基础,有望开辟综合跨境畜牧业发展道路。早在2015年,该国已经与内蒙古签署协议,决定建立中俄牛育种联合企业。[42]还有,该国利用较为先进的肉类加工业,可以从蒙古国进口牲畜,屠宰、加工成肉类罐头,再出口到中国及东北亚市场。此外,该国具备研发耐寒、耐旱牧草幼苗技术,符合大面积栽培于蒙古国和中国内蒙古草原退化地带,有利于提供草料的同时保护环境。
另外,三边共同开展研发优质牛奶、马奶酒、牛肉干等畜牧产品以及小麦、菜籽油、土豆、蔬菜等有机农作物领域的合作潜力巨大。
3.开发绿色可再生自然资源。布国境内有丰富而多样的可再生自然资源,有益于共同发展与其为导向的能源业以及采伐业、渔业和药材业等。三边在水电、太阳能、风力发电等可再生能源项目的合作潜力巨大。蒙古国能源产品高度依赖于俄罗斯,其中大部分电力是从布国输入。位于鹅湖(Гусиное озеро)边上的鹅湖水电站(Гусиноозёрская ГРЭС)是该国最大的水电站,离蒙古国边境只有500多公里,有利于向蒙古国输出电力。2017年,该国首座装机容量为10兆瓦的毕楚尔太阳能电站(Бичурская солнечная электростанция)建成投产,至2017年末该国发电厂的发电量为62.733亿千瓦/小时[43]。
另外,森林和水资源是布国另一个重要的可再生自然资源。其中,基于森林资源的采伐业是该国主要支柱产业之一,也是对华最大的出口资源。该国控制非法乱采伐基础之上,有效地植树,可循环利用森林资源。此外,随着全球变暖和环境污染等因素导致的严峻的水污染问题使蒙古国与中国北方地区对淡水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在水资源系统的可承载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内,该国对中蒙毗邻地区输出水资源将会是另一个重要合作路径。
(三)“次区域经济合作圈” 是共同的战略发展目标
次区域经济合作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一种形式,“系指在一个大的地区内(如亚太地区、欧洲、非洲等等)一些地理上邻近的国家或邻近国家的部分地区所进行的多边经济合作”[44]。《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中蒙俄三国充分发挥毗邻地区的比较优势,“推进建设合作机制,如推动蒙古国东部地区和中俄有关地区次区域合作机制”[45],共建“经济走廊”建设。
虽然布国、蒙古国和中国内蒙古属于不同主权国家,但是在统一的内亚“文化—经济区”下,具备发展互利共赢的“次区域经济合作圈”的诸多条件和优势,是该毗邻地区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佳路径选择。
1.创建三国毗邻地区地方政府间的对话协调机制。地方政府是推动建立次区域经济合作圈的主体,三边地方政府的协调机制是该地区共建次区域经济合作圈的基础保障。因此,三边地方政府应对内处理好与中央的关系,对外协调、确立具体的合作项目,调动地方的积极性,灵活解决开展具体合作项目中所面临的问题。
布国与蒙古国有着历史悠久的地方合作传统,双边相互协调机制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20年代。蒙古国是布国最重要的跨境贸易战略合作伙伴,双方早在1999年签署了一系列跨境贸易合作项目。2014年,布国与蒙古国相互实施个人免签政策,有效促进了双方经贸和人文领域合作关系。2018年1月18日,布国首脑(Глава)阿列克谢·齐杰诺夫(Цыденов Алексей Самбуевич)访问蒙古国,与蒙古国总统巴特图拉嘎会晤期间,双方一致同意加强地方合作机制[46]。
另外,布国与中国内蒙古于2003年签订了关于双方在经济、贸易、科技与文化合作方面的协定。之后,其首府乌兰乌德分别与内蒙古的满洲里市(1993)、呼和浩特市(2000)、二连浩特市(2011)、呼伦贝尔市(2015)和乌兰察布市(2018)签署友好城市协议,开展各项经贸、人文合作关系。[47]2019年6月22日至28日,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主席布小林率内蒙古代表团先后访问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州、布国和蒙古国,并“与布里亚特共和国代主席米舍宁就两地区各领域合作进行会谈,推进建立两地区政府间定期会晤机制”[48]。可见,三边对创建地方政府间的对话协调机制有高度共识。
基于上述三方地方合作机制基础,今后布国应以“经济走廊”为依托,与蒙古国和中国内蒙古建立稳定而定期的对话协调机制,开辟具体合作项目,尽早解决三边机制不对接问题,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共同建立“次区域经济合作圈”。
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并将交通枢纽升级为经贸枢纽。布国应积极参与“经济走廊”建设,升级铁路、公里、航空和口岸基础设施,加强“次区域经济合作圈”的互联互通,推动发展贯穿中蒙俄以及欧亚大陆的国际运输通道,并将交通枢纽升级为经贸枢纽。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经济走廊”建设的首要合作领域,也是基础项目。该国应充分发挥陆路交通枢纽作用,推进既有的铁路、公路和口岸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打造人流、物流集散地。
另外,以口岸优势为带动的跨境贸易合作园区是打造三边“次区域经济合作圈”的突破口。布国根据其在国家战略中的定位,以及自身的地缘优势,以口岸为“点”,以铁路、公路和航空为“线”,以沿线的资源为依托逐步形成区域一体化格局。随着该地区三边经贸活动的增加,人员往来频繁,依据三边口岸发展需求,制定以恰克图‐阿拉坦布拉格、扎门乌德‐二连浩特等重点口岸为支撑点的内引外联开放布局。
2019年6月18日,俄联邦政府正式批准在该国设立“布里亚特”跨越式发展区,位于卡班斯克和恰克图,成为俄远东联邦管区第19个跨越式发展区。[49]该国应依托上述发展区,对内通过乌兰乌德市向西连接俄罗斯欧洲部分,向东连接符拉迪沃斯托克市,延伸至亚太经济;对外通过纵贯蒙古国铁路连接乌兰巴托市、中国的二连浩特口岸,直达中国华北地区。
3.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对外贸易质量。布国应扩大自身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贸易业,提高对外贸易质量,促进共建“次区域经济合作圈”。目前,该国产业结构还是以传统的航空设备制造业和机械制造业为主,主要产业包括能源、机械生产、金属开采和加工、木材采伐和加工。今后,该国应发展绿色科技、电子技术、零售产业、绿色食品以及民族文化等产业领域,优化产业结构,全力打造本土品牌并加强海外推广。其中,基于本国可再生自然资源优势的绿色科技(green technology)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将是该区域发展“绿色经济”的技术支撑。
另外,布国应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尤其是跨境旅游服务、国际贸易服务、绿色科技服务和教育服务等领域,提高对外贸易质量。该国对外贸易产品结构比较单一,向中国出口木材、金属材料、航空器械、食品和农产品等,进口建材、机械、日用品和电子产品;向蒙古国出口食品和机械,进口畜牧业产品。
创新跨境旅游服务是挖掘开发“贝加尔湖+”模式绿色旅游业的基础工作。近期,虽然布国接待的游客呈现年均116%的积极增长态势,但是贝加尔湖以及沿岸地区落后的旅游服务业无法满足游客需求,成为发展现代绿色旅游业的制约因素。例如,由于落后的旅游服务业,中国游客赴贝加尔湖游玩过程中很少与当地旅游服务业产生联系。从游客的接待、出行、游玩、饮食、住宿到讲解服务均由中国旅行社以及在当地的中国留学生负责。因此,该国急需创新发展旅游服务模式,实现旅游标准化和信息化,与游客共享旅游信息,实现次区域无障碍旅游。
4.创新合作模式,扩大合作项目。该区域应将共创合作模式,从传统的产业互补性经济转变为以信息技术为基准的现代数字经济、金融经济、文化经济和技术经济。这是信息化时代三边毗邻地区共建“次区域经济合作圈”的最佳选择,符合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目前,“经济走廊”建设处于区域一体化初期发展阶段,仍然以初级的产业互补性合作模式拉动跨境区域经贸发展。这种发展模式不符合21世纪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该区域应加快发展跨境电商、金融、咨询、文化创意等领域,推进产品、货币、信息与投资合作集聚,实现产业协同发展,形成紧密相连、共同打造的次区域命运共同体。
五、总结及展望
本文通过运用SWОT 分析法,系统分析了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参与“经济走廊”建设的内在优势、劣势和外在机遇、挑战。结合该国SWОT 分析结论和内亚“文化‐经济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等综合因素,提出“民族走廊绿色经济圈”概念,并对今后该国如何参与“经济走廊”建设指出了具体路径选择。
以蒙古语族为支撑的“民族走廊绿色经济圈”是内亚“文化‐经济区”共同推进“经济走廊”建设的最佳路径选择。其中,特色鲜明的“民族走廊”是参与“经济走廊”建设的扎实人文基础,“绿色经济”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次区域经济合作圈”是共同的战略发展目标,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由之路。
基于“民族走廊绿色经济圈”概念,总结布国参与“经济走廊”建设的具体路径选择如下:
(一)“民族走廊”1.强化跨境民族文化交流2.促进民间跨境活动与经贸融合发展3.发动思想引擎,创新走廊建设(二)“绿色经济”1.充分挖掘开发跨境绿色旅游项目2.共同发展绿色生态农牧业3.开发绿色可再生自然资源(三)“次区域合作经济圈”1.创建三国毗邻地区地方政府间的对话协调机制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将交通枢纽升级为经贸枢纽。3.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对外贸易质量4.共创合作模式,扩大合作项目
目前,“经济走廊”建设仍处于区域一体化初期发展阶段,研究空间巨大。《规划纲要》以宏观视角已明确制定了走廊建设的32个重点合作项目,但就如何实施具体合作项目并评估风险、解决问题等方面还有待深入研究,例如在生态保护法和资源民族主义背景下,中国应如何参与贝加尔湖自然资源开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