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中邦交正常化50 年双边关系的评价与未来展望
——日中两国于世界拓出的新视野
2022-05-18福川伸次
[日]福川伸次
一、日中邦交正常化后大平正芳首相对日中关系的期望
2022 年9 月,日中两国将迎来邦交正常化50 周年,预示着两国关系将进入新阶段。
1979 年12 月5 日,笔者有幸以首相秘书的身份陪同大平正芳首相访问中国,近距离了解了大平首相对中国的看法。大平正芳首相曾作为外务大臣,与时任日本首相的田中角荣一同于1972 年9 月29 日与中国政府谈判实现了日中邦交正常化。此后,他对日中关系一直寄予深切的期望,因此,希望通过1979 年的访问能够进一步推进日中关系的发展。
访华期间,大平首相与中国领导人进行了两次首脑会谈,随后在全国政协礼堂上作了题为《迈向新世纪的日中关系》的讲演。他讲道:“今天北京的街道,与我五年前访问贵国时相比,显得格外的明亮。人们富有活力,对未来充满自信。”此时的中国正在经历重大的转折,1976 年结束了“文化大革命”,1978 年提出并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将打破封闭的经济体制,逐步引进国际市场经济体制。随后,大平首相回顾了邦交正常化的谈判。他说:“当时,我们怀着深切的期待,也充满了不安。中国领导人提出的‘求大同,存小异’原则,以及中国人民的开阔胸襟打消了我们的不安,最终成就了日中邦交正常化的大业。”
同时,他也警示说:“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最重要的是国民之间心心相连,形成牢固的信赖关系……然而,了解对方绝非容易之事。日中两国一衣带水,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交流,但仅凭这一点就认为两国国民无须努力就可以互相了解的话,我认为是极其危险的。”最后他满怀信心地说:“在这个迈向21 世纪的时代,也许还有无数惊涛骇浪……但是,只要保持今天所怀有的相互信赖之心并继续努力,我们的子孙后代必将迎来一个足以向世界夸耀的两国长远的和平友好关系。”为此,大平首相在此次访华期间宣布通过日元贷款支持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建设。
大平首相殷切期望日中关系能够在他与田中首相所取得成果的基础上获得更大的发展。2010 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发展势头已然向世界第一大国——美国发起了挑战。在迎来两国邦交正常化50 周年之际,中日两国应该努力开启日中关系的新纪元。
二、日中经济交流的拓展与深化
(一)日中经济关系的发展
日中实现邦交正常化50 年间,两国经济交流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首先,在贸易关系方面,邦交正常化前后,日中之间的年贸易总额不到20 亿美元,但最近已达到每年约3000 亿美元。如今中国是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国,日本也成为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国。2021 年尽管受到新冠疫情的冲击,但两国贸易额仍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参见表1)。日中之间虽然在其他领域存在竞争关系,但经济上加强合作的潜力依然巨大。
表1 日本对华贸易统计(单位:亿美元)
其次,在投资交流方面,也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截至2021 年10 月,进驻中国的日本企业达到5.4 万家。在数字产业与物流等领域,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进入日本市场。日中两国在供应链构建、绿色产业等方面的合作关系正在逐步加强(参见表2)。
表2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统计(单位:亿美元)
另外,日本政府在1979 年至2007 年之间向中国提供了367 项共计33597 亿日元的日元贷款,促进了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贷款领域由最初以煤炭运输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到经济开发的重点地区与城市的基建工程,并逐渐转向食品原料、城市环境、城市交通、环境污染与废弃物处理、传染病对策、人才开发等领域。
(二)产业政策方面的日中交流
早在日中邦交正常化之前的“备忘录贸易”①“备忘录贸易”是依据《中日长期贸易综合协定》展开的。1962 年11 月,日本前通产大臣高碕达之助率日本企业代表团访华时与时任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廖承志共同签订,由于名义为民间贸易协定,故称为“备忘录贸易”,1974 年失效。该协定促进了中日经贸交流,为中日邦交正常化奠定了重要基础。时代,日本通商产业省就非常重视日中经济交流,派遣工作人员前往北京的备忘录贸易事务所参与经贸谈判,筹备汉语研修工作。邦交正常化达成之后,在日本经济界领袖稻山嘉宽先生的协助下组建了日中经济协会。
笔者初次访问中国是在1975 年。当时,由于日本政府实行生丝的一元化进口①20 世纪70 年代,日本生丝进口量的增加对国内蚕丝业造成严重冲击,日本政府于1974 年8 月颁布《一元化法案》,规定外国进口生丝须经过日本农林省管辖下的蚕丝砂糖类价格稳定事业团的批准,以对进口生丝的数量和价格进行严格的控制。政策,导致从中国与韩国进口的生丝和丝制品数量激增,为保护本国蚕农的利益,日本相关产业界人士呼吁政府采取措施控制进口。为此,日本政府遣使访华,向中国的对外贸易部提出有序出口的请求。中方坚持“贸易自由原则”使谈判一度陷入僵局,后来中方认同了日方提出的“长期稳定的贸易才符合双方利益”的主张,谈判最终达成一致。在此期间,笔者目睹了北京民众的生活状态:清晨马路上蜂拥的自行车队伍、冒着黑烟的公交车、昏暗的街道、简朴的衣着,发展滞后的严峻现实摆在眼前。
1978 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启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四个现代化”的进程。日本通商产业省为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帮助。
1985 年,笔者作为日本产业政策局局长,与欧美专家共同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产业政策国际研讨会,介绍了日本的产业政策。当时,中国政府官员希望日本汽车企业投资中国,但那时的日本车企正陷于与美国的汽车贸易摩擦之中,无暇顾及中国市场,最终被德国企业抢先一步。
作为通商产业省事务次官,1987 年—1988 年,笔者与中国国家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张彦宁进行了两次日中高级别事务磋商。这次磋商会议是两国在此之前确定的定期会晤,旨在向中国介绍日本在经济发展政策、产业结构政策、外资政策与技术政策等方面的经验。其间,笔者有幸与后来成为总理的朱镕基副主任举行了会谈,围绕行政改革的方式方法交换了意见。
1988 年10 月笔者作为顾问参加了中国投资环境调查团(团长为日本兴业银行行长池浦先生),与大约100 名企业家一同访问了大连、北京、天津和上海。调查团所到之处,聆听详细介绍,感受到中方招商引资的迫切心情并受到热情接待,这次访问成为日本企业扩大对华投资的契机。当时,朱镕基先生任上海市市长,他热情地介绍了浦东地区的开发计划,邀请日本企业进行投资,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民间经济交流的发展
民间经济团体的交流也得到了长足发展。日中经济协会每年秋天都会与经济团体联合会等组织联合派遣由经济界精英组成的经济代表团访问中国,与中国政府领导人进行交流。最近又设立21 世纪日中经济展望委员会,对日中经济的未来走向建言献策,其建议由代表团递交给中国领导人。新冠疫情暴发后经济代表团对中国的访问被迫暂停。除日中经济协会外,国际贸易促进协会、日中协会等日中交流团体也积极开展各项交流活动。
1978 年12 月,日中经济协会会长稻山嘉宽与中国的谷牧副总理举行会谈,稻山阐述了振兴钢铁、能源等基础产业与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性,并承诺派遣高级专家协助规划。1980 年10 月31 日,谷牧副总理与大来佐武郎先生(前外务大臣)举行会谈,双方决定成立日中经济知识交流会,并于1981 年5 月6 日在箱根举办了第一届会议。此后,交流会采取每年举办一次的轮流制,为中国的市场经济转型提供了重要的知识支持。伴随中国经济的发展,该会先后讨论了世界贸易、国际经济、国际金融、技术革新、全球环境、社会福利等议题。2012年9 月爆发的日中钓鱼岛争端导致交流会一度中断,直到两年后才重新举办。2020 年,第38 届会议受新冠疫情影响改为线上会议。
日中经济知识交流会以相互信赖、面向未来、政策思考、智慧升级、面向国际为宗旨,在日中政策交流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四)亚太地区的多边合作历程
日中两国均积极开展以亚太地区为中心的多边合作活动。首先,大平首相于1980 年1 月在澳大利亚提出“环太平洋合作构想”,该构想逐渐得到许多国家的认同,以此为基础在1989 年建立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日本、中国等国家和地区积极参与其中。在欧盟的刺激下,亚洲地区试图通过自由贸易协定(FTA)实现地区经济合作的意愿也逐渐高涨。
1996 年至1997 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倡议下,日美中三边论坛分别在上海、东京和旧金山举行。当时,由于中国正在筹备加入WTO,故讨论主要集中于中国的市场开放问题。2020 年12 月逝世的傅高义教授在当时的会议上强调中国具有发展潜力,指出三国未来经济合作的可能性。
1998 年,小渊惠三首相提出日中韩经济合作构想,笔者与经济同友会常务负责人牛尾受命共同负责筹备工作,我们前往中国与韩国,联合日本综合研究开发机构(NIRA)、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DRC)和韩国国际经济政策研究所(KIEP),搭建共同研究平台。共同研究指出了三国经济合作的意义,并提出三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FTA)的草案。遗憾的是三国领导人对此未能达成一致。直到2007 年,三国政府才重新启动日中韩自由贸易协定(FTA)谈判。
2013 年5 月,东盟10 国与日中韩、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之间启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2020 年11 月,除印度以外的其余15个国家达成协议,并于2022 年1 月在获准的10 个国家内正式生效。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谈判始于2015年,虽然美国在谈判中途退出该协定,但11 个国家最终于2018 年11 月达成协定(CPTPP)。此后,英国、中国、韩国等国家也相继申请加入,随后将展开谈判。此外,最近还有印太合作构想等,这些将区域合作框架发展成为全球性机制的努力仍将继续。
在亚洲地区,通过日本等国家的海外投资已经形成了高度发达的供应链。近年来,日中等国企业发展迅猛。因此,升级区域合作机制以此推进产业合作、创新合作和人才培养,势在必行。物流、通信、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是东亚经济发展的基础,需要在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ADB)、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等的支持下有序推进。2014年11 月,中国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上提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并正在将其付诸实践。日本则提出“印度太平洋开发计划”。笔者希望日中两国在亚太区域合作的具体实施方面加强协作。
三、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成功及其背景
(一)实现高速经济增长
自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显著增长。中国经济规模在2010 年超过日本,2018 年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占比已达到16%(参见表3)。在持续经济增长过程中,中国的对外贸易规模也实现了更大幅度的增长,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大幅度提高(参见表4)。
表3 中国经济增长统计
表4 中国贸易占全球贸易比例(单位:%)
高速增长的背后是产业结构的升级(参见表5)。通过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经济实现了高附加值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2015 年,中国政府提出“中国制造2025”计划,旨在以数字技术为核心提高产业附加值。中国企业积极践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通过技术革新开拓前沿领域,取得了巨大成效。
表5 中国经济的产业结构演变(各产业附加值比例,单位:%)
中国经济持续稳步增长,到2018 年,经济规模达到全球经济的16%。特别是在信息通信技术领域,中国实现了迅猛发展,甚至可与美国比肩,被称为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的领军企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出口能力增强,特别在对美贸易中,贸易顺差不断扩大。2017 年1 月上任的特朗普总统提出“美国优先”战略,挑起与中国的贸易争端。对此争端,国际社会普遍希望在WTO 框架规则内,通过协商对话解决问题。
(二)改革开放政策取得成功的原因
笔者认为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之所以成功,首要因素是中国领导人的坚定意志与行政机构的高效运行。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得益于中国领导人的运筹帷幄与行政机构的贯彻执行。该政策并非盲目照搬国外模式,而是根据中国的实际国情,采取与之适应的方式。第二个因素是根据经济发展阶段灵活扩大市场功能。中国同日本一样,为增强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采取了扩大市场功能的政策。中国还经过周密细致的筹备,成功加入WTO。第三个因素是国家积极引进外资与技术,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国内资本积累,提高技术水平。初期通过特区制度的有效实施,增强了产业能力。之后,一方面大力促进信息产业与服务业的发展,一方面通过扩大派遣留学生规模等手段提高人才水平,增强教育科研机构的研发能力。
(三)大力建设和完善基础设施
铁路、港口、公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增长至关重要。前文提到大平首相访华后向中国提供日元贷款的目的就是为推动中国基础设施的建设。
在借助日元贷款等国际援助的同时,中国也利用自身的力量稳步推进铁路、港口、公路、机场等建设,有效地促进了产业发展和出口扩大。例如,在世界排名前10 位的港口中,中国占据8 个,铁路运营里程在2000 年至2020 年从6.8 万公里延长至14.63 万公里。如今,5G、6G 等先进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四)中国经济增长的内在因素
中国实现高速增长还离不开内在因素的驱动。主要包括:其一是高储蓄率。中国在增长阶段的储蓄率高达30%~40%。高储蓄率可以为高额设备投资提供资金支持,起到“以资引资”的作用,从而进一步促进产业发展与出口扩大。其二是拥有优质且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在沿海地区,优质劳动力资源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当劳动力供求关系达到饱和时,就会吸收大量的地方劳动力。其三是大力发展教育。中国政府从1990 年前后开始对教育进行政策倾斜,尤其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在此背景下,中国与国外的研究交流、互派留学生等规模迅速扩大。越来越多的中国大学进入世界大学排名的前列。
四、国际社会秩序的变化
中国与日本的经济规模分别位居世界第二和第三位,应该在世界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发展中承担相应的责任。为此,需要了解世界的最新动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世界格局多元化发展与全球治理能力下降。1989 年柏林墙倒塌之时,世界人民都期待着全球化的到来、国际秩序稳定、自由贸易实现以及通过国际合作增进人民福祉。然而,此后的资本流动与技术转让带来的是经济的多元化,曾经主导世界秩序的G7 集团经济规模的全球份额,从1991 年的66%下降到2016 年的47%。当世界秩序形成多极并存的格局时,各国往往固守自身主张,全球进入以提升国力为基本战略的时代。随之而来的是国际合作基础崩溃,全球化动摇加剧。
第二,安全风险扩散。特朗普担任总统期间,奉行“美国优先主义”,遏制移民涌入,削弱对北约(NATO)的支持,在叙利亚问题上与俄罗斯对立,下令从阿富汗撤军。美朝谈判就弃核问题没有取得任何进展,朝鲜继续进行导弹发射试验。美国退出伊核协议,双方矛盾进一步加深。世界各国对核扩散的担忧持续加强。
在中东地区,美国支持以色列,导致阿拉伯国家对抗情绪加深。同时,阿拉伯国家内部的不稳定状态也在持续。在亚洲地区,美国撤军导致阿富汗局势动荡,围绕东海、南海、台湾地区等问题,相关国家的谈判仍在继续;俄罗斯在东亚地区加强军事存在,给东亚局势带来不稳定因素。
第三,市场风险扩大。维护本国利益的倾向也体现在经济层面。特朗普政府修改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并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此后虽与日本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FTA),但仍坚持对本国产业的保护政策。2018 年以来,美国与中国就贸易不平衡问题数次交锋,贸易争端今后仍将继续。欧盟与日本之间签署的日欧经济合作协定于2019 年2 月生效,但因为英国脱欧,成员国经济停滞等市场风险随之加大。
世界主要国家在施政上倾向于保护本国的经济利益。然而,历史告诉我们,经济保护主义只会削弱经济实力。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最终导致1929 年的“大萧条”,世界贸易在三年内萎缩至原来的三分之一。因此,无论如何都要坚持自由贸易主义。我们期待美中贸易摩擦早日解决。
第四,全球可持续性发展困境。围绕全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世界范围内弥漫着焦虑气氛。
首先,全球变暖现象日益加剧。近年来,夏季酷暑席卷世界各地,甚至造成大量死亡。海洋温度上升导致的超强台风肆虐全球。2018 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337 亿吨,与2000 年相比增加了约100 亿吨。据估计,到21 世纪末,气温将上升2.6℃~4.5℃。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5 次缔约方大会(COP25)于2019 年12 月闭幕,未能取得任何具体成果,但在2021 年11 月召开的COP26 中,各国就2015 年的《巴黎协定》达成共识,一致同意减少燃煤发电。今后收效如何,将取决于主要相关国家的努力。
其次,传染病蔓延和重大疾病的威胁。世界卫生组织已将2020 年1 月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列为“全球大流行”(Pandemic)。截至2022 年1 月20 日,感染人数约3.34 亿人,死亡约560 万人。虽然主要国家在疫苗供应等方面通力合作,使疫情暂时得以稳定,但奥密克戎等变异病毒的扩散,让世界仍然笼罩在不安之中。我们应该着手疫苗与药物的开发,凝聚智慧对抗疫情。除传染病之外,其他疾病也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人类的死亡率排在第一位的是心脏病,第二位是脑卒中,第三位是肺部疾病。随着相关技术的进步,现代医学已经可以实现远程手术等高端医疗服务,但在病理学等领域仍有许多课题亟待解决。日中两国的医疗合作有待加强。
再次,自然灾害的应对。近年来,地震、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威胁不断上升。为应对此类问题,必须在国际合作的基础上。提升灾害预测能力,完善避难设施,储备食品、饮用水、衣物等防灾物品,加快灾后重建等。
最后,世界人口变化应对。虽然发达国家与亚洲国家的人口减少和老龄化现象日益加剧,但在世界范围内,人口仍在持续增长,其中尤以西亚和非洲等地为甚。据联合国人口基金预测,2100 年世界人口数量将达到107 亿,这将超出地球环境的承受限度,导致水和食物的短缺以及卫生状况的恶化,同时也会导致贫困人口和难民数量的增加。
第五,开展多维度的创新。尽管人类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但世界拥有改变政治、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的创新潜能,以解决上述人类面临的难题。
创新一般被理解为突破效用极限的尝试,但鉴于数字技术的进步,笔者认为其定义应为:“在经济活动中,通过运用信息通信手段,对信息进行整理、活用与整合,创造出新的知识与价值。”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可以通过计算机的图像识别技术,使机器人、自动组装、人脸识别、无人工厂、无人商店、自动驾驶、无人机、远程手术等成为可能,从而构建“智能社会”。外语需求促进机器人向导、翻译器等应运而生。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生物化学、高端医疗、新材料、核聚变、太空探索等领域都在发生深刻的变革。飞行汽车、太空旅行、合成食品等也将不再是梦想。
技术创新还会带动企业经营方式的革新。即时支付成为可能,数字货币开始流通。通过快速收集营销数据,变革经营方式,并通过融合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使经济模式从物质生产主义向价值利用主义转变,引导利益结构从设备规模转向范围、关系、数据与信息。速度是创新的关键,日本在这方面需要向中国学习。
五、走向更新高度的日中关系
日中两国交流源远流长,双方共同拥有良好的经济、技术与文化基础。时代要求两国各尽所长,克服种种考验,引领一个充满活力的世界。
(一)全球化的重建与升级
两国需要共同努力的首要课题是全球化的重建与升级。全球化是人类在经历长久以来困扰世界发展的扩张主义、军国主义、保护主义以及意识形态对立之后,终于找到的最适合全体人类的世界体制。因此,我们应该促进其不断发展。
为此,日中两国须共同向美国与欧盟施加影响,肯定全球化的历史进步意义,在自由、正义、人权、法治的理念基础上,推动国际社会重回相互信赖与合作的轨道。同时还需促进联合国、WTO等国际机构发挥职能,并完善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国际公共品。
塞缪尔·亨廷顿教授于1996 年出版的著作《文明的冲突》中,将世界分为八大文明区,并预言在21 世纪,伊斯兰文明内部、基督教文明与伊斯兰文明之间、基督教文明与儒家文明之间将发生冲突。今天的世界越来越朝着预言的方向发展,不禁令人担忧。因此,我们应加强不同文明间的文化交流,建立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关系。
日本在历史上一直对不同的文明与文化有着极强的包容性,包容不同的宗教,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善于将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融合以创造出新的文化。日中两国间的文化交流历史悠久,积淀深厚。这些文明交流的经验应该向世界推广。
(二)高质量经济社会的实现
日中两国的第二项课题是实现高质量经济发展。高质量经济是指附加值高、创新力强、知识更新速度快的经济。同时,也是社会秩序稳定、健康保障充分、社会福利完备、人的价值得到尊重的社会。为此,我们应当努力追求“经济升级”。
首先就经济指标而言,高质量经济应保障人均GDP 达到较高水平。2018 年,日本的人均GDP 为3.93 万美元,中国为0.96 万美元,在未来首先实现各自人均GDP 翻一番的目标是十分现实的。
其次,必须完善社会福利,保证生活稳定,延长健康寿命,加强完善养老、医疗、护理等社会服务,普及激发创造性的高水平教育。虽然衡量幸福度并非易事,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网络(SDSN)基于六个因素对幸福度加以指标化,分别为居民收入、预期健康寿命、社会福利、自由度、信任度和对他人的慷慨度。根据2021 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在149 个国家中,日本排名第56 位,中国排名第84 位。提升国民的幸福度也是两国面临的共同课题。
(三)新领域的挑战
第三项课题是挑战能够带来新增长点的新领域。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就是创新。我们即将迎来5G、6G 时代。以人工智能(AI)、大数据等为核心的技术在空间、时间与维度上都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与此同时,针对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需要制定相应的国际规则,还要融合网络空间与物理空间,提高准确性与效率,推动经济模式从物质生产主义向价值利用主义转变。要向中国学习,推进金融科技的发展,变革金融体系。
创新充满无限的发展前景,因为人类的知识创造力是无限的。创新以信息通信技术为基础,在生物化学、能源、宇宙、海洋、高端医疗、新材料等领域广泛进行。希望日中两国能够携手合作,引领世界的创新潮流。
第二个领域是企业经营模式的革新。企业价值是收益价值、顾客价值、员工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集合,企业的目标便是实现其价值最大化。因此,企业必须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准确把握市场,创造顾客价值,提高经营者和员工的技能与活力,谋求与社会的和谐发展,通过提高生产效率,不断提升企业实力。
第三是产业与文化、技术与艺术之间的融合发展。历史上的日中两国都曾在与西方文明和亚洲文明的相互交流中不断发展。
近代以前,文化主要由皇室、贵族等上层阶级推进其发展与保护,但随着产业技术的发展,文化开始在市民社会中普及扎根,逐渐走向大众化。广播、摄影、电影、唱片、电视、智能手机等引领了这一文化进程。从20 世纪80 年代起,信息社会快速发展,消费者开始掌握丰富的信息,因而产业与文化、技术与艺术之间的关系也愈发紧密。20 世纪90 年代,英国发起“酷不列颠”(Cool Britannia)运动,日本受此影响在21 世纪也开展了“酷日本”(Cool Japan)运动,日本的动漫、漫画、时尚、美食等受到了世界各国年轻人的追捧。如今,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消费者钟情于外表美观、设计精巧与感官刺激的产品,追求体现文化价值的商品与服务。生产者通过市场调查与数据分析把握市场行情,并运用CAD、CAM 技术提供满足市场需求的商品与服务。
文化原本就是人类所具有的高层次价值。美丽且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东西具有普适性。因此,产业与文化的融合将开辟新的增长领域。
(四)充实提升人的价值与能力的条件
日中两国应共同努力的第四项课题是提升人的价值与能力。之所以着重强调这一点,首要原因在于它是实现联合国2015 年通过的“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必不可少的要素。该议程提出了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以及169 项子目标,包括消除贫困、改善工作条件、应对气候变化、灾害预测、性别平等、教育质量、提供洁净的水资源与卫生条件等。这些都是重视人类价值与能力的提案。第二个原因是,无论是实现高质量经济还是开拓新领域,都离不开人的价值与能力的提升。探索事物原理,构想体系框架,靠的是人的思维;将其付诸实践,妥善运作经营,靠的是人的能力;企业把握市场现状,开拓新的市场,同样离不开人类知识生产的积累。
健康、知识、信任、交流、文化、福利等人类价值的充实,是提升社会价值的重要因素。最近,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都在重视教育、提升人的能力、充实经营实力、加速科技创新,这些都是提升人类价值的具体表现。人类的创造力是无限的,只要努力提升思考力、分析力与预测力就能创造出新的价值。
结语
期待日中两国以邦交正常化50 周年为契机,着眼世界协调、经济进步、未来创新以及知识创新四大课题,共同开启新的发展阶段。为此,日中两国应结成更加牢固的感情纽带,在国际社会重构全球主义体系,建设高质量经济体系,不断完善有助于提升人类价值与能力的社会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