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董庄绘画的重构与再生

2022-05-18刘鹏

河北画报 2022年10期
关键词:中堂农民画绘画

刘鹏

(山东省聊城市文化馆)

茌平县城东南20公里处的南董村,是有名的画乡,因为在近代100多年的历史上,曾出现过几次举村画中堂画的景象,所以后人取名董庄中堂画,也叫董庄绘画,2005年12月被评为山东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一、董庄绘画的起源与发展

(一)董庄绘画的起源

董庄绘画起源于何时、始于何人没有明确记载,但在《茌平县志》和董氏家族墓碑上记载了多位董氏先人在绘画领域取得的成就,这其中名声最大,对后世影响最广的是八世董立元。董立元出生于清代晚期,自幼精心研习画作,擅花鸟、工人物、精肖像,工写兼备,用笔流畅,怡静圆润。由于时常外出卖画,往来于孔府、潍县等地,结识了很多文人士大夫,其中衍圣公孔庆镕非常赏识他,先后推荐他任职孔府奎文阁典籍、保定府束鹿县县丞。逝后被道光帝敕授文林郎。

自董立元之后,它的后人们继续守护着先世的丹青事业,“累世无替”,如九世董芝兰、董长壬、董长庆,十世董学序、董学诚、董学敏、董学增,十一世董兴金、董兴业,他们一方面传承了董立元的画风及特点,另一方面拓展丰富了中堂画的题材和内容,推动了董庄绘画的形成,并有代表作品流传于后世。

董氏先人的绘画成就和致富故事激励着后人,他们纷纷效仿,以先人遗留下来的作品为临摹范本,家家户户投入到中堂画的绘制之中。为防止绘画技艺外传,村中大户出资修建堂屋,把村中画画的主力聚集一起集体绘制,画好之后回家装裱。待到腊月里,各家的壮劳力推着独轮小车去外地销售。他们的形迹遍及河南、河北、山西、陕西、辽宁、黑龙江、吉林等省,绘画俨然成了南董村的一项产业。

南董人的辛勤劳作换来了丰厚的物质回报,他们置办田地,雇人耕种,用更多的时间从事绘画。绘画销售所得超过了耕种的收入,所以后来有了“小富董庄”的美誉。

改革开放后,经历了文革浩劫的南董村又重新点燃了绘画的热情。这一时期的村民,他们一边忙于种田,一边忙于绘画。1982年春,茌平县文化馆把南董的中堂画集中起来,举办了一届民间美术展,更是极大调动了南董村民的积极性。1983年到1984年,县文化馆和乡文化站共同举办了两期绘画培训班,引导董庄村民从传统题材的中堂画转向具有时代特点的农民画儿。他们的部分作品参加了省、市级农民画展,获得了专业人士的肯定。这一时期,南董村民为了提高绘画效率,普遍采用了局部线版印刷和手绘晕染相结合的方法,增加了产量。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渠道的增加,村里的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很少有人再愿意从事这一相对寂寞的行业。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全村只有年过八旬的老人董兆生、董友环、张宗源还在坚持绘画,他们先后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二)董庄绘画的艺术特色

早期的董庄绘画,由于受董立元画风的影响,带有鲜明的清代文人画的风格。这个时期的作品遵循着中国传统绘画的所有要求:追求画面的意境,讲究笔墨的运用,注重布局的章法,赋彩淡雅,人物塑造以线为骨,面部刻画严谨细腻。

随着越来越多的家乡父老加入中堂画的绘制中,又因文化素养的参差不齐,早期作品中的文人气息荡然无存,临摹范本在一代代的传移摹写中不断缺失,早已失去了标准。物体的造型不再严谨,人物的五官刻画不再精细,墨的晕染简单僵硬,色彩变得更加艳丽,这一符合农民审美心理特征的风格逐渐成为解放前后的主流。

(三)董庄绘画的价值

董庄绘画以中堂画为主,题材十分丰富,可分为三大类:人物类、花鸟类、山水类。

人物类分为神仙类,如《八仙》《三仙炼丹》《刘海儿戏金蟾》《福禄寿》《麻姑献寿》等;历史故事类,如《禹王锁蛟》《苏武牧羊》《忠义千秋》《单刀赴会》等;世俗生活类,如《渔樵问答》《侍女蝴蝶》《团扇仕女》《大乔小乔》等。

花鸟类,如《八骏图》《双鹿》《岁寒三友》《四君子》《多子多福》《上山虎》《下山虎》等。

山水类,如《四条屏》《四季山水》等。

这些绘画所选取的题材背后是悠久的历史文化,每一件作品背后都是一个个鲜活的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在过去民众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下的年代,这些作品所蕴含的文化渗透力,透过具象的画面,向人们传递无形的教化。同时,作品较好的绘画技艺也能起到美育的作用,培养人们对艺术的感知。

绘画作为南董村的一项产业,它的形成是有着特殊的历史原因。

以董立元为代表的几代人以画谋生,不仅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而且获得了一定的社会地位,这让后世的村民看到了机会,他们自发的形成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形式,男女老少齐上阵,并在每年的农历新年前大批量推送到市场,以高于当时小麦四、五倍的市场价格销售,获得了大量的物质财富,远远超过了周围的乡村。从传承人的口述中也可以看出,正是拥有了绘画这一技之长,即便是在动荡的年代里,也让他们避免遭受了很多的苦难。

二、董庄绘画发展的窘境与重新审视

2009年,全国各地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四级名录保护体系也建立起来,这些措施使得散落在民间的传统文化得以有效保护。董庄绘画也受到了当地文化部门的高度重视,茌平县文化馆和乡文化站的工作人员挖掘整理档案,组织新闻宣传,申报“市级”“省级”非遗保护名录,设立“乡”“村”两级传习所,并在2020年12月组织传承人董友环举办授徒仪式,确保了董庄绘画的有序传承。然而,与积极的保护力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民间参与度并不高,参与绘画培训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形成了“上”热“下”冷的尴尬局面。

董庄绘画发展的窘境,原因有很多,既有外在原因,也有内在因素。

(一)外因:科技的发展和传统文化观念的改变

1.市场的萎缩

中堂画,竖轴装裱,一般悬挂于我国传统民居的厅堂正中央。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与道德指标,展现了传统艺术的造诣,彰显了家庭精神境界和个人品味修养。随着我国城市建设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多数家庭住进了楼房,生活起居与以往发生了很大不同,家庭文化与传统习俗也大相径庭,家庭室内的陈设布局与厅中悬挂中堂画已经不相匹配,中堂画的市场大大萎缩。

2.胶版印刷业的冲击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现代印刷业的发展对传统中堂画市场造成了巨大冲击。胶印中堂画印刷精美,价格便宜,内容上也增加了很多更加符合现代人审美的题材,深受广大家庭的喜爱,手绘中堂画逐渐淡出了竞争市场。

(二)内因:绘画质量不高

1.造型偏差

董庄绘画是以先人遗作与村民之间相互交流的作品为范本,它们在绘制画作的过程中,先是把原作与空白纸叠加,一手对着光亮悬提,一手拿着事先烧好的柳碳条仿影。这样的方法很容易造成造型的偏差,特别是随着一代代地流传,偏差会越来越大。“形”没有了,作品的“韵”亦不复存在。

2.色彩艳俗

董庄绘画在历史的演变中,形成了一套程式化的着色方式。在低廉的粉连纸上简单的勾线晕染,画面的很多地方使用高饱和度的颜色,不经调试直接上色,失去了传统中国画的雅致。

(三)董庄绘画的重新审视

历史上,董庄绘画的形成发展是传统文化的产物。今天,董庄绘画面临的困境,主要原因是生存状态发生了变化。以往人们的文化生活匮乏,审美眼界狭窄,受传统价值观的影响,对事物的认识和判断带有明显的限定。而当代社会思想包容,文化多元,对文化产品的需求更加具有时代感。传统文化的作品虽然还保持着原有的美感,但在内容和形式上已经远离了人们的精神需求。

自从我国加入WTO后,我国经济完全融入到世界之中,随之而来的各种文化也涌入我国,传统文化结构发生了巨变,人们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也深刻地受着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互联网、手机、汽车、智能化,这些当代社会日常生活的元素,在传统的题材里得不到体现,“精准扶贫”“绿水青山”,这些眼下时代的热词,在传统作品里无法充分的表达,它已经远远不能承载当代中国人的精神诉求。正如石涛所说,“笔墨当随时代”,当代董庄绘画必须着眼于新时代背景下农民的新生活、新风尚,关注当代农民之关注,表达当代农民所表达,把董庄中堂画真正转化成董庄新绘画。

三、董庄绘画的重构与再生

(一)董庄绘画的重构

董庄绘画在历史上之所以能够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是由于它适应当时社会风俗,能够获得民众的认可。董庄绘画发展到今天,也应当顺应时代发展,反映当下农村生活,挖掘其背后蕴藏的巨大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通过尝试打破原有的题材和形式,重新构造,以南董村独特的历史内涵,把民族性、地域性、时代性结合起来,塑造出符合自身发展的路径,生成新的绘画样态。

(二)农民画的概念

近年来,许多地方实施乡村振兴计划,大力发展农民画产业,一些美术专业机构也在大力推动农民画的发展,举办培训、展览、研讨会等活动,创作了一批优秀作品,开创了农民画发展新局面。农民画产业已经成为中国乡村振兴的一张靓丽名片。南董的传统中堂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转换成当代农民画,是大势所趋,也是历史的必然。

农民画是一门深具中国特色的乡土绘画艺术,它从传统民间美术中汲取营养,运用饱满的笔法,奇异的构图,夸张的造型,艳丽的色彩,融合乡村生活和鲜明的时代主题,以纯真、质朴、热烈奔放的情感,直观展现当代的农村风貌。

农民画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形成以来,已经发展到如今的多元化时代,它的概念已从画家群体的定义逐步转向以绘画风格的定义,绘画队伍汇集了社会各个阶层,成为社会文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三)董庄绘画的再生

董庄绘画的再生,不只依托艺术自身的重构,更重要的是精神的再生。这种精神,是根植于本土文化、符合时代发展的新型绘画样态,它不仅能够引导当代新型农村文化,而且还能继续发挥民间艺术在审美娱乐、人格培养、启蒙认知、情感交流等方面的作用。通过民间文化的全面提升,促进“以人为本”的现代新型农村文化的建设。

1.时代性

董庄新绘画的创作离不开乡村,乡村生活是它的创作母体。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乡村的新风尚,新生活为当代农民画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比如直播带货、生态乡村、科技灌溉、智慧农业等农业成就,都是绘画创作者的关注焦点。只有让他们的创作意识自然地浸润于生活中,才能激发创作出董庄绘画的时代之美、个性之美。

2.地域性

董庄绘画的创作应当对本土的传统艺术精华和民风民俗深入挖掘,汲取其营养的同时,创作者还需把自己的审美力、想象力、创造力融入作品中。如陕西户县的农民画,就完美地掌握了这一规律,并创作出了独具地域风貌的作品。

(四)知名画乡的发展对董庄绘画再生的启示

我国的农民画经过60多年的发展已经进入多元化时代,陕西户县、江苏邳县、上海金山等农民画产地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建立了行之有效的体系,这对董庄绘画的再生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1.成立创作研究机构,建立董庄绘画的艺术理论体系

建立完善的农民画艺术理论体系,对董庄绘画的发展至关重要。有专业的美术机构参与研究农民画,既能帮助基层画乡解决绘画理论研究问题,又能为绘画创作搭建起理论研究平台,同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术交流环境。有了理论体系的支撑,绘画创作才有方向,才能创作出好作品,当代董庄绘画才有艺术影响力、有市场。

2.建立稳定的绘画队伍

董庄绘画要发展,关键是先要组建一支长期稳定、具有良好文化素养的绘画队伍。在现阶段,如何鼓励更多的社会人员关注并加入其中需要文化部门的顶层设计和包装。聘请组织专业老师指导作品创作、适时开展在国内有影响的农民画交流展示活动、推出一批有影响力的农民画艺术家,提升他们的社会地位,激发他们的荣誉感,让他们在绘画中能够切实有获得感。这些措施推动董庄绘画在社会上产生巨大的影响力,才能不断吸引人才,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

3.建立完善的绘画产业体系

董庄绘画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完善的产业体系。需要发挥政府主导和市场引导双重作用,培育扶持做强绘画事业,带动产业发展,激发绘画走向市场的活力。在这方面,陕西户县农民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一是注册“户县农民画”商标,用法律保护作者的知识产权;二是成立户县农民画培训、鉴定、交易三大中心,明确职责,为农民画进入市场奠定基础;三是探索事业和产业分离,成立户县农民画艺术发展公司,用公司化管理推进农民画产业发展;四是加快农民画与旅游业的融合,积极开展农民画衍生产品的开发以及旅游产品的开发等,充分利用自身的品牌优势,为经济发展服务。

四、结语

董庄绘画的重构与再生,根本还是在于上层的积极推动,把董庄绘画的发展纳入本地文化发展规划之中,根据自身的特点,加强保护和创新性发展,加大理论研究、绘画培训、展览展示等力度,通过实施一系列宣传和奖励等举措,有效提升董庄绘画的传承力、影响力和新活力。

猜你喜欢

中堂农民画绘画
垛田农民画 画苑一“奇葩”
南京六合:农民画绘出“国际范儿”
金山农民画
豫北中堂神像年画图式初探
中堂清供
全国首家农民画美术学院揭牌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大连书家之于在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