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漳州木偶戏的传承与发展
2022-05-18邹颖陈伯文
邹颖 陈伯文
(宁德师范学院)
漳州地区的木偶戏主要为漳州布袋木偶戏,又称“景戏”“指花戏”“掌中戏”,是傀儡戏剧种之一。木偶戏于南宋时兴盛于漳州,明末时期流传到广东、台湾和东南亚一些地区。清中叶以来漳州各地陆续出现大量专业布袋戏班社,形成若干不同的流派。其中主要有“福春”“福兴”“牡丹亭”三派,这三个派别各具特色,都经历过了漫长曲折的传承发展。木偶戏的艺术表现形式的一种基本特点就是其主要创作手法是艺人可以用自己左手的指掌力来直接地操纵木偶人物进行一些具有戏剧性内容的动作表演,使整个戏的动作表演变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即使艺人能够完全地体现在两人戏之中人物的各种语言唱、念、做、打,以及表现人物对喜、怒、哀、乐内容的各种真实感情,又常常能表演一些在人身形态上所难以被完整地体现出来的各种复杂形体动作,其各种艺术造型表演的手法技巧更是极其精湛高超,且常常具有着其独特精致的戏剧表演造型手段技巧和具有自己的独特而鲜明个性的戏剧表演风格。
木偶戏曾是漳州人民十分喜爱的娱乐方式,凡有节日、庙会等活动都要请木偶戏团演出、助兴。随着新时代的发展,各式各样的娱乐方式不断冲击着传统民间艺术。随着老一辈的民间艺术家的不断离世,加之年轻人不愿学习,新艺人的缺失,传统技艺没有推陈出新,无法与新时代接轨等原因,使得传统木偶戏发展困难,甚至面临无人传承的困境。本文通过保护传统民间艺术的角度来探究漳州木偶戏现状及成因,分析我国漳州传统木偶戏及其蕴含潜在的艺术文化价值,提出艺术保护方法和遗产传承的策略,将把漳州的传统木偶戏推进提高到一个新阶段的文化发展层面。
一、漳州木偶戏的特点
漳州木偶戏称为北派木偶戏,北派木偶戏其主要艺术和演出艺术特点主要特征是表演颇具浓厚的京剧艺术风味,其中最擅长于扮演武工长打、短打等的舞台戏,动作多且比较轻快敏捷和灵活,善于表现或者刻画比较生动鲜明的形象,以便成功地去塑造出人物性格,其中的音乐性特点极强,富有一种独特的艺术节奏感。
(一)与众不同的操纵形式
漳州布袋木偶戏在我国已有着超过二千年木偶艺术的深厚历史积累,具有自身独特且鲜明特色的民族戏曲艺术形式。其中布袋木偶戏所用的木偶身长约有一尺,两位表演者可以通过双手进行控制:食指套入木偶头颈,为主干;拇指、中指则能分别穿进木偶,成为木偶的左右臂,手掌即为该木偶的躯干。演员左右手之间可以分别操纵两个木偶,扮演两个完全不同性格的人物角色。
人类的手指是全身最灵巧的肢体,所以他们在手里操纵或拿起任何一个布袋木偶应该称得上的是灵活且得心应手,在如何操纵与表演任意一个木偶人物、动物形象上,都能够很熟练地做到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完美地充分展示出来每个人物角色,达到使人物神形貌美兼备,活灵活现,并使得演员的表演动作节奏的轻重快慢、动作的轻重缓急等都能很清楚地被表现出来,使得木偶所表现的与所饰演的人物或者动物十分神似。所以说漳州布袋木偶戏可谓能称得上是我国有史以来的最具艺术及想象力的一种利用手指的力量操纵的艺术形式之一。
(二)别具一格的音乐声腔
漳州的中国木偶戏音乐,最初在形成的阶段初期其实并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独立、自成一定的风格特色的传统戏曲声腔体系音乐与戏曲演唱方式。音乐,一般均会随着当时从中国乃至当地流传的和流行的中国某些重要戏曲剧种风格特色进行了发展或变化。清中叶以来,木偶戏舞台表演用的部分音乐便一直都采用了汉剧,民初时这部分音乐形式则也逐步被改用成了京剧。芗剧也在其兴起发展的中期以后陆续地被使用。打击乐方面则是一直都在延续着京剧的风格,其伴奏音乐配曲也一般采用了套曲形式演唱的办法。说白的话则大多是直接使用当地的方言词汇来加以表述,使得表演通俗易懂。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推行恢复了剧本制,由此作为民间木偶戏音的民族戏剧音乐开始要人们根据不同的民族剧目的风格和不同类型及地域特点去分别进行改编创作为配景曲,因此民间又陆续发展起了包括如京剧、芗剧、民间音乐、儿童音乐、歌舞曲律调等在内的具有各式各样音乐风格特色的戏剧乐调。
漳州的布袋木偶戏里人物的台词及其配音一般具有着以下的多种形式。其一都是对于人物角色的配音,唱说都具有。有用方言的部分,也有用普通话的部分。其二伴奏的配音,有部分的音乐采用一些民间戏曲形式出现,也有一些歌曲使用了少数民族歌曲伴奏。伴奏以民族乐器来演奏旋律为主。其三是可以用一些哑剧来直接配上背景音乐。这样的一种戏剧形式,让漳州木偶戏比其他传统戏剧形式更具形式内容的多样性与艺术戏剧的灵活性,其表现题材广度更大大高于了中国其他地方剧种。
演出的录音或配乐工作通常也是要分为以下这两种:一种主要是在现场演出常用的乐队的配音与制作,乐队现场进行配音大多为剧团所在地进行演出时使用;此外还有一种是指由乐队提前录制好演奏和配音。如若活动现场需要表演团队员外出排练或是自行前往表演场地,到别处表演的话,则一般多是在事先使用的现场录音设备进行或事先提前录制了进行现场的配乐,表演时由录音设备播放音乐来表演。
漳州的布袋木偶戏,一直以来都一直是以“短、平、快”的艺术特点,以“灵活、机动,节奏性强”的表演形式,立足于世界艺术圣坛。
(三)精美绝伦的木偶雕刻
漳州的木偶头饰雕刻艺术在古代的木偶戏道具及其生产制作过程工序设计中也是被广泛应用的,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门特殊制作加工的雕刻技艺,属于中华民族古代的一种民间手工高级精细工艺美术。它如今已经分别与中国的漳州木偶及中国布袋木偶戏道具于2006年同时被列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批申报为国家级以及第二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漳州木偶头雕刻已经开始慢慢扩散,主要地区集中分布在中国漳州市、厦门市、泉州市等沿海一带城市及周边地区。这些漳州木偶头雕刻作品的人物主要整体造型特征包括有人头、四肢、服装、冠盔等。作为我国早期戏曲的人物头像造型,这些木偶雕刻十分注重刻画人物性格特征方面的艺术生动形象。夸张逼真的人物面部造型;丰富细腻、复杂变化的复杂脸部表情;类型化的加工方式是构成我国传统漳州木偶头雕刻的普遍造型技术特点。这类艺术雕刻技法历来多为师徒的传授或相承,且技艺大都是沿袭家族传统或采用祖传技艺的雕刻造型方式为主,一直都延续并流传了数千年至今近几十年历史而几乎没有中断。
漳州的木偶造型设计构思比较严谨,精雕细刻,彩绘比较精致,着色比较稳重淡雅却并不艳丽,保留了唐宋中原有的传统写实艺术绘画风格,人物性格特征塑造较鲜明,夸张造型比例很合理,并各具有了各自地方特色。
二、漳州木偶戏在传承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漳州木偶戏演出市场的狭窄,发展动力不足
近年来,木偶戏团演出的机会越来越少,且演出地点多为乡村,使得受众群缩小,多为老年人,少有年轻人观看。加之艺人们分散各地,难以聚集登台举办大型演出,无法进行规范的表演。单一的表演模式很难吸引观众的注意,因此渐渐淡出人们视线。
且木偶戏学习周期长,需要大量地学习并熟练掌握操控木偶的技巧,很难在短时间内取得收获。为此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极少有年轻人选择学习木偶戏,导致传承人不足。少有的传承人也有不少因为技艺不熟尚且无法登台表演。木偶戏团又多为老一辈艺术家,较为缺乏对新时代想法的了解,从而导致创新能力不足,无法提高人们对木偶戏的了解和兴趣,发展力和竞争力不足。在互联网发展的冲击下,人们会更愿意选择一些碎片化、快捷的娱乐方式,而不是慢节奏的木偶戏,这也导致了木偶戏关注程度的降低,传承难度变大。
(二)内容和表演形式单一,缺乏创新
具有着中国上千年悠久戏曲传统及历史发展沉淀下来的传统民间木偶戏已然形成自己的一套固有的特色鲜明的戏曲剧本框架和表演的艺术模式。主要剧本情节内容以描写叙述重要历史人物、历史故事情节为主。木偶戏内容主要都是展示优秀历史、传统思想文化、知识传播和中华民族先进道德文化价值体系,主要题材集中在演绎体现了传承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思想道德,通过木偶戏的形式宣扬英雄的精忠报国、锄强扶弱、发扬乐善好施、尊老爱幼和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等众多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展示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美德。但是如果长时间对相同情节的故事进行反复的演绎就会慢慢地使得一些普通观众逐渐变得审美过度疲劳,缺乏兴趣。不变的表演场景使得观众需要较多时间前往现场观看,且剧目的缺乏使观众的可选择性较少。因此,漳州木偶戏逐渐淡出人们视线,与时代脱轨。
(三)政府宣传与引导措施不足
漳州木偶戏虽然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重视,但是近年来演出市场的狭窄和当代青少年人对于木偶戏的认识较少,仍然使漳州木偶戏陷入发展困难、举步维艰的局面。市场缺乏对木偶戏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政府的宣传与引导的不足。漳州位于沿海,与台湾省距离接近。从台湾人文历史资料考证,闽台两个文化原属一体。台湾文化的原始母体文化为闽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台湾的布袋戏则是闽文化在台湾文化上的一个移植和延伸,通过两岸闽台戏剧文化交流,不仅有力促进、繁荣了我国两岸木偶艺术产业的快速发展,更加拉深、发展了台湾海峡两岸观众同为中华民族一家亲文化的认同感。这无疑对探索漳州布袋戏艺术的渊源发展及其衍变、历史的传承研究与两岸交流互动等几个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传承研究地位和历史文化价值。
三、漳州木偶戏的传承与创新
(一)挖掘线上传播的多重可能性
近年来,互联网迅速发展,木偶戏的传播方式显得较为传统、陈旧。以国内较大的互联网分享平台bilibili、抖音等为例,可以通过流量带动效益,产生巨大的网红效应。充分利用云端优势,力争站在时代的风口上,顺应当今短视频的热潮将漳州木偶戏制作成网络资源在各大平台进行传播。对漳州木偶戏进行推广传播,扩大木偶戏的受众面和影响面,让更多人能看见木偶戏,了解木偶戏,走进木偶戏。
综上,可以充分挖掘线上传播形式,运用bilibili等平台进行“木偶戏”表演或教学的直播和录播工作。通过拍摄系列vlog、找寻木偶戏传统艺人拍摄纪录片等形式,以云端新兴媒介助推木偶戏美育价值的传播。通过云端bilibili等平台,直播发布与木偶戏相关的知识视频,推动木偶戏的大众化,以录播的形式发布制作较为精良的视频来传播木偶戏的美育价值。
(二)拓展木偶戏发展方向
想要木偶戏被人看见,首先最重要的应该是增加木偶戏的演出数量,可以在节假日举办的大型晚会上邀请木偶戏团进行表演,定期举行木偶戏的专场会展,让观众在观看木偶戏的过程中激发对木偶戏的兴趣。活动中可以让青少年参与其中,让他们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使更多人有兴趣参与到木偶戏的学习中来,让木偶戏有新一代传承人。在会展举办期间开通云端会展,通过直播等方式,使更多距离遥远的人足不出户就可以观看展览,突破时间、空间的束缚,让木偶戏的魅力传得更远。还可以进行一些木偶的周边制作,如小木偶玩具、木偶钥匙扣、木偶故事书等。开设线上线下周边售卖店,让木偶能够更好地走出漳州、走出福建,甚至走出中国。
木偶戏吸引人的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便是木偶戏的剧情。传统的木偶戏剧情单一、内容有限,且所要宣传的价值观已有些与现代社会不符了。因此若想推广木偶戏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便是更新木偶戏的剧本,可以结合近些年国家发生的一些改革与变化,将这些事与原有剧本相结合,形成古今相融,宣传国家所宣传的价值观。也可以融合其他地区的戏剧唱腔和表演形式,可以让木偶写字、作画、变脸等,使表演内容更多样,每次表演都给观众新的惊喜。
(三)政府加大对漳州木偶戏的宣传与保护
在木偶戏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是个不可或缺的角色。政府是保护、发展、创新木偶戏最强大有力的组织。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文件,设立木偶戏文化保护与发展组织,积极促进现代旅游企业、文化产品与木偶戏传统文化相互结合。因为近年来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政府可以借此加强宣传,举行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增加木偶戏在人们面前的曝光,也应该增加地方对于表演艺人的保护政策,对他们进行补助,使得他们能够更好的表演、创新。设立专门的培养机构,请老一辈的木偶戏艺术家进行教学,培养新的传承人。让木偶戏走进校园,通过对新一代青少年的文化熏陶,使更多人愿意了解和学习木偶戏。漳州位于临海,紧靠厦门、泉州等较发达城市,与台湾文化相交相融,政府可以因此形成文化产业链,打造独有的漳州木偶戏文化展览馆,创造特色文化产品,竖立非遗文化品牌。
四、结语
漳州木偶戏有着悠久的历史,蕴藏着闽南地区人民的思想、道德和审美意识,但在现如今的市场里,却受到了不小的冲击,面临着失传的局面,这实在让人痛心疾首。作为一个多元化的大国,应该采取一些抢救措施,不应该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失传。木偶戏应该推陈出新,在保留原有的特色下与新时代相结合,使其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本文以漳州木偶戏为例,对于木偶戏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分析与建议。让木偶戏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让传统文化得以传承,让更多人了解漳州木偶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