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陆河县城古树后备资源特征与分布格局

2022-05-18陈笙郭浩轩关开朗邓演文谢腾芳谭广文

热带农业科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冠幅古树名株数

陈笙 郭浩轩 关开朗 邓演文 谢腾芳 谭广文

(1.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广东广州 510225;2.广州普邦园林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广州 510600)

古树是指树龄在百年以上的树木,是城市中见证历史变迁的绿色文物,它们在文化、历史、生态、景观等方面的多重价值已得到充分证明[1],能为研究空间分布特征[2]、城市生态网络的空间关系[3]、物种多样性[1]、密度格局[4]、海拔梯度[5]等提供重要信息,还能研究其与社会环境及区域文化习俗[6]的联系,同时是研究树龄评估[7]的重要载体。古树后备资源是指城市绿地中树龄 50(含)~99年的乔灌木(包括木本花卉)[8],极具成为古树的潜力。随着园林城市建设的推进,古树名木保护和管理的制度逐步完善,对古树后备资源的保护日益重视,研究古树名木对其保护工作意义重大。

广东省汕尾市陆河县原隶属于广东省陆丰县,虽然建陆河县仅33年,但已有2 200余年的历史,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近年来,由于城市的快速建设发展及人们对古树名木保护意识薄弱,古树名木的生长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尤其是位于建设中心区域的古树名木未能得到有效保护及重视而遭到破坏,是城市文化的一大损失和遗憾。2018年,据全省古树名木普查结果[9],陆河县域范围共有古树名木333棵,陆河县城的古树仅有3棵。目前陆河县古树名木均已有基础的树木信息统计及挂牌标识,但未对古树后备资源进行统计建档及保护。

以2018年普查资料为基础,对陆河县城古树名木后备资源现状进行了全面系统地普查,摸清目前县城古树名木后备资源的数量、种类、分布和状况等信息,对其数量特征、空间分布、生长状况等进行分析,建立古树名木后备资源图文档案和电子信息数据库,为陆河县古树名木及后备资源的保护管理及复壮提供基础资料,促进落实最严格的古树名木保护措施和管理[10],同时也为陆河县城市规划设计及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创建省级园林县城。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陆河县地处广东省汕尾市北部粤东山区,县域总面积 1 005 km2(东经 115°24′~115°49′,北纬23°28′~23°68′)。 其 中 , 县 城 范 围 ( 东 经115°37′51″~115°41′20″,北纬 23°16′40″~ 23°20′2″)面积达16.41 km2,包括河田镇的5个社区及高砂村、宝山村、河东村等10个行政村[11]。陆河县属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均最低气温约21.5℃,年均降雨量2 324 mm,气候温和、雨量充沛[12]。土壤类型以赤红壤为主,呈酸性,肥力较低。地带性植被类型为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优势树种主要以大戟科(Euphorbiaceae)、壳斗科(Fagaceae)和无患子科(Sapindaceae)为主。

1.2 方法

1.2.1 数据收集按照《古树名木普查技术规范》(LY/T 2738—2016)[13]及《古树名木鉴定规范》(LY/T 2737—2016)[14],采用文献追踪法及访谈估测法对陆河县城的古树后备资源进行逐一普查。根据《中国植物志》[15]的形态描述和植物检索表,鉴定树种的科、属、种,并逐一采集树高、胸围、平均冠幅等信息。同时通过查阅陆河志、历史文献资料、实地考察走访当地老人等推测树木年龄。采用GPS定位仪对古树名木后备资源进行每木定位。根据叶片枝条、树干长势和受病虫害程度将古树后备资源划分为正常株、衰弱株、濒死株、死亡株4个等级。

1.2.2 数据分析文中植物的中文名、拉丁名及科属均以《中国植物志》[15]为准。依据吴征镒等[16]的种子植物科分布区类型系统对古树后备资源的分布区类型进行划分,并分析其数量特征关系。参照 Su等[17]的方法将陆河县城按经度 0.005°和纬度0.005°(面积为0.55 km×0.55 km)为1个单元划分经纬网格图(图1),标记古树后备资源的坐标并统计网格内的古树后备资源数量,以网格颜色深浅区分分布株数及种数,并分析空间分布特征。面积小于 0.5个单位的网格合并至相邻网格,形成12条经度带和12条纬度带,共分为51个网格。采用Excel 2016和SPSS 25.0软件数据处理分析及作图。

图1 陆河县城古树后备资源调查网格划分示意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陆河县城古树后备资源种类

2.1.1 种类组成陆河县城共有古树后备资源116株,隶属 15科 18属 20种,主要以大戟科(Euphorbiaceae)、壳斗科(Fagaceae)、无患子科(Sapindaceae)3个优势科为主,株数均在14株以上(表1),总株数达80棵,占陆河县城古树后备资源总株数的68.97%。其中大戟科株数多达52株,占总株数的44.83%。数量达6株以上的优势种有秋枫(Bischofia javanica)52株,占44.83%;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12株,占10.34%;龙眼(Dimocarpus longan)12株,占10.34%;木荷(Schima superba)6株,占5.17%;阳桃(Averrhoa carambola)6株,占 5.17%;5种优势种(表2),总株数达 88棵,占总株数的75.86%。可见,上述3科和5种的古树后备资源数量占优势,是组成陆河县城古树后备资源的主力军。

表1 陆河县城古树后备资源的优势科统计

表2 陆河县城古树后备资源的优势种统计

2.1.2 分布区类型分析根据陆河县城建成区古树后备资源科和属的分布区类型(表3),大致分为世界分布型、热带分布型及温带分布型。从科的分布型来看,热带分布型占比最大(80%),其中泛热带分布型科数最多(66.67%),包括山茶科(Theaceae)、樟科(Lauraceae)、桃金娘科(Myrtaceae)等 10科;世界分布型占比较少(13.33%),只有酢浆草科(Oxalidaceae)、桑科(Moraceae);其余分布型分别只有1科。从属的分布型[18]来看,热带分布型占比最大(94.44%),其中热带亚洲(印度-马来西亚)分布型属数最多(38.89%),包括秋枫属(Bischofia)、龙眼属(Dimocarpus)、木荷属(Schima)、阳桃属(Averrhoa)等 7属;旧世界热带分布型属数较多(27.78%),包括蒲桃属(Syzygium)、橄榄属(Canarium)、楝属(Melia)、八角枫属(Alangium)等5属;泛热带分布型属数较少,其余分布型分别只有1属。

表3 陆河县城古树后备资源科和属的分布区类型

2.1.3 结构特征陆河县城古树后备资源的树龄结构呈金字塔型,即随树龄增大而株数减少,树龄主要集中在50~59 a,共有54株,占总株数的46.55%,平均树龄为59.48 a,树龄最大的是龙眼和秋枫,均为90 a(图2-a);树高结构呈负偏态分布且为平顶峰,主要集中在8、12和16 m,平均树高13.49 m,最大树高达20 m(图2-b);胸围和冠幅结构为正偏态分布且为尖顶峰,胸围主要集中在 130~190 cm,平均胸围 181.33 cm,最大胸围的是榕树,达440 m(图2-c);冠幅主要集中在 6~8 m,平均冠幅为 7.16 m,最大冠幅达15 m。(图2-d)。

图2 陆河县城古树后备资源结构特征

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陆河县城古树后备资源的树高与胸围基本不相关,树高与冠幅显著正相关(p<0.05),胸围与冠幅为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其相关系数分别为 0.077、0.195、0.493。由于陆河县的古树后备资源多以风水林或防风林的群落存在,其生长空间及株距都较单株生长的更小,尤其是优势种秋枫构成的古树后备资源群株距仅5~7 m,树龄横跨50~90 a,但树高基本一致,树冠生长存在竞争,导致冠幅有轻微偏冠且受到空间限制,因此树高与胸围无显著相关性。树高越高、冠幅越大,胸围越大、冠幅越大皆符合正常生物学特征。

2.2 陆河县城古树后备资源的空间分布情况

陆河县城古树后备资源的空间分布状况见图2。结果显示:陆河县城古树后备资源分布密度为7.07株/km2,分布较集中。从陆河县城的古树后备资源株数分布情况来看,宝金村分布最多,达64株,占总株数的55.17%;圳口村次之,有17株,占总株数的 14.66%;宝山村有 12株,占总数的10.34%。其余村落均在3~5株。从种数分布情况来看,圳口村(9种)及宝金村(8种)的古树后备资源种数最多,其他村落分布均为1~3种。

由图3可知,陆河县城古树后备资源主要集中在陆河县城的西北部,随村落的位置集中分布。古树后备资源密度最大的西北部区域位于陆河县河田镇宝金村的东北角,此处古树后备资源以5~7 m的间距天然分布,形成了由西北往东南方向延伸的秋枫古树后备资源群,地理位置正是村中的风水林,其中有一株110年的秋枫三级古树。宝金村民沿古树后备资源的间隙开辟了乡间小道,且四周的建筑离古树后备资源群有一定距离,普查中发现村民们对古树及后备资源的保护意识及重视程度较高,使得其生境得以保持,适合古树及后备资源的自然生长。古树后备资源分布较密的西北部区域位于陆河县河田镇圳口村圳美村,此处毗邻螺河,临河沿岸植被多样性丰富,古树后备资源种类最多,也有其他区域无分布的种类如南洋楹(Falcataria moluccana)、潺槁木姜子(Litsea glutinosa)、海红豆(Adenanthera microsperma)、榕树(Ficus microcarpa)等,是宝贵的古树后备资源库。县城东北部最集中的后备资源分布区域为宝山村桐树下村的北侧,此处为宗族祠堂后山的风水林,由 50~80 a树龄的红锥古树后备资源群为主构成。

综上可知,陆河县城的古树后备资源集中在河田镇中心的周边村落中,村落的分布是影响古树后备资源的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村落的防风林及风水林含括了村落文化及村民的情感寄托,具备一定的保护及爱护意识,且生境自然良好,使古树及古树后备资源得以被保护至今。在县城中心极少有分布,原因是土地利用与开发建设致使古树及古树后备资源群被破碎化。由图3可看出,在边界上的古树后备资源聚集分布,中心区域的经纬网格区间处于空白状态,正是河田镇最早发展集中建设的区域。由此可见,城市化建设是导致古树及古树后备资源消亡的主要原因。

图3 陆河县城古树后备资源的株数(A)和种数(B)网格分布图

2.3 陆河县城古树后备资源的生长状况分析

对陆河县城古树后备资源的生长状况的统计结果表明:生长状况为正常株的古树后备资源有94株,占总株数的81.03%,主要判断依据为①正常叶片量占叶片总量大于95%;②枝条生长正常,新梢数量多,无枯枝枯梢;③树干基本完好,无坏死。衰弱株有 16株,占总株数的 13.79%,主要判断依据:①正常叶片量占叶片总量 50%~95%;②新梢生长偏弱,枝条有少量枯死;③树干局部有轻伤或少量坏死;濒危株有6株,占总株数的 5.17%,主要判断依据为①正常叶片占叶片总量小于50%;②枝杈枯死较多;③树干多为坏死、干朽或成凹洞。本次调查中无死亡株。生长状况为衰弱株的古树后备资源多为主干大幅倾斜,主分支有残缺、部分古树受红火蚁、白蚁等虫害侵蚀,受害树种主要为秋枫、龙眼、木荷及山蒲桃等;濒危状态的古树后备资源存在主干被砍、树干被白蚁侵蚀至空心、附生植物过盛等情况,且生长环境较差,亟需进行复壮及精细化管理。

在调查中发现村民会选址在大树附近修建楼房,在修建过程中会有机械碰伤、人为划伤等行为,影响古树后备资源的生命力。部分树下有垃圾堆放或设置垃圾站,使邻近的古树后备资源生长状况衰弱,可见,其周边生长环境一定程度上会对古树后备资源有消极影响。 同时,离树干距离较近的神龛或焚烧炉的香火有波及到树干、枝叶,具有引发火灾的隐患。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陆河县城共分布有古树后备资源116株,隶属于15科18属20种,为该地区首次普查古树后备资源及建档。陆河县城的古树后备资源主要以秋枫、红锥、龙眼、木荷、阳桃等乡土树种为主,其中红锥为特色乡土树种,在陆河南万有红锥林省级自然保护区。其分布区类型集中泛热带分布型,是植物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及气候环境、病虫害侵蚀的适应下表现良好的结果。这些树种能成片成林至今与当地的民俗文化密不可分。陆河县城四周山体环绕,常受大风侵扰,因此村民们习惯在村子上风处种植秋枫、红锥等形成防风林;在房前屋后种植具有经济效益的龙眼、阳桃、荔枝等;在村中榕树、假苹婆、木荷下立神庙或神龛,拜祭蛇岳公王爷祈福。给予心灵寄托于大树,赋予了大树特殊的意义,以敬畏的心态对待它,对古树及古树后备资源起到保护作用。这种现象与在深圳[19]、东莞[20]、澳门[1]、广州[21]等地的调查结果皆相符。因此,保护古树及古树后备资源的同时也是在保护当地文化和风俗。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发展,风水林和防风林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为了修路建房而挖去大量土壤使得树根裸露有倾倒危险;主干倾斜影响修路路线则砍断主枝;施工过程中对大树轻则砍枝伤根,重则连根数棵砍伐等的现象对古树及古树后备资源的生命力产生极消极的影响,对其生长及分布极具破坏性。务必通过建立保护管理制度并由村委会组织监督日常对村庄中的古树、古树后备资源以及有潜力成为古树后备资源的防风林及风水林进行区域性保护,并加强整治其周边的生态环境。还需进一步扩大对古树及古树后备资源的普查范围,做到每木挂牌,落实责任,并对衰弱的古树及古树后备资源进行复壮修剪等。

猜你喜欢

冠幅古树名株数
不同施肥种类对屏边县秃杉种子园林木生长的影响
豫南地区青钱柳生长节律研究
子午岭细裂槭天然分布及其重要性研究
生态疏伐采伐强度控制要素探析
宁海县完成2020年度古树名木保护工作
长兴县上线首批古树名木认养活动
保护古树名木
泰安市古树名木保护与复壮研究
不同土壤类型对黄花矶松野生苗生长的影响
不同草种交播对春季冷暖季型草坪草消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