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于国际人才培养的“高新课程”建设探索
——以“现代汉语”线上课程为例

2022-05-18孙雁雁

关键词:现代汉语教学资源汉语

孙雁雁

(北京邮电大学 人文学院,北京 100876)

一、研究背景

1950年,我国于清华大学成立“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正式开始接收东欧国家的交换留学生,开启了新中国国际中文人才培养之路。随着来华国际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对高校国际人才培养的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加强“五通”形成大合作格局等,均为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推动国际人才教育发展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拓展对外贸易,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进贸易强国建设。要达此目标,“民心相通”是基础,而“民心相通”则需语言铺路。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高校国际中文教育更是肩负着培养“知华、友华、爱华”国际人才的历史重任。

2018年,教育部印发了《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教外〔2018〕50号),其中,“人才培养目标”包括“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以及“跨文化和全球胜任力”。“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具体指“来华留学生应当熟悉中国历史、地理、社会、经济等中国国情和文化基本知识,了解中国政治制度和外交政策,理解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公共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法治观念和道德意识”;“跨文化和全球胜任力”具体内涵为 “来华留学生应当具备包容、认知和适应文化多样性的意识、知识、态度和技能,能够在不同民族、社会和国家之间的相互尊重、理解和团结中发挥作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前司长吴岩在《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中指出,“新文科”就是文科教育的创新发展,“培养知中国、爱中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文科人才”是任务之一。可见,无论培养中国学生还是培养国际学生,教育的目标都是培养学生在“知中国”的基础上“爱中国”,具有全球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

认识和理解中国,语言是载体,文化是内核之一。关于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学者们一直在积极探讨中。赵金铭[1]指出:“任何一种语言教学法都是立足于特定语言、固定对象、限定的环境和相关的教学要求,结构、功能和语境三者缺一不可。”刘珣[2]认为:“三十多年的实践经验证明,为我国大多数对外汉语教师和学者们所认同的‘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和‘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法,是适合汉语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同时也符合第二语言教学发展的总趋势。” 赵金铭[3]再次强调:“第二语言学习和运用本身就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在这种活动中,文化因素不仅大量存在,而且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学习和交际,有针对性、分阶段地进行文化导入,对教学是有意义的。”但另一方面,对于结构、功能、文化具体所指究竟为何,学界还有分歧;对于三者如何结合,还有不同看法;对功能和文化的研究还相当薄弱;对于三者结合体现在教学的哪些方面,如何体现,还缺乏研究[4]。北京邮电大学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国际中文教育,始终在探索语言教学与文化融入之间的关系,并将其延伸至第二课堂。

2019年,北京邮电大学为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高新课程”建设为突破口,把教学改革成果落实到课程建设上,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高新课程”不仅要求将“交叉融合”的新文科建设理念落实到课程内容中,还要求对课程进行升级改造,使教学内容有效反映时代性,教学资源呈现多模态性,教学形式体现互动性,教学评价强调过程性,以此加快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国际人才培养是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环节。培养“知华、友华、爱华”的国际人才,是中华文化在海外传播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更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有效载体。国际中文教育的专业课程“现代汉语”不同于面对中国学生开设的“现代汉语”,其根本目的在于将课程知识转换为国际学生的语言技能,将其培养成为使用汉语的国际人才。鉴于此,教师以“互动语言学”这一前沿理论为指导,面对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滞留在不同国家的国际学生,重点探索多个线上平台如何同时使用,如何建设多模态教学资源并艺术地融入授课过程,如何结合教学重点设计多种互动形式的教学方法,如何帮助学生消化所学内容并创造机会提高其应用能力,如何实施过程性评价,如何制定课程持续建设的规划方案等,确保在达到多模态互动的过程中,国际学生愉快学习汉语言理论、愉快接受中华传统文化及核心价值观、愉快地用中文多种形式讲述中国故事这一目标。

二、 国际人才培养的课程分析

(一)课程定位

立足于国际人才培养的“高新课程”围绕国家战略、学校办学定位以及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国际中文教育、多语种翻译等领域的实际需求,将现代信息技术、中华文化有效融入课程。国际人才培养的课程要在帮助国际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理论的同时,与其他课程一起,共同实现培养“知华、友华、爱华”国际人才的教育理念。以“现代汉语”课程的课程定位做具体说明。

(1) 掌握最基础的汉语本体知识理论,验收基础课程教学效果。在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汉字、词汇和语法四个章节的基础理论讲授环节,需要以学生们在前期的语言基础课程中学过的相应基础知识点作为背景知识,教师讲授时以旧带新,讲新验旧。

(2) 提高国际学生汉语发音的准确性和表达的得体度。学生在了解语音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准确地运用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结合表达内容,使发音更准确,语气语调处理得更为得体。

(3) 提高国际学生交际过程的汉语表达能力。在了解汉字、词汇、语法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理解、分析、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根据交际对象、交际环境、交际目的调整表达内容,生成更为准确、得体的语篇,高质量地实现交际任务。

(4) 培养国际学生用汉语进行教学的能力。结合“现代汉语”课程基础理论,指导学生将学过的语音、汉字、词汇、语法等零散知识加以系统归纳,培养学生将汉语与其母语进行对比并用汉语进行教学的能力,引导其成为本土汉语教师,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好地传递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5) 帮助国际学生了解中国国情,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在“现代汉语”课程涉及的方言区、汉字形体及演变、现代汉语词汇组成等内容中融入民俗文化、经济、政治、医疗、科技等常用知识,提高国际学生汉语词汇量及表达思想内涵能力,培养更多的“中国通”,在文化、经济、政治、科技等领域架起中国通向世界的友好桥梁。

(二)“现代汉语”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现代汉语”课程,国际学生大致了解并掌握现代汉语语音、汉字、词汇和语法的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并提高国际学生理解、分析、运用现代汉语进行表达、交际的能力,为其将来进一步深造或从事汉语教学、翻译、经贸等工作,打下扎实的汉语基础。“现代汉语”课程教学目标具体如下。

1.知识目标

了解并掌握现代汉语共同语及方言、现代汉语语音、汉字、词汇和语法的基础知识理论。“语音”部分主要了解元音、辅音,声母、韵母、声调、音节,发音部位、发音方法以及变调等;“汉字”部分主要了解造字法、现行汉字形体、汉字结构特点、汉字形音义三者关系;“词汇”部分主要了解词汇构成,词义性质和构成,义项、义素,单义词、多义词、同音词;“语法”部分主要了解语法单位、词类及其划分依据、句法成分,实词、虚词、短语的结构类型和功能类型,句型、句类,复句、标点符号;“语篇”部分主要了解汉语语篇结构、语篇衔接手段。

2.能力目标

掌握中文文献检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汉语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用学过的语音知识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微视频创作,用学过的汉字知识进行书法鉴赏、创作,用学过的词汇、语法系统基础知识,实现较高层次的汉语口语和书面语的理解及表达;具备用现代汉语知识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获得终身学习汉语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国际学生的全球意识;彼此尊重对方文化,了解并喜爱中国文化;自发地向同胞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在“知华”基础上,最终成为“友华、爱华”国际人才。

(三)“现代汉语”课程落实国际学生立德树人举措

2004 年以来,中央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件,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的通知,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面向国际学生的课程,课程思政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有哪些举措等成为国际中文教育关注的新内容。结合“现代汉语”课程以及国际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出发,落实国际学生立德树人的具体举措如下。

1. 融中华文化于语言教学过程,传递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

用国际学生熟悉的相关知识作为背景,形成典型例句,有温度地阐释现代汉语知识点[5];帮助国际学生正确理解现代汉语中蕴含的中华文化元素,引导其与母语进行对比,加深其对现代汉语本体知识及相应文化知识的认同感。如借助“众”“森”“比”和“赢”等汉字构造,传递“人心齐泰山移”以及“福祸相依”的中华民族传统理念;借助人民币上的文字以及《爱我中华》歌曲等,强调“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借助“一诺千金”“一言九鼎” “琴瑟和鸣”“和睦相处”“安定团结”“政通人和”“以礼相待”“彬彬有礼”等成语,以及谚语“众人拾柴火焰高”、歇后语“油浇的蜡烛——一条心”等,彰显“诚信、和谐、友善、团结”等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

2.细节尽显人文关怀,引导国际学生了解并理解当下中国

根据课堂互动及定期问卷调查,及时了解国际学生对教师讲授内容的掌握程度,并实时进行相应调整,结合日常生活尽全力做到人文关怀;通过选择与国际学生汉语水平相当的视频、图片,将当下全球共同面对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相关内容引入课堂,引发国际学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正确认识,使国际学生在学习汉语知识的同时,更好地了解、认识、理解当下中国,为培养“知华、友华、爱华”的国际汉语人才打下基础。

3. 用汉语讲好彼此故事传递彼此声音,架起国际友好交流桥梁

尽全力帮助国际学生学好汉语这一载体,引导国际学生理性分析不同文化在交流中出现的异同,以包容的心态对待不同文化,互相理解、互相支持;指导国际学生用汉语生动形象地讲好中国故事,同时将母语中的故事用汉语准确得体地介绍到中国,从而达到“民心相通,命运与共”的教育目的。

三、国际人才培养的多模态课程资源建设

教师、教材、教法这“三教”问题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重点。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为贯彻落实疫情防控政策,大部分国际学生滞留自己国家无法参加线下课堂,只能选择线上继续学习汉语。这种情况下,像以往一样人手一本纸质教材成了奢望,网络化教学资源建设便成为线上教学亟需解决的问题。寻找适合国际学生特点、适合教学目标的教学资源,对改革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模式、改变课程评价考核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现代汉语”课程自线下改为线上以来,着重在以下三方面进行了资源建设。

(一)平台资源建设

稳定的平台是保证线上教学顺利进行的关键。对国际学生而言,网络稳定程度、平台注册权限、平台是否免费等因素均需考虑。经多方调研试用,腾讯会议、钉钉、微信这几个平台,基本能满足不同国家国际学生的使用需求。另外,北京邮电大学的“爱课堂”平台、“国际汉语培训中心”订阅号平台也分别为教学资料储存、作业资源展示等提供了保障。表1为“现代汉语”课程涉及的平台资源及其在教学中的主要用途。

(二)多模态教学资源建设

基于稳定的平台,电子课件PPT、图片、动画、视频等形式的教学资源是保证线上教学顺利开展的关键。为了帮助国际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语言理论知识,呈现形式尤为重要。

在“现代汉语概述”部分,我国56个民族地理分布、节日风俗等,借助“少数民族分布”图、“泼水节”等节日视频、《爱我中华》歌曲视频等直观呈现,传递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传统价值理念;在“现代汉语语音”部分,“音色”“音强”等语音的物理属性对国际学生而言太过抽象,很难用语言说明,教师便先借助只使用右手弹奏古琴的基本手法“挑”“勾”“踢”,帮助国际学生理解“音强”“音长”;用左右手并用的“绰”“注”“上”“下”,帮助国际学生体会并分辨不同的“音色”,形象了解影响“音高”“音强”“音长”的因素,在此过程中,艺术地融入了中国传统的“古琴”文化。

再如“语音的生理属性”涉及发音器官,某些部位的指认线下较易操作,线上教学却受到限制,因此教师选择了能直观呈现“呼吸器官”“喉头”“声带”“咽腔”“口腔”“鼻腔”图片,并设计从整体到局部的呈现顺序。

又如,国际学生对中国汉字形体的背景知识几乎为零,而这部分又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讲授国际学生才能理解、掌握、感兴趣,才能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汉字文化及历史?在实施过程中选取的辅助资料以及辅助资料的呈现时机尤为重要。因此,课程团队除了借助图片,还提前录制“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书写过程微视频,向国际学生形象地展示不同字体的行笔特点,艺术地将中华传统书法的魅力融入课程。

在“现代汉语词汇”部分,“红娘”“月老”等文化词语、“五毒”“五金”等缩略语、“胰子”等方言词,借助图片也取得了直观高效的教学效果。“现代汉语”课程涉及的多模态教学资源见表2。

表2 “现代汉语”多模态教学资源

(三)作业资源建设

作业是知识验收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学过程性评价的重要依据。线上课堂相对于传统课堂而言,国际学生的注意力、课堂互动效果均会受到多种因素一定程度的影响,因而作业环节更应精心设计。鉴于此,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现代汉语”课程作业涉及了文字、音频、视频3种形式,见表3。

表3 “现代汉语”多模态作业资源

“语音”部分学习结束后,给国际学生提供适合其汉语水平的绕口令、歌词、诗词,学生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朗读”;“汉字”部分学习结束后,请国际学生用“硬笔”(有条件的国际学生可以用“软笔”)选择喜欢的字体书写自己喜欢的内容;“词汇”“语法”部分学习结束后,请国际学生制作“词汇使用小视频”“语法使用小视频”;课程学完后,请国际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综合使用学过的语音、汉字、词汇、语法知识,结合朗读比赛,录制音频、视频,指导推荐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北京市组织的各种比赛。其中两件朗读作品成功入围由教育部、国家语委举办的第三届中华经典“诵读中国”大赛,进入复赛。课程结束后,教师对国际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尽管网络不够稳定,传输不够顺畅,但国际学生们对音频、视频两种形式的作业接受度还是超过了预期(见图1)。

图1 对课程作业形式的问卷调查结果

四、国际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重点

在明确了课程定位、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立足于国际人才培养的“现代汉语”高新课程的教学重点如表4所示。

表4 “现代汉语”课程教学重点

五、国际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围绕“高新课程”培养要求,“现代汉语”课程以互动语言学理论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借助多个平台、多模态教学资源,采取“多模态互动”教学模式[6]。

考虑到国际学生对线上听课的已有经验、所在母语国的网络情况,2021年春季学期,笔者选择教师可以在展示PPT的同时,随时与国际学生进行语音互动且可以打开视频看到彼此表情的“腾讯会议”作为授课平台;鉴于国际学生拿不到纸质教材,只能以“文档扫描”形式将教材内容拍照,以“课”为单位打包,上传到北京邮电大学“爱课堂”平台存储,便于国际学生提前下载预习;国际学生在2020年春季学期已经熟悉了钉钉平台(相对于腾讯会议而言,只能语音互动,不能开启视频),更换为腾讯会议平台进行线上教学后,继续保留国际学生已经熟练使用的钉钉课程群,及时上传课堂录屏,使网络速度不佳、听课过程中出现卡顿错过部分教学内容的学生可以在课后回放;考虑到微信已成为国际学生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微信课程群便作为布置作业、进行问卷调查、教师与国际学生保持随时沟通的首选。这样,四个平台同时使用,为实现线上课堂教学最佳互动提供保证。

依据“多模态互动”教学模式,围绕内容展示、知识讲授、课堂操练、知识应用四个环节,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在内容展示环节,主要使用多模态刺激法。同时使用文字、图片、音频、小视频、实物等教学资源,多模态刺激国际学生,激发其课堂参与积极性以及课堂表达欲。

(2)在知识讲授环节,借助多媒体技术,主要使用演示法。通过图片、动画、小视频等直观手段代替教师语言讲解,如直观了解发音器官、发音部位、音色等语音的生理属性、物理属性,形象了解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草书、行书等不同字体的特点,明晰汉字的笔画、书写笔顺,分解汉字的结构、了解汉字的构成要素及字义来源。

(3)在课堂操练环节,根据讲授内容的特点,教师主要采用模仿法和对比法,即模仿发音、成句、成篇,进行知识点之间、知识点与自己母语知识的对比。另外,抢答、归纳、复述也是调动国际学生积极性、吸引国际学生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

(4)在知识应用环节,主要采用参赛法。结合第二课堂创造朗读比赛、演讲比赛、书法比赛等机会,为国际学生提供语言知识运用的真实环境,在运用中不断调整自己的发音,发现并改正自己的词汇、语法使用错误。

六、国际人才培养的线上课程持续建设规划

(一)加强课程团合作建设

教师是教学核心,教师团队合作在线上教学中的重要性愈发突出,因此,加强课程教师团队合作建设,建立团队成员定期互相听课、一起研讨的机制,有利于提高课程团队整体教研水平。另外,团队成员通过积极参加各级教学比赛,录制比赛视频,提高课件制作、内容呈现水平,提高面对镜头的表达能力、面都表情管理能力,从而提高每位团队成员的综合教学能力。在此基础上,团队成员明确分工,继续打磨课程细节,为后续申报线上一流课程做好基础积淀。

(二)优化线上教学资源

继续丰富电子课件、音视频教学资源、练习题库等。优化电子课件的动态呈现效果,使线上隔屏的国际学生能够从课件内容中准确捕捉到教师讲授的重点;继续录制一手音视频教学资源,特别是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级别的知识点呈现,在保证线上课堂教学需要的同时,支援海外孔子学院及孔子课堂教学。逐渐形成线上教学优质资源系列,为下一步建设多媒体教学资源库、配套案例库、出版电子教材、服务更广泛的国际中文教育做好充分准备。

(三)完善过程性考核评价体系

目前国际学生线上教学过程性考核评价体系由出勤、课堂互动、平时作业、期末考试4部分构成,见表5。

表5 面向“高新课程”国际人才培养的线上课程过程性考核评价体系

在此基础上,细化国际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班主任、办公室管理人员反馈的意见,细化评价标准,做到评价方式多元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标准量规化,使新的考核评价体系能更有效地体现过程性评价,激发国际学生线上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吸引更多的国际学生参加线上的汉语课程学习。

(四)推广建设成果

将课程建设形成的课程资源、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过程性考核评价体系介绍给业内,为相关课程建设提供参考。以课程建设形成的相关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将课程建设形成的相关教学成果参加教学比赛,与同行切磋。

七、结 语

立足于国际人才培养的“现代汉语”线上课程建设,主要从课程定位、教学目标、课程落实国际学生立德树人举措、教学资源建设、教学重点分析、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选择、课程持续建设规划等方面开展研究。在明确培养“知华、友华、爱华”国际人才课程定位的基础上,确定课程教学目标;明确尊重文化差异、了解中华文化、用汉语讲好中国故事、做好跨文化交际桥梁的国际学生的立德树人举措,建设电子课件、图片、音频、微视频等多模态课程教学资源;以互动语言学理论为指导,以国际学生为中心,借助多个平台采取“多模态互动”教学模式;结合课程每一章节的教学重点,设计“内容展示”“知识讲授”“课堂操练”“知识应用”四个教学环节的不同教学方法。最后从加强课程团队建设、优化教学资源、完善过程性考核评价体系、推广建设成果四方面制定了课程持续建设的规划方案,以期为特点相似的其他国际学生专业课的线上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现代汉语教学资源汉语
学汉语
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开发
一起来吹牛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大力士”纸片人
山西省2019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汉语新韵》简介
新型教学资源在综合课程中的应用
新型教学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