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小麦病虫草害防治农药减施增效技术研究进展
2022-05-18史雪岩李红宝王海光王凤涛曹世勤
史雪岩 李红宝 王海光 王凤涛 曹世勤
(1.中国农业大学 植物保护学院,北京 100193;2.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93;3.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兰州 730070;4.农业农村部作物有害生物天水野外观测试验站,甘肃 甘谷 741200;5.农业农村部国家植物保护甘谷观测实验站,甘肃 甘谷 741200)
小麦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其高产丰收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在小麦生产中,病虫草害的发生对小麦产量造成了严重损失[1]。为保障小麦高产丰收,进行病虫草害的有效防控是十分关键的。目前,化学防治作为小麦病虫草害的重要防治手段,仍被广泛应用。但是,化学防治带来了农药残留污染、有害生物抗药性和再猖獗等问题[2]。尤其是国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要求发展绿色、高效、营养、健康的小麦产业,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绿色植保防控理念,采用科学的农药减施增效技术措施进行有害生物的防治,对于保证农作物的高产丰收、保障农产品安全及生态环境安全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对小麦生产中农药过量施用等问题,专门设置了“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开展相关研究。在小麦生产中,已使用了抗病品种、农药增效助剂、药剂拌种,以及发挥天敌对麦蚜的控害作用等化学农药减施技术及绿色防控技术,取得了一定的减药增效效果。本研究对这些减药技术措施在小麦病虫草害防治及小麦高产丰收中发挥的减药增效作用进行了综述。这对于进一步在小麦病虫草害防治中推广应用绿色减药技术,进行小麦有害生物绿色防控和小麦安全生产,实现降低农药污染、保护环境和生态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1 小麦抗病虫品种在小麦病虫害防治中的减药作用
1.1 小麦抗病品种及其减药作用
中国小麦生产中的主要病害包括小麦条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纹枯病和全蚀病等,尽管通过化学药剂等措施可以有效防治病害,但应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病害最经济、有效、安全的途径[3]。在小麦生产中,结合小麦种植地的气候条件和往年流行病害情况,选择适宜的抗病品种,可以降低病害发生程度,控制病害流行速率,进而减少相应的农药防治措施,降低农药使用量。
小麦的抗病性主要包括2类:垂直抗性,一般由主效基因控制[4];水平抗性,一般由多个基因控制[5]。我国通过引种、系统选种、杂交育种和辐射诱变等途径,先后选育出一大批针对小麦条锈病、白粉病、叶锈病的、赤霉病的小麦抗病品种,并广泛种植应用,显著降低了病害的发生。在黄淮麦区,19世纪50年代抗条锈品种(或品系,下同)碧蚂1号、碧蚂4号,70年代泰山4号、矮丰3号,80年代牛朱特、洛夫林10号、高加索、洛夫林13号等1B/1R代换系材料,90年代以后骨干亲本周8425B、周麦22及其衍生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对于病害的控制起到重要作用。在西北麦区小麦骨干亲本小偃6号及其衍生品系,西南麦区繁6、川麦42及其衍生品系也在一段时间内控制了条锈病和白粉病的流行[6]。部分病害抗源材料较少或者品种的抗性水平较低,利用遗传多样性防治病害也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控病增产措施,这也在小麦条锈病、小麦白粉病的防治中得到了验证[7-9]。病原菌的变异会导致新毒性和新生理小种出现、流行,使得许多品种会“丧失”抗病性,因此在小麦品种审定时应进行抗病性鉴定,及时淘汰感病品种,实现病害经济有效、绿色环保的防控,达到减药目的。
1.2 小麦抗虫品种及其减药作用
有研究进行了小麦品种的抗虫性鉴定。吴麒洋[10]2014年在河南省对50份小麦品种进行了抗蚜性鉴定,结果表明,郑麦9023、郑农17、烟农24、济麦17对荻草谷网蚜(Sitobionmiscanthi)抗性较好,宁春4号、扬麦21号、宛黑064、邯麦13号、中麦13等14个小麦品种对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padi)抗性较好。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进行的室内小麦抗荻草谷网蚜和禾谷缢管蚜的鉴定结果表明,中4无芒、JP1、KOK1679等小麦品种高抗荻草谷网蚜,Chul1497、JP2、L1等品种中抗荻草谷网蚜;Chul1497、L1品种高抗禾谷缢管蚜,JP1、JP2、KOK1679、郑州831、小白冬麦等品种中抗禾谷缢管蚜[11]。有研究进行了抗谷物叶甲虫(Oulemaspp.)的小麦遗传结构分析,发现Ppd-D1是主要的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us,QTL),可以解释小麦对谷物叶甲虫抗性的35%基因型变异,这对于进一步阐明小麦对害虫抗性的遗传机制具有重要意义[12]。目前尚未见应用小麦抗虫品种导致化学农药减少量的研究报道。
因此,在小麦生产中,合理使用抗病虫品种,可以控制或减轻小麦病虫害的发生程度,从而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对于实现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控、保障小麦高产具有重要意义。
2 种衣剂拌种或种子包衣措施的减药作用
利用种衣剂对种子进行拌种或包衣等播前处理, 可有效杀灭种子表面所携带的致病菌,防治作物种传和土传病害、苗期害虫,从而避免苗期喷洒农药、土壤灌药处理等带来的防效差、环境污染重等问题,达到降低作物全生长期用药量、保护作物健康生长的作用[13]。
种衣剂处理对小麦的增产作用和对病虫害防治的减药作用已有研究报道。李红等[14]在江苏省仪征市开展田间试验,研究了用吡虫啉与戊唑醇复配剂以及噻虫嗪、苯醚甲环唑、咯菌腈三元复配剂分别处理小麦种子的效果。结果表明,两种复配剂对小麦纹枯病、锈病、白粉病、赤霉病、蚜虫等多种病虫害均具有一定的控制效果,尤其对纹枯病和蚜虫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此外,药剂拌种还显示了一定的促壮效果和增产作用。同时,减药效果评估表明,使用种衣剂后,可在麦田防治蚜虫或纹枯病时减少用药1次,从而可使农药减量 450~750 g/hm2。利用三元复配剂27%苯醚·咯·噻虫悬浮种衣剂进行小麦种子处理,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也较为理想,在小麦生长中后期可减少1~2次药剂喷雾防治,有效减少了农药使用量[15]。此外,有研究报道,在小麦秋播期用生长调节剂0.01%芸苔素内酯可溶液剂和9.5%苯醚·咯·氟虫·噻虫悬浮种衣剂混合拌种,在生长期喷施芸苔素内酯和减量20%的农药,可使小麦增产17.58%,达到了减药增产的目的[16]。
有研究报道使用种衣剂处理对小麦蚜虫具有较长的防效期。赵其苍[17]在安徽省阜南县开展的种衣剂对小麦蚜虫的控害作用与农药减量作用研究表明,在小麦孕穗期至乳熟期,在常规防治措施下,年平均防治小麦蚜虫2.8次,而采用药剂拌种或药肥混剂处理,年平均减少用药1.8次,其中,利用吡虫啉悬浮种衣剂拌种(包衣)处理或利用吡虫啉颗粒剂(药肥混剂)进行土壤处理1次,在小麦整个生育期均对蚜虫有良好的防治效果。此外,有专利公开了一种由负载杀虫剂联苯菊酯的芯及聚合物外壳组成的微胶囊种衣剂,其可以精准、高效转运有效成分,从而有效保护小麦种子免受蛴螬等土壤害虫的危害[18]。
综上可知,使用种衣剂处理小麦种子,具有精准防治病虫害、药物利用率高、持效期长的特点,从而减少小麦生产中的化学防治次数和农药使用量。因此,在小麦生产中,使用种衣剂是一种重要的减药措施。
3 天敌利用在麦蚜防治中的减药作用
麦蚜是小麦生产中最主要的一类害虫,常年造成小麦减产10%以上,大发生年份可导致小麦减产超过30%[11]。麦蚜的天敌种类繁多,主要有瓢虫、食蚜蝇、草蛉、蚜茧蜂等。保护利用天敌,充分发挥田间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对麦蚜进行生物防治,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的重要措施。
3.1 天敌对麦蚜的控害作用
天敌对麦蚜的控害作用已有相关报道。王志葵等[19]调查研究发现,在山东省即墨市,由于少用农药、使用对天敌安全的农药等措施,当地天敌存储量不断增加,天敌防控麦蚜作用逐年明显,在1995―2004年的10年间,麦蚜的防治次数由每年2~3次减为0次,由大量用药减为不用药。2009年,北京市昌平区小麦蚜虫的天敌七星瓢虫(Coccinellaseptempunctata)大量、适时发生,有效控制了当地蚜虫为害,小麦百株蚜量30年来首次降低到几十头,甚至几头,直至收获,均未给小麦产量造成损失,出现了不用化学药剂防治麦蚜的情况[20]。因此,充分发挥自然天敌的控制作用、辅以在麦蚜发生高峰期施用对天敌安全的农药进行防治的综合治理策略,可有效压低虫口基数,减轻蚜虫对小麦的危害。
3.2 天敌-麦蚜益害比与化学防治的关系及减药作用
有研究表明,在小麦扬花期至灌浆期,当七星瓢虫幼虫与麦蚜数量之比为1∶150时,可有效控制蚜虫数量,不施用农药防治亦不会引起小麦减产[20]。李延华[21]开展的麦田蚜茧蜂优势种控制麦蚜效应的研究结果表明,当蚜茧蜂与麦蚜数量之比为1∶15~20时,可对麦蚜具有自然控制作用,不需再进行化学防治。由此可见,当天敌与麦蚜的数量在一定的益害比范围内时,可以不进行化学防治,从而实现不用农药的目的。
对于小麦不同生长期的天敌-麦蚜益害比与化学防治的关系,不同研究报道的研究结果有所不同。有研究表明,在小麦扬花期至灌浆初期,当麦蚜捕食性天敌瓢虫、食蚜蝇等与麦蚜数量之比为1∶70~80,或僵蚜率为30%以上时,天敌可有效控制麦蚜危害,不需用农药防治[22]。在小麦生长期,主要需要进行穗期麦蚜防治,当蚜量超过500头/百株 (茎),天敌-麦蚜益害比在1∶150以下时,应控制使用化学农药;当蚜茧蜂的寄生率达到30%~40%时,可有效控制麦蚜危害,则不必使用农药[23]。
甘肃甘谷县是麦蚜常发区和重发区,李继平等[24]于1991—1994年连续3年通过田间系统调查和大田普查,研究明确了麦蚜的种群结构和消长动态及天敌与麦蚜的跟随关系。发现在小麦生长前期, 由于田间蚜量低,4 月上、中旬蜘蛛与瓢虫,5 月下旬草岭、食蚜蝇等天敌能够发挥自然控制作用,因此麦蚜防治应集中在穗期进行。通过建立麦蚜混合种群数量与产量损失率的回归模型,而确定了小麦穗期混合麦蚜种群的防治指标为百株蚜量1 000头左右。
综上可知,天敌对麦蚜具有控害作用,可根据小麦生长不同时期的蚜虫和天敌的发生情况、天敌-麦蚜益害比,充分考虑自然天敌的控害作用,制定合理的麦蚜防治策略。通过加强保护利用天敌,减少化学杀虫剂的应用,并做到科学用药,减少对天敌的伤害,有利于减少农药使用量和使用次数,降低农药污染,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
4 使用增效助剂在小麦病虫害防治中的减药作用
农药助剂虽然本身没有生物活性,但由于其特殊的分子结构和理化性质,可以增强药液在植物体表或害虫体表的湿润、黏附、渗透和扩散能力[25],从而提高农药的有效利用率,降低农药用量。有研究表明,施药过程中添加适量助剂,可减少30%~40%农药使用量,明显降低了农药在作物和土壤中的残留[26]。
有机硅是农业生产中常用的助剂。为探究有机硅表面活性剂作为农药助剂对叶面吸收农药过程中的气孔渗透和表皮穿透的影响,Stevens等[27]研究了一些有机硅表面活性剂对蚕豆、燕麦和小麦等3种叶片对脱氧葡萄糖和草甘膦的吸收动力学的影响,发现有机硅表面活性剂Silwet L-77可以显著增加农药溶液通过气孔渗透进入叶片内部的能力,但是没有增加药液通过表皮穿透进入叶片的能力,而且,不同的有机硅表面活性剂对气孔渗透吸收的影响不同,并且对药液渗透到小麦和燕麦中的速率的影响也不同。
目前,除常用的有机硅助剂外,多种功能不同的农药助剂如激健、奇功、倍创以及从大豆中提取的有效成分为3% 卵磷脂·维生素E悬乳剂的新型助剂安融乐等均被用于小麦病虫草害的减药增效防治。激健主要成分为食品级多元醇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食用玉米胚芽油及油茶籽油等,不含有溶剂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对作物、人畜、环境安全[28,42]。我国研发的农药增效助剂“倍创”所含物质和使用的溶剂中大多可用作食品类的添加剂,不含有苯、甲苯、二甲苯、甲醇、氯等有毒有害物质,毒性很小或几乎无毒。安融乐作为一种生物表面活性剂,除具有降低表面张力、稳定乳化液等作用外,还具有无毒、可生物降解等优点[29]。
4.1 增效助剂在小麦病害防治中的减药作用
合理使用农药增效助剂与适当减量的杀菌剂混用,在小麦赤霉病、条锈病、白粉病等病害防治中具有一定的减药增效作用。
4.1.1增效助剂在小麦赤霉病防治中的减药作用
李建群等[30]在浙江省平湖市开展的田间药效试验表明,减量33%的30%戊唑·福美双可湿性粉剂与助剂激健混用,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较好,与不加助剂的常规处理的防治效果没有显著差异。朱德慧等[31]在安徽宿州开展了激健在小麦赤霉病防治中的减药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小麦始花期防治小麦赤霉病时,减量30%的30%唑醚·戊唑醇悬浮剂与激健混用的防治效果较好,与农药不减量处理的防治效果相当。此外,针对激健和植物生长表面保护膜剂——新高脂膜在小麦赤霉病防治中的农药减量作用研究表明,应用激健可实现将40%多菌灵悬浮剂减量20%~30%,并可显著增加生物药剂0.3%四霉素水剂的防治效果,而应用新高脂膜可使40%多菌灵悬浮剂和25%氰烯菌酯悬浮剂减量达到20%~30%[32]。因此,在小麦赤霉病防治中合理使用增效助剂具有减药作用。
4.1.2增效助剂在小麦条锈病防治中的减药作用
增效助剂在小麦条锈病防治中亦具有减药增效作用。崔德敏等[33]在四川省蓬安县开展的研究表明,激健分别与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三唑酮乳油、25%丙环唑乳油混用防治小麦条锈病,均具有明显增效作用,可显著减少农药用量30%~50%。罗东洋等[34]在四川省仪陇县新政镇开展的田间试验同样表明,减量30%的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或25%丙环唑乳油分别与激健混用的防治效果,与不加助剂的常规处理没有显著差异,在发病轻的情况下,激健与杀菌剂混用可使杀菌剂使用量减少50%。
4.1.3增效助剂在小麦白粉病防治中的减药作用
增效助剂在小麦白粉病防治中的减药作用亦有报道。孙晓计等[35]在河北省玉田县开展的试验结果表明,在小麦生长后期,将杀菌剂己唑醇以及叶面肥磷酸二氢钾用量减少16%后,与农药助剂奇功、激健分别混用,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与常规农药用量的防治效果相当,并且不同处理的产量之间无显著差别。
此外,胡中泽等[26]研究了助剂结合植保无人机在农药减量防治小麦病害中的作用,当用植保无人机施药时,减量25%的48%氰烯·戊唑醇悬浮剂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助剂哈速腾混用,可达到使用普通喷雾器作为施药机械时常规农药用量的防治效果。
综上可知,在小麦病害防治中,将适当的增效助剂与适当减量的杀菌剂混用,可以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并且可以减少16%~50%的农药用量,从而实现农药减量的目的。因此,将具有减药增效作用的适当农药助剂与杀菌剂混用,是小麦病害防治的重要减药手段之一。
4.2 增效助剂在小麦虫害防治中的减药作用
李茹等[36]研究报道,助剂青皮桔油与减量20%~30%的氟啶虫酰胺混用,在用药后7~14 d对小麦穗部蚜虫的防治效果与未减量氟啶虫酰胺的防治效果相当,并且还表现出一定的保产效果。喷雾助剂“迈丝”和“迈飞”分别与减量20%的药剂混用,并采用无人机和地面喷雾对小麦蚜虫进行防治,在施药后 3、7 d的防治效果均显著高于常规用量药剂处理组的防治效果[37]。因此,杀虫剂与适当的增效助剂混用,对小麦害虫防治可起到减药增效的作用。
4.3 增效助剂在小麦杂草防治中的减药作用
目前,已有文献报道了有机硅助剂、倍创、激健、安融乐等农药助剂在麦田杂草防治中的减药增效作用。
4.3.1有机硅助剂在小麦杂草防治中的减药作用
陈立涛等[38]在河北省馆陶县开展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小麦田对以播娘蒿(Descurainiasophia)为主的阔叶杂草进行防治时,在除草剂中加入有机硅助剂可使药剂使用量减少10%~40%,施药后30 d的株防效达到88%以上,鲜重防效达到95%以上,对杂草的防除效果优异。另外有研究表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Induce’及有机硅表面活性剂L-771均可增加除草剂草甘膦和2,4-D对巴西马齿苋(Richardiabrasiliensis)的毒力和防治效果[39]。
4.3.2倍创在小麦杂草防治中的减药作用
研究发现,倍创可与多种农药混用,在减少农药使用量和降低农药残留量两个方面均表现出一定的优势,其中提高药剂的穿透或渗透能力是倍创对农药增效的重要机制[40]。倍创与一些除草剂混用可表现出减药增效作用。2014年姚建林等[41]在江苏盐城射阳县进行的农药减量与倍创混用防除小麦田硬草(Sclerochloadura)试验结果表明,倍创分别与减量40%的50%乙草胺、15%炔草酯和 50%绿麦·异丙隆3种农药混配,施药后80 d对小麦田中的硬草的株防效分别提高了22.7%、5.8%和3.1%,并且对小麦安全。
4.3.3激健在小麦杂草防治中的减药作用
农药助剂激健主要由食品级多元醇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与多种食用油组成[28,42]。郑兆阳等[43]在安徽省多地的水稻、小麦、玉米等作物上开展的农药减量试验研究表明,激健与除草剂混合使用,可以减少40%的除草剂用量,同时可促进作物增产,并对作物和天敌安全。2016年邓庭和等[44]在新疆西北部塔额垦区进行的研究表明,减量40%的5%唑啉·炔草酯乳油和减量40%的20%双氟·氟氯吡啶酯水分散粒剂两种除草剂组合,与激健混用的防治效果,与未减量处理的两种除草剂组合的防效没有显著差异,并且减药处理较常量农药处理的经济效益增收了12.51元/667 m2。可见,激健与除草剂混用,可实现减少农药使用量、有效防除小麦杂草的目的。
4.3.4安融乐在小麦杂草防治中的减药作用
程文超等[45]在江苏省句容市郭庄镇开展研究工作,从除草效果、经济、安全性和小麦产量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发现,除草剂50%异丙隆可湿性粉剂或5%唑啉草酯乳油分别与安融乐混用,既能达到理想的除草效果,又能提高作物产量,降低了除草剂使用量,减少了除草剂残留带来的土壤和水体污染,可延缓杂草抗药性的产生,对环境具有更好的保护作用。
综上可知,在小麦病虫草害防治过程中,农药与适当的增效助剂合理混用具有一定的减药增效作用,是在小麦病虫草害防治中实现减药的一个重要措施和手段。
5 施用混配剂在小麦病虫草害防治中的减药作用
采用具有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复配防治小麦病虫草害,不仅可以提高防治效果,还有利于克服或延缓小麦病虫草害抗药性的产生或发展。在小麦病虫草害防治中,合理混配使用具有增效作用的农药组合,有利于实现化学农药的减量。
5.1 对小麦病害防治具有增效作用的杀菌剂混配剂
具有增效作用的杀菌剂混配剂已有很多。咪鲜胺与福美双按有效成分1∶1和1∶1.5的比例混配,对小麦赤霉病菌菌丝生长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46]。咪鲜胺与氰烯菌酯的有效成分按1∶3配比复配,其抑菌活性均显著超过相应单剂的抑菌活性[47]。咪鲜胺与氟环唑有效成分按2∶1、3∶1、4∶1和5:1配比进行混配,对抑制小麦赤霉病菌菌丝生长的增效系数均大于1.5,其中,4∶1配比混剂的增效系数为2.11,增效作用最佳[48]。氰烯菌酯、多菌灵的有效成分以1∶1、1∶2和1∶3配比组成的混配剂,对抑制小麦赤霉病菌菌丝生长也有增效作用[49]。戊唑醇分别与苯咪甲环唑、嘧菌酯、精甲霜灵组成的混配剂可用于控制或预防禾谷镰刀菌等引起的病害,具有减药增效的作用[50]。
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中,必须限制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但是单纯应用生物防治措施的防治效果相对较低,因此,化学农药与生物农药混配引起了关注。张震等[51]研究表明,利用25%氰烯菌酯悬浮剂与0.3%四霉素水剂桶混剂防治2次,不仅对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好,还减少了30%的氰烯菌酯悬浮剂用量;40%多菌灵悬浮剂与0.3%四霉素水剂组合、25%氰烯菌酯悬浮剂与1%申嗪霉素悬浮剂组合、40%多菌灵悬浮剂与1%申嗪霉素悬浮剂组合使用2次防效均在71.6%~80.7%,可减少化学药剂使用量20%以上。
因此,将具有增效作用的化学杀菌剂与生物杀菌剂混配剂用于小麦病害的防治,不仅可达到有效防治小麦病害的目的,还可减少化学杀菌剂的使用量。化学农药与生物农药的合理混配是小麦病害防治的有效减药措施。
5.2 对小麦虫害防治具有增效作用的混配剂
对小麦虫害防治的增效混配剂研究主要集中在针对麦蚜防治方面。研究发现,天然苦皮藤素与天然黄荆素混配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当二者以3∶1比例混配时,对禾谷缢管蚜、荻草谷网蚜、麦二叉蚜(Schizaphisgraminum)防治的增效作用最强[52]。苏栩等[53]研究了多杀菌素与苦参碱复配对麦二叉蚜的联合毒力,结果表明,当多杀菌素与苦参碱的有效成分比为 27:25 时,共毒系数最大,表现出明显的增效作用,具有延缓麦蚜抗药性、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的作用。万寿菊精油和百里香精油分别与多杀菌素组成的农药混配剂,在二斑叶螨(Tetranychusurticae)和麦蚜的防治中表现出增效减药作用[54]。
5.3 对小麦杂草防治具有增效作用的混配剂
混配剂在小麦杂草防治中的减药增效作用亦有报道。将15%顶尖可湿性粉剂(炔草酯与解草喹(cloquintocet-mexyl)的1:4混合物)或6.9%精恶唑禾草灵水乳剂分别与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混配,可有效抑制小麦田中杂草的密度和高度,并显著改善田间透光率和水肥状况,优于单剂防治效果[55]。邢光耀[56]将6.9%精恶唑禾草灵水乳剂分别与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10%苯磺隆可湿性粉剂、75%苯磺隆水分散粒剂以及40%唑酮草酯水分散粒剂等4种除草剂混配,并测定了它们对麦田杂草的防除效果及安全性,结果表明,75%苯磺隆水分散粒剂与6.9%精恶唑禾草灵水乳剂复配对野燕麦(Avenafatua)、阔叶杂草和麦田杂草综合防除的45天鲜重防除效果最好,防除效果分别达到了77.89%、93.30%和78.63%。
因此,合理的农药混配具有减药增效作用,该措施可在小麦病虫草害防治的化学农药减量中发挥重要作用。
6 结论与展望
在小麦病虫草害的防治中,合理使用抗病虫品种、种衣剂、天敌、增效助剂、混配剂等各种减药措施,不仅可以有效防治病虫草害,还可以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农药污染等不利影响。除本研究涉及的这些减药措施外,还有很多绿色防控技术。如可在小麦生产中综合应用作物间作及推拉策略、麦田周边非作物生境等生态调控的措施,亦可有效减轻小麦病虫害的发生及减少农药防治。此外,在小麦生产中,开发及利用RNA干扰技术特异沉默有害生物的靶标基因进行有害生物治理的新技术,也具有进一步减药的应用前景。因此,在我国小麦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在用小麦集约化生产代替农户分散种植的同时,综合应用各种减药措施及绿色防控技术进行小麦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对于实现小麦的绿色可持续生产和高产丰收十分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