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阳尧陵遗址定名刍议
2022-05-18陈建辉程亚峰
陈建辉 程亚峰
摘 要:成阳尧陵遗址位于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胡集镇尧王寺行政村。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考古勘探发掘信息,成阳尧陵遗址是一处文化内涵丰富、保存较完整的堌堆型古聚落遗址、祭祀遗址,是典籍记载中国最早的尧陵所在地,是汉代至金代皇家祭祀帝尧的重要场所。成阳尧陵遗址命名是历史文化的传承,尽可能保存了历史文化内涵的完整性,符合申报文物保护单位有关定名标准。
关键词:尧陵;遗址;水经注;定名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5.045
0 引言
帝尧,是我国历史传说的“三皇五帝”中的一帝,号陶唐氏。尧是典范的仁义之君,他“协和万邦”,开创了中华文明社会的起点。尧死后葬于榖林。关于尧陵所在地的历史文献记载较多,主要有:平阳说,即山西临汾;濮州说,今山东鄄城县;东平说,在今泰安市东平县芦泉山,为明代洪武四年(1371)所建;成阳说,即今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胡集。
成阳尧陵遗址,又名“尧陵遗址”“成阳尧陵”,位于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胡集镇尧王寺行政村。根据文物档案记录,成阳尧陵遗址为1982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1990年1月被菏泽市人民政府(县级)以“尧王陵”之名按古墓葬类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3月,牡丹区政府根据文物勘探最新成果将其文物类别更改为古遗址,定名“尧陵遗址”重新公布。
为加强对成阳尧陵遗址的保护,2018年菏泽市牡丹区根据山东省文物局《关于开展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工作的通知》,将其申报第六批省保单位。然而在2021年的现场复核中,有观点认为菏泽市已经存在一处省保单位“尧陵”,且“成阳尧陵遗址”定名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成阳故城”有重合,不符合省市相关文件要求,需要变更定名。
1 历史文献对成阳尧陵的记载
帝尧陶唐氏是五帝之一,中华人文始祖,中国国家制度的开创者。关于帝尧葬地,先秦有五种说法:《山海经》有“尧葬岳山、狄山”;《墨子·节葬》记载“尧葬蛩山”;《竹书纪年》有“尧陟于陶”;《尚书大传》曰“尧葬成阳”;《吕氏春秋》则云“尧葬榖林”。东汉时期,学者高诱在对《吕氏春秋》注释时说:“此云榖林,成阳山下有榖林。”①《汉书·地理志》记载济阴郡成阳县“有尧冢、灵台,《禹贡》雷泽在西北”②,指明尧陵在济阴郡成阳县境内,且在《禹贡》雷泽的西南。西晋史学家皇甫谧《帝王世纪》言“尧葬于济阴之成阳西北,是为榖林”③,“尧葬榖林,榖林即成阳”。众多文献明确指出帝尧陵冢在济阴郡成阳县。
到了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瓠子河”条目记载:“《地理志》曰成阳有尧冢、灵台。今成阳城西二里有尧陵,陵南一里有尧母庆都陵,于城为西南,称曰灵台,乡曰崇仁,邑号修义,皆立庙。四周列水,潭而不流,水泽通泉,泉不耗竭,至丰鱼笋,不敢采捕。前并列数碑、栝柏数株、檀马成林。二陵南北,列驰道径通,皆以砖砌之,尚修整。尧陵东城西五十余步中山夫人祠,尧妃也。石壁阶墀仍旧。南西北三面,长栎连荫,扶疏里余。中山夫人祠南有仲山甫冢,冢西有石庙,羊虎倾低,破碎略尽,于城为西南,在灵台之东北……”④《水经注》第一次明确记述了帝尧陵在成阳城西二里,陵南一里为尧母庆都陵并对陵区内外做了详尽记载。此后的历史地理文献对成阳尧陵方位的记述皆源于此。
根据文献记载,其实最早提出帝尧葬地的是西汉史学家刘向。为宣传“汉家尧后”,刘向提出“黄帝葬桥山,尧葬济阴,丘垅皆小”。《汉书·地理志》进一步明确指出成阳属济阴郡,县内有尧冢、灵台和《禹贡》所记载的雷泽。而全国各地其他州郡皆不载,说明汉皇室承认的始祖帝尧就葬在成阳。
成阳,是帝尧之都。成阳的具体位置和沿革变迁在史书中一直有记载。《史记·货殖列传》:“昔尧作成阳。”《集解》引如淳曰:“作,起也,成阳,在定陶。”《汉书·地理志》中记载济阴郡辖九县,成阳县是其中之一,有尧冢灵台。《隋书·地理志》记载:“雷泽,旧曰城阳,后齐废。开皇十六年置,曰雷泽,又分置临濮县。大业初并入焉。有历山、雷泽。”⑤唐《括地志·濮州》雷泽县条下:“濮州雷泽县,汉成阳县,在州东南九十一里。《地理志》云成阳属济阴郡。古郕伯国,姬姓之国。《史记》周武王封季弟载于郕,其后迁于成之阳,故曰成阳。”唐《元和郡县图志·濮州》言:“雷泽县,西北至州九十里。本汉成阳县,古郕伯国,周武王封弟季载于郕,汉以为县,属济阴郡。隋开皇六年,于此置雷泽县,因县北雷夏泽为名也,属濮州。”⑥宋代初年,乐史编撰的《太平寰宇记》中记载:“雷泽县本汉成阳县也,古郕伯姬姓之国。史曰:周武王封弟季载于郕,今县北三十里成都故城是也。”唐、宋时期的濮州,即今鄄城北15里的旧城镇,从该镇往东南90里,正在牡丹区东北胡集镇境内。
明代万历《兖州府志》记载:“雷泽故城在州(曹州)东北六十里,本漢成阳县。”
《陵墓志》中又记载有“尧陵在州东北五十里旧雷泽城西,陵高四丈五尺,广二十余步”,洋洋400言详细记述了尧陵的情况。
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说:“成阳在(曹)州东北六十里。”⑦
顾炎武游历北方,在《肇域志》中记述众多尧舜古迹,对成阳、东平和平阳尧陵都有记述,尤其对成阳尧陵不惜笔墨反复记述,唯不记濮州尧陵,反映出濮州尧陵尚未得到社会认可的历史事实。
清康熙《古今图书集成》、康熙《曹州志》记载与上同。
清乾隆八年(1669)《大清一统志》:“唐尧陵在菏泽县东北五十里旧雷泽城西,与濮州接界。高四丈五尺,广二十丈……”
乾隆八年撰修的《山东通志》云:“帝尧陵在菏泽城东北五十里。”此后嘉庆、宣统《山东通志》皆依照这种说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委托历史地理学家、复旦大学谭其骧教授耗时20余年组织编纂的《中国历史地图册》,按《水经注》的记载,将尧冢、灵台标注在济阴郡成阳县西。《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则直接说:“榖林在菏泽市东北五十里尧王寺。《吕氏春秋》尧葬榖林即此。”
除了这些明确记述尧陵的文献,还有部分关于尧陵碑刻的收录,可以为我们明确成阳尧陵的具体位置。宋代洪适编著的《隶释》几乎收录了汉代所有碑刻,其中有关于成阳尧陵的四块碑—《修尧庙碑》《帝尧碑》《成阳灵台碑》《成阳令唐扶碑》。明《山东通志》、明清《濮州志》、清《曹州府志》、明清《定陶县志》等分别录载四碑全文,为研究成阳尧陵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比较翔实的材料。北宋金石学家赵明诚《金石录》也记载了有关灵台修建的过程。
明代天顺元年(1457),曹州太守范希正拨官银在成阳尧陵遗址上修建尧王大帝寺院,并立尧王寺碑。碑记记载:“此乃尧陵故地,今陵夷平,陵上建寺,以颂尧德。”这些信息是尧陵位于成阳的铁证。
2 考古发掘与专家共识
2005年在胡集镇尧王寺村原尧陵大殿旧址西侧挖出一块残碑,可以辨认是原碑的碑首部分,顶端呈弧形,雕刻着盘绕交错的龙纹,中间有一圆孔,下有隶书体文字,经过辨识可认的有“中山夫”三字。专家普遍认为这是汉代所立的尧妃中山夫人祠的残碑。
为配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2008年4月至8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成阳故城遗址及其周边进行了初步试探。鉴于城址东北角距离地面仅40厘米,考古人员在此开挖了20米宽的探沟。勘探试掘发现,该城墙体上宽14米,底部宽约24米,残存面积约60万平方米。经专家学者们分析,该城主体始建于战国,汉代大规模扩建,经过多次修补,至金代废弃,是汉代成阳故城所在地。根据此城,考古人员在城西北约1千米的尧王寺村进行了勘探。通过勘探,此处遗址文化堆积厚达12米,含龙山、岳石、商周汉唐各个时代的文化层,未有缺环。12米的文化堆积,与明万历《兖州府志》、清康熙《曹州志》、清乾隆《大清一统志》、顾炎武《肇域志》对成阳尧陵“陵高四丈五尺”的记载基本相合。在勘探中还发现了大量的古代遗迹,如灰坑、窖穴、灶房址和大型的夯土台基等,这在山东境内实属罕见。同时出土有大量的遗物:石器有钺、斧、镰、网坠等;骨器有镞、簪、针等;另有陶器、铜器、角器、卜骨等。
成阳故城遗址和成阳尧陵遗址的发现引起学术界的重视。2017年,中国先秦史学会、菏泽学院、菏泽市牡丹区政协举办先秦成阳故城与帝尧陵研讨会,国内历史、考古界学者达成菏泽共识:“成阳古城西二里尧王寺面积达7万平方米的龙山文化至汉文化遗址,系文献中的尧陵遗址。”⑧
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在致先秦成阳故城与帝尧陵研讨会的信中认为:“近年来山东考古工作者在菏泽胡集镇发现了成阳故城,在城西二里尧王寺村又有历代文献所示的尧陵遗址,经勘探又是与帝尧同时期的龙山文化遗址,增强了文献记载‘尧葬成阳’的可信性。据图片,该遗址又出土了‘中山夫人残碑’,证明《水经注》记载的可信性。”⑨
3 政策与现实支持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定名标准规定,为尽可能保存历史文化内涵的完整性,“凡属于复查的不可移动文物一般应沿用原定名”。國家文物局2018年6月27日发布的《不可移动文物认定导则(试行)》第十一条规定:不可移动文物应当按照“所在县域名称(或者约定俗成的名称)+文物本体名称”的方式,统一命名。明确县域是一处文物保护单位的限定区域。
菏泽市范围内虽有一处尧陵,但一方面两处文物保护单位不属于同一个县,在行政区划管理上相互不影响;另一方面两处单位类型也不同,成阳尧陵遗址是按照古遗址申报,重点不止在尧陵,还包括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商时期华夏文明在当地发展的历史信息。且尧陵在全国多处存在,既有临汾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筑尧陵,也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鄄城的古墓葬尧陵,都是当地历史的见证,相互并不影响。我们不能因为名字的争论就否定历史。
4 加强研究利用,促进文化传承
成阳尧陵是历代历史地理文献明确记载的尧陵,是典籍记载中国最早的“尧陵”所在地,是汉代至金代皇家祭祀帝尧的重要场所,“成阳尧陵遗址”的命名是历史文化的传承。成阳尧陵遗址处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商时期东夷文化与中原文化接触地带,是夏商时期东西势力碰撞、冲突、融合的关键地域,加强对其研究可进一步丰富鲁西南地区史前文化至商周时期发展的链条,对深入探讨以岳石文化为代表的东方势力在夏商文明形成期所扮演的角色、所起的作用,及研究夏商时期东西方势力的互动、融合过程具有重要的价值。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首先是要坚持文化自信。我们要坚定信心,把握机遇,通过开展专题考古,组织人员加强对成阳尧陵遗址的研究;深入推进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整合区域文物文化资源,开发打造“祖源文化”,在做好文物资源保护的同时不断提升利用效率,切实发挥好文物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注释
①吕不韦.吕氏春秋新校释[M].陈奇猷,校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531.
②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1952.
③皇甫谧.帝王世纪[M].济南:齐鲁书社,2000:14.
④郦道元.水经注疏[M].杨守敬,熊会贞,疏.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0:2038-2041.
⑤魏徵.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837.
⑥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3:296.
⑦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5:1572.
⑧潘建荣.成阳故城与帝尧陵研讨会论文专辑[C].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20:11-12.
⑨潘建荣.成阳故城与帝尧陵研讨会论文专辑[C].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