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风吹过的蒲公英
2022-05-18滕晓云
摘要:性情温和、不善言辞的“中等生”女孩,能做好“社会化学习”的组长吗?在学习如何做组长的路上,她作出了许多改变,找到了与同伴交流讨论的方法,也变得更加自信开朗。她就像一株静静的蒲公英,被“社会化学习”这阵风吹过,落地生根。
关键词:“社会化学习”;小组共学;“中等生”
“社会化学习”视角下儿童成长叙事之十。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促进儿童社会性素养发展的‘社会化学习’范式建构”(批准号:SJMJ/2021/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主持人:张齐华。一、 人物名片
姓名:小怡(化名)。
性别:女。
年龄:12岁。
性格特征:性情温和,待人亲切和善,不善言辞,比较羞涩。
学习表现:成绩中等偏上,做事专注、认真、有条理。
二、 背景素描:“中等生”适合做组长吗?
在“社会化学习”开展的半年时间里,学生的学习热情极为高涨。我观察到,最先成长起来的主要是两类学生:一类是成绩优異、能力出众的“学霸型”组长,20分钟不加干预的组内共学给予他们充分的发挥空间;另一类是学习能力较弱的“潜力者”,他们同时获得“三对一”的关注和耐心指导。渐渐地,也有一类学生引起了我的关注,就是像小怡这样的“中等生”。
美国有专家通过长期研究发现,在合作学习中存在典型的“‘中等生’陷阱”——“最好”的学生和“最差”的学生都得到了显著提升,而中等的学生得到的发展并不明显。C.M.查尔斯,G.W.森特.小学课堂管理[M].吕良环,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53。因为不错的成绩、较好的人缘,小怡担任了“社会化学习”四人小组的组长。第一次担此重任的她,能带领好组员吗?她能摆脱所谓的“‘中等生’陷阱”吗?
三、 成长日志:改变源于责任,责任促成改变
(一) 教师观察:从不知所措到从容自如
1. 缘起:意外当选组长
在“社会化学习”开展近一个月后,鉴于之前的分组存在不合理之处,我组织学生重新分组。这次分组,我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让他们自主推选组长,再由组长和组员双向选择,共同构建小组。最后,分组的结果既在情理之中,又有点在意料之外。这个“意外”,就是小怡被推选为组长。
小怡是一个很低调的女生,成绩不错,但总是沉默寡言,并没有表现出较强的领导能力。她怎么会被推选为组长?她真的能胜任组长一职吗?组员小琪的一番话打消了我的一些顾虑。作为这个小组第一位“慕名而来”的组员,小琪满是欢喜:“我是专门来找小怡的。我原来的小组里,每个人都在发言,我就没办法讲话了。我观察过,小怡很愿意耐心地听别人说话,她很亲切、会倾听。这样,我在组里就可以自由发言,没有什么压力了。”当我把小琪的这番话转达给小怡时,小怡羞涩地低下头,微微一笑。
事后反复品味小琪的话,我受到一些触动。每个学生在组内的一言一行,都会被同伴看在眼里。同伴相互之间的评价和交流,弥补了教师关注的局限性。学生在前期的“社会化学习”中,已经不仅在关注学习本身,同时也在关注一些社会性素养,比如捕捉与自己适配的学习成员和学习环境。平日里,教师常常会以大人的角度去理解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总是尽可能帮助学生“找错误、改错误”,却极少赞美他们。小琪对小怡的认可和赞扬,让“社会化学习”浸润在幸福的场域下,更多了一份美好。
2. 现实:组长不容易当
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小琪的这番真情流露,给了小怡莫大的情感支持。虽然她表面上波澜不惊,但我还是通过她积极找组员的行动,感受到她身为组长的兴奋感。
小组很快组建完毕,进入合作阶段。我能感觉到,小怡这个组长有点不自信——每次我路过他们组,她总是偷偷瞟我,有些紧张。其他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讨论得热火朝天,而小怡组看似围在一起,却有种“貌合神离”的感觉,常常没说几句话就集体沉默了。到了全班一起研讨时,他们也不发言,变成了“观众”。这也难怪,小怡从来没当过组长,她习惯了一个人的“单打独斗”,对于小组活动各环节如何调配还有待摸索。
一节课后,小怡组收回的学习单上,只有小怡一人有红笔标记,其余三人皆无标记。我打开录制的视频,“复盘”他们的共学片段。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分数乘整数”。课堂共学环节,各小组围绕问题展开讨论。问题如下:
小星做了10朵绸花,其中12是红花,25是绿花。
(1) 红花有多少朵?你能想到哪些方法?(可以借助画图帮助理解哦!)
(2) 绿花有多少朵?
小怡组的讨论这样展开:
小怡:我是这样想的,12=510,所以红花有5朵。还可以画图。
(小怡把提前画好的图展示给大家看——她画了一条线段,将其平均分成5份,并给总线段长度的一半涂上了粉色。为什么将线段平均分成5份,粉色部分是怎么表示的,都没有解释。)
小柯:我的第一种方法是直接列算式,10×12=5,红花有5朵。我的第二种方法也是画图,我是这样画图的。
(小柯画了一条线段,将其平均分成10份,并将红花和绿花占据的部分在线段图中分别标注出来。为什么将线段平均分成10份,也没有解释。同时,小组内也没有人追问为什么10和2可以约分,为什么线段可以被平均分成5份,也可以被平均分成10份。)
小羽:我的第一种方法和小柯一样。第二种方法,我是这样画图的。
(小羽画了方格图,把红花和绿花所代表的方格涂成了不同的颜色。)
小琪:我的第一种方法是画图。我用10个圆圈表示10朵花,10朵花的12,就是其中的一半,5朵。我的第二种方法是把分数变为小数。12=0.5,10×0.5=5。
第1小题到这里就交流完毕了。可以看到,小组内的学生各自介绍完解题方法后,没有追问,没有对比,没有探讨,没有总结,组长缺位。那么,经过小怡组长的“再出发”,组内的共学生态能否得到改善呢?
3. 改变:担起组长的责任
小怡的改变来得很快。听到各小组热烈讨论,而自己的小组安安静静的时候;看到各小组的同学积极举手,而自己的组员无话可说的时候——小怡被触动了。身为组长的责任使她无法继续沉默,她开始想办法改变现状。
慢慢地,我时常能看到:课下,她和组员小柯凑在一起交流;课上共学时,两人带头发言,引领小羽和小琪参与讨论,组内时不时还会传出一些争论的声音。随着讨论的不断深入,四人学习单上的痕迹也逐渐增多,由原来的干干净净到多了许多红笔的圈画和记录。这些改变都意味着小怡组内共学的进展。渐渐地,我发现,我的来回走动也不会给小怡造成无形的压力了。
在小怡有了明显的改变和进步后,我又“复盘”了他们小组最新的共学片段。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认识扇形统计图”。组内共学的讨论围绕以下问题展开:
我国陆地总面积大约是960万平方千米,图1是我国陆地各种地形分布情况(2012年12月)的扇形统计图。
(1) 从扇形统计图中,你了解到什么?在下面写一写。
(2) 如果把扇形统计图换成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行吗?扇形统计图比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有怎样的优势?
小怡:小琪,你先来讲讲你的发现。
小琪:我能看出来山地的面积最大,丘陵的面积最小。
小怡:能具体说说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吗?
(小怡不再停留于让组员输出观点,而是有针对性地追问组员。)
小琪:山地占陆地总面积的33.3%,丘陵占陆地总面积的9.9%。
小柯:小琪,我同意你的想法,并有一点补充。我还发现,这个统计图是关于我国陆地地形分布情况的,它完成于2012年12月。
(小柯先认真倾听了同伴的观点并表达了对同伴观点的赞同,再补充自己的观点。)
小羽:我也有补充。我知道每个扇形的百分数就代表了占总面积的百分之多少。
小怡:你的意思是,每个扇形里面标的百分数,分别代表各种地形占陆地总面积的百分数。
(小怡对组员语意不是很明确的话进行完善。这同时也是对重点内容的强调。)
小羽:是的,就是总面积是单位“1”,用一个圆来表示。
小怡:你们同意吗?
(组员们齐声喊:“同意!”)
小怡:我总结一下。根据这个扇形统计图的标题,我们能知道它是统计什么内容的,我们还能看到制图的日期,还有各部分占总面积的百分数。我们再来看看这一题还有什么要补充的。我还有一个发现——小琪刚才说的最大面积和最小面积,其实不看百分数,通过扇形面积的大小也能看出来。代表山地的扇形面积最大,所以山地的面积最大;代表丘陵的扇形面积最小,所以丘陵的面积最小。
(小怡及时总结,帮助同伴理清思路。)
……
这段讨论十分流畅,有了一定的互动性。通过两次组内共学片段的对比,我们能感受到小怡的转变。原先,她仿佛“工具人”,只负责向下推进“流程”,缺乏调节同伴交流的“黏合”能力,导致小组缺乏“共”学,都在“私”学。改变后的小怡温柔而有力,能够倾听同伴发言,并有针对性地提问,也能给予阶段性的总结,串联起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生态。在小怡带领下成长起来的小组,在同伴交互方面有了显著改善。
4. 聆听:师生对話,敞开心扉
小怡的成长,是“润物无声”的。在她渡过了那段努力改变自己、战胜自己的时光后,我与她有了一段对话——
我:“社会化学习”已经开展快一年了,在这样的课堂里,你感觉怎么样?
小怡:我觉得挺好的。这样的课堂给了我们足够的时间去讨论,我们有什么问题或者有什么想法都可以在组里说。小组讨论时,我能够学到很多不一样的思路。有不会的问题,我们都可以互相请教,互相帮助。
我:据我所知,你是第一次做四人小组的组长。当初知道自己被推选为组长时,惊讶吗?
小怡:听到自己被选为组长,我是有点惊讶的,因为我没有当过组长。我以前对数学有些不自信,而其他组长的数学成绩都很好,在课堂上也非常活跃。但是,我不太好意思拒绝。现在当了这么久的组长,我感觉很不错,也越来越喜欢数学了。平时解数学题时,我也会多想一些不同的方法,对比不同方法的优缺点,以便在组内交流。
我:我发现,你们组之前在共学时常常有些不知所措,但现在完全是一个成熟的小组了。这个过程中,有什么经历和故事可以跟我分享吗?
小怡:刚开始时,我连找组员都比较困难。虽然我被选为组长,但实际上,大家几乎都有自己心仪的小组了。不过,小琪和小柯的主动加盟给了我很大的鼓励,让我有了被信任的满足感。最初讨论问题时,我们组早早就讨论完了,我也不知道该干什么,只会发呆或者讲闲话,等待20分钟的讨论时间结束。但看到其他组每次都讨论得很热烈,我就想到向小柯“取经”——因为小柯之前有当组长的经历,我觉得可以让她继续发挥自己的优势。她告诉我,要在课前预习时准备充分,把握住讨论环节的节奏,这样既能有话题聊,又能让每个人都参与讨论。慢慢地,我发现小羽思维很活跃,就给他布置了任务——每次不论谁发言,他都得补充或总结;我又发现小琪虽然基础比较薄弱,但她是喜欢表达的人,所以遇到简单的题目,我会让小琪先说。我私下里也给小琪布置了一些任务,让她课下多学一点,课上就能更轻松地跟上大家的节奏。慢慢熟悉之后,我们的讨论就更顺利了。
我:在“社会化学习”的过程中,你觉得自己有什么改变吗?
小怡:好像也没什么特别的改变。不过是有点开心的,因为我也可以把组长做好。
这次对话让我有些诧异:小怡竟然说了那么多话。在我们曾经的交谈中,几乎都是我在讲,她在听。她只在不得不回答的时候说几句话,然后继续沉默不语。但如今的小怡,虽然自己说“好像没什么改变”,但她说话时的语气、神态,遇到问题时不慌不忙的处理态度,交流时能够协调的姿态,无不展现出她的改变。或许,小怡不是最完美的组长,但她擅长欣赏自己的同伴,尽可能地放大同伴身上的优势。正是这种信任与欣赏,让共学生态达到和谐稳定的状态。这个曾经让我担心的女孩逐渐显现出了自己的光芒。想来,“社会化学习”在慢慢激发出她的潜力,给予她足够的空间去发挥最大的价值。
(二) 同伴言说:走过尴尬期,步入新环境
在对话中,小怡提到了组建小组时的不易。学生在选组长时,考量的因素有成绩、能力和性格等。小怡在性格上很有优势,她会让人觉得没有压迫感,容易亲近。但在自己组建小组时,学生考量的因素会发生微妙的变化,也会根据组内已有人选作出选择。最后加入小怡组的小羽,是一脸无奈地走过去的。我与三位组员也展开了谈话:
我:小羽,你当时为什么不愿加入小怡这组呢?
小羽:我当时就想去小易那组,但是小易组满员了,我只能到小怡这组。我跟小怡组的三个女生都不熟悉,所以不愿进入这一组。
我:只有这个原因吗?
(小羽欲言又止,看似不好意思说。)
我:是不是觉得小怡平时不怎么爱说话,她的成绩和活跃程度也不如小易,你害怕在组内交流不顺畅?
小羽:(笑着点点头)当初确实有这些想法,不过现在完全没有了。现在,小怡组织得很好,她能够认真听我们每个人的发言,提出一些问题让我们继续讨论。而且我发现,她的点子也很多,有些题目她能想到好几种解答方法,我在她身上能学习到很多。
小柯:对的。刚开始我们组讨论时,很快就结束了,小怡她也不知道怎么办,因为她本身就是一个新手组长。于是大家各讲各的,常常分为两组,她给小琪讲不会的题,我和小羽两个人讨论,场面一度很尴尬。
我:然后呢?尴尬是怎么消解的?
小柯:她事后问我该怎么解决这种问题。我们俩关系比较好,平时也会一起做题和讨论,所以之后,我们俩会在课前预习时做足准备,甚至提前讨论一下,多想几种解题方法,多提一些问题,方便小组内讨论时大家有话可讲。后来,她也会给小羽和小琪提要求,并主动检查他们的学习单。就这样,组内的讨论越来越顺畅,大家都有话说。
我:小琪,你呢?
小琪:我在之前的小组里很难有发言的机会,可是到了这个组后,我发现自己还是那个发言较少的人,他们都在辅导我。一开始小怡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后来她会先让我发言,让我说出我的想法。我很感激她这样做,现在我也可以给大家讲一些题目了。小怡也会严格要求我们。如果我在讨论中分神做其他事,立马就会被她制止。课后,她还会给我布置练习题,我不会做的题,她会一遍一遍地讲给我听。
三位组员的评价客观中肯。从开始的迟疑、困惑,到现在的熟悉、适应,作出改变的,其实不只是小怡,而是组内的每位成员。
(三) 家庭回声:为你的成长喝彩
小怡在担任“社会化学习”小组组长的这段时间里,她最亲密的人——父母,能否感受到她的变化呢?我将问题抛给了小怡妈妈,她欣然以《给女儿的一封信》作为回应,讲述了她眼中小怡的转变:
这一学期,妈妈感觉你长大了许多。你对学习不再消极怠慢,而是积极主动,勇于攻克平时未掌握的知识难点,变被动为主动,认真思考、反复琢磨每一道题。有一次,你遇到一道不明白的易错题,反复跟爸爸讨论,做了六遍,直到吃透这一道题,彻底掌握这种题型。老师布置的作业,你都会在第一时间完成,不拖拉、不抵触,开心、认真地完成。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你终于把你觉得难掌握的知识点全部掌握了。数学对于你,不再难了。在以后的学习生涯里,希望你能继续勇往直前。
你的性格内秀,也喜欢团结同学,乐于助人。对于需要帮助的同学,你毫不吝啬,同学们都愿意与你交朋友。别人都说青春期的孩子特别叛逆,但从你身上,妈妈反而发现了知性、成熟。跟你讲道理,你很愿意接受。每天放学回家,你都乐呵呵地给我们讲在学校发生的趣事、同学们在一起聊的话题、在学校的学习情况以及自己在一些方面的不足,还会思考如何克服困难。这让我们倍感欣慰。
小怡妈妈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欣喜让人动容。小怡因担任“社会化学习”小组组长产生的改变,已逐渐投射在她的课余学习和生活中。
其实,这是我和小怡妈妈的第二次深入交流。第一次交流是在学期初,小怡妈妈主动联系我,表示她对小怡没有起色的成绩很焦急。当时,我有点诧异,因为在我看来,小怡是个让人放心的孩子,她安静稳重、作业完成度高、成绩稳定。在和小怡妈妈的交流中,我逐渐意识到,平日的我因为“太放心”,忽略了给小怡应有的关注。她并沒有我以为的那样沉静、温柔,她也会走神发呆、胡思乱想,会因为对数学不自信而压力缠身……
从小怡妈妈的信中可以看出,小怡的变化是全方位的,无论是学习的主动性还是人际交往,都在朝着独立、自信的方向发展。这着实令人欣慰。
四、 教师手记
小怡是一位普通的小组长,她不像“学霸”那样自带“光环”,无论发言还是成绩总能轻易博得关注;也不像那些“搁浅的小鱼们”,总被教师挂念和教导。她既没有那些“一鸣惊人”的学生的活跃出挑,也不像“闷油瓶”“捣蛋鬼”们需要时刻提醒和催促,她代表了班级里让教师放心但又容易被忽视的一类学生——大多数时候都是淡淡的、默默的,犹如草地上一株株静静站立的蒲公英,只是在等一阵风。
“社会化学习”就是这阵“风”,它吹向了像小怡这样的“蒲公英”,让他们随风而舞,迎来了越来越多展现自己的机会。“社会化学习”的到来,给予每一个学生抒发观点的出口。你一言我一语的对话交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平等安全的对话环境,可以让学生感受知识最原生态的生长过程。小组共学可以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将组内每一个成员的特质不断放大,使学生身上的“隐藏技能”得以触发。相信,随着“社会化学习”的不断深入,那些“默默无闻”的学生都会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得到关注,放大他们极具魅力的个人特质。
弱小的蒲公英,看似不起眼,但被风吹过,就能随风飘扬。给蒲公英一阵风吧,让他们落地生根!(滕晓云,南京农业大学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