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类电视专题节目主持人语言表达探究
2022-05-18王鑫博
王鑫博
摘 要:文化类电视专题节目在内容上真实具体,在表现形式上丰富多样,成为观众心中的情感寄托与获取知识的途径,承担着弘扬传统文化、传播经典故事的历史使命。主持人是连接节目与受众的纽带,其语言风格会受到节目内容、节目主题的影响,同时主持人也应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以更加符合受众的审美期待。因此,以央视文化类电视专题节目《故事里的中国》为参照,对实践作业《美丽中国》中主持人的语言表达进行探究,以提升文化类电视专题节目水平。
关键词:电视专题节目;主持人;《故事里的中国》;《美丽中国》
一、对文化类电视专题节目发展的思考
(一)文化类电视专题节目的发展情况
近年来,部分电视专题节目的发展遇到了一些瓶颈,其过分侧重节目的技术制作,却忽视了主持人的语言表达及与观众和嘉宾之间的良性互动,节目无法满足不同年龄层次受众的需求,而主持人正是连接节目与观众的纽带。在文化类专题节目中,一批根植于传统文化,以《中国诗词大会》《故事里的中国》《见字如面》等节目为代表的文化类节目不断涌现,使得经典传统文化有了更年轻的表达方式。
(二)经典传统文化面临着推广的困境
受众普遍习惯于碎片化阅读方式,更愿意关注和观看娱乐性的真人秀节目,而关注经典作品与书籍的人越来越少。以《平凡的世界》和《红高粱》为例,这两部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图书馆借阅率也常年高居榜首,还被拍摄为电视剧,被更多人所熟知,但其受关注的程度却远低于部分IP改编剧,青年一代对经典作品的重视程度并不高。
(三)央视文化专题节目的多样化探索
回顾21世纪以来中国电视节目的发展历程,文化类专题节目的崛起不容忽视。从2013年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到2017年的《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再到2018年的《经典咏流传》等原创文化类专题节目,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与一致好评。此外,还有2019年10月份开播的《故事里的中国》,该节目一经播出便反响强烈。
《故事里的中国》是央视推出的一档反映经典艺术作品的原创文化类专题节目。该节目通过多种艺术手段,将主旋律的经典历史故事以舞台的方式进行重现,以采访主创团队等形式,更为深刻而具体地呈现节目内容,让经典的历史故事有了更为年轻化、创新化的表达。如今,在电视节目内容和创新形式面临着很大挑战的背景下,《故事里的中国》用极具创意的多元化表达,开创了全新的节目表现形式。而主持人董卿的语言表达大气稳重,具有深厚的文学积累,成为笔者学习的范例。因此,笔者选取这一节目作为学习主持人语言表达的参照。
二、实践作业《美丽中国》与电视节目
主持人概述
(一)《美丽中国》概述
笔者的实践作业《美丽中国》是一期文化类电视专题节目,全片时长为9分钟左右,拍摄于河北省西北部的张家口市,用以揭示张家口大境门地域文化与风土人情。笔者全程参与本次专题片的创作,担任节目内容的策划人,进行节目的构思与创作。同时,还负责外景主持,承担记者的采访沟通工作、后期的配音工作,丰富节目的呈现形式。此外,笔者还作为文案编辑、幕后剪辑和沟通协调者等参与了节目的制作环节。
作品以张家口地区的大境门、小境门、城墙为线索,探寻张家口厚重的长城文化。该节目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为主持人介绍大境门的由来,展现清朝时期张库大道的贸易路线和历史发展情况;第二个部分主要介绍了大境门蕴含的历史印记和文化价值;第三个部分介绍了小境门的由来,表现了古人独特的智慧。
《美丽中国》不仅体现了大境门悠久灿烂的历史,还在感慨城市文化的流失,笔者希望借此片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张家口的优秀建筑,让这座塞外山城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也希望中国更多的传统文化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弘扬。
(二)电视专题节目主持人概述
电视专题节目是通过丰富、多元化的表现形式来进行全面、深度报道和影像记录的一种电视节目表现形式。在我国,电视专题节目以其具备的真实性、深入性、故事性等特点,展现出了其自身的独特魅力,在电视节目中成为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规范电视节目的分类与界定,《中国电视专题节目分类条目》明确指出:“电视专题节目是指主题相对统一的电视节目,它与综合节目相对应,是电视节目中的一种主要类别。广义的电视专题节目概念包含电视栏目。”
随着电视事业的快速发展,电视专题节目主持人这一概念逐渐得到了人们的关注。应天常的观点为:“对于节目主持人的概念界定,可以‘概念实体化的方式进行表达与理解,即节目主持人是在大众传播活动的特定节目情景中,通过直接平等的交流方式主導、推动节目进程,体现节目意图的人。”
由此可见,电视专题节目主持人相较于其他类型的节目主持人而言,在传播过程中,更加注重对某一文化现象或历史故事进行真实、有效的传播,主持人更容易表达出真情实感。作为电视专题节目的传播者,主持人也应表现出较强的亲和力,从而更好地将受众带入节目。在实践作业《美丽中国》节目中,当笔者看到大境门的内部材质为木材时,不由得发出了由衷的感叹,所以在语言表达上更为高亢,情绪表达也更加真实。
三、文化类电视专题节目中主持人的
语言表达特点
如同不同的艺术家具有不同的艺术风格一样,文化类电视专题节目中主持人的语言表达也具有自身独特的风格,以适应不同的节目类型,反映不同的节目主旨,同时也能吸引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审美需求的受众。而这些不同的语言表达特点与主持人的文化素养、成长环境、个人性格密切相关。在《故事里的中国》中,主持人董卿的语言表达亲切自然,并且大气稳重,在与嘉宾进行交流时,真实感人,正如董卿所说:“朗读的技巧、字正腔圆并非这个节目最想展现的,真情实感才是节目最打动观众的地方。文字的背后是情感的承载,而朗读就是用最美、最直接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传递爱。”在节目《故事里的中国》中,董卿通过自身富有特色的语言表达特点,使节目实现了艺术性与情感性的统一。
(一)与嘉宾对话具有亲切感,熟练运用表达技巧
《故事里的中国》分别选取了《智取威虎山》里的杨子荣和《白毛女》里的喜儿等形象作为典型人物,让这些鲜活的人物形象再一次映入人们的眼帘。正如当代诗人臧克家所说:“有些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些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正是对人生价值的正确表达。第一季第四期重现的经典节目为《白毛女》,节目邀请到了1945年扮演喜儿的97岁的孟于,在采访的过程中,主持人董卿的表达自然得体,保持着真切的笑容,就像在生活中和一位老人聊天一样。其中,董卿说道:“现在大家伙都很熟悉的那个唱段,就写了二十多稿。”在这句话中,董卿着重强调了“二十”,重音的选择凸显了老一辈创作者精益求精的态度,同时这句话说完,引起了嘉宾的回忆,也推动了嘉宾的讲述。这里主持人并没有采用提问题的方式,而是通过对关键词的重读,自然而然過渡到了嘉宾的回忆之中。正如在笔者的作业《美丽中国》中,笔者并没有直接询问大境门的作用,而是通过确认门的材质,从而引出导游对大境门具体作用的讲解。
(二)语言富有文学性和艺术性
文化类电视节目在表现形式上更显宏大与庄重之感,如《故事里的中国》采用多种舞台空间布局,宏大的舞台设计、经典重现的表演形式和与嘉宾对话回忆创作故事的环节,使受众对节目有了更丰富和更深刻的体验。而主持人在语言表达上也应与节目特征相契合。
受众对董卿的喜爱不仅源于其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典雅气质,而且源于其出口成章的表达能力以及敏锐真实的共情能力。如在《故事里的中国》第一季的开场,董卿出场时的表达是这样的:“每一片土地都有自己的故事 ,故事里的中国是什么样子?是《永不消逝的电波》里李侠的舍生取义;是《创业史》里梁生宝的克己奉公;是《渴望》里刘慧芳的上善若水;是《人到中年》里陆文婷的医者仁心。”
通过开场的排比句,董卿对节目中的经典人物及他们的高尚品德进行了高度概括,增添了节目的文学性。同时,表达方式自然大气、错落有致,提升了节目的艺术内涵,在突出节目主旨的同时也并不显得突兀,使观众意犹未尽,产生由衷的赞美之情。在实践作业《美丽中国》中,笔者在开场时这样介绍大境门:“站在城门脚下,我们看到‘大好河山四个大字是大气雄伟、气势磅礴的。”
笔者通过四字词语的描述,增加了节目的文学气息,也更好地将大境门的庄严雄伟表现了出来,使主持人的介绍与画面达到了高度统一。
(三)语态切换自然准确
语态即说话的态度。为了避免在镜头前的语言表达较为生硬,主持人通常会通过语气与表达节奏的改变来吸引受众的兴趣,从而完成节目的串联和对故事的讲述。文化类电视专题节目主持人在镜头前所表现出的各种状态都离不开与受众的情感交流。同时,在和不同的人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主持人更要注意把握语态变化。在《故事里的中国》中,主持人不仅是与观众沟通,也在与嘉宾沟通,而嘉宾又包括老一辈表演艺术家、创作者和现场对经典作品进行再次呈现的演员。而主持人的身份也不断地在主持人、采访者、倾听者之间进行转换。在节目开场与现场观众进行交流时,董卿的表达更多是一种抒情性、带有朗诵性的交流,语速更慢,停顿更加明显;当与老一辈表演艺术家、创作者交流时,董卿的表达体现出的交流感更强,语速较慢,且语气饱含尊重与敬佩之感;当与演员交流时,董卿的语速正常,同时语气更显亲切。此外,当嘉宾进行表达时,董卿的表情非常专注,她的身份也从主持人转化为倾听者。在实践作业《美丽中国》中,笔者在主持的过程中也做到了采访者与倾听者的角色转换。该节目主要依靠导游的讲解让观众了解大境门的建筑风格、人文历史等内容,因此笔者需要成为一个倾听者,虽然此时不用讲话,但也要时刻进行思考,以便进行中途的交流。因此,主持人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即兴表达能力。
(四)在表达中善于设置悬念
孙玉胜在《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一书中提出:“叙述的技巧应该是有过程和有悬念的。”悬念原是电影艺术的剧情叙述中的一种表现方式,后来电视行业也将悬念这一技巧引入电视节目的制作,使电视节目更加吸引人,甚至还发展成为一种新的传播语态——悬疑语态。
在文化类电视专题节目中,如果主持人能熟练运用悬疑语态进行表述,则可以使受众集中注意力,不仅能更好地调动现场气氛,还有利于促进节目内容的传播。在《故事里的中国》中,董卿在介绍嘉宾时,有时会先说一句“他是谁?”再揭晓答案,这样不仅能够引起观众的兴趣,同时也提升了节目的悬疑感。笔者在实践作业《美丽中国》中,也有设置悬念,以语料为例:
“跟随张导游我们来到了著名的小境门,我们可以看到小境门明显比大境门小很多,那这里为什么要叫作小境门,以及这里的地势为什么要比大境门低一些呢?”
节目中悬念的设置在于小境门与大境门的对比,观众通过对反义词的理解,既可以提升观看节目的兴趣,也能更好地记住小境门的故事。因此,文化类电视专题节目主持人应注重在表达中引入悬疑语态,打破以往的表达方式,使节目更加接地气,从而获得良好的社会传播效果。
四、结语
本文结合经典节目《故事里的中国》与笔者个人实践作业《美丽中国》,对文化类专题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表达进行分析。笔者通过分析主持人董卿的语言表达风格,以及个人在实践作业中的语言表达特点,从与嘉宾对话时的亲切感和熟练运用表达技巧、语言自身的文学性与艺术性、语态的切换以及语言的悬念感设置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这些内容既提升了笔者对文艺类电视专题节目的理解水平,又提升了笔者的业务水平。
参考文献:
[1]应天常.节目主持人通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2]邓年生.电视专题与专栏[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
[3]孙玉胜.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4]张泾琳.文化类电视专题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表达探析[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21.
[5]禤晓恬.文化类电视专题节目主持人的语言风格探析[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20.
[6]赵红勋,吕成凤.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空间生产探析:以《故事里的中国》为例[J].电视研究,2020(8):64-66.
[7]孙开晗.央视文化类节目的创新发展新风向:以《故事里的中国》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20(24):128-130.
作者单位:
新疆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