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化资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22-05-18郭新戈
郭新戈
【摘要】兰州水车距今已有近500年历史,随着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加大,它的历史与文化价值越来越得到重视与发掘,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可以开发利用的优质地方文化资源。文章论述了教师可把兰州水车文化融入高中“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依托课堂教学、课外考察和访谈、撰写调查报告等学习方法及实践活动,使学生深入了解和认识兰州水车文化蕴含的精神内涵,以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中学语文;地方文化资源;水车文化;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08—0101—05
教育部2020年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同时要求语文教学要融入、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和理解当代文化。与新课标相呼应,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就以“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为主题,要求学生通过采访、考察和查阅文献等学习活动,了解和关注家乡文化,增进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提出丰富家乡文化的建议。兰州水车文化既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性,也包含兰州地方文化的精神特质,既是当今兰州城市文化的名片,也是兰州市高中语文教学可以利用的优质地方文化资源,探讨将其作为兰州市高中语文“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的本土教学资源,对激发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语文学科是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一门课程,它承载着学习和理解传统及当代文化、继承和弘扬文化精神的重要功能,因此,2020年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有多达37处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成为贯穿“新课标”七大部分内容的主线之一。正因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是如此重要,所以“新课标”明确规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必须“始终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之中,并在每一类课程中占相应的学分。
由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新课标”还规定,高中语文教学应积极开发利用各地区蕴藏着的自然、社会、人文等方面的语文课程资源,地方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革命传统、风俗民情等都是可以开发利用的教学资源。换言之,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也应充分开发利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继承和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新课标”同时规定,“当代文化参与”是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任务群之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来,必然成为当代文化的一部分,学生通过教学活动感受、了解和认识传承下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然也是“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的应有之义。
“新课标”关于评定学生“学业质量水平”的五个级别中,都提出了学生参与当代文化的质量指标,主要包括:要求学生能够感受和理解不同时代和地区的文化,并从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两个维度出发,对一些文化现象发表自己的见解;能够通过调查访问、辩论演讲、专题讨论等活动,提高对文化的理解与探究能力;通过撰写调查报告或专题研究报告的方式,对某些文化现象进行专题探究,提出关于当代文化建设的建议等。由此可见,高中语文教学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实践活动,充分开发利用地方优质文化资源,实现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目标。
与“新课标”上述规定相呼应,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就以“家乡文化生活”为主题,要求完成“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和本单元的教学主题,可以归纳和提炼出本单元要实现的层层递进的具体教学目标:一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家乡特定的文化现象;二是通过实地考察、搜集整理资料和访谈等学习方法和手段,进一步了解和认识家乡文化,以及时代变迁对家乡文化的影响;三是通过撰写调查报告或专题研讨等方式深化对家乡文化的认识,辩证地看待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关系,增进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提升参与当代文化建设意识,积极为家乡文化建设出谋献策。不过这三大目标始终要围绕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积极参与当代文化建设”这一核心目标进行。据此,可将地方一些优质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作为本单元的教学主题,实现“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目标。
兰州水车文化不仅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今天也成为彰显兰州人民精神特质的优秀地区文化及当代文化,完全可以用来作为兰州市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可以开发利用的优质文化资源。
1.兰州水车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兰州水车文化是以兰州水车为载体形成的地方文化。兰州水车又名“天车”“翻车”“灌车”“祖宗车”“老虎车”等。据考证,其鼻祖是唐代出现的、广泛流行于宋代南方稻作区的筒车。清乾隆年间《皋兰县志》就记载,兰州水车是由明嘉靖年间进士、兰州人段续根据南方水车原理创造而成。自公元1556年兰州黄河岸边出现第一架水车以来,“兰州黄河两岸农民争相仿制,至清乾嘉时有150架水车,灌田2.7万多亩,至光绪时有水车157架,灌田2万亩。”[1]清道光年间诗人叶礼观兰州水车盛况时曾赋诗曰:“水车旋转自轮回,倒雪翻银九曲偎。始信青莲诗句巧,黄河之水天上来。”到1949年,上至青海贵德、下至宁夏中卫的黄河沿线共有水车达350多架,新中国成立以后,1952年仍有252架水车巍然林立于黄河两岸[2],兰州成为名副其实的“水车之城”。但是随着新型电力灌溉系统在现代农業生产中的普及,兰州水车逐渐退出农业生产活动。20世纪末,兰州水车已经成为一段历史记忆,零星点缀在黄河之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加大,兰州水车的文化价值越来越得到重视与发掘。1993年至今,兰州滨河路中段已经建成以水车文化为主题,集游览观光、餐饮娱乐、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点;2005年建成并对公众开放的兰州水车博览园被定位为4A级旅游观光园区;同年,兰州还正式向全世界发行了《水车与风车》邮票;2006年,“兰州黄河大水车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今天,自草场街大桥至中立大桥的黄河沿岸一带,已经建造了二十架水车,成为兰州滨河路上的亮丽风景。兰州水车作为一张名片,已经成为兰州城市文化的标志性形象与人文景观。
2.兰州水车文化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并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结晶,它的载体包括古代器具、风俗礼仪、思想观念、文学艺术、典章制度等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天人合一、开拓创新、自强不息、勤劳质朴等一些精神气质,这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繁衍、发展和壮大的精神动力。兰州水车历经产生——鼎盛——衰落——重现的变迁史,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兰州水车作为有形载体,凝聚了世代兰州人民的精神特质,这种精神特质既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有精神,也有明显的地方特色。
兰州水车体现着兰州人民具有中华民族崇尚天人合一、开拓创新、自强不息的共有精神气质。“天人合一”中的“天”即自然,“人”即人类。“天人合一”就是顺应自然界的特点与规律,实现自然与人的和谐相处。黄河自西向东穿越兰州滚滚奔流,水量丰沛,两岸土地肥沃,但是因岸高水低,无法实现自流灌溉,长久以来兰州人民虽然守着黄河,却主要靠天吃饭。曾经在湖南、湖北做过官的段续在搞清楚水车工作原理后,就地取材,用兰州当地的榆木、槐木和柳木代替南方制造水车的竹子,加大水车直径与重量,建成了与南方小巧精致水车完全不同的黄河大水车,并通过围堰、压坝、掘坑等方式,增加流水冲力推动水车运转。兰州水车是一种廉价并高效的灌溉工具,是世居在此的兰州人民经过长期艰辛探索与奋斗创造而成的生产工具。它在不破壞自然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不需要借助其他能源支持,只需利用黄河水流的自然冲击力,就可以昼夜旋转,灌溉两岸沃野良田,为兰州黄河沿岸的人民作出了巨大贡献,体现了兰州人民与自然和谐共处、开拓创新、自强不息的精神特质。经过兰州世代劳动人民近500年的技艺改进,兰州水车已经形成了独有的技术特点。今天,勤劳质朴的兰州人民再次发挥创新精神和聪明才智,让高大、雄浑、粗犷的兰州大水车重新矗立在兰州黄河沿岸,展示着它的历史与当代文化价值,彰显着兰州人民豪放大气、雄浑包容、粗犷质朴的精神特质。
兰州水车文化既是代表兰州人民精神特质的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也是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当代地方文化,属于“新课标”所指高中语文教学中可以开发利用的地方优质文化资源,完全符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四单元以“家乡文化生活”为主题的学习素材特点,在兰州高中语文教学中,可以将其作为教学资源,实现高中语文必修课“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目标。
只有合理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案及实施步骤,才能以兰州水车文化为题,高质量完成“家乡文化生活”单元教学任务,实现“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目标。具体而言,可通过课堂教学、实地考察、查阅文献资料、专题访谈、撰写调查报告五个步骤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1.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兰州水车文化。教师可通过讲述兰州水车历史、展示PPT、播放视频等方式,呈现与兰州水车相关的资料,梳理兰州水车的历史变迁,说明兰州水车的基本工作原理,讲述兰州水车的创造者、创造的时间和空间、今天的情况,总结兰州水车承载的历史使命及当代文化价值,指出继承和弘扬兰州水车文化面临的难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课后思考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弘扬兰州水车文化精神。
2.实地考察。兰州水车博览园大致位于兰州市中心一带,交通便利,教师可通过组织学生或让学生自行前往进行实地参观考察,形成对兰州水车文化的直观印象。在实地考察之前,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毛泽东的《调查工作》一文,掌握调查方法与技能;要求学生规划好调查兰州水车博览园的路线和调查重点;调查时认真观察、做好记录,尽可能留下文字、照片、录像、录音等第一手资料。
3.查阅文献资料。从1556年算起,兰州水车距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献资料,通过查阅这些资料,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和认识兰州水车的前世今生。教师要指导学生了解查阅文献资料的途径。例如,借助甘肃省档案馆、甘肃省图书馆、甘肃省博物馆、兰州市档案馆、皋兰县档案馆、网上电子文献等多种平台,搜集、查找和阅读与兰州水车相关的文献资料。
由于记录水车的文献资料非常庞杂,如果不得要领,则可能做一些低效无用的资料查找工作。为节省时间,教师可为学生指定查阅的文献资料,主要包括明朝唐懋德的《临洮府志》(1605年);清朝潘绍尧等的《续增靖远县志》(1775年)、黄建中的《皋兰县志》(1778年)、张国常的《重修皋兰县志》(1892年);民国慕寿祺的《甘宁青史略》卷十五(1936年)、陈明绍《黄河上游水车之初步研究》(1941年),民国的《甘肃省黄河沿岸改良水车示范工程计划》(1947年);改革开放以来邓明的《段续创制兰州水车考释》(2003年)、《兰州水车文化》(2013年)等,北辰和赵燕林的《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大水车》(2009年)、陈乐道的《档案记载的兰州水车沿革及工艺》(2008年)、梁珊珊和王元林的《明清时期兰州城取水与水利变迁研究》(2012年)等等。要求学生记录文献资料的作者、时间及出版者,摘录并整理其中关于兰州水车文化的文字章节、具体内容及页码等相关信息。
4.专题访谈。当代制造兰州水车的技术人员、研究兰州水车的专家学者,他们是我们所处年代离兰州水车最近、最熟悉和最有感情的群体,教师可让学生对这些群体进行专题访谈,深入了解和认识兰州水车的由来、历史变迁、现状及面临的问题。为有效实施访谈任务,教师可指导学生学习本单元王思斌的《访谈法》一文,掌握基本的访谈方法,确定访谈事项,如访谈对象、性别、年龄、访谈成员、访谈时间、访谈提纲、访谈记录,并要求学生提前了解访谈对象的作品或成果。教师可重点提出可以访谈的对象,例如,制造兰州水车的技术人员段续的第20代孙段怡村、兰州水车博览园大水车设计者和制造者高启荣、掌握黄河大水车制作技艺的省级传承人苏善来,研究兰州水车的专家邓明及甘肃省档案馆研究员陈乐道等,要求学生在访谈时记录好文字及音像资料,并在访谈结束后进行整理。
5.撰写调查报告。教师在指导学生做好调查访谈资料整理之后,进一步指导学生撰写调查报告,深入挖掘、分析和总结兰州水车文化精神,然后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调查报告进行点评,并总结本单元教学活动,对学习主题进行升华。教师可通过回顾历史、关照当下、展望未来,重点强调兰州水车文化的精神特质,指出千百年来兰州水车曾经是灌溉田地的机具,在与兰州人民相伴相依的漫长过程,兰州水车也被记载和绘制在厚重的地方游记、图画及卷宗中,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佳作。例如,清代江得苻的《我忆兰州好》、画家马五所绘《金城览胜图》、温晓舟画作《莲池夜月》中的水车图、《晚清以来甘肃印象》[4]等;兰州水车的历史功德与现实价值值得我们世代铭记。今天,兰州水车重新矗立在黄河沿岸,彰显着糅合了中华民族精神共性与兰州人民精神特质的独特,即天人合一、開拓创新、自强不息、豪放大气、雄浑包容、粗犷质朴的兰州人民精神气质,是兰州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也是他们共同的精神财富。最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参与家乡文化建设的问题,即在今天工业文明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兰州水车制作者后继乏人,已经面临生存危机,保护、传承与弘扬兰州水车文化已迫在眉睫。教师可通过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文化的情感,调动学生热情,积极建言献策、畅所欲言,提出传承和弘扬兰州水车文化精神的对策,并陈述其可行性及实施步骤。至此,“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目标也全部得到实现。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高中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之一,高中语文教学也承载着激发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动力、积极参与当代文化建设的重任,因此,研究如何更好开发利用地方优质文化资源,是高中语文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兰州水车文化既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性,也有体现兰州人民精神的地方优秀文化特质,是兰州市高中语文教学可以利用的地方优质文化资源。因此,探讨如何把兰州水车文化作为高中语文“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的教学主题,是激发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情感、实现高中语文课程“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教学目标的有益尝试,对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开发利用其他地方文化资源同样有启发与示范价值。
参考文献
[1]邓明.段续创制兰州水车考释[J].档案,2003(05):37.
[2]王燕超.特定文化空间下的兰州水车阐释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5:12.
[3]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EB/OL].[2008-03-28]. http://www.gov.cn/zhengce/ content/2008-03/28/content_5917.htm.
[4]邓明.兰州水车文化[J].发展,2013(02):48-49.
(本文系2019年度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新时代兰州城市文化建设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19YB065;2021年度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级项目“地方文化资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的结项成果)
编辑:张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