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落实单元目标 实现文本重构

2022-05-18王兴邦

甘肃教育 2022年8期
关键词:中学语文

王兴邦

【摘要】文本重构是关注学生生命成长,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变革语文教学手段的重要策略。本研究基于“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潜能,在跨文化、跨媒介课堂实践中开拓视野,发展学生语文特长和个性”和“精选教学的内容,变革学习的方式,确保学生获得必备语文素养”的新理念,以高中语文必修三中外小说单元教学为例,从“营造开篇之美”“构建结构思维”“突破核心问题”“从听说到读写”等方面,探究通过文本重构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方法。

【关键词】中学语文;中外小说;单元目标;文本重构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08—0096—05

新课标强调:“帮助学生认识语文学习的基础、需求和发展方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潜能,在跨文化和跨媒介学习实践中开拓视野,发展学生语文特长和个性。”[1]这段话适用于中学语文学科教学,尤其对小说单元教学有指导意义。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为例,谈谈单元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具体做法。

1.从标题走进《林黛玉进贾府》。《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笔者紧扣《红楼梦》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将标题分为三点解读:第一,解释“夤缘”二字,含有“巴结奉承,投机钻营”之意,这个词用于“贾雨村”——全书的线索人物,用得妙极。第二,由黛玉引出“金陵十二钗”的“三个四”,“四外人”是黛玉、宝钗、湘云、妙玉,“四姐妹”是“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媳妇”是王熙凤、李纨、秦可卿、巧姐。第三,“贾府”即“红楼”“朱门”,小说标题意为“无论多么显赫的权势,到头来都是南柯一梦”。有了这样的铺垫,接下来投影“荣国府示意图”和“黛玉行踪图”的幻灯片,通过动态路线的展示,形成全文的结构思路。这种小说教学的开篇方法,既解读了标题的丰富内涵,也把握了作品的文化要素,更激发了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2.从结局走进《祝福》。鲁迅《祝福》的教学,笔者采用“福尔摩斯”案例分析法,从文章最后一段“祥林嫂死因”入手,追根溯源,进入文本的研读。由于文章篇幅较长,笔者设计了前置学习任务。议题有:案情陈述(探究祥林嫂的形象);嫌疑人调查(探究其他的人物形象);案发现场调查(探讨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案件结论(人物悲剧的根源)。有了课前的准备,课堂围绕以上四个问题展开。在“案情陈述”环节,先让学生梳理文本内容,补充“祥林嫂人生轨迹图”。在“嫌疑人调查”和“案发现场调查”环节,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以“倒过来”的思路解读文本,步步为营,得出“案件的结论”。

3.从作者走进《老人与海》。对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学生比较陌生,笔者设计了问题诱导,展示出四幅人物图片,然后提问:海明威与鲁迅、曹雪芹的异同?此意在让学生用比较的方法,知道鲁迅“弃医从文”、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红楼梦》的故事,对比海明威的“文学硬汉”称呼,体会人生经历对作者写作的影响。学生交流后,笔者出示下面的文字:他出生于美国一医生家庭,以作家身份闻名于世,却亲临一战、二战和太平洋战争,他坚信“没有失败,只有战死”,战争带给他237处伤痕和多枚军功章,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61年因病痛用双管猎枪自杀,让学生猜测这是谁的人生经历。学生都能答出海明威。接着,让学生交流初读文本的体验,确定学习目标:体会心理独白和动作描写的作用。《林黛玉进贾府》《老人与海》《祝福》这三篇小说,内容涵盖古今中外,形式兼顾长中短篇,对小说教学有示范性。笔者针对不同的文本内容,采用不同的开篇设计,既考虑了单元教学目标,又体现了文本的语言特色,为课文教学起到了纲举目张的作用。

基于新课标“精选教学的内容,变革学习的方式,确保学生获得必备的语文素养”的要求,笔者对三篇小说的教学过程做如下设计:

1.《林黛玉进贾府》教学,重在指导小说阅读的方法,设计三课时。第一课时——“从看书到读书”。笔者让学生边阅读边圈点勾画,做好读书批注,并将心中所感,难点疑点,记于笔端。比如,王熙凤的出场描写,“蓄势待发,集中泼墨,在对王熙凤的出场刻画上,作者可谓极尽铺陈,酣畅淋漓……”[2]笔者的示例是脂砚斋点评王熙凤外貌的句子:依次按照头、颈、腰的顺序而写。眉批:试问诸公:从来的小说中可有摹形追像至此者?笔者以此为例,指导学生抓关键词句,找典型细节,做比较分析,做文本批注。接下来的文本研读和课后作业,都是围绕“读书点评”的方法设计的。

第二课时——“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笔者认为,课文是围绕“黛玉进贾府”展开的,那么,贾府“环境”就是文本解读的最好抓手。贾府的环境描写,可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方面探究。先说自然环境,作者“借助建筑陈设摹绘贾府富贵……”[3]有“外观宏伟、布局讲究、陈设华贵”等典型特征,这些特征在“门前的石狮子”“荣禧堂的陈设和楹联”等处尤为突出。再说人文环境,作者“借助集体活动展现贾府讲究礼法,等级森严……”[4]体现在“非凡的服饰、骄矜的气质、讲究排场和礼数”等方面,小说中凤姐、三姐妹、宝玉等人出场的言谈举止、衣着服饰都各具时代的特色。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环境”的作用:显示人物身份地位,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烘托渲染现场气氛,揭示贾府没落的主题……

第三课时——“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结合读书批注,围绕黛玉、凤姐和宝玉三个形象,做小说文本“点”上的赏读。写“林黛玉”,通过“众人”眼中和“宝玉”眼中的不同,体会黛玉的出众脱俗和小心谨慎。写“王熙凤”,通过出场时的先声夺人和众星捧月,通过她的见风使舵和察言观色,表现她的标致容貌和不凡气度。写“贾宝玉”,既有王夫人的介紹、黛玉母亲的叮嘱,更有两首《西江月》的内容,这些都是侧面描写,而黛玉眼中的“宝玉”是正面描写。这样,教师选用不同的角度,指导学生细读精读,把握了文字的内涵,达到了长文短教之目的。

2.《祝福》教学,重在品味小说艺术技巧。在前置学习“案情分析”的基础上,笔者设计了“三三一”的授课思路,用三课时呈现。

第一课时——“三个环境”。由卫家山、贺家坳和鲁镇三个地点,引出“祥林嫂与众人们”的关系,包括婆婆、大伯、四叔、四婶、柳妈、闲人、众人和我。让学生勾画典型语句,再组织学生分角色诵读,从而厘清情节脉络,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点。

第二课时——“三个场面”。一是祥林嫂和“我”对话。“我”的支支吾吾、含糊其辞、冷漠和无奈,这一切都让祥林嫂的希望落空。二是四叔与四婶的语言。四叔说“谬种”“可恶!然而……”四婶说“你放着吧”,这些一再重复的话很多,都让人感受到人情的冷漠、世态的炎凉。三是捐门槛后的对话。如,怂恿捐门槛赎罪的柳妈,听故事凑热闹的闲人,逗笑取乐的众人们,给予同情却又敷衍的“我”。这些场景和对话,给读者的感受是“每一个人都把祥林嫂推向死亡。”

第三课时——一个标题“祝福”。引导学生分析标题含义,通过祥林嫂死于“天地圣众……”“鲁镇人们无限幸福的祝福声中……”等语句,体会文字的深层内涵。所以,“祝福”既是具体的时间标志,也与祥林嫂命运形成对比和反讽,更是作者寄寓“祥林嫂们”的美好愿景。

3.《老人与海》教学,重在品味小说的文学语言。笔者设计了一课时来呈现。本课教学有两对矛盾:一是本文段落层次较多,人物形象单一,心理独白较多,还有对“现代叙事艺术”的理解难度,这些都容易引起学生的审美疲劳。二是本课为小说节选部分,如果不了解写作背景和相关情节,就无法整体而深刻地解读文本。就此,笔者设计文本研读的重点是“行为描写的独特语言”和“内心描写的独特语言”[5]。笔者设计的核心问题:阅读14—53段中老人动作与心理的语句后思考:老人为什么说:“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就是打不败他?”文中的心理和动作描写展示了人物的精神世界,你如何评价他老人家?学生先简明批注,再讨论交流。在学生阅读、思考之后,也许会谈到“伟大、崇高、男子汉、硬汉、英雄”等个体感悟的关键词,然后笔者出示下面一段话:老渔夫桑地亚哥虽最终没能保住大马林鱼,但与鲨鱼搏斗的过程中,却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力量和勇气,没有丧失人的尊严,他是精神的胜利者。还是那句老话:成功的路上不拥挤,因为坚持到底的人并不多……

小说阅读要有理论的引领,才能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和创新等高阶思维能力。

1.读《林黛玉进贾府》,学习其叙事艺术。一是“移步换形”。笔者展示“黛玉的行踪图”,学生随着林黛玉行蹤,走进贾府的各个角落,不断发现新鲜的人和事,这既是对黛玉行踪的叙述,也是水到渠成的行文思路。二是“有限视角”。课文从林黛玉的视角写人叙事,这是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教师也可以《祝福》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为例,与“全知视角”的手法作比较,让学生了解多种叙事方法。三是“不写之写”。通过黛玉的眼睛,我们看到了热闹喧哗的贾府,看到了栩栩如生的诸多人物形象,也看到了文字背后的广阔的社会生活。

红学家余英时说:“红楼梦一方面全力塑造了理想的世界,他要这个世界永驻人间;另一方面写出了现实世界。而现实的力量不断摧残着这理想的世界,直到毁灭为止。”[6]笔者认为,课堂应该打破常规常态,教学设计要有高度和梯度,才能艺术地解读经典之美。

2.读《祝福》,感悟文本结构思维。鲁迅的作品,其语言的深刻、格式的特别,是文学的范例。《祝福》的结构性思维,也是本篇学习目标之一。笔者用图表来落实这个教学任务(见下表)。

此表说明了以下问题:

一是用人物关系图来解读小说主旨。

二是用表格将整体关照与局部细读相结合。

三幅肖像:文中祥林嫂三次“眼睛”的描写,就是她一波三折悲惨命运的缩影(略)。

七件事情:逃到鲁镇→抓回婆家→二次出嫁→家破人亡→再回鲁镇→捐出门槛→死于年关。

四次“雪花”:一是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二是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平了全市镇……三是微雪点点的下来了……四是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

3.读《老人与海》,品味小说艺术特色。教师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思考“现代叙事艺术”和“冰山理论”是如何体现的?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如下:

首先,单纯的结构。小说中直接出场的人物只有桑地亚哥,事件主要集中于捕获大马林鱼过程及与鲨鱼的搏斗过程,情节简洁集中而传神。

其次,简炼的叙事。文本生动地再现与鲨鱼搏斗场景,如鲨鱼出现时——“一大股的暗黑色血沉在一英里深海里后又散开,它从下面水深的地方窜上来。它游得那么快,把什么也不放在眼里,一冲出水面就涌现在太阳光下。”这些描写虽不加修饰,但鲨鱼的凶猛快捷,场面的扣人心弦,跃然于纸上。

再次,动作和对话。作者善于用感觉、视觉、触觉刻画形象,将文字与读者距离缩到最短。如老人与鲨鱼搏斗,“老头儿用鱼叉攮到鲨鱼头上时,他听得出那条鱼身上皮开肉绽的声音。”这些老人的所见所闻,让读者紧张而喜悦之感油然而生。

最后,含蓄的意境。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文学要像海上冰山,八分之一露在外面,八分之七藏在水下。露出水面的是形象,藏在水下的是感情,形象越鲜明集中,感情越含蓄深沉。学生分析后得出答案:大海——变幻无常的生活;马林鱼——人生的理想;鲨鱼——勇气和力量。

在单元教学中,将读写一体的理念落实于课堂中,语文课核心素养才会落地生根。笔者是这样设计课后练笔的,每篇400字,限时30分钟。

1.《林黛玉进贾府》的“依法自练”作业(三选一):第一,评析黛玉与凤姐外貌描写的不同点;第二,比较宝玉、黛玉、凤姐的眼睛描写的不同;第三,本文围绕林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形成结构思路,用“一辞”“二改”“三让座”展现其性格特点。运用这种写法,写一个熟悉的人。

2.《祝福》的“主题升华”作业(四选一):一是从祥林嫂的“三问”剖析其悲剧根源。二是结合小说情节分析“祥林嫂是穷死的吗?”三是谈谈鲁四老爷的“那有什么话可说呢”的言下之意。四是说说祥林嫂的“出格”。

3.《老人与海》的“文学比较”作业:圣地亚哥PK李云龙。看看《亮剑》中李云龙说的话:“这就对了,明知都是死,也要将宝剑出鞘,这叫亮剑,没这勇气就别当剑客。倒在对手剑下算不上丢脸,那是虽败犹荣;要是不敢亮剑,以后就别在江湖上混了。咱独立团不当孬种,鬼子来一小队咱亮剑,来一个大队照样亮剑。”圣地亚哥说:“一个人生来不是要被打败的。”“你可以消灭他,但就是打不败他。”让学生琢磨李云龙与圣地亚哥不同的话,体悟他们都具有无畏的精神,从而体会他们内心不屈服的信念,感受不同文章的写作风格。

总之,阅读教学要有大语文的教学思维,要关注文本解读的单元目标,要能体现高阶思维的培养,才是语文学科素养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5.

[2]陶明英.出场顺序含匠心——从出场顺序看《林黛玉进贾府》的艺术性[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下旬,2020(12):29.

[3][4]李颖燕.清代评点家眼中的《林黛玉进贾府》[J].语文建设,2020(09):52.

[5]王志伟.《老人与海》独特的语言艺术[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下旬,2021(03):57-58.

[6]余英时.红楼梦中的两个世界[J].香港大学学报,1974(06):02.

(本文系2020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群文阅读思维下群文组材方式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0]GHB2101)

编辑:张慧敏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
微课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浙江省台州中学语文组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
江苏省天一中学语文教研组简介
美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
中学语文四美赏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