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杰出军事家:鄂东南红十五军首任军长蔡申熙

2022-05-18欧宜准

党史文苑 2022年4期
关键词:红四方面军

欧宜准

20世纪初,中国大地处在风起云涌的时代。在人民军队发展壮大的光辉历程中,涌现出的杰出军事指挥员灿若群星,然而1989年被中央军委确定为军事家的只有36人,这其中就包括英年早逝的红军高级指挥员蔡申熙。

蔡申熙,又名蔡升熙,1906年出生于湖南省醴陵县黄沙乡汤家湾(今王仙镇申熙村)。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踏上了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他在黄埔军校里崛起,在东征北伐中成长;参加过南昌起义、广州起义;担任过中共江西省委军委书记、红军第十五军军长、中共鄂豫皖特委委员兼军委副主席等职;先后在江西、湖北、鄂豫皖大别山苏区建功立业,深受毛泽东、周恩来、徐向前的赏识。在鄂豫皖苏区反“围剿”斗争中,他被誉为军中战将和智囊,是开创红四方面军战略战术的“黄埔四杰”之一,对鄂豫皖红军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1932年,他为掩护部队转移不幸壮烈牺牲,年仅26岁。

蔡申熙身经百战,出生入死,他的生命虽然是短暂的,但在那个时代,他以自己的电光石火,在中国革命的浩浩史册上写下了壮丽篇章。

投笔从戎,从讲武学堂到黄埔军校

1906年2月12日,蔡申熙出生在湖南省醴陵县一个貧苦佃农家庭,兄妹8人,他是家中长子。1918年2月,蔡申熙考入距家约5公里的永隆庵高级小学读书。1920年秋,蔡申熙考入醴陵县立中学,族人看他勤奋好学,决定由蔡氏公堂资助上学。醴陵县立中学设在县城西山渌江书院,校风严谨,远近闻名。入学后,蔡申熙与左权、邓文仪同班。上学期间,开始接触《社会进化论》《新青年》等进步书刊,接受新式教育,初步孕育了民主与科学思想。

1922年,蔡申熙与陈恭、左权、宋时轮、王亚文等30多名进步同学在县立中学组织“社会问题研究社”,开始阅读《新青年》《共产主义ABC》《向导》《社会科学体系》等进步书刊,并于当年9月开始编印《前进》周刊,刊物为油印,以探讨和宣传进步思想。

1923年冬月,中央陆军教导团来湖南秘密招生,蔡申熙受醴陵县共产党组织负责人、县立中学庶务主任孙筱山的介绍,报考了广州大本营军政部陆军讲武学堂,最终蔡申熙与左权、张际春、邓文仪等12名同学一起通过考试,被顺利录取。1924年1月,蔡申熙告别家乡父老,与左权、张际春等一起从长沙小西门外乘轮船,途经岳阳、武汉、上海、厦门、香港,进入广州。3月,广州大本营军政部陆军讲武学堂正式开学,蔡申熙被分配在讲武学堂第一队第一区队学习。1924年7月,蔡申熙与左权、陈启科、陈明仁等20余人在讲武学校创建革命团体“莲社”。学习期间,蔡申熙常与左权等一同探讨人生理想和国家前途。他曾对左权说:“非武装不能拯救中国。”所以,他学习新知识、钻研战术、参加辩论,学习和训练都十分认真。1924年8月,买办陈廉伯以广州商团名义购置枪械,准备对抗广州革命政府,广州局势危急。8月14日,孙中山命令蒋介石指挥部队平定商团叛乱。蔡申熙所在陆军讲武学堂也参加了此次斗争。很快这场叛乱就得到了平息,这是蔡申熙第一次参加实战。

1924年11月,广州陆军讲武学堂与黄埔军校合并,蔡申熙、左权、陈明仁等158人转入黄埔军校一期。黄埔军校于1924年6月成立,原有4个学生队,蔡申熙等被编入第一期增编的第六队步兵科学习。在黄埔军校,蔡申熙学习勤奋刻苦,“步兵操典”“射击教范”“战术学”“兵器学”等各科成绩门门优秀,位列班级前茅。蔡申熙在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精心栽培下,受到了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的熏陶,思想进步很快。1924年,由陈赓、周逸群介绍,周恩来批准,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经磨炼,从东征北伐到红十五军

1925年1月,广东革命政府发表东征宣言。东征主力为黄埔军校学生军的两个教导团,共计3000余人。蔡申熙被分派到黄埔军校教导第二团第三营任少尉排长。2月14日,东征军进攻淡水,蔡申熙作为敢死队队员参加了此次战斗。他们冒着枪林弹雨第一个爬上城墙,打破了陈炯明所谓淡水“固若金汤”的神话。3月1日,在东征途中,黄埔军校宣布第六队学员正式毕业,并在淡水举行了毕业仪式,军校向他们颁发了毕业证书。“淡水之役”充分体现了黄埔军校对蔡申熙及第六队学员学业的充分肯定。攻占淡水后,黄埔学生军士气高涨,一鼓作气,相继攻占潮州、汕头、惠州,至此第一次东征结束。蔡申熙随黄埔军校学生军参加第一次东征的实战体验,为日后参加红军指挥作战积累了宝贵经验。4月,黄埔军校教导团第一团、第二团和不久前成立的教导第三团组建国民党党军第一旅,撤离东江,回师广州,蔡申熙由排长提升为副连长。10月,陈炯明叛军主力虽然溃败,但仍有重大威胁。国民政府下达第二次东征命令,东征军兵分两路向东江地区进发。蔡申熙所在部队为右路,执行的首要任务是攻取惠州。不到两天,东征军便拿下惠州,因攻城有功,蔡申熙由副连长升任连长。11月,全数消灭陈炯明叛军,收复东江,取得第二次东征胜利,蔡申熙也由连长升任营长。通过两次东征,蔡申熙脱颖而出,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让他声名鹊起。

东征胜利后,全国各地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崛起,反帝反封建革命浪潮高涨。蒋介石担心共产党影响的扩大,于1925年3月20日,悍然发动中山舰事件,扣押中山舰及其他舰只,包围省港罢工委员会,收缴卫队枪械。5月,蒋介石又提出所谓《整理党务案》。年轻的蔡申熙以国民党左派青年的身份积极参与军校内部两派尖锐、复杂的斗争。严峻时刻,根据周恩来指示,蔡申熙等第一批没有暴露身份的共产党员仍留在第一军。肃清陈炯明广东残余势力后,人民群众要求广州国民政府出师北伐,用武力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统治的呼声越来越高。1926年7月,广东国民政府宣布北伐,蔡申熙随第一军第一师第三团参加北伐,亲率所部浴血奋战,相继攻打汀泗桥、贺胜桥,直逼武汉。10月,北伐军兵分三路,出击江西,杀向孙传芳部,发动南昌大会战。11月9日,攻占南昌。蔡申熙随第一师驻守南昌。12月,第一军进军浙江。1927年2月,上海被工人武装解放,蔡申熙随第一军第一师进入上海。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指使国民党右派制造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开始了一场空前的大屠杀。同月,蒋介石实行“清党”反共,蔡申熙接到周恩来撤离通知,悄悄离开军营,回到了湖南。同年5月,根据中共湖南省委安排,蔡申熙回到家乡着手武装农民的工作,组建醴陵农军,并与安源工人纠察队、矿警队和萍乡农民自卫军联合组成“湘东赣西工农义勇军”。同年6月,因北伐有功,贺龙领导的独立十五师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根据党组织安排,蔡申熙来到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第二师第六团担任团长。7月15日,汪精卫摘掉国民党左派面具,召开分共会议,在武汉进行大屠杀。17日晚,贺龙连夜召开第二十军军官大会,愤怒地宣布汪精卫公开叛变革命的消息,大多数干部群情激愤,纷纷表示服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听党指挥。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作为起义部队第二十军第二师第六团指挥员的蔡申熙,率部包围敌卫戍司令部,经过激烈战斗迫使敌缴械投降,为南昌起义的胜利立了大功。8月中旬,起义部队南下在闽西整顿,蔡申熙出任叶挺领导的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参谋长。10月初,部队在向广东揭阳进军途中,遭敌重兵围攻。蔡申熙率部左冲右突,杀出重围,但部队被打散,他只得率少数人辗转到了广州。

1927年的广州,到处一片凄凉。在这里,蔡申熙找到同为陆军讲武学堂和黄埔一期的同学黄锦辉,黄锦辉正在协助中共广东省委军委书记张太雷组织广州起义。12月11日,蔡申熙参加了张太雷、叶剑英、叶挺等领导的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蔡申熙成为被通缉对象。后来,他筹措到一笔路费,辗转来到上海。

1928年1月,蔡申熙抵达上海,找到党中央的地下机关,与党组织取得联系后被安排到中共中央军事部工作,担任中央军事部部长周恩来的助手。同年8月,蔡申熙受党中央派遣,化名蔡冰坚,前往江西南昌担任中共江西省委军委书记。他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秘密军事工作,发展党的地下组织,组织农民游击武装,开展兵运工作。9月,蔡申熙以省军委书记的身份,在江西九江参加中共江西省委第二次代表大会。11月,组织上安排江西吉安的曾广澜,与他假扮夫妻,以便掩护革命工作。然而,在相处的过程中,这个“假丈夫”的诚挚、热情以及忘我的工作精神深深打动了曾广澜。于是,她以妻子的身份协助蔡申熙工作,照顾他的生活。后来,经组织批准,两人最终结为真正的夫妻。1929年1月至6月,蔡申熙领导军委会,巧妙与敌人周旋,带领同志在南昌附近宣传、发动和组织农民建立游击武装。10月底,蔡申熙经过多次秘密联系和争取,策动驻守在江西境内的罗炳辉部在吉安起义,组成红军独立第五团。当时革命正处于低潮,这次兵运工作不仅壮大了工农红军的力量,也在军事上有力地配合了朱德、毛泽东等率领红四军开辟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行动。

1929年11月,由于蔡申熙身份暴露,党组织派他去井冈山下的吉安东固革命根据地担任游击队第一路总指挥。到东固后,他积极整顿地方部队,发动群众进行土地革命,领导创建了红六军,在东固革命根据地进行波浪式扩展,有力地配合井冈山斗争,成就了“上有井冈山,下有东固山”的革命局面。

1930年1月,蔡申熙接党中央通知,偕妻子曾广澜以及刚出生的女儿蔡迹萍从江西回到上海,参加全国红军工作会议。会后,蔡申熙留在中央军委工作,担任中央军委参谋部参谋,与聂荣臻、傅钟、曾中生等一起负责军委日常工作。1月至3月,蔡申熙按照周恩来指示,主要精力是参与中央军委会高级军政干部训练班后期工作。曾广澜一并参与了训练班的事务工作。训练班为共产党培养了100余名高级军事、政治人才。这些学员被分别派到各个根据地担任军事骨干和到国民党军队中从事兵运工作,为日后革命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1930年6月,中央军委长江办事处在武汉成立,蔡申熙从上海奉调到武汉,担任中央军委长江办事处军事部部长,领导武汉地区的武装斗争。10月,蔡申熙又接到中央让他前往鄂东创建红十五军的任务。根据中央军委命令,红十五军重新调整创建,由原来攻打长沙的红八军一部和鄂东南各县游击队、赣东北部分游击队及红八军部分痊愈伤病员编成的第四、第五纵队组成。红十五军在鄂东黄梅考田镇就地改编,由蔡申熙任军长,陈奇为政委,下辖两个团,共2000余人。10月底,形势急剧变化,新军阀之间的中原大战以阎锡山和冯玉祥失败、蒋介石集团胜利而告结束。国民党反动派集中力量疯狂镇压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蒋介石在调集10万大军对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围剿”的同时,调集数万兵力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围剿”。红十五军处在长江中游的战略要地,引起敌人的格外注意,被敌列为首要拔除的目標。11月8日,蔡申熙领导红十五军在蕲春桐梓河开始反“围剿”战斗,随后在蕲春、黄梅、广济连续作战。由于实力悬殊,红十五军寡不敌众,边打边退。为了保存革命力量,逃出敌人的包围圈,蔡申熙决定率红十五军主力向大别山腹地挺进,往鄂豫皖红一军根据地转移。

军中智囊,创新战术堪称兵家典范

1930年12月,蔡申熙率红十五军到达鄂豫皖苏区。当时,红军主力红一军已开往皖西。而在这时,国民党正集结主力部队10万人“围剿”鄂豫皖根据地。时任中共鄂豫皖临时特委书记的曾中生,一面急令红一军回师救援,一面下令蔡申熙率领红十五军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迫使敌军不敢贸然行动,为红军主力回师赢得了宝贵时间。1931年1月15日,红十五军与红一军会师麻城县,两军合编为红四军,由旷继勋任军长,徐向前任参谋长;原红十五军部队改编为红十师,蔡申熙任师长。

1931年1月,红四军成立后,鄂豫边特委决定以主力寻机包围根据地外围的弱势之敌,调动增援之敌,于运动中消灭其力量,另以一部配合地方武装,拔除敌人设在根据地内部的孤立据点,破坏敌人的“围剿”企图。红四军将领蔡申熙、曾中生、徐向前、许继慎带领部队摸索和实践新战法,想出了围点打援、坑道爆破和飘忽战术等破敌之法,由蔡申熙承担率部试阵的任务。

蔡申熙试阵的第一仗,是围攻湖北麻城北部的磨角楼。1931年1月26日,蔡申熙率红十师主力向磨角楼发起攻击,歼敌1个营,引诱敌军4个团兵力前来救援,这时由红十一师对增援之敌予以痛击。磨角楼一仗歼敌不过1000人,但在红四方面军战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它开创了鄂豫皖红军有计划“围点打援”的战术范例,此后这个战术成为红四方面军克敌制胜的主要法宝之一。

蔡申熙试阵的第二仗,是强攻河南光山县新集镇。新集三面环山,城墙高两丈有余,城池碉堡全部用长方岩石砌成,异常坚固。1931年2月上旬,红十师进攻新集一个星期,进展不大。蔡申熙改变策略,每天组织部队佯攻,暗地里却利用城北一家小店作掩护,挖了一条四五十米长的坑道到城墙底下,然后用炸药炸毁新集一段城墙。红军战士冲进城内,全歼守敌1000余人。这是红军历史上较早进行坑道作业的战例,一举拔除根据地内的心腹大患。

蔡申熙试阵的第三仗,是湖北孝感县双桥镇大战。1931年3月,红四军为扩大战果,主动向平汉路出击,使平汉路北部交通大动脉处于瘫痪状态。敌军岳维峻率领第三十四师前往解围,红四军千里奔袭,战斗在双桥镇打响。这是一场出人意料的战斗,因为我军兵力略处下风,按照常规只能打一场击溃战,结果却打成了歼灭战。这是红四军第一次通过飘忽作战(运动战)歼敌一个师的空前大捷,宣告鄂豫皖根据地第一次反“围剿”胜利。

蔡申熙、曾中生、徐向前、许继慎成为开创红四方面军战略战术的“黄埔四杰”,这也是蔡申熙后来被中央军委评为共和国36位军事家之一的一项有力依据。

1931年3月,在双桥镇战斗中,蔡申熙不幸身负重伤,右臂和左腿被敌机枪射中。他一面让人包扎伤口,一面继续在前沿阵地指挥战斗,一直坚持到战斗胜利。后因伤势严重、医疗条件差,致使右臂残废。党组织为了照顾他的身体健康,有时送来一些食品,他往往转给其他负伤的同志吃。看到有的同志衣服破烂了,他就把自己的衣服拿出来送给他们。按规定他每月可领30元生活费,可他只要15元生活费,坚决将其余的钱退回去。他对组织说:“我虽然手不能拿枪,脚还能走,口还能讲,有15元就足够我生活了。”1931年5月,中央决定成立鄂豫皖中央分局。蔡申熙任分局委员,并担任军事委员会参谋长。这时他的伤势有所好转,于是向党组织请求工作。组织上经过慎重考虑,为了照顾他的伤情,任命他为彭杨军事政治学校校长。在任期间,他组织了四期培训班,为鄂豫皖苏区培养输送了1000多名军政指挥员,为学校赢得了根据地“干部的摇篮”的荣誉。6月28日,鄂豫皖中央分局又成立了监察委员会,蔡申熙担任监委主席。7月到9月,他还代理分局军委主席的职务。蔡申熙为人光明磊落,刚正不阿。当分局书记兼军委主席张国焘推行“左”倾错误,借“整肃”之机诬陷迫害曾中生、许继慎、旷继勋等鄂豫皖根据地党和红军高级领导人时,他没有袖手旁观,更没有助纣为虐,而是挺身而出,替他们申辩,并以监委主席的身份担保,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张国焘的错误,保护了一大批领导干部。

1931年11月7日,鄂豫皖红军在湖北黄安县宣布了党中央决定,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下辖第四军和第二十五军,总指挥徐向前、政治委员陈昌浩、政治部主任刘士奇。彭杨军政干部学校隶属于红四方面军,蔡申熙继续担任校长。1932年1月,蔡申熙再次当选为中共鄂豫皖省委委员、鄂豫皖省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在此期间,张国焘在前方随军作战,军委会的工作则由蔡申熙在后方负责主持。1932年1月至6月,紅四方面军先后发动了黄安、商潢、苏家埠、潢光四次战役,共歼国民党军约6万人,痛快淋漓地粉碎了蒋介石对鄂豫皖苏区的第三次“围剿”。鄂豫皖红军迅速壮大,鄂豫皖苏区成为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全国第二大根据地。在红四方面军发展如火如荼之际,蔡申熙则显得十分冷静。在后方,他思考最多的就是红四方面军出路问题。

将星陨落,血洒沙场憾成碧血英魂

1932年7月,蒋介石亲自出马担任鄂豫皖“剿匪”总司令,决定对鄂豫皖苏区发动第四次“围剿”。红四方面军面临的情况十分严峻。此时,鄂豫皖中央分局和军委会根据形势及时作出判断,并决定由蔡申熙出任红二十五军军长。

1932年8月至10月,尽管鄂豫皖苏区军民英勇奋战多月,但由于张国焘战略指导错误和在苏区推行“左”的政策,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的“围剿”。红四方面军接连在冯寿二、七里坪、扶山寨吃了败仗,被迫向皖西转移,且处处受阻。在英山以北的燕子河,鄂豫皖中央分局召开会议。在会议上,张国焘接受了蔡申熙提出的“向西转移”的意见。会后,红四方面军兵分两路,向鄂豫边转进,被迫西征。10月8日,一路穷追的胡宗南部第一师、俞济时部第八十八师与红四方面军主力相遇,遭到红军的猛烈反击,被迫退入河口镇。黄安河口镇之战,是红四方面军西征前的最后一仗。10月9日凌晨,蒋介石加派整编第二师投入战场,准备与河口镇之敌构成东西夹击之势。蔡申熙根据战争局势果断作出判断,决定让主力部队先行西进转移。为了掩护红四方面军主力部队,蔡申熙主动申请留下,指挥红二十五军与敌人周旋,拖住敌人。10月9日下午,敌我实力悬殊,大批敌军蜂拥而至,且攻势迅猛,红二十五军三面被围,情况十分危急。为了大队突围,蔡申熙率领小分队阻击敌人。眼看敌人就要扑到跟前了,警卫员劝说不动,架着蔡申熙往下撤,但蔡申熙坚持不走,指挥部队顽强抗击敌人。

10月10日,敌军进攻更加凶猛。为了便于指挥,蔡申熙来到仙人洞山顶,用望远镜观察敌我形势。哪料敌人一颗炮弹突然在仙人洞前爆炸,蔡申熙不幸中弹。他捂住伤口,咬紧牙关,强忍疼痛,躺在担架上,左手扶着担架棍,右手颤抖着指挥战斗,直至壮烈牺牲,年仅26岁。蔡申熙用生命拖住了敌军,为红四方面军主力迅速转移争取了宝贵时间。

1932年10月12日,红四方面军根据“燕子河会议”蔡申熙提出的方案路线,离开大别山,向平汉路西急进。12月18日,抵达大巴山,在陕西和四川边界创建川陕苏区,再次开创了一片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川陕苏区。

永远怀念,瓷城骄子成为一代名将

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中华民族是崇尚英雄、英雄辈出的民族。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无数英烈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前仆后继、英勇献身。他们以热血浇灌理想,用生命捍卫信仰,构筑起一座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蔡申熙同志在他短暂的革命生涯中,表现出坚定的革命信念、高尚的思想品德和优良的工作作风,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风亮节。他对党忠心耿耿,对革命事业无限赤诚,具有远大的革命理想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他坚持原则,光明磊落,维护团结,能上能下,具有坚强的黨性。他热爱人民,关爱部属,平易近人,从不居功自傲,深受广大官兵和群众的敬佩与爱戴。

1934年1月,红四方面军为了缅怀蔡申熙烈士,在川陕革命根据地关口坝设立申熙县,以示纪念。

1960年10月,《人民日报》刊发刘伯承元帅《纪念蔡申熙烈士》一文,文中写道“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和蔡申熙同志在周恩来同志主持的党的军事委员会之下工作。他给我的印象是:忠诚勇敢,工作认真”。

1962年3月,徐向前在他写的《历史的回顾》中说:“蔡申熙同志是红十五军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对鄂豫皖红军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不仅具有战略家的胆识和气度,而且在历次战役战斗中机智果断,勇猛顽强,因而在红四方面军中有很高的威望。在河口镇地区作战中,他身负重伤后躺在担架上仍指挥战斗,直至坚持到胜利,充分表现了一个杰出红军高级指挥员的责任感和无畏精神。他的牺牲,是红四方面军的重大损失,大家都很难过。”

1963年3月,董必武回湖北红安县瞻仰蔡申熙烈士墓,并为其题写碑名。在蔡申熙烈士墓前,他对马友才说:“蔡申熙很能打仗,太年轻,死得很可惜!”4月14日,蔡申熙、沈泽民、吴焕先三烈士墓在湖北省红安县革命烈士陵园落成。

张国焘在其回忆录《我的回忆》中对与其共事的人,大多有所贬低或诋毁,而对于蔡申熙写下了这样的文字:“在我的同僚中,蔡申熙是最有战略见解的人才,他是老同志,在没有进黄埔第一期以前,就和我一起干过工会工作了。我知道他的头脑冷静、精细,此次我们在这里重逢,他的右臂已经在作战中残废了,但仍任军事学校校长,工作十分积极。他厌恶军阀土匪习气,主张红军正规化,在军事指挥方面也许不如徐向前,而在军事见解上往往有独到之处。”

在血雨腥风的战争岁月里,多少优秀儿女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为了国家的和平统一,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赴汤蹈火,舍生取义,矢志不渝,用他们宝贵的青春和热血,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为我们创造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他们是中国的脊梁、民族的骄傲。没有历代先烈的奋斗,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今天。我们要继承先烈们的崇高爱国精神,爱人民、爱家园、爱国土,振兴中华民族。

责任编辑 / 陈 洪

猜你喜欢

红四方面军
通江县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
浅述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苏区对文物古迹的保护
论红四方面军1932年西征与红军长征之关系
长征结束时红军共保存下多少兵力?
“游击天才”长征途中跳河自尽
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刍议*
从川陕革命根据地建设看红军践行群众路线的意义
历史瞬间之九:激战嘉陵江
红四方面军为什么要西渡嘉陵江
红二与红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的具体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