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欲因之梦寥廓

2022-05-18汪建新

党史文苑 2022年4期
关键词:鲲鹏李白

汪建新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公元701年,李白出生于西域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市附近,唐时属安西都护府)。李白5岁时随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25岁时离川漫游各地。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唐玄宗令李白任供奉翰林一年余。后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被流放夜郎(今贵州六盘水毕节一带),中途赦还,晚年漂泊困苦,卒于当涂(今属安徽马鞍山市)。他是我国诗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毛泽东推崇备至,其一生对李白诗作圈阅、手书、评论颇多,而毛泽东的诗词创作也深受其诗风影响,浪漫飘逸,超凡脱俗。

读李白:圈阅手书,运用自如

1942年4月13日,毛澤东约见何其芳、严文井、周立波等人交换对文艺工作的意见。严文井问:“听说主席喜欢古典诗歌。您喜欢李白,还是杜甫?”他直言道:“我喜欢李白,但李白有道士气。杜甫是站在小地主的立场,是哭哭啼啼的现实主义。”

李白是毛泽东一生最喜爱的诗人之一。据曾帮毛泽东管理图书的张贻玖统计,毛泽东圈画过的唐诗约六百首,其中“三李”的诗约占三分之一。而“三李”中,他又最爱太白诗,圈画过的有81首。例如,他对《将进酒》批曰:“好诗。”他对《蜀道难》批注道:“此篇有些意思。”在闲暇或练习书法的时候,毛泽东常常用毛笔抄写或背写李白的诗。中央档案馆选编的《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中收有古诗词117首,其中李白诗有15首。毛泽东故居的藏书之中,有一份共7页纸的《梁甫吟》的手抄本,用一寸大小楷体的毛笔字,抄录在十六开毛边纸上,右上角有毛泽东读过两遍的铅笔圈记。毛泽东晚年患有眼疾,这是他特意让人用大字抄写出来的。

毛泽东不仅能随口吟诵李白的许多名篇名句,还能加以巧妙运用。1936年10月,在陕北保安的窑洞里,毛泽东同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谈到自己的人生经历时,提到了他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的一件趣事。毛泽东不喜欢静物写生这门绘画课。有一次上课时,他只画了一条直线,上面加了个半圆,来表现“半壁见海日”的画意,以此应付了事。“半壁见海日”正是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诗句。1935年1月下旬,红军在贵州土城与国民党军激战,屡战不胜,朱德决定亲临火线指挥作战。毛泽东集合军委纵队的同志给朱德壮行,他深情地吟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你我手足情。”毛泽东化用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一名句,将朱毛之间兄弟般的战友情谊描写得绘声绘色。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从陕北奔赴华北。在东渡黄河时,船近中流,毛泽东凝望着奔腾咆哮的黄河说道:“你们藐视谁都可以,但是不能藐视黄河。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毛泽东朝黄河上游眺望,喃喃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到底源头在哪里?”“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是李白《将进酒》的首句,毛泽东信手拈来,表达凝望黄河的深切感受。

新中国成立后,亲戚毛仙梅到北京看望毛泽东,但因生活不习惯想早点回家,毛泽东引用李白《蜀道难》的诗句“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来表达对他想家心情的充分理解。1958年3月29日,毛泽东在成都会议后乘江轮往武汉。航行中,他问女驾驶员小石:“三峡有个白帝城吧?”小石说:“有的。”于是毛泽东便背起了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接着,他逐字逐句教小石背诵,直到她会背为止。

毛泽东热爱李白的诗,并把它作为鼓舞、振奋精神的思想武器。1956年2月4日晚上,毛泽东在中南海怀仁堂接见出席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的文学艺术界代表,见到作家杜鹏程,得知他正在宝成铁路工地体验生活,和他谈起了《蜀道难》,鼓励他深入生活,写出好作品。1959年,刘思齐得了一场大病,毛泽东于8月6日写信安慰她,抄录了《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的四句诗:“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他还写道:“这是李白的几句诗。你愁闷时可以看点古典文学,可起消愁破闷的作用。”1961年9月16日,毛泽东又书写这四句诗,赠给庐山党委诸同志,信中写道:“登庐山,望长江,书此以赠庐山党委诸同志。”1970年8月31日,在中共九届二中全会期间,毛泽东在《我的一点建议》中援引李白《梁甫吟》中“杞国无事忧天倾”的诗句,藐视、讽刺林彪和陈伯达一伙在庐山所作所为,号召全党全国人民正确看待形势。

评李白:高度赞扬,综合分析

李白在《古风·大雅久不作》中写道:“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李白的诗歌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不仅表现了他对权贵的蔑视、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其中还蕴含着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反映出他放荡不羁的性格。李白早年曾信奉道教,向往求仙问道,隐居山林。李白的诗歌艺术,融合了道家的洒脱飘逸与屈骚的奇逸瑰丽,超越有限的现实人生,以无穷无尽的宇宙自然为人生精神的栖息地,向传统的儒家社会理想发出坚决的挑战,表现出一种脱俗之气。毛泽东常对自己的孩子们说:“李白的诗豪放,想象力丰富,读了使人心旷神怡。”“李白的诗,文采奇异,气势磅礴,有脱俗之气。”

1949年12月,毛泽东在出访苏联的火车上,与苏联汉学家尼·费德林谈论中国文学时,说:“李白(8世纪)——唐代杰出诗人。他像天才诗人普希金对俄国人民的贡献那样,为中国人民写了许多珍贵的艺术诗篇。李白的诗是登峰造极的,他是空前绝后的不朽艺术家。中国至今没有人能超过李白、杜甫的诗才。”这段话,一是将李白与俄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天才诗人普希金进行比较,彰显出李白诗才的国际地位和世界影响;二是用“登峰造极”“空前绝后”这样最高级的形容词来称颂一位古代诗人,这对毛泽东而言,实属罕见;三是将其与杜甫相提并论,以此来确立李白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1958年1月16日,在南宁会议上的讲话中,毛泽东指出:“光搞现实主义一面也不好,杜甫、白居易哭哭啼啼,我不愿看,李白、李贺、李商隐,搞点幻想。”毛泽东倡导“搞点幻想”,也就是提倡学习李白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李白的诗清新明快,热情奔放,豪放不羁,意境瑰奇,想象新丽,形成了豪迈奔放的诗风,达到了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

《蜀道难》是李白描写蜀地雄伟险峻山川的著名诗篇,毛泽东认为“此篇有些意思”。过去由于它的写作年代不能确定,对这首诗的意义有过诸多不同解释,把读者弄得晕晕乎乎。毛泽东没有理会这些内容分析,而把着眼点放在对这首诗的艺术把握本身上。1975年,他与芦荻谈话时指出:“李白的《蜀道难》写得很好。有人从思想性方面作各种猜测,以便提高评价,其实不必……这首诗主要是艺术性很高,谁能写得有他那样淋漓尽致呀,它把人带进祖国壮丽险峻的山川之中,把人们带进神奇优美的神话世界,使人仿佛到了‘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上面了。”毛泽东不主张从思想内容上任意拔高这首诗,而看重它高超的艺术性,这是很有见地的。李白初到长安,贺知章前往拜访。李白把《蜀道难》给贺知章看。贺知章“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可见“艺术性很高”乃古今公论。而这“高”字就体现在它采用夸张手法、丰富的想象,并运用神话故事,竭力渲染蜀道的壮丽奇险,突出作品的主旋律——“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但毛泽东对李白其人其诗也是辩证地来看。1973年7月4日,毛泽东同王洪文、张春桥谈话时指出:

早几十年中国的国文教科书,就说秦始皇不错了,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就是李白讲秦始皇,开头一大段就说他了不起。“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一大篇,只是屁股后头搞了两句“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就是说他还是死了。你李白呢?尽想做官!结果充军贵州,走到白帝城,普赦令下来了。于是乎,“朝辞白帝彩云间”。其实,他尽想做官。《梁甫吟》说现在不行,将来有希望。“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指挥楚汉如旋蓬”。那时神气十足。我加上几句,比较完全“不料韩信不听话,十万大军下历城。齐王火冒三千丈,抓了酒徒付鼎烹”,把他下了油锅了。

毛泽东一直很推崇秦始皇,秦始皇赫赫功业,而赞颂者委实太少,读到李白《古风五十九首》(其三),自然很注意他对秦始皇的评价。他赞成李白诗中开头几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对秦始皇的正面颂扬,且有气势。但该诗后头部分写了秦始皇大兴土木、寻求长生之药等事,便引出毛泽东一大段对李白很不客气的议论。毛泽东不满李白对秦始皇的评价,批评李白“尽想做官”,接着又批评他在《梁甫吟》中以高阳酒徒郦食其自喻,但郦食其下场可悲,何况李白没有他那般本领。在这段富有意趣的调侃议论中,毛泽东不无挑剔地指出李白在诗歌中抒发的傲视一切的勃勃雄心,與他在现实生活中想当官而不得的尴尬处境之间的深刻矛盾。

师李白:潜移默化,继承超越

毛泽东一生喜爱李白,学习李白,深得李白诗歌的精髓。在毛泽东诗词中,可以经常发现李白诗歌中的用词和意象,可以读到李白诗词的句式和句意,可以看到李白浪漫主义的诗味和诗风,能够领略到毛泽东借鉴李白、革新李白、超越李白的天才创造。

“万”字是力胜千钧的一个汉字,构词后能表达雄伟的气势和超凡的气魄。在李白诗歌中“万”字频繁出现,有时一首诗竟用几个“万”字。《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都是三用“万”字:“尔来四万八千岁”“砯崖转石万壑雷”“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天台四万八千步”“千岩万转路不定”“古来万事东流水”。毛泽东也喜用“万”字,与李白心有灵犀“万”字通。《沁园春·长沙》《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也都是三用“万”字:“看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粪土当年万户侯”;“万木霜天红烂漫”“二十万军重入赣”“唤起工农千百万”。

毛泽东对李白诗歌烂熟于心,能巧妙化用李白诗句来表情达意。例如,《贺新郎·别友》“挥手从兹去”,本自《送友人》“挥手自兹去”;《念奴娇·昆仑》“安得倚天抽宝剑”,化用《临江王节士歌》“安得倚天剑”;《水调歌头·游泳》“截断巫山云雨”,出自《清平调》“云雨巫山枉断肠”;《七律·答友人》“我欲因之梦寥廓”,化自《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欲因之梦吴越”;《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可上九天揽月”,借鉴《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念奴娇·鸟儿问答》“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借鉴《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毛泽东很多诗句的语气及其中真意,和李白一脉相承。“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睥睨群雄的气势,“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言壮语,“粪土当年万户侯”“六月天兵征腐恶”的抗争意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乐观豁达,与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等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写下不少描绘高山大川、自然风景的诗篇。在他笔下,咆哮万里的黄河,烟波浩渺的长江,“百步九折萦岩峦”的蜀道,“回崖沓嶂凌苍苍”的庐山,无不形象雄伟,气势磅礴。《蜀道难》之“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将进酒》之“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望庐山瀑布》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而毛泽东一生也酷爱游览,青年时代就以“汗漫九垓,遍游四宇”作为人格修养和诗文创作的重要途径。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他“踏遍青山人未老”“我自欲为江海客”,深谙游览的本质精髓,通晓名胜古迹的人文底蕴,撷取名山大川的灵气神韵,把诗和远方结合得浑然天成。“横空出世”“离天三尺三”“刺破青天锷未残”“一山飞峙大江边”,毛泽东以“山”记史,以“山”言志,以“山”造境,把山写得高耸突兀、瑰玮雄奇、意境寥廓、神情飞扬。“洞庭湘水涨连天”“漫江碧透”“茫茫九派流中国”“金沙水拍云崖暖”“一片汪洋都不见”,毛泽东尽情观察、品鉴水的柔性、清纯、磅礴、神奇,创造出钟灵毓秀的异样气韵,洋溢着蓬勃向上的生命力之美。

李白诗歌的最大特色是积极浪漫主义,而毛泽东也一再表示对李白积极浪漫主义诗风的喜爱和提倡。早在延安时期,1938年4月28日,毛泽东在鲁迅艺术学院发表《怎样做艺术家》的讲话,指出:“至于艺术上的浪漫主义,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有些人每每望文生义,鄙视浪漫主义,以为浪漫主义就是风花雪月哥哥妹妹的东西。殊不知积极浪漫主义的主要精神是不满现状,用一种革命的热情憧憬将来,这种思潮在历史上曾发生过进步作用。”

毛泽东诗词激情澎湃,想象奇异,意象宏阔,语言瑰丽,显示出超凡脱俗的艺术气质,其风格与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有许多相似之处,深得李白神韵,但又使意象得到革新,境界得到升华,做 到青胜于蓝。这里仅举一例。鲲鹏是历代诗人吟咏的形象,源于《庄子·逍遥游》,李白诗文更是对其吟咏不绝。《古风》(其三十三)写道:“北溟有巨鱼,身长数千里。仰喷三山雪,横吞百川冰。”《大鹏赋》生动描绘了鲲鹏巨大的形象和“怒无所搏,雄无所争”的力量。《上李邕》说:“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直到《临终歌》,李白仍以鲲鹏自比:“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毛泽东诗词中也多次出现鲲鹏意象:《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鲲鹏击浪从兹始”;《沁园春·长沙》“到中流击水”;《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七律·吊罗荣桓同志》“斥 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念奴娇·鸟儿问答》“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除“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中“鲲鹏”意指恶魔,具体指国民党反动派,属于贬义,其他诗句中的鲲鹏形象都是褒义,包括以天下为己任的青年才俊,搏击风浪的热血男儿,经邦济世的治国栋梁。毛泽东笔下的鲲鹏,不再是李白的那种纯粹个体精神的自我标榜,而是伟大革命家、政治家、战略家的宽阔胸襟和鲜明群体精神的生动写照。鲲鹏这一俯视寰宇、雄飞万里、豪气冲天、壮怀激烈的精神文化具象,俨然就是毛泽东的人格化身。

责任编辑 / 程芳池

猜你喜欢

鲲鹏李白
奇瑞瑞虎8鲲鹏版
向远方
李白搁笔
李白:在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之间
华为与贵州省人民政府签署共建鲲鹏产业生态战略合作协议
国产“大运”名鲲鹏
纸上的李白(三)
纸上的李白(二)
纸上的李白(一)
“大力鲲鹏”运-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