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舆情控制路径探析

2022-05-18李子雯

公关世界 2022年8期
关键词:舆情网络政治

李子雯

摘要:网络空间迅速发展,其系统内部所具有的平等性、开放性、资源共享性,为社会公众表达个人诉求,发表个人观点,维护正当权益等提供了全新的政治平台与政治空间。通过分析网络政治空间特征,直面网络政治空间所面临的话语权分配失衡、政治信任降低、非理性情绪参与等现实困境,通过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创新舆论治理方式,增强主流媒体国际传播力等路径,实现对网络政治舆情的有效控制。通过进一步加强对政治舆情的管理与控制,正确引导舆论走向,从而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维护网络空间安全与稳定。

关键词:网络 舆情 政治

网络舆论是指针对某一社会事件,网民通过网络这一平台公开发表意见,其中包括普通网络民众、网络意见领袖,以推动事件发酵而形成的具有影响力的观点。网络政治舆论则是指针对国家政治系统的网络舆论[ 1 ]。网络政治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众的政治认同(政治认同是指一个政权获得民众支持的程度,是现代政治合法性最重要的基础)[ 2 ]。当网络舆论出现极端情绪或出现与主流价值观相违背的思想,这些舆论侵蚀网络环境,危害现实社会秩序,网络舆论该如何引导,本文将做以下探究。

一、网络政治空间特征

网络政治空间参与主体具有平等性。网络平台自身的平等性与隐匿性淡化了传统的等级观念,弱化了权威对普通群众的影响。在网络政治空间内,每一个参与个体都可以在法律规范范围内,公平、公开地发表自己的态度与主张,发表对政治事务的见解。通过网络,与各级政府,甚至部分机关单位,政府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直接对话”,每个人都可以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不受地点、时间、空间等条件限制。因此,各个参与主体,都可以平等的享用网络政治空间,甚至通过网络行使虚拟公决权、虚拟裁判权、虚拟行动权。

其次,网络政治空间具有互动性。网络空间与传统媒介最大的区别在于网络的双向互动。在传统政治形式中,民众作为政治客体,更多地表现为向政府部门寻求帮助,单方面接受政府的决策与回应。而网络政治空间的塑造,实现了民众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双向沟通,实时对话。这一过程更多是一个交流互通的过程,且双方身份可以发生转换,此时民众不仅是信息资源的消费者,更是信息资源的生产者与传播者。同时,网络参与主体间的互动交流,在扩大彼此交往空间、精神生活的同时,也增加了网络政治参与度,从一定意义上推动了网络政治空间的塑造,也有效推动了现实生活中的政治决策[ 3 ]。

二、网络政治舆情控制的现实困境

1.话语权分配失衡

目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整个社会不仅有城乡差距、地域差距,还有逐渐显著的由社会分层所引起的话语权分配差距。中国社会被资本网络媒体集团主导的新主流意识形态和广大中间阶层和底层社会民众愤怒的吼声两种不同的话语撕裂[ 4 ]。社会各个阶层、集團都在争夺变革的话语权,尤其在微博、微信、知乎等网络社交平台,争夺话语权的主导地位,同时也使得中国社会出现两大对立的舆论阵营:中下层民众与资本集团。中下层民众在资本集团的营销手段、社交平台等多种渠道的控制下,话语权、影响力迅速降低,即使在本阶层内部也难以进行议程设置,模糊民众的真实声音。

2.政治信任降低

随着社会的变革发展与政府相关信息公开透明度加大,政府管理水平逐渐提高,社会民众期望政府在承担管理职能的同时,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满足各种需要,因此对政府的期望值逐渐增高。而网络是开放性与隐匿性的结合,网络空间鱼龙混杂,人们在网络政治空间内对自己与他人的思想与行为后果的评判有较大难度,传统的判断标准又难以解释网络领域所遇到的新问题;同时各种信息的接受存在不对等性,因此社会公众可能会不理解政府的某些行为,在网络政治空间中处于迷茫状态。网络政治舆论不及时处理,政府治理过程存在与民众需求产生矛盾的可能,政治信任度逐渐降低。

3.非理性政治参与

网络政治空间具有开放性特征,更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建设,但网络民主的滥用一定程度上会带来非理性政治的参与。在网络空间内进行表达,民众可以屏蔽自身真实身份,匿名发表言论,同时网络缺少约束民众行为的健全的法律规范,使得民众在对某一问题发表言论时,可以“塑造”跟风现象,通过各种手段获取支持与追捧。根据心理研究表明,“广场政治”总是与人的情绪密切相关的,“聚集的人群急躁,情绪易被感染、偏执、冲动……随时听命一切暗示……凡有反对意见,立刻变得勃然大怒……责任感已然灭失”[ 5 ]。当网民失去责任感的约束与控制,散播主观色彩强烈的网络舆论,理性声音没有了生存空间,非理性情绪在若有若无的引导下进一步扩大,为网络政治空间的稳定性与有序性带来困扰,甚至影响社会安定。

在网络空间中,社会公众一方面渴望寻求事实真相、表达诉求,另一方面,网络也成为发泄、诉诸不满的平台。民众在网络空间的聚集,易受舆论导向影响,从而对政府公平性、真实性等等产生质疑,政治信任不断降低。与此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等以及网络信息传播的延时性,政府在回应社会公众问题、解决社会矛盾时,也面临巨大挑战。一旦信息公开、公布不及时,或者政府自身应对危机舆论能力不足,会存在更大网络、社会纠纷,不利于社会的和谐运行。

三、网络政治舆情控制的路径探析

1.加强党对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绝对领导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坚持党性原则,最根本的是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网络空间内意识形态的引导对网络舆情风向变动起绝对作用。针对我国网络舆情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应当进一步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的相关路线方针,加强党的绝对领导,尤其是党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绝对领导。与此同时,在网络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应强调参与网络空间内每一个个体立场、方向、道路问题等问题的绝对正确性,加强对网民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提倡在社会中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人民的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同时,注重顶层设计,创新意识形态宣传、引导方式。在制度上,规范制度建设,完善法律建设、完善行政监督、完善公众监督,全方位的制度保障为网民的意识形态建设与完善提供保障。在宣传上,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站在人民的立场,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网络舆情引导过程中,相关党媒应当加强自身的信息权威性与信息传播的主导作用,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建设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宣传主流思想,弘扬社会主旋律。同时站在人民的角度把握舆论方向。培育和弘扬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网络文化,借助适当的“流行语句”参与到网民交谈中去,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人民的政治认同,提升网民的政治信任,保障网络舆论的政治正确性。

2.创新舆论治理理念

在处理应对网络政治事件时,对于网络舆论的处理尤为重要。舆论控制越强,网络气氛越紧张,人们变得“谨言慎行”的同时,也渐渐失去在网络政治空间内发表言论的兴趣,久而久之使得网络社会失去活力,网络空间优势不再发挥作用,为政治建设带来难题。新时代的网络舆论治理,不可以采取一味地强制措施,按照强制删除、追究责任的传统方式进行管制,应减少对网络舆论的“控制”与“干预”,由舆论控制转变为舆情引导,将约束与正向引导同时进行。因此,这就要求相关部门一方面完善网络平台长效治理机制,应对网络危机事件的发生,将舆情消极影响降到最低,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同时依托技术支持,建立健全的网络舆情监测机制,更大程度上掌握舆论走向。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官方媒体、网络意见领袖的正向引导作用,把握网民的态度与观点,将舆情发展引向正常状态。

3.增强主流媒体国际传播力

网络政治生态系统的塑造除了改进我国自身建设,还可以通过国际渠道,提升国际地位,提升话语权,因此增强我国主流媒体国际传播力势在必行。增强主流媒体国际传播力,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不是简单地在国外办报纸、建电视台,而是需要进一步提升我国主流媒体公信力。主流媒体自身应出现在国际重大新闻事件中,获得主流信源,掌握新闻核心素材,报道具有真正价值的新闻,提升新闻价值,增强其他国际媒体的引用率,从而提高我国主流媒体影响力,扶植与培育主流媒体,使得我国媒体更具信服力。长此已久,逐步提高我国国际话语权,进而完善我国国内政治生态系统建设。

因此,主流媒体提升国际传播力应当积极恰当运用热点新闻,精心编辑新闻素材,通过短视频、图片等形式,放在网站、社交平台、软件等突出位置,增加浏览量,加以合理适当营销手段。同时,也可以利用网络民众猎奇心理,将节目幕后花絮、采访等独家内容制作成节目花絮,对相关新闻、节目进行预热,引发更多讨论与关注,为相关节目、视频产出做好铺垫,使得新闻效果最优。其次也可以引入知名主播、知名网络用户参与讨论,扩大相关事件讨论度与影响范围,表达出真正的“主流观点”,维护网络空间内意识形态建设,把握网络舆论走向,使舆情处于可控的范围内。

【参?考?文?献】????

[1]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北京:中國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11.

[2][美]哈罗德·拉斯韦尔.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23.

[3]李希光.舆论引导力与文化软实力[M].湖南大学出版社.2013:10.

[4]汪波.中国网络监督与政府治理创新(1994-2012):四维制衡视角透析[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3.

[5][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24.

(责任编辑:姜秀靓)

猜你喜欢

舆情网络政治
政治呵护只为“挑刺”?——县镇干部眼中的政治呵护:护长不护短
政治呵护只盯“短处”?——乾 县“政治呵护”重在政治激励
办公室政治
消费舆情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
月度最热舆情事件榜11月
月度最热舆情事件榜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