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充分发挥高校资源优势主动融入天津产业发展

2022-05-18刘新民

求知 2022年5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天津学科

刘新民

2021年8月,天津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深入实施人才引领战略加快天津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将天津打造成全国自主创新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主要策源地、全球创新人才汇聚发展高峰高地,为实现天津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提供坚实人才保障的总要求。高校作为人才重要聚集地,应主动融入天津产业发展,进而为推动天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一、高校融入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天津共有普通高校45所,其中国家“一流大学”2所、“一流学科”大学3所。截至“十三五”时期末,全市普通高校专任教师达到32651人,其中,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教师15626人,具有研究生学历专任教师23608人。可见,高校具有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智力资源优势。但在现实中,天津高校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主动融入天津产业发展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

1.高校教学科研活动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不紧密。当今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很多新知识产生于生产实践。《世界高等教育宣言》曾指出,现在有的专业的大学生,进校时学的知识到毕业时部分就已陈旧了。由于产生于生产实践的知识并不总能及时成为大学的教学内容,“教材陈旧、知识落后”成为人们对高校的诟病之一。因此,高校的科研活动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藩篱”,科技成果的供给方与需求方信息沟通不畅,科技创新主体之间“各自为政”。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高,基础研究薄弱导致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重大科技创新源于产业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高校科研活动滞后于产业发展的问题日渐突出。

2.学科壁垒不利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综合问题。高校中各学院、学科的划分,是知识领域分化、社会职业分工的结果。不断专业化、职业化的知识使人们忽视了知识的整体性特征,不利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现实中的综合性问题。高校中的各学院、各专业在知识版圖中划出各自的领域,形成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话语体系,分门别类的专业知识造成各专业之间的相互独立,但现实中的问题往往是复杂的、涉及面广的,需要各学科的交流与合作。

3.人才评价体制机制不完善。人才评价是“指挥棒”,是人才资源开发、管理和使用的基础性环节。在当前高校人才评价工作中,评价标准缺乏科学分类,对不同类型人才“一把尺子量到底”,不同程度地存在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现象,对学术影响力、标志性创新成果和发展潜力关注不够,对高校人才创新创业正向激励作用不足,没有充分激发出高校人才面向市场、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的内生动力。

二、高校融入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强校企合作,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一是建立健全企业参与高校专业课程建设机制,及时将产生于企业生产实践的新知识、企业发展最新需求引入高校课堂。可以考虑以全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方式,引进企业人才到高校任教,把生产一线的真实项目、产品设计等作为高校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的选题来源。二是建设大学科技园。以具有科研优势特色的大学为依托,将高校科教智力资源与市场优势创新资源紧密结合,推动创新资源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业孵化、创新人才培养和开放协同发展。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法规的支持与引导,创设完备的基础设施、专业化的服务机制、完善的资本运作机制、有效的激励措施、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支持高校主动对接企业需求,培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大学科技园。三是持续推进人才创新创业联盟建设。人才创新创业联盟由政府将高校、企业中的科技人才联合起来,共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促进人才链、产业链、项目链、技术链、资本链“五链”融合,是一种新兴的大学与企业合作的形式。目前,天津已成立无人机和新材料、半导体集成电路等十大产业人才创新创业联盟,引导高校科研人员围绕企业关键技术研发需求,开展技术攻关和创新创业。

2.促进高校学科交叉融合,实现协同创新。一是主动促进高校内部不同学院教师、管理人员之间的交流和兼职。打破学科壁垒,建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发机制,在承担交叉学科重大重点项目、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中实现学科间的深度融合。二是以高校高层次人才为带头人,实施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建设计划,构建创新导向、学科交叉、有效汇聚、有机融合的创新创业团队建设机制。创建“产业项目+学科领军人才+优秀青年人才”的团队组织结构模式,探索实施团队考核制度。围绕天津市重点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引导大学与相关企业合作组建“项目+团队”,开展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建设特色鲜明、结构合理、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持续创新能力强、团队带动效应突出、在国内外相关领域具有较大影响的创新创业团队。

3.完善高校人才评价体制机制,激发人才活力。一是推进人才分类评价。健全多元评价机制,明确不同学科、不同岗位、不同层次人才的差异性,制定科学合理的分类评价标准,破除“四唯”,避免“一把尺子量到底”。对于从事应用研究的高校教师,应突出市场评价,重点考察教师面向企业需求承担横向科研项目、申请专利、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业绩成果。二是改进发表论文在人才评价工作中的作用。探索不同学科期刊分类评价办法,区分论文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等不同领域的评价使用标准。开展“高质量论文”认定调研及论证工作,将“国内中文期刊”纳入等级认证体系,凸显高水平“国内中文期刊”引领作用。引导高校教师从国情出发,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使理论和政策创新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三是鼓励和支持高校教师创新创业。高校教师在完成本职工作、全面履行岗位职责的前提下,可以在岗兼职从事与本人学科专业密切相关,并能发挥其专业技术能力和作用的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具体方式包括:在企业从事技术开发、技术咨询与服务;以技术入股等形式与他人合作创办企业;以个人名义创办科技型企业;等等。高校教师可依托与本人相关的项目、成果或相关技能,通过注册公司、参股公司等形式,开展与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相关的自主创业活动。

作者系中共天津市委党校第60期中青年干部培训一班学员,天津理工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人事处处长

责任编辑:朱 健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天津学科
如果天津有“画”说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守护天津卫 “疫”线显担当
天津之旅
幸福从“心”开始
高校教师党建参与的“四度”模型研究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天津之眼》
“超学科”来啦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及其促进机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