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新思路

2022-05-18金灿荣刘丹阳

求知 2022年5期
关键词:跨境区域经济

金灿荣 刘丹阳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参与对外开放和区域经济合作进入新的阶段。总体而言,“一带一路”倡议奠定了新时代主动构建区域经济合作,实现开放包容可持续发展的总基调;《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作为中国目前加入的最高水平的多边自贸协定,是参与区域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走向更高水平的起点;《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则是推动金融领域进一步参与国际合作的重要标志。这三项成就从主动对接贸易和投资规则、推动金融领域新开放和维护区域发展的公平性与可持续性的角度,勾勒出有别于以往的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新思路,成为新时代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发展。通过参与高水平的区域经济合作,中国不仅实现了在多边主义框架下与区域内国家的良性互动和创新发展,更通过坚持开放的区域主义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一、新时代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新起点

1986年中国开始复关谈判,同年GDP突破万亿元,而到2020年GDP已超过100万亿元。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与对外开放不断深化、持续融入区域和全球市场密不可分。倘若将复关谈判视作改革开放后中国深度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开端,那么党的十八大则应被视作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新起点。这是因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球地缘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美国在孤立主义与多边主义之间摇摆,部分高水平的区域经济协定在美国缺席的情况下继续推进;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导致原有供应链受到冲击,实现经济复苏至今仍任重道远。而通过参与高水平的区域经济协定,完善相关领域的监管和提高开放水平,并在新的框架下实现与区域内经济体的互联互通、对话合作,中国正逐步让中国方案走入全球视野。

1986年的中国通过学习和适应全球市场规则来融入并获取发展机遇,而今作为对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投资有举足轻重影响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正不断通过“一带一路”倡议、RCEP协定等区域经济合作框架带动更多的国家共享发展成果。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提倡国际创新合作,超越疆域局限和人为藩篱,集全球之智,克共性难题,让创新成果得以广泛应用,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中国的发展经验已经证明,通过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实现资本、技术和劳务的顺畅流通,在不断实践规则中倒逼国内改革、对接更高水平的开放标准,有望带动一国乃至一个区域经济的增长与繁荣,而这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经之路。

二、新时代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新路径

1.依托区域经济合作,助力新时代贸易和投资规则的对接。“引进来”和“走出去”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战略,经过4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营商环境持续改善,贸易和投资壁垒不断消除,中国企业也在不断加深融入全球市场。从跟上、适应规则到主动对接规则乃至参与规则的制定,新时代的对外开放正逐步向纵深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走出去”进程从最初的适应目标国法律法规、了解市场偏好,逐步过渡到建立跨境电商平台和试验区、打造海外专属物流中心,在新时代进一步深耕了海外市场,优化了海外供应链保障水平。具体而言,一是依托“一带一路”倡议。2020年中国与22个国家的“丝路电商”合作项目持续深化,合作成果加速落地;国务院新批复成立46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目前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已达到105个,部分综合试验区正在持续推进关于跨境支付、电商平台、物流公司等涉及多个跨境交易重点环节的政策实验,在跨境电商领域的成就显著。RCEP协定也推出具体措施支持跨境电商的发展,提升电信服务和监管水平,规定当前维持不对跨境电子商务征收关税的措施和电信服务贸易相关框架,以及鼓励通过电子方式改善贸易管理与程序的条款,以确保参与方的利润收益和信息安全得到有效保护。二是在海外市场布局物流终端。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之下被大幅放大,仓储物流的本地化成为提升跨境服务水平、优化供求体系的新路径。中国的出口企业已经开始在海外布局仓储物流设施,以提升“最后一公里”的运输能力,减少跨境运输的周期和风险,为海外市场布局更成熟的装配体系,以便更好地对接当地消费者。

“引进来”则是不断减少外商投资面临的壁垒,推动新修订的负面清单落地生效,持续对接更高水平的国际规则。负面清单制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服务贸易和投资领域开放水平的重要指标,目前已在高水平的自贸协定中广泛应用。近年来,中国在缩小负面清单、削减投资壁垒方面成效显著。2022年1月1日,《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1年版)》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1年版)》正式实施,与2020年版相比,2021年两版负面清单分别缩减至31条和27条,降幅达6.1%和10%。RCEP协定也规定缔约方需在服务贸易和投资领域确定有时间限制的负面清单的普及,并且已实现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程度不能倒退。负面清单的不断缩减,在提升营商环境、满足外资对于中国市场需求的同时,也在推动国内相关领域不断深化改革,通过提升竞争力和比较优势,更好应对差距日益缩小的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2.依托区域经济合作,促进金融领域新开放。中国的改革开放从对外贸易起步,在承接发达经济体的产业转移过程中,带动了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起步和兴盛,以40多年的时间实践了发达国家百年的工业化进程,“世界工厂”的称号也由此而来。通过保证政治稳定、聚焦农业领域、出口工业制成品而非原材料,中国积累起一定的外汇储备,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工业体系,并在除部分高端制造业之外的大部分领域具有了较强的出口竞争力。由于金融领域并非优先发展的领域,与发展超过百年的西方国家金融市场相比,中国金融业发展一度相对滞后,资本市场开放程度和完善程度都有待提高,但随着近年来中国参与世界市场程度的逐步加深,跨境商品和技术流动日益频繁,深化金融领域开放也变得更为紧迫。

事实上,自2017年资本市场扩大开放以来,2018年至2021年,外资累计净增持境内债券和股票超过7000亿美元,年均增速为34%。目前外資在中国股票和债券市场中的占比约为3%~5%,与其他新兴经济体相比处于偏低水平,所以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资本市场开放程度的提升,也有力地带动了央行对外金融合作的开展。2021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还联合泰国中央银行、香港金融管理局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中央银行共同发起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研究项目(m-CBDC Bridge),旨在探索主权数字货币的跨境应用。不仅如此,对于作为目前正不断扩容的多边数字协定,中国已申请加入DEPA。考虑到中国不断推进数字人民币(DC/EP)的境内落地,以及在去美元化背景下的双边货币互换尝试,推进DC/EP在跨境中的磨合与应用有重要作用。DEPA的新贡献在于模块化地规定了缔约方在数字身份、产品、支付、跨境监管和信息公开等方面应遵循的准则,在碎片化的各国央行数字货币(CBDC)研发进程中,先行确立规则和标准。在这一全球话语权尚未得到分配的领域,中国的加入有望为中国企业与缔约方企业在数字经济环境下实现交互构建提供可靠的保障,也有助于中国深耕这一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新业态,更好地抓住发展时机。例如,DEPA的商业贸易便利化模块要求成员国采用国际公认的准则,发展安全高效可靠的跨境电子支付,促进支付基础设施的互操作性。这一方面将有助于中国与其他国家跨境交易平台实现更深层次信息互联,为CBDC境外使用设定合理范围,避免资本过度流动影响到央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支付平台的对接,充分发挥中国企业在促进跨境贸易中的作用,使之成为中国与其他国家贸易联系的强大纽带。总之,CBDC的全球规则已开始受到关注,中国的数字技术优势和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让中国参与塑造这一新的全球治理模块成为可能。

3.依托区域经济合作,维护发展的公平与可持续性。亚太地区经济体发展阶段各不相同,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盲目追求自贸协定的高标准是不合理,也是不公正的。对于以承接产业转移为主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本国基础薄弱、发展滞后的幼稚产业在跨国公司的冲击下生存空间不断受到挤压。维护发展中国家发展利益和空间,支持世界经济真正公平发展,是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不可忽视的环节。而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减少文盲率、促进职业教育和劳务输出,中国正在帮助包括老挝、越南等在内的发展中经济体改变其经济基础薄弱、发展潜力不足的根本性问题。

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目的是缩小差距实现共同发展,而不断深化与区域内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也是新时代中国推进周边经济外交的重点工作。2021年12月,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承建的柬埔寨11号国家公路改扩建工程正式通车,这是“一带一路”倡议和RCEP框架下的重要成果,不仅构成柬埔寨交通主干网升级的重点工程,还有力地带动了沿线地区民众就业和生活质量改善。项目在建期间,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累计直接雇用了约1100名当地工人,帮助项目周边的餐饮、住宿等配套服务业快速兴起,成为地区经济增长的推动力。

三、新时代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深刻变化证明了多边主义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上强调,“古往今来,人类从闭塞走向开放、从隔绝走向融合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我们要以更大的开放拥抱发展机遇,以更好的合作谋求互利共赢,引导经济全球化朝正确方向发展”。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从对外开放的进程中受益良多,而新时代也对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1.参与新的高水平协定,发掘更多合作机遇。《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脱胎于《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协定》(TPP),保留了TPP约95%的条款,是迄今为止中国参与谈判的最高水平自贸协定,一旦加入将有望在享受目前最高水平自贸协定的便利化措施的同时,深度倒逼国内相关领域改革。CPTPP要求货物贸易最终自由化程度接近100%,成员国实现零关税税目和贸易额占比超过99%,服务贸易和投资的负面清单也不会低于RCEP标准。据2019年的统计显示,在全球前100名跨国公司中,国有跨国公司占16家,其中5家来自中国,但是在双边投资协定和自由贸易协定谈判中也经常面临着身份争议,在针对中国的反补贴调查中更是多次被认定为“公共机构”。此次CPTPP提出的加强信息透明度、政府管理的非歧视和中立性,以及政府提供非商业支持不得损害其他国家及产业利益的要求,事实上更进一步规范了“政府—国有企业”互动模式的边界,减少国有企业在本国和跨境经济活动中获得的排他性待遇,这对于进一步推动中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增强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正在谈判中的中国—海合会自贸协定可能是另一个会带来地缘政治变动的自贸协定。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在于石油作为当前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产油国的内政外交调整及石油本身的定价策略、供求关系、运输方式等方面的状态均会对地缘政治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大能源消费国,海合会国家作为全球最重要的能源出口国,都希望通过自贸协定的签署来改善双边贸易结构,发掘新的贸易潜力。2020年中国取代欧盟成为海合会最大的贸易伙伴,双边经贸关系更加稳固,进一步削减贸易和投资壁垒具有充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倘若协定能够涉及原油定价和结算部分或全部使用人民币,则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中国在能源领域的话语权,削弱石油美元对美元霸权在事实上的支撑,成为变革美元秩序的重要举措。

2.发挥自身优势,更多提供区域公共产品。主动申请加入RCEP、DEPA和CPTPP等,不仅是中国对自身改革发展成就的高度自信,也是对未来深化开放,承担更多国际责任,提供更多公共产品的自我要求。CPTPP中曾被认为较为敏感的国有企业和指定垄断、知识产权、劳工、环境等条款,随着中国不断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也正逐步实现对接。作为全球第二大进口市场和全球供应链中的关键环节,中国释放的进口红利和提供的公共产品对于其他缔约方有无法取代的吸引力。在高水平的自贸协定中更好地发挥正向外溢效应,消除现实和认知中的分歧,在合作与共赢中共享发展福利,将成为未来区域经济合作的主基调。

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由来已久,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支持民族独立与解放运动到“一带一路”倡议、RCEP框架下的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工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理念贯穿始终。新时代发展中经济体已经成为全球产业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仍广泛存在低端锁定、规则适应不良等弊病。因此,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也应在落实发展援助的同时,有针对性地推动与有关国家贸易、金融政策的对接,帮助搭建多边融资合作平台、跨国物流运输网络、通用的劳工保障标准等有助于贸易自由化和资金流通便利化的政策措施。在可预见的未来,发展中国家无法也不应脱离世界市场和全球供应链而实现自给自足的发展,那么更好地适应规则、提升参与供应链的附加值,进而塑造相对完善的本国工业体系,则是可以实现的目标。对于中国而言,以“授人以渔,自主发展”为行动导向,不仅将有助于帮助发展中国家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也将持续改善中国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和投资发展水平,推动中国方案更好地落地见效。

作者金灿荣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丹阳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李 欣

猜你喜欢

跨境区域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分割区域
浙江:出台5个新获批跨境电商综试区实施方案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擦桌子
区域发展篇
2013年跨境电子商务那些事儿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