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光辉旗帜

2022-05-18殷文贵

求知 2022年5期
关键词:共同体命运理想

殷文贵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重大命题,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饱含着中国共产党对世界历史发展大势和人类前途命运的深邃思考和睿智把握,凝结着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底蕴,凸显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天下情怀和使命担当。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叠加的历史紧要关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和实践方案,牢牢占据了时代发展制高点、人类道义制高点和国际话语制高点,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贡献了极具创造性的发展范式,为21世纪国际秩序重塑和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极具洞见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日益展现出鲜明的时代性、人民性和实践性,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和光明的发展前景,堪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动呈现和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光辉旗帜。

一、回顾历史,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科学而崇高的美好世界蓝图,值得世人为之憧憬

纵观人类历史长河,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史和探索史。从柏拉图的“理想国”、莫尔的“乌托邦”、闵采尔的“千年天国”,到梅叶的“教区公社联盟”、摩莱里的“巴齐里阿达”、马布利的“完美共和国”,再到圣西门的“实业制度”、傅立叶的“和谐社会”、欧文的“新和谐公社”;从老子的“小国寡民”、孔子的“大同”构想,到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李汝珍的“君子国”,再到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孙中山的“大同”理想,等等,古今中外善于“仰望星空”的有志之士对人类理想社会的追求和探索从未间断。令人遗憾的是,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局限,马克思、恩格斯之前的有志之士所勾勒的人类理想社会图景尽管存有不少真知灼见,但归根结底属于“黑暗中摸索”的产物,属于不科学、不成熟的“天才的设想”,最终都成为了只能“解释世界”而不能“改变世界”的价值幻象。马克思、恩格斯立足于唯物史观提出“真正的共同体”思想,尽管“真正的共同体”是一种科学的理想世界图景,但在当前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及其政治经济关系基础之上,尚不具备实现的条件,却为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创造提供了价值指引和方向指南。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宽广的世界眼光和博大的人类情怀,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坐标,在积极传承和创新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深刻检视和反思资本主义全球化及其全球治理体系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命题和世界构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在“批判旧世界”和“发现新世界”过程中提出的新型国际交往范式和全球治理智慧,旨在揭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下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存在的重大缺陷,破解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难题和挑战,从而推动世界朝着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方向赓续发展,谱写人类文明形态的崭新华章。因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非空洞抽象的舆论口号,更不是别有用心的意识形态工具,其实事求是的理论品格和高屋建瓴的政治站位相较于人类历史上已有的理想社会蓝图,更合乎规律性和目的性,更具针对性、现实性和可行性,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也更值得世人为之向往和憧憬。

二、立足现实,人类命运共同体仍旧是一种尚未达成的理想,需要世人正确认知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叙事语境中,理想与现实之间始终存在着一种辩证的张力。与人类历史上的理想社会蓝图相比,人类命运共同体虽不再是一种空想,而是一种“真正的共同体”形态,但它仍旧是一种理想,并且是一种不知何时才能真正成为现实的理想。既然如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何还会广受国际社会推崇?我们为什么还要矢志不渝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呢?事实上,这主要是因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潮流,站在历史正确和人类进步的一边,符合各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因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正义的事业、和平的事业、发展的事业、文明的事业、崇高的事业;因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自始至终都传递着一种坚定的理想信念、强烈的人文关怀、无畏的担当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因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根植于人类内心深处与生俱来对至真、至善、至美的美好共同体生活的无限期待和强烈渴望。在各种全球性危机和现代性困境频发的时代背景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智慧犹如世界百年变局中的“导航仪”和“压舱石”,点燃了世人孜孜以求的美好希望,照亮了人类前行的方向和道路,为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提供了可供選择的实践场域,为维护全球正义和全球伦理贡献了富有远见卓识的智识精神。

西方哲人柏拉图早就指出,我们之所以加强对人类正义问题的研究,那是为了我们有一个可以参照的样板,然后根据这个样板所体现的标准,“判断我们的幸福或不幸,以及我们的幸福或不幸福的程度。我们的目的并不是要表明这些样板能成为在现实上存在的东西”。马克思也强调:“新思潮的优点又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地预期未来,而只是想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21世纪的今天,世界权力格局深刻调整,全球恐怖主义此起彼伏,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动,人类正处于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我们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又何尝不是为了更好地反思和批判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世界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又何尝不是为了更好地重建一个公正、和谐、温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使人类真正过上人之为人的生活?事实上,一种思想理念或实践方案之所以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是因为它能够为人们指明各种活生生的现实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引导人们朝着解决问题的方向不懈奋斗。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于当今时代的意义,不仅仅表现在它所确定的各种向上向善、求真求美的概念范畴、价值目标、方针原则上,更重要的是,它始终蕴含着一种发现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必要的张力”,从而为各国应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性问题提供了各种可能的选择,引领人类社会朝着世人所期待的方向和道路发展,使各国人民真正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这是我们对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有的认知和态度,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由理想走向现实的内在动力。

三、展望未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世人久久为功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可以实现的理想,但并不意味着这个理想在短期内轻而易举就能实现,它离不开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奋斗、持久奋斗。一方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世界各国致力于建设一个在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態等各领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新世界,但当今世界离这一目标还相去甚远。因为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具备诸多条件,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条件就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和普遍发展,促使世界各国不再由于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而相互斗争和博弈。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明确表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从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体思想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虽然尚未达到“真正的共同体”那样是一种独立、完整的共同体形态,但它却与“真正的共同体”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并且是通达“真正的共同体”的桥梁和纽带,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终实现必须以高度发达和普遍发展的社会生产力作为前提和铺垫。

另一方面,当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尚处于探索、尝试的初始阶段,其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遭遇各种挑战和阻力,其中一个最大的挑战和阻力当属某些西方大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作风。冷战结束30多年来,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非但没有消除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偏见,反而随着中国的日益崛起,这种意识形态偏见呈愈演愈烈之势,并一再对中国作出各种战略误解误判,并想方设法地对中国进行围堵、施压和遏制。从极力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和霸凌主义行径,再到全球抗疫过程中频繁“甩锅”“断供”“退群”,再到今天联合北约盟友在乌克兰问题上煽风点火,无不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背道而驰,无不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成威胁和阻碍。这就注定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是一个道阻且长、行则将至的漫长历史过程。正如恩格斯指出的,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在这个过程中,“尽管有种种表面的偶然性,尽管有种种暂时的倒退,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历史和实践一再证明,事物的发展往往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互交织的过程,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缓慢发展过程,这个过程虽然比较曲折和漫长,但只要各国相互尊重、携手合作、共同奋斗,终有实现的一天。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应该锲而不舍、驰而不息进行努力,不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也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只要我们齐心协力、把准航向,人类社会发展的巨轮必将行稳致远,驶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可以预见,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国际社会的交往互动将更加频繁,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将日益提高,各国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将不断得到满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终将落地生根、枝繁叶茂,焕发出更加强劲的生机活力,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文系深圳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启动项目“人类文明新形态视域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意义与国际认同研究”(00000211210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双艳珍

猜你喜欢

共同体命运理想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共同体的目标向度与实践进路
爱的共同体
被命运“扼住”的小意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论命运
进化决定恐龙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