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解读

2022-05-18秦志功

甘肃教育 2022年8期
关键词:规划发展教育

秦志功

2021年11月17日,经省政府审定,甘肃省教育厅印发了《甘肃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是甘肃省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以来第一个教育行业的重要专项规划,描绘了“十四五”时期甘肃省教育事业发展的蓝图,对全省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作出了整体部署,为全省教育系统如何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谱写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指明了方向。

《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充分对接《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甘肃省教育现代化2035年规划纲要》等规划,由发展现状、总体要求、重点任务、落实机制这四个板块组成,共10部分42个条目,约36000字。第一板块是发展现状,回顾了“十三五”期间教育事业发展取得的成就,分析了“十四五”时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第二板块是总体要求,阐述了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提出了“十四五”规划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第三板块是重点任务,包括7个部分32个条目,提出了加强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思路和举措,并围绕建设西部教育高地这一目标,提出了构建“1+10”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即以新时代教育评价体系为牵引,建设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大中小学一体化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体系、大中小幼一体化法治教育体系、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体系、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等教育创新体系、服务全民的终身教育体系、高质量支撑体系、高质量教师队伍成长体系等十个体系。最后一个板块是规划的落实机制,包括1个部分5个条目,对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落实规划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规划旗帜鲜明、重点突出、任务明确,现解读如下。

一、立足新起点

《规划》的编制立足于总结评估“十三五”期间全省教育事业的发展现状,摸清“家底”。《规划》的第一部分叙述了“十三五”以来全省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取得的新成就,即扎实推进全国唯一教育精准扶贫示范区建设,构筑起“教育有保障、升学有能力、就业有技能、人人有出路”的教育脱贫体系,教育脱贫攻坚成效显著;教育普及水平大幅提高,“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六个约束性指标全部提前实现。2020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3%、96.6%、95%和44%,较2015年提高18、3.6、3和12个百分点;从业人员继续教育达到13.8万人次,较2015年提高2.8萬人次;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01年,较2015年增加0.76年;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目标;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连续两年受到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本科和研究生教育质量逐年提升;教育经费投入由2016年的548.78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662.99亿元,年均增幅4.84%,教育经费投入占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超过15.96%;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断深化,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重大进展,形成从“多点突破”转向“系统推进”的改革新局面。总体来看,“十三五”时期是甘肃教育投入最大、民生改善最多、发展形势最好、面貌变化最快的时期之一,总体结束了教育资源短缺的历史,解决了“有学上”问题,为“十四五”期间解决“上好学”的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确立新目标

在充分研判“十四五”时期全省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确立了“十四五”时期全省教育事业发展新目标。从目标导向的视角看,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规划》依据《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细化提出到2025年“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到2035年“总体达到教育现代化目标要求”。“十四五”发展主要目标紧紧围绕“2035年远景目标”,对“十四五”教育事业的发展有清晰的定位,保证了教育事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从问题导向的视角看,我省教育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仍很突出,教育发展基础还比较薄弱,优质教育资源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职业教育社会吸引力不强,高等教育整体办学水平不高,治理体系有待完善。“十四五”主要目标聚焦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提出了“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扩大,教育高质量发展取得重要成果,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教育总体实力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提升,基本形成公平共享、开放创新、特色鲜明的西部教育高地”这一发展目标。

《规划》在教育事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主要预期指标的设置上也有新的变化。考虑到全省基础教育过去5年发展较快,2020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8个百分点,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毛入学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8个百分点,总体上迈入全国中上行列,新的指标体系减少了基础教育类指标,取消了“幼儿园在园人数”和“高中阶段在校生人数”这两项指标,将“学前三年毛入学率”调整为“学前教育入园率”。取消“学前三年”的提法,意味着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将逐步纳入学前教育体系。为了整省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打造“技能甘肃”,细化了职业教育发展指标,增加了“职业教育专科在校生”“职业教育本科在校生”“现代学徒制培养比例”“双师型教师占比”等四项指标,取消了“从业人员继续教育”这一指标,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甘肃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少数民族总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8.7%,推普工作任务艰巨。为了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因此,在人力资源开发指标中新增了“普通话普及率”这一指标。

与“十三五”规划确定的指标目标值相比,“十四五”规划的目标值增速明显放缓,更加务实,更加注重高质量发展和内涵发展。

三、把牢发展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对党加强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提出了明确要求,为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指明了正确方向。因此,《规划》确立的第一个发展任务就是“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把牢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牢牢掌握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权,不断提高教育系统党的建设质量,为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提供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

《规划》提出了把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到实处、细处的具体举措,即进一步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充分发挥省市县三级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作用;健全完善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为师生上思政课、联系学校工作等制度;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推进中小学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推动教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四、践行立德树人

“德,才之帅也”,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因此,“十四五”期间,要坚持把立德树人贯穿教书育人各环节,遵循纵向衔接、横向贯通、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改变学段割裂、各自为战的状况,构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体系。

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坚持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为主线,加强四史学习教育,强化理想信念教育。要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工程,推出一批有理论深度和实践效果的高质量立德树人研究成果。《规划》提出,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治校、立德树人的重要标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教育广大师生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构建课堂教学、主题活动、社会实践等多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引导各族师生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

在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上下功夫,明确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各学段思政课的课程目标,推动全省中小学校“一校一策”德育工作。甘肃有丰富的红色资源,红色遗址遗迹数量众多、覆盖面广、主题多样,要挖掘利用好这些资源,开展红色基因传承行动,着力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要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配齐建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这为“十四五”时期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遵循。要配齐高校专职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实施“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提升计划”和“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培育计划”,到2025年培育省级思政课教学骨干500名、教学名师100名,培育名师工作室100个。

《规划》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要求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构建思政工作的新格局。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根据学生的身心、思想和行为特点,在大学生中加强网络育人,指导职业院校创新开展“文明风采”等德育实践活动,在中小学深入开展“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开学第一课”等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五、坚持五育并举

《规划》以问题为导向,针对现阶段全省学校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改革发展存在的教学不强、场地不足、评价不硬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

在体育方面,要深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完善学校体育“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教学模式,强调面向人人,帮助每一位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认真落实健康中国行动中规定的学生每天校内一小时、校外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鼓励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鼓励高等教育全学段开设体育课;要进一步健全学校体育竞赛体系,加强体教融合,建设学校体育俱乐部,开展高水平的教学、训练、竞赛。

在美育方面,要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逐步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美育教学模式,强调既要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美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美育实践活动,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体育美育浸润计划等活动。强调推进美育评价改革,全面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把学生艺术类课程的学习和参与艺术类实践活动都纳入学业要求。

在健康教育方面,要求加强大中小学卫生保健机构建设,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和要求配备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健康中国行动组织实施和考核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9〕32号)中要求,按照“寄宿制中小学校或600名学生以上的非寄宿制中小学校配备专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600名学生以下的非寄宿制中小学校配备专兼职保健教师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进行考核,且该项指标2022年全国目标值不低于70%。强调要落实“多病共防”各项措施,把传染病防控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有效预防校园内传染性疾病发生。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控的原则,定期开展中小学生视力监测,做好学生视力保护工作,创建一批近视防控试验区和示范校,以点带面,推动学校“防近”工作有效开展。要加强生命与心理健康教育,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教思政厅函〔2021〕10号)的要求,即“高校按师生比不低于1∶4000比例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且每校至少配备2名”“每所中小学至少要配备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县级教研机构要配备心理教研员”,配齐配强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要加强过程管理,强化覆盖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筛查,建立预警机制,及早实施精准干预。

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规划》提出,要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除必修课外,其他课程也要根据学科特点融入劳动教育内容。要针对不同学段、类型学生的特点,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要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把学生参与劳动教育课程学习、实践情况、家务劳动和掌握生活技能的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客观反映学生劳动过程和结果,作为高一级学校录取的参考或依据。同时,各地各学校要对照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建立劳动清单制度,提升劳动教育的实效性。要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学校要配备必要的劳动教育专任教师,也可聘请相关专业人才担任劳动教育兼職教师。要对劳动教育教师进行专项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六、聚集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着眼于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要求,为深入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明确了前进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更明确地说,高质量发展,就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十四五”时期,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推动各级各类教育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走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均衡发展、公平发展的道路。

学前教育凸显“普及普惠”。《规划》在“普及、普惠”方面提出明确目标,要求到2025年全省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6%,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0%以上。为了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要根据教育部印发的《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办法》(教督〔2020〕1号),开展督导评估,推动县级人民政府履行职责,持续提高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规划》提出要多渠道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城区原则上每个街道都建有1所公办园或普惠性民办园,要实施第四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补齐农村、偏远地区、民族地区以及城市新增人口集中地区普惠性资源短板;可利用農村中小学闲置校舍举办公办园,鼓励街道、村集体和有实力的国有企事业单位举办公办园;将小区配套园建成公办园或办成普惠性的民办园;鼓励社会力量办园,进一步完善普惠性民办园认定标准、补助标准及扶持政策,积极扶持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还要进一步健全经费投入长效机制,落实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逐步提高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水平;完善成本分担机制,建立定期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办园成本、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的承担能力,合理确定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收费标准;进一步规范幼儿园收费,加强对非营利性民办园收费成本调查和收费监管,加大违规收费的查处力度,遏制过高收费。同时,要实施学前教育保教质量提升计划,进一步规范学前教育办学行为,健全保教质量监测体系,推动教研改革,建立城乡学前教育资源中心,将教研延伸到乡(镇)一级。

义务教育凸显“优质均衡”。2021年,甘肃省所有县(市、区)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十四五”时期,全面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势在必行。《规划》提出,到2025年实现优质均衡发展的县(市、区)争取达到30%以上,即到2025年底,全省至少有27个县全面发展理念更鲜明、标准化建设程度更高、教师队伍更强、人民群众更满意,能够通过国家审核认定。《规划》提出了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主要举措,即着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区域、校际教育资源差距;加强学校标准化建设,实施标准班额推进计划,扩大城镇学校学位供给,在主城区新增学位5万个,按照优质均衡标准化解“大校额”“大班额”;改善提升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解决学生洗澡难、如厕难问题;推进集团化办学,以优质品牌学校为龙头组建教育集团,推动集团内各成员校同步、均衡发展;促进新优质学校成长,新优质学校是具有高品质的办学理念、课程建设、校园文化、教师发展的学校,新优质学校的发展将会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大力推进教育公平,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入学、公民办中小学同步招生政策,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人员子女、残疾儿童少年、留守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的形成非一日之寒,“双减”也不会是一项临时性的工作,要持之以恒地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优化作业设计,完善课后服务体系,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普通高中凸显“特色多样”。“十四五”时期,全省普通高中要统筹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2021年秋季学期出台了普通高中课程实施方案,到2024年,要基本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校考试招生制度。因此,《规划》重在引导普通高中学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破解“同质化”发展难题,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需要。特色多样发展的涵义是在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方案的基础上,根据本校独特的文化、资源、生源、师资,建设特色学科课程,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规划》明确了支持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发展的措施,即改善普通高中学校办学条件,实施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计划和普通高中提质计划;积极探索发展科技高中、人文高中等特色学校;完善普通高中教育经费保障长效机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逐步提高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

职业教育凸显“技能甘肃”。2020年7月,教育部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决定,整省推进甘肃职业教育发展,打造“技能甘肃”,为西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供甘肃经验,为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贡献甘肃方案,这对“十四五”时期甘肃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提出了更高的期许。《规划》提出,要优化职业教育布局,以兰州新区职教园区为龙头,陇中、陇东南、河西地区为辐射,加快建设职教园区和产教融合示范区,形成以兰州为重点,东中西三地区支撑的中高本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格局。要巩固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坚持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同类型、同等重要”的战略定位,消除对职业教育的歧视和偏见。要推动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纵向贯通,扩大中高职五年一贯制贯通培养,建立中高本纵向贯通的职业教育培养体系,鼓励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探索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互通,构建职普融通的培养体系。要协同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探索建立政府统筹、行业企业举办、社会力量参与的办学格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批紧密对接产业需求的高水平实习实训基地。要全面推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强化中职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实施优质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计划;巩固高职教育的主体地位,建设10所特色鲜明、行业知名的高职院校和3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规划》提出,以“三教”改革为突破,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三教”是教师、教材、教法的统称,解决“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这三个核心问题。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要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探索建立职业教育本硕整体设计、分段考核、有机衔接的师资培养模式;推进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机构人员职称与教师职称兼容互认,促进校企人员双向流动。在教材建设方面,要制定甘肃省职业教育教材建设规划,制定甘肃省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实施细则,开展省级职业教育专业优秀教材评选。在教法改革方面,要开发一批具有甘肃特色的职业教育教学标准,推广实施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混合式教学、“理—实—虚”一体化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实施职业教育信息化2.0提升计划,加强专业教学数字资源库、在线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高等教育凸显“内生动力”。2020年9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深改委第十五次会议审议《关于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意见》,强调要激发中西部高等教育内生动力。《规划》确定了8项主要任务:一是建立高校分类体系,明确了高校类型定位,提出支持兰州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建设国内一流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省属院校建设国内同类院校高水平大学,引导各类高校办出特色、错位发展。二是加强高校基础能力建设,提高普通本科院校生均经费基本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加大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改善基本办学条件。三是推进“双一流”建设,建设60个左右一流学科,其中5个左右学科达到国际国内一流水平,20个以上学科领域进入国际国内同类学科高水平行列,40个以上学科在全国学科水平评估中达到B类以上。四是促进本科教育提质创新,建设高校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加强一流本科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推行完全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和学业导师制度,完善“五位一体”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五是加快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优化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和过程管理机制,分类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完善研究生教育评价模式,落实研究生培养分流退出制度。六是提升高校创新能力。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创新型甘肃、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试验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重大问题,推动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龙头企业深度合作,联合申报并承接国家和省重大科技项目,组建技术创新联盟,协同推进人才培养、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七是推动集群发展。服务兰西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主动融入黄河流域9省区教育协同发展,积极推进甘青宁新和陕甘川渝教育集群发展,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提升教育区域合作交流水平。八是推进高等教育开放合作。支持高校建设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引进华人华侨高层次人才与创新团队,办好孔子学院,推介中医药文化,在海外建设中医文化体验馆。

七、突出强师固本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规划》强调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围绕师德、培养、成长、管理、待遇等五个重点,打造一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强化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首先,加强党对教师队伍建设的全面领导,保证教师队伍建设的正确方向;对教师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定期开展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其次,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将师德师风教育贯穿教师生涯全过程,将师德课列为师范生必修课,在职教师培训中每学年都要设立师德师风专题教育,坚持全员全过程师德养成,建设一批师德师风教育基地;落实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实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着力解决教师行为失范、学术不端、有偿补课等问题。最后,加强正面引导,发掘师德典型,深入宣传优秀教师典型事迹,讲好师德故事。

提高教师培养质量。优化教师培养体系,推进教师培养供给侧改革,建立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的师范教育体系,在中小学幼儿园建设100所省级教师发展示范基地校。加大省级公费师范生培养,将地方优师计划和小学全科型教师纳入地方公费师范生专项培养,吸引遴选优秀青年从教,提高师范专业生源质量。

提升教師专业能力。整合培训、教研、电教、科研等部门的资源,在市、县一级建设研究与培训为一体的教师发展机构,提高其对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支持的能力。优化培训课程,建立培训项目监管机制,开展培训项目第三方监测评估,提高培训质量。建立分层分类的教师培养体系,开展名师、专家型名师、陇原名师培训。

深化教师管理改革。完善中小学教师准入制度,逐步提高新教师入职标准,改革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制度,逐步解决将教师资格考试变成应试教育、减弱教师教育专业性的问题。扩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用人自主权,完善教师公开招聘办法,根据教师岗位特点,遴选乐教善教的优秀人才从教。适应城镇化进程中学龄人员城乡和区域流动的趋势,统筹调配编制内教师资源,解决教师结构性、阶段性、区域性矛盾问题。

提高教师地位待遇。提高教师待遇水平,建立中小学教师工资联动机制,确保中小学教师工资与当地公务员工资同步增长。将符合条件的教师纳入住房保障范围,享受实物配租或租赁补贴。提高教师健康保障水平,同当地国家公务员享受同等医疗待遇,定期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并因地制宜地安排教师休养。落实中小学教师减负清单,厘清教师责任界限,清理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事项,确保教师安心从教、舒心从教。推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落实职级薪酬并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形成有利于教育家办学的政策导向和激励机制。《规划》还根据各级各类教师的岗位特点和现状,精准施策,细化了对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院校教师、高校教师、特殊教育教师、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任务要求,保证这些措施能够落地见效。

需要指出的是,《规划》对教育投入、教育信息化、教育评价、教育对外开放、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等方面也进行了总体设计和部署。为细化《规划》推进措施,省教育厅还制订了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科技创新、继续教育、民族教育、开放合作、教师队伍建设、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10个“五年行动计划”,形成了更具体的落实方案。《规划》与10个“五年行动计划”一起构成了完整的规划体系。《规划》和“五年行动计划”既是全省教育工作者今后努力的方向,也是政府向全社会作出的庄严承诺。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十四五”时期甘肃的教育工作必将迎来更美好的明天。

编辑:张慧敏张昀

猜你喜欢

规划发展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迎接“十三五”规划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