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匠精神与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融合研究

2022-05-17朱媛媛江苏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江苏徐州221116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上海200235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2年9期
关键词:鲁班工匠思政

朱媛媛(1.江苏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 江苏徐州 221116;2.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上海 200235)

书 名:鲁班文化与工匠精神

作 者:谷道宗,王光炎,等

出版单位: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8月

定 价:68.00元

I S B N:9787302584315

工匠精神,诠释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勤劳质朴、精益求精的劳动品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优良的思想品德、高尚的职业素养和奋进的创新精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需融入工匠精神教育,作为思政教育内容的延伸与具体化,这有利于促进内容理解和精神弘扬,鞭策大学生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和职业能力。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鲁班文化与工匠精神》一书,在归纳整理鲁班文化和工匠精神优秀文献与历史记载的基础上,阐述鲁班文化与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通过介绍大国工匠和大国重器的典型案例,分析培养新时期工匠人才的途径与方法。第一章总结概述鲁班和相关人物故事;第二章阐述传统文化中“匠人智慧”的内涵与联系;第三章分析鲁班精神与墨子思想的关系;第四章阐释新时期工匠精神的深刻含义;第五章举例说明大国工匠和大国重器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第六章分析工匠人物和工匠精神的培养方式。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办学条件取得了长足进步。舒适的学习环境和优越的生活条件,有效促进了高校办学成绩的稳步提升和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然而,“温室”里培养出的大学生,对于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逐渐淡薄,对于正确的职业素养缺乏细致具化的概念,对于投身制造业强国建设的雄心壮志缺乏足够的认知。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主要归结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成效没有落到实处,精髓的理论只有下沉到实践中才能发挥指导和引领作用。

首先,高校思政教育对于大学生的“抗挫教育”缺乏足够重视。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方式与过去存在天壤之别,社会对于高校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和便捷的生活方式给予了足够的认同,认为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为学生提供了便利条件,但也有人认为当下宣传坚持吃苦耐劳和抗挫精神过于老套。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二个百年目标新征程需要抗挫能力强、潜心钻研的当代大学生作为人才支撑。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宏观理论宣传与讲解,强调学生对于思政教育理论的理解,对于培养利用思政理论解决学习生活中困难的能力培养不够,一方面缺乏对学生正确对待挫折意识的培养,另一方面学生应对挫折与挑战的思想准备和应对能力不足。以上都是高校思政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为保证学生学业的持续进步与生活的顺利开展奠定稳固的思想基础。要高度重视抗挫能力的培养,增强大学生在学习与成长道路上克服困难、抵抗挫折的能力。牢固树立“成功之路没有一帆风顺”的意识,外在辅助条件只能丰富解决困难的途径,内心坚毅和品质顽强才是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内在动力。《鲁班文化与工匠精神》第二章,介绍“匠人智慧”内涵,指出面对困难挫折的勇气和毅力,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基础,只有建立足够强大的内心,才能坦然接受任何挑战,平心静气提高自身应对能力。

其次,高校思政教育对于大学生正确职业意识的引导不够。教师自身的职业精神和品格素养,会对学生职业意识的形成产生影响。受体制机制多种因素影响,思政教师人员较少,职称评定和薪酬待遇与其他专业教师存在一定差别,再加上思政教师队伍自身专业能力水平参差不齐,一些教师是在特殊的教育环境下,跨专业进入思政教育行列,专业素质尚有不足。对于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个别思政教师认为是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的责任,不必过于重视,导致思政教师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无法达到引领和指导大学生的示范作用。同时,社会上对于职业评价与认同存在一系列误导,也是造成师生职业素养意识不高的原因。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开放的,允许学生接受网络及社会思潮的影响,势必造成学生思想上对于正确职业意识在课堂与社会不同理念的激烈碰撞,尤其社会上所谓“成功学”的直接引导,造成学生潜意识的职业理念趋向。此时需要思政教育的信念指导和思想引领,考验着高校思政教育队伍的专业能力与教育水平。

最后,大学生对于国家制造业强国战略的认识不足。制造业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一直备受重视。受到科技水平和产业布局的影响,我国制造业产业发展地区差异很大,产业构成也不平衡。高素质制造业专业人才的缺乏,成为影响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大学生对于制造业的职业认识存在误区。很多学生认为自身是知识分子,应该从事其他“高大上”的“体面”职业,有的学生甚至觉得制造行业太苦,没有任何归属感,以至于出现当下“宁可送外卖,也不进工厂”的就业局面。此种状况对于制造业国家战略的实施是极为不利的,这不仅是由于大学生对于制造业的认识偏差根深蒂固,也是大学生奉献精神和责任意识淡薄。究其原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制造业重要性和意义引导不够,缺乏对工匠精神的深入诠释。《鲁班文化与工匠精神》第五章,宣传大国重器的重要作用,指出只有不断输入层出不穷的具备工匠精神的制造业专业人才,才能为大国重器建设提供强大支持。

新时代工匠精神,诠释了各行业精益求精、潜心钻研高尚的职业素养。将工匠精神教育融入到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对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与职业素养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和时代意义。

在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融入工匠精神教育,首先培养大学生刻苦钻研的学习素养。当代大学生学习方式与思维习惯深受互联网影响,会通过查阅资料与疑难求助等网络手段提升学习效率。然而此模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造成不利影响,尤其对于思政教育内容本身,理论知识相对枯燥,即使经过内容时代化与模式创新化,相关学习仍需要耐心思索和高效整理才能形成系统性知识体系;进而最终延伸到其他专业学科,这都需要扎实的理论积累,熟练的应用掌握,深入的拓展提高,方可做到精益求精。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学习论与实践论,强调了持续学习的重要性与必然性。无论何时,只有不断学习,更新自身知识体系,提高综合应用能力,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在此基础上将自身知识与实践活动有效结合,发扬工匠精神,为国家发展和个人进步提供支撑。《鲁班文化与工匠精神》第一章,通过刻画传统文化中鲁班的形象,介绍其成为能工巧匠过程中坚持学习与总结的事迹,指出在工作学习过程中只有不断思考和总结,才能持续取长补短,实现不同阶段的目标。

首先,弘扬先进人物的优秀事迹。大国工匠精神,是国家号召社会各阶层学习和推崇的,对于推进制造强国战略的实施,起到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基层工作者需凭借精心研修的学习素养和开拓创新的意志品质,成为行业首屈一指的大国工匠,必然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带给大学生足够的震撼和启示,激发其树立努力学习、为国奉献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同时,增强大学生为国家建功立业的信心,牢固树立只有通过自身不断努力和刻苦钻研,才能实现人生价值的思想。工匠精神的引领作用在于促进大学生不断提升自己,激发自身潜能,实现人生的最高价值。一方面可以通过新媒体技术在思政课堂进行宣传,让大学生能够了解工匠们的工作背景、成长历程、成绩业绩、奋斗寄语;另一方面,将大国工匠请进大学校园,通过事迹报告会和座谈会等形式,让大学生接受最直接的洗礼,获得思想共鸣。《鲁班文化与工匠精神》第四章,阐述了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具体含义,指出工匠精神不仅能够起到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更重要的是能激发自身潜能,使人能努力提升工作能力与知识水平,进而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

其次,塑造信念正确的职业素养。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途径,通常采用课堂理论教育与课外实践结合的方式进行。深邃的理论讲解与实践环节的模范带头,对于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起到基础的示范作用,其中加入工匠精神教育,就是对新时代职业素养最高目标的诠释。热爱本职工作,熟练掌握职业技能,遵守职业规范,吃苦耐劳,“干一行爱一行”,这些职业操守的养成,都是高尚职业素养的完美呈现。伴随工匠精神的加持,传统的职业素养培育更应该加上对精益求精、苦心钻研的进取精神的培养,努力向工匠精神看齐,实现职业素养的进一步提升。《鲁班文化与工匠精神》第六章,思考工匠人物的培养方式,指出自身的专业素质固然重要,培养环境与培育方式同样不可或缺。在全社会崇尚工匠精神、学习工匠人物的背景下,更加有利于工匠人物的培养和工匠精神的塑造。

高校思政教育为大学生思想强基铸魂。工匠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优秀传承,是职业素养培育的最高目标。在思政教育过程中融入工匠精神教育,就是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再提升、职业素养的再塑造。

猜你喜欢

鲁班工匠思政
90后大工匠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工匠风采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快乐小鲁班
超级『鲁班』
聪明的鲁班
思政课“需求侧”
工匠神形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