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对策探索

2022-05-17张佳奇南京传媒学院江苏南京211172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2年9期
关键词:教与学考核思政

张佳奇(南京传媒学院 江苏南京 211172)

书 名:实践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教与学研究

主 编:徐世甫

出版单位:上海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12月

定 价:62.00元

I S B N:9787567144194

新时代,网络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和伴侣。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促进教育教学内容升级和模式创新,另一方面考验高校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正确引导。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并以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和行动方式为基础,最大限度发挥网络工具对于思政教育的正面促进和支撑作用,全方位提升思政教学绩效。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实践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教与学研究》,从思政教师教育教学和研究生学习两个维度出发,介绍思政教育取得的成就以及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结合思政教育理论持续创新,提出充分依靠网络工具为抓手,提升思政教育成效的方法。该书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思政教育理论发展创新与状况展望;第二部分阐述现阶段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第三部分分析思政教育创新发展途径与方法。

网络时代,高校教学与管理模式呈现开放状态,不仅为师生学习生活提供了充分便利,也给思政教育开展带来严峻挑战。互联网环境下信息互通性与大学生思维活跃性,成为影响思政教学绩效的主要因素。

首先,思政课堂教学内容缺乏创新。大纲和教材更新速度慢,教师缺乏主动创新精神和担当意识、高校对于思政教育目标缺乏深刻认识等,是导致课堂教学内容陈旧的主要原因。枯燥乏味的课堂内容,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学习兴趣不高,出现教师与学生各自为战的课堂格局。学生深知网络教育资源的便捷性,崇尚通过网络教学视频进行自主思政学习。此举一方面造成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另一方面削弱教师教学地位和从教信心。网络教学资源虽然具有内容新颖和模式互动等优点,但是由于网络教学资源审核把关不严,思政教育教学理论的正确性无从考核,学习时欠缺教师的同步正确引导。《实践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教与学研究》第一部分,谈到思政教育理论创新,指出随着国家发展到新阶段,面临的国内外局势深刻变化,只有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用先进的思政理论武装头脑,才能在复杂的社会变革中保持正确的前进方向,从容应对发展中各类问题。

其次,大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影响。当代大学生成长环境和行为习惯与上代学生存在差异,独立的处事方式与个性的思想状态成为显著特征。长期开放的校园学习生活,存在身边相处对象改变、学习方式不同以及生活状态对比等对思想和心理产生影响的外部因素。好面子和争强好胜的性格以及沟通交流能力的不足,导致学生更倾向于在网络中寻找心灵出口和情感慰藉。学生主流价值取向没有形成,对待困难和疑惑缺乏正确应对的心理素质和行为方式,而纷繁的网络世界势必对学生思想认识和价值取向产生一定影响。现实世界中一部分金钱观、成功学以及职业观,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塑造人才的初心和使命。同时在大学阶段,家庭教育逐渐淡出视野,取而代之的是高校及辅导员管理,由于管理模式及辅导员数量较少,管理只限于宏观层面,缺乏对所属专业班级每一位学生状况的掌控。《实践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教与学研究》第二部分,讲述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开展现状,指出大学生由于个性及网络影响,对于思政教育的目的性与必要性产生质疑,滋生只为通过课程拿到学分的观念,严重阻碍思政教育成效的落实。

再次,全方位考核品行的塑造。当前思政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考核方式以出勤及结业考试分数为主并沿用至今,无法满足理论创新对于新考核方式的需要,也不利于塑造积极向上的思政教育校园氛围。考核对于学生学习的激励是正向的,单纯依靠分数进行判定,必然造成学生注重知识点背诵,忽视思政教育实践活动参与度和认真度的状况。全方位的思政教育手段,有利于塑造大学生优秀思想品德和高尚责任意识。因此,更加需要多元的考核方式来衡量学生思政教育真实成效。传统的考核方式,一方面折射出高校对于思政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忽视,另一方面反映思政教育队伍责任感的缺失。满足现阶段思政教育成效的考核方式,需要教师精心构思课堂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参与度;倾心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与思想动态,记录平时言行与思政实践活动参与情况;谋划具有质量创新、与时俱进的教育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应用思政教育理论解决思想生活中困难的能力,通过个人参与或团体执行,考查学生综合思想素质。《实践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教与学研究》第一部分,谈到思政教育理论创新的源泉,指出思政教育考核手段要充分依据实践教学环节,体现学生全方位思政教育学习水平。

第二个百年目标新征程,国家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加重视。鉴于网络信息化手段植入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只有充分发挥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给予思政教育带来的正面影响,全方位融入思政教师队伍的引导和监督作用,才能实现教育成效的全面提升。

首先,增强教学内容时代性与针对性。通过互联网了解信息的便捷性,是课堂与实践教学无法给予的。只有将富有时代气息的信息编入教学内容中,才能真正抓住学生投身思政教育兴趣的味蕾,将学生从网络视频教学资源倾向中解脱出来,重新扎根课堂与实践教学环节当中。教师对于网络最新热门信息进行甄选,结合教学计划,精心设计课件编排,将学生关注之事、学校事以及国家政策与思政教育理论结合起来,改变以往教师占主导地位的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和微课慕课形式,将教学内容新颖的呈现给学生。同时,设置交流互动环节,制定符合本堂课程内容的互动课题,由学生在课前进行小组准备,并自主选择合适内容,教师进行全程指导和建议纠错。通过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夯实思政教育理论基础,伴随教师及学生点评,查找自身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查漏补缺。此外,要改革实践教学环节设置,摒弃以往固定时间、固定形式思政教育活动的陋习,尝试跟随网络热门信息及热门词汇,开创新颖的思政教育活动形式。实践性教育环节,最关键的是提高学生参与度与认真度,将学生的行动力与感染力真正地激发出来,高效率地完成实践教育目标。《实践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教与学研究》第三部分,谈到提高学生学习思政教育的积极性途径,指出教学内容的丰富及革新,是学生投身课堂的催化剂。作为思政教育的主要形式,课堂内容升级,模式新颖,紧跟时代步伐,关注身边事,学生就会自发投入到思政课堂教学当中。

其次,提升思政教育信息平台交互性与参与性。平台功能的搭建与完善,不仅仅限于丰富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实现与学生的交互,了解其思想动态和精神意识,提高学生参与思政教育的热情。主流信息交互平台,能够实现信息交互与师生沟通,还能展现学校思政教育风貌。可以尝试搭建符合学校自身实际和办学特色的网络平台,充分依托校园网络基础,不断丰富交互内容和沟通渠道。学校自身的网络交流平台,容易引起学生的参与兴趣,愿意以匿名形式将周边信息与自身感悟在平台上分享沟通。思政及辅导员教师,可以通过用户名和注册信息实时关注所在专业班级的学生思想状况和情绪波动,通过数据调取与集中对比,及时发现特殊状况并采取措施,避免极端情况的发生。同时,校园平台的点对点交流功能,能够实现教师与学生的正面交流,避免外部网络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和人格魅力,引导学生走出困惑,用思政教育理论指导学习与生活。《实践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教与学研究》第二部分,指出通过网络表达思想情绪,是当代大学生完成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缺乏安全可靠又符合师生沟通特点的交流平台,是改善思政教育交互模式的主要瓶颈。

最后,丰富多元化考核的便捷性与反馈性。常规课堂考试环节必不可少,但并不唯一,要重视对于课堂与实践教学环节的反馈收集与精准评价。“交互式”课堂的重要一环:课后在线研讨,作为教师掌握学生学习状况,进行随堂考核的重要方式,教师可以在实践教学环节之后与学生进行线上交流与话题研讨,根据学生参与积极性与思政理论应用程度进行考核。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学生对于学校管理与发展的关注度,也是考核学生思想品行的重要方面,作为学校发展的见证者与参与者,应积极献言献策,体现学生责任感、主人翁及感恩意识。只有具备高尚情操的大学生,才会想学校好、为学校好。只有进行多元化的综合考核,才能真正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成效,切实培养学生运用思政教育理论指导学习与生活的能力。《实践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教与学研究》第三部分,创新思政教育途径,指出考核就是杠杆。全方位多元化考核,将思政教育体现在学习生活的各个角落,充分记录并反映在最终学科考核中,将思政教育教学绩效摆在明处,才能真正激发学生投身思政教育的热情。

猜你喜欢

教与学考核思政
楷书的教与学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物理建模在教与学实践中的应用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教与学
让“预习单”成为撬动教与学的支点
内部考核
思政课“需求侧”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