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时间副词“仍然”多义性的认知研究
2022-05-17丁芳芳
丁芳芳
(四川农业大学 人文学院,四川 雅安 625014)
0 引言
副词及时间副词的研究已有丰富成果(张谊生,1996,2004; 高育花,2001;杨荣祥 等,2014;于立昌 等, 2011;魏俊,2011;雷秀云,2017;于立昌,2018;陆志军,2018;谢尚培 等,2020;吴淑琼 等,2021),但对作为时间副词次类的持续时间副词,学界没有统一的阐释。在大多数关于时间副词的汉语论著中,并没有将持续时间副词专列一类,而是分属不同的小类。陆俭明等(1985)和齐沪扬等(2002)以说话人说话时刻为准,认为说话时为现在时,说话之前为过去时,说话之后为未来时。按这种时间划分,他们把时间副词分为定时时间副词和不定时时间副词,将表示持续意义的时间副词分属这两大类。张谊生(2004)则把持续时间副词分属表时和表频副词。张磊(2000)将持续时间副词定义为“强调时间的持续性,表示某种动作或情况在一段时间内一直是这样,表示这种动作或情况在这段时间里进行或存在着”,并将其分为九小类,其中“仍然”属于第四类,“表示已经存在、出现或进行的状态;情况或行为动作持续不变”,包含“还、还是、仍、仍旧、仍然、依旧、照样、照就、照常”。
在古汉语中一般都用“仍”来表达“仍然”的意思,如“半销宿酒头仍重”(白居易《早兴》),“二十四桥仍在”(姜夔《扬州慢》),“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蒲松龄《聊斋志异·狼》)。而“仍”除了“仍然”这个意思以外,作副词还可以表示“于是……就”和“多次,屡次”等。“仍然”一词最早出现在元明时期,如《二刻拍案惊奇》:“谢三郎走进新房,不见新娘子在内,疑他床上睡了,揭帐一看,仍然是张空床。”又如《粉妆楼》:“王宸见是洪恩,站在船头,忙望他舱里一看,见柏玉霜同秋红仍然在内,心中暗暗地欢喜。”在现代汉语中,“仍”就只保留了“仍然”这个意思,两者在用法上基本可以互换,只不过“仍”通常用于书面语。
与之相对应的英文为still,例如:
(1) He still works in this shop.
(2) The antique shop is still in the small town.
(3) I’ll never get into a size 2, and a size 4 is probably still too small.
例(1)中的时间副词描述的是主体沿客观的线性时间移动,属于典型的时间性用法。例(2)描述的并不是城市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而是一种永久性的处所关系。例(3)描述的是主体随数量级的增长而保持结果不变,传统观点认为这里的时间副词still与时间毫无关联。König(1991)将这样的时间副词称为“焦点小品词”。Huumo(2001)则将例(2)(3)的用法称作“序列空间构造”和“分级小品词”。König(1991)区分了still的时间性与非时间性用法,这一区分具有跨语言一致性(Michaelis,1992)。他们虽然对still的多种意义进行了分类,但没有表明不同意义间是否有关联以及是以怎样的方式联系的。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运用认知语言学有关理论,通过转喻、隐喻、心理扫描、突显等认知机制对持续时间副词“仍然”的多义性进行分析,试图找出这些意义生成的认知理据和这些意义相互联系的方式。
1 “仍然”的多义性
那么,持续时间副词“仍然”是多义词吗?《现代汉语词典》(2012,第六版)对“仍然”的释义有两种:表示情况不变或恢复原状。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仍然”可表示“某种情况持续不变”,或是“恢复原状”。由于在作“恢复原状”的意义时,一般都是时间性的用法,如“他把信看完,仍然装在信封里”“伤愈出院之后,他仍然担任车间主任”。所以本文主要对“仍然”的第一种意思“表示情况持续不变”进行分析。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否定作为时间副词的“仍然”的多义性。意义同时包括概念内容和对概念内容进行识解的方式(Langacker, 2008:55)。从以下例句中可以看出,对“仍然”表达的概念内容的概念化方式是有差别的。
(4) 他仍然很忙。
(5) 小号我是穿不进去的,大号仍然紧了点。
(6) 别说微积分了,基础数学对他来说仍然是太难。
(7) 低楼层仍然可以看到无敌江景。
(8) 别说是五千,二十万仍然是不够还债的。
虽然这些句子都可看作是说明某一状态的持续不变,但例(4)的意思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保持忙碌的状态;例(5)表示不管大小如何变化,不合身的结果不变;例(6)意为难度从微积分到基础数学,都太难了;而例(7)中所指的状态即无敌江景随着空间的变化——从高楼层到低楼层都可以看到;例(8)中的数量从五千增加到二十万,结果依然没有变化。也即是说,“仍然”意义中的状态虽然都具有持续性,但这种持续性沿其展开的“轴”发生了改变,可以是时间,也可以是大小、难度、空间或数量等等。通过以上例句说明,持续时间副词“仍然”是多义词。而是否只有如例(4)的用法才具有时间性可被称为时间副词?它的众多意义是否可以通过转喻和隐喻来实现?是否有某种意义可以作为典型词义?是否有某种图式可以概括所有的词义?
2 词义的产生
2.1时间性
Langacker(2008)认为意义是概念化内容和概念化方式合力构成的,即视意义为概念化。概念化存在于心智加工过程之中,不是一种认知活动,而是一种认知过程。概念化的一种方式就是心理扫描(Langacker,1987,1990,1991,2000)。
心理扫描这一概念最早由Kosslyn等(1978)提出,认为表象与现实客体的知觉相似,视觉表象中的客体同样也有大小、方位、位置等空间特性,也是可以被扫描的。Kosslyn等(1978)最先进行了心理扫描实验研究,证实了在心理活动中心理扫描的存在,又证实了心像与现实客体与知觉相似。之后的心理语言学研究也支持心理扫描在认知处理中的作用(Barsalou,1999;Matlock,2001,2004;Richardson et al.,2007)。例如,Matlock(2001/2004)进行了一系列关于心理扫描的实验,旨在证明人们在描写主观运动的句子的理解过程中是否存在心理模拟实际物理运动的现象。研究者让被试对心理“地图”进行扫描。步骤是:向被试呈现一张虚构的地图,上面画有小屋、草丛、水井、小树等,先训练被试能够精确地把地图画出来,然后,要他们用声音对地图上某物体命名,同时在心里画出这张地图并把注意力集中在该物体上,五秒钟后命名第二个物体,要求被试对第二个物体扫描,并且在注意力从第一物体转向第二物体时,按一下按钮。如此下去,不断记录被试每次从事这种心理扫描操作的所需时间,把它们和原始地图上两物体之间的距离相比较,结果发现,两个物体距离越长,被试心理扫描所需时间则越长。这说明,心理扫描是一种类似于实际物理操作的加工信息的活动(Matlock, 2001)。
Langacker(1987)把心理扫描引入认知语法,作为概念化的一种方式。他认为概念化过程是一种心智活动,即一种认知事件,具有动态性本质,特别是在构建复杂事件的认知处理时,通常涉及概念化的转换,而心理扫描是进行转换处理所需要的基本认知能力之一。
认知语法把时间作为概念化对象,突出客观物理时间的概念称为感知时间(conceived time);将时间作为概念化媒体,突出心智加工的时间则是处理时间(processing time)。概念化过程不仅能够以感知时间为概念化对象,而且需要概念化地处理时间。因此,处理时间对于概念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心理扫描作为概念化的方式,它的时间性自然是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扫描是时间副词意义产生的重要认知理据,心理扫描离不开时间,因而无论是时间副词的时间性还是非时间性用法,时间概念始终寓于其中。其差别仅在于前者涉及的是客观化的时间,后者涉及的是主观化的时间(黄蓓 等, 2011)。
“仍然”作为时间副词,时间这一概念对于理解它的词义无疑是极为重要的。例(4)在没有上下文的情况下,可以看成现在时或是过去时。概念化主体,这里可以理解为说话人,沿时间轴对焦点实体——主语“他”——的状态进行扫描。句子的时态为一般现在时,表示心理扫描的起点是从过去的某个时间点开始,直到说话的当下时间为止,焦点实体的“忙碌”状态持续不变。从这个句子的概念化过程来说,其处理时间即是进行心理扫描所花费的主观时间。而从心理扫描的起点到结束的时间段则是客观化的感知时间,这里具体指的是从主语“他”在表达这个句子之前某个时间开始进入忙碌状态一直到这个句子被表达出来的时间段。由于究竟主语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忙碌并没有明确表达,所以感知时间的起点是模糊的,终点是说话时间。如果把例(4)看成是过去时:
(4a)他仍然很忙。
那么,心理扫描的结束时间由说话时间点推移到说话时间之前的某个时间点,但由于之前的这个时间点在句中没有明显表示,因此感知时间的终点也是模糊的,而如在例(4)中加入一个时间状语,“完成了所有任务之后,他仍然很忙”,扫描开始时间即感知时间的起点是明确的——开始第一个任务的时间。一般现在时意味着感知时间的终点与处理时间在时间轴上基本重合,而一般过去时的时态表明感知时间在时间轴上的分布在处理时间之前。
时间副词“仍然”在例(5)(6)(7)(8)中的用法在传统上被认为与时间没有关系。但我们不这样认为,不管是时间性用法,还是在非时间性用法中,心理扫描的时间性依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概念化主体在例(5)中的对焦点实体“我”的心理扫描不再是沿时间轴进行,而是沿着从小到大的程度级展开。心理扫描的起点是大小程度较低的“小号”,终点是程度较高的“大号”,焦点实体的状态保持为“不合身”。例(6)的概念化主体对数学的难度级进行扫描,针对焦点主体“他”的结果都是“太难”。例(7)中楼层的高度成为扫描对象“江景”的分布轴线,而例(8)的扫描则是沿着数量的轴线展开,扫描对象“还债”的持续状态为“不够”。在这些句子中,时间被一系列的大小程度、难度、高度以及数量所取代,但这只能说明感知时间被弱化,处理时间仍然存在。结合四个句子的时态和“仍然”的本义“情况持续不变”,感知时间的起点是模糊的,终点时间与处理时间基本重合,都是表明到说话时间为止,焦点主体的状态——大小程度、难度、高度以及数量持续不变。这与例(4)的概念化内容是一致的,只是概念化的过程有所不同。而意义是概念化内容和概念化过程的结合,这也说明了时间副词“仍然”的多义性,并且心理扫描的时间性构成了这些词义的本质成分。
2.2意义的突显和转喻模式
Talmy(1978)率先把图形-背景理论(figure/ground)用于语言研究以来,认知语言学家就把图形-背景分离原则看成是语言组织信息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Langacker(1987)根据感知突显的程度对图形和背景进行了这样的论述:“从印象上来看,一个情景中的图形是一个次结构,它在感知上比其余部分(背景)要‘显眼’些,并且作为一个中心实体具有特殊的突显,情景围绕它组织起来,并为它提供一个环境。”他还揭示了图形与背景区别的一种自然体现:“与环境形成鲜明对比的一个相对密集的区域,具有被选作图形的强烈倾向。”(Langacker,1987:120)焦点化在语言中的体现突出表现在“图形-背景”这一认知结构中,而焦点化问题也可归于突显的范畴之下。勾勒(profiling)也是突显的一种方式,是突显某一情景中的某个或某些成分(文旭,2012)。例如:
(9) Peter broke the window with a hammer.
(10) The hammer broke the window.
(11) The window broke.
这三个句子可以看作是对同一情境的不同方式的描写,而意义上的差异来自突显成分的不同。如例(9)突显的是施事和受事,例(10)突显工具和受事,例(11)则只是突显了受事。
转喻在语言结构的各个层面都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Gibbs(1994)认为,转喻推理是一种普遍现象。Dirven(1999:227)论及了转喻的普遍性观点:“转喻可能在语言的各个层面起作用。”Radden(2005)从音系、词义、词法、形态、句法、语用等方面通过实例分析论证了转喻的普遍性特征,认为转喻操作发生在语言的各个层面。
Lakoff(1987)提出了理想化认知模型( 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简写为ICM ) 的概念, 其特点有:(1)人类是通过ICM 来组织知识结构的, 每个ICM 都是复杂的结构整体,具有格式塔结构;ICM 并不一定如实地反映现实, 它是对一些背景假设的高度简化;ICM 不仅包括某个特定领域的百科知识, 也包括该领域所处的文化、习俗等。以此为基础, 我们认为, 转喻的邻近性有两种情况:一是整体ICM 与其部分之间;二是一个ICM中部分与部分之间。在ICM 中,邻近性不是语言结构内部的相邻关系, 而是指概念间的邻近性。以这两种邻近关系为基础, 我们就可以发现转喻的产生有两大综合性构型:整体转部分或部分转整体, 以及部分转部分。这两大综合性构型可以概括所有的转喻关系。转喻的成立还需要另外一个条件,即具有邻近关系的两个对象之间同时还要具备显著度的差异,也就是说,一个对象与另外一个对象相比具有认知上的显著度。认知语言学家所讲“通过一个事物来认知另外一个事物”或者“一个事物为另外一个事物提供心理通道”,都必须是通过显著度高的事物来认知显著度低的事物,显著度高的事物为显著度低的事物提供心理通道。
Panther等(2007:242)对转喻的本质特征进行了总结,其基本观点如下:概念转喻是在同一个认知域中源义为目标义提供心理可及的认知过程;源义和目标义之间的关系是或然的,即在概念上不是必须的;标义处于突显位置,而源义背景化;源义和目标义之间的转喻连接强度依赖于源义和目标义之间的概念距离以及源义的突显度。可见,Panther等(2007)认为,在转喻中的本体处于突显位置,而喻体背景化。
在表示地点的持续性时,概念化主体沿时间轴对概念化对象所处空间进行心理扫描,其所处空间在特定时间段内没有改变,如“这家店仍然在小镇上”。“仍然”表示沿时间轴进行扫描,概念化主体“这家店”所处的空间不变,即这一空间到说话时间为止都指向特定的小镇。句子表达的意义是“这家店过去在小镇上,现在还是在那里”。但是很明显,只有第二个分句的意义是明白表达的,而第一个分句的意义要通过对“仍然”的理解推导出来。那么,第二个分句的意义可以看成被突显的部分,也可当作“图形”。蕴含在时间副词“仍然”的意义之中,没有被明确表达的部分则是背景。
所以,“仍然”的词义中用突显部分来替代整体的语言表达方式是以转喻为认知理据的,可看作是属于转喻思维模式中“部分替代整体”一类,既是用说话时间的状态来替代整个特定时间段的状态。说话时间的状态是本体,整个时间段的状态为喻体。而使这种替代成为可能的原因是时间副词“仍然”意义中所蕴含的“持续不变的状态”,即将说话时间的状态与所指时间连续统上的任一时间点的状态相比具有同一性。
如果将例(1)中的句子时态改为过去时“那个时候这家店仍然在小镇上”,突显的是概念化对象“这家店”在说话之前的某个时间点的状态,但这个时间点是模糊的。再如“2013年的时候这家店仍然在小镇上”,指的是从2013年之前的某个时间点开始到2013年的这段时间,概念化对象“这家店”的处所都是特定的小镇。“仍然”所表示的状态是在某个时间段内的延续。对这个时间段进行心理扫描的起点一般都是模糊的,仅指向说话时间前的某个过去时间点;而终点有时是确定的,如“2013年的时候这家店仍然在小镇上”中明确标明的“2013”,有时是不确定的,如“那个时候这家店仍然在小镇上”。总之,心理扫描不是无限延伸的,所以在“仍然”做时间副词的句子中,不能同时出现没有时间限制的状语,否则就会出现矛盾,而如果有其他标明时间的词表示的是有限的时间,就不存在问题。对比(12a)与(12b)中的状语,“一直以来”所表达的时间是没有限制的,而“那么多年之后/在60多岁的时候”表示的则是有限的一段时间,因此只有(12b)是可接受的。
(12a)*一直以来,他仍然很有活力。
(12b)那么多年之后/在60多岁的时候,他仍然很有活力。
3 词义的扩展
一词多义是语言词汇中极其普遍的现象,词义可分为本义和扩展义。认知语义学对多义现象有众多研究。Saeed(2002)认为描述变幻莫测的真实世界的语言是以隐喻的形式体现的,这些语言现象可归纳在意象图式中;各种意义之间的关系不是任意的,而是系统的、自然的。Taylor(2001)指出义项之间的关系呈连锁状,即后一个义项以前一个义项为基础;词义延伸主要是通过隐喻或转喻的认知思维方式来实现的。Traugott(2014)从构式语法视角,将语言的变化作为一个交际和认知的系统。Lakoff(1987)用辐射范畴(radial category)来描述词义的隐喻性延伸。辐射范畴的结构就像是一个容器,它的次范畴就是容器里的各个小容器。每一个次范畴又可形成一个新的中心范畴,其周围又形成它的次范畴,这样,词义就呈辐射状扩散开。连锁状和辐射般的词义延伸方式具有认知理据。Langacker(2008)认为一个拥有任何使用频率的词汇项几乎都是多义的,而这些相关的意义都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常规性。在这些意义中,有的词义处于较为中心的位置,即典型词义;有的词义本身可看作是意象图式,可以由其他词义进行阐释,它们通过范畴关系联系起来形成网络(Geeraerts,1993;Tuggy,1993;Tyler et al., 2003)。
持续时间副词“仍然”的本义来自概念化主体沿时间轴对概念化对象进行心理扫描,概念化对象的状态保持不变,这意味着概念化对象在被扫描的时间段内相邻时间点上的状态一致,并以这种邻近关系为基础,通过转喻思维模式,以突显的时间点,即结束时间点的状态替代整个时间段的状态。而隐喻是以事物之间的相似关系为基础,“仍然”的本义和扩展义之间是否具有相似性就成为它们是否是以隐喻的思维模式进行延伸的关键。
再次对“仍然”的扩展义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它们的形成也是以转喻为认知理据,与其本义的概念化过程相似。
(5a)小号我是穿不进去的,大号仍然紧了点。
(6a)别说微积分了,基础数学对他来说仍然是太难。
(7a)低楼层仍然可看到无敌江景。
(8a)别说是五千,二十万仍然是不够还债的。
例(5a)中突显的概念内容是“我穿不了小号和大号”,强调的是概念化主体在大小轴线上“小号”和“大号”对应的状态;而被时间副词“仍然”背景化的内容是“大、中、小号我都穿不了”,并没有明确表达。用明确表达的突显内容来替代隐含的整体内容是一种转喻的认知模式。例(6a)作为图形的内容是“基础数学和微积分对他来说都太难了”,而背景内容指“掌握基础数学和微积分,并且包括难度在这两者之间的其他课程,都超出他的能力范围”。在例(7a)中,“低楼层可看到江景”被突显,而“所有楼层,甚至是低楼层,都可看到江景”处于背景位置。最后,例(8a)的背景内容是“不管是五千,还是小于二十万的任何数目都是不够还债的”,突显的是“五千不够还债,二十万也不够”。在对例(5a)-(8a)的分析中,明确表达的突显内容与未明确表达的背景内容之间是部分意义与整体意义的关系,是以转喻为认知模式的部分意义替代整体意义的关系。
以上讨论的关于时间副词“仍然”所谓的非时间性用法与时间性用法的词义生成过程是相似的,都以转喻为认知理据,概念化主体对概念化对象在某一范畴内按一定顺序进行心理扫描,并以心理扫描终点所对应的状态为突显部分,用以替代整个心理扫描过程中概念化对象的所有状态;不同之处在于在时间性用法中,心理扫描以时间为轴,而非时间性用法中的概念化主体分别以大小、空间、程度、数量等为轴线展开心理扫描。由于时间性用法是时间副词“仍然”的本义的生成基础,那么其扩展义的生成可以看作是以对时间连续统心理扫描的方式来识解大小、数量、程度、空间等心理扫描的方式。这是从时间范畴到非时间范畴的映射。而在映射过程中,本义中所包含的转喻特征也投射到了扩展义中。隐喻的本体和喻体是从一个域向另一个域的映射,两者属于不同的范畴,对一事物的理解是基于对另一事物的理解,本体和喻体之间具有相似性关系。那么,时间副词“仍然”的词义的生成是以转喻认知思维模式为基础,从本义到扩展义的延伸以隐喻为认知理据。
从“仍然”的本义向外延伸,最终形成了一个包含多个扩展义的复杂的网络系统。这些扩展义和本义作为网络中的成员,同连接它们的隐喻关系一起组成一个辐射范畴。这个范畴中的典型,即“仍然”的本义向外辐射开来,通过隐喻生成各个扩展义,这些扩展义又构成不同次范畴。Langacker(1999)认为,词义的延伸通常伴随着图式化过程,由一个原型扩展开来形成的网络往往会通过提取更高层次的图式使其向上增长。词义延伸的图式化过程可用图1表示:
图1 词义延伸的图式化过程(Langacker,1999)
A表示“仍然”的本义,以隐喻的方式通过词义的延伸生成扩展义B。扩展义B与本义A有共同点,即都表示“状态的持续性”。这样,“状态的持续性”就相当于一个图式A’,本义A和扩展义B都作为它的实例。而本义A和扩展义B又各自属于不同的次范畴,它们自身都可看作是不同的图式。“仍然”的扩展义不只一个,但它们都可当作是非时间性用法,与本义的时间性用法相对。所以范畴B作为图式,之下还有关于空间、程度、大小、数量等次范畴。这些次范畴又可以作为其之下的具体表达式的图式。这样一个用范畴关系连接起来的网络如下图所示:
图2 “仍然”释义1的语义网络
如果将“仍然”的另外一个释义——“恢复原状”添加到这个语义网络中,那么它与“状态的持续性”这个图式应该是并列的关系,并且能够在此基础上得到一个更高层次的范畴“状态已然存在过”。“恢复原状”和“状态的持续性”就成为它的两个次范畴。而这两个次范畴的关系也可以通过转喻来解释。“状态的持续性”表示从指称时间到之前状态出现时的预设时间内,状态始终保持不变,同一性是整体的;但如“恢复原状”的意义所表明的是状态在所指时间段内中断过,这种不变性是部分的。那么,从“整体同一性”到“部分同一性”是转喻的思维模式。如图3 所示:
图3 “仍然”的语义网络
4 结语
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分析了持续时间副词“仍然”的多种词义生成和词义延伸的过程。研究表明,“仍然”的词义生成以转喻为认知理据,通过心理扫描和突显的识解方式来表达词义所蕴含的“状态的持续性”;“仍然”的词义延伸依赖隐喻的认知思维结构,并且在延伸过程中,本义生成中的转喻认知思维通过映射投射到了扩展义中;本义和扩展义组成一个包含图式、范畴和次范畴的复杂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