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的意义”常见错误类型分析及对策探究
2022-05-17宋维玉
宋维玉 魏 佳
(山东省日照市渤海大学松山校区 山东 日照 276800)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在学习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意义”之前,学生在三年级时就已经学过了“小数的初步认识”,对小数已经有了最基本的了解,但对“小数的意义”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进而导致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同时也给教师的教学造成一定困难。本文就“小数的意义”常见的错误类型进行研究,分析其产生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知道错误的原因有哪些,并且可以针对自己错误的原因进行更好的改正;另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更加清晰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引导学生对错误进行改正,深入了解学生,从而改进教学对策。
1.“小数的意义”常见的错误类型
1.1 小数与分数互化错误。在“小数与分数互化”这部分内容中,用分数表示小数、将分数化为小数是常见的题型,学生在遇到这类题目时,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如:混淆小数位数与分数分母之间的关系、化简失误、小数写作、读作出错等。
错例3:一个数由4个十和58个千分之一组成,这个数写作(40.058),读作(四十点五十八);
错例3中,学生没有正确掌握小数的读法。在读小数时,学生没有遵循“小数部分应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读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这个方法,漏掉了“零”以及将“五八”读作成“五十八”。
1.2 小数单位(之间)转化错误。“小数单位(之间)转化”这部分涉及到的题型较为复杂,有“十进制”、“六十进制”的单位转化关系,还有复名词化单名词(或单名词化复名词)等。对于刚接触这部分内容的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难度,难度的升级便会导致学生出现计算失误、单位之间转化进率记错等错误。
例题1:52厘米=(5.2)米;
错例2:0.3时=(3)分钟;
错例3:1千克60克=(16)千克;
错例1中,学生在计算这一道题目的时候,能够清晰的掌握厘米与米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00进制,同时也知道把一个较小的单位化成一个较大的单位,要除以他们之间的进率,用“52÷100”,但是学生最后没有能够计算出准确的结果。
目前,广西各项社会保险费的征缴主要采取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征收的模式,即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征收基本养老保险费(含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费(含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自2017年7月1日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并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费。
错例2中,学生在计算“0.3时=( )分”的时候,受之前相邻单位之间换算关系的算理影响,以为相邻单位之间的换算是十进制,在这里,学生对于时间单位之间换算的关系没有正确的认识。
错例3中,学生在碰到复名词化单名词(或单名词化复名词)的题目时,如“1千克60克=( )千克。”学生在做这道题目的时候,完全是一种无厘头状态,不知道该从哪下手,也不知道到底应该用哪一个单位去进行换算。
1.3 小数计数单位应用错误。“小数计数单位”这部分内容,需要掌握的概念性的知识较多,并且知识点较为抽象化,不利于学生理解,如:不理解小数计数单位所表示的含义、不理解“计数单位”和“数位”区别、审题出现偏差等。
错例1:0.46里面有(6)个0.01;0.46里面有(4)个0.1;
错例2:判断:3.60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
错例3:判断:0.876的计数单位是千分位(√);
错例4:判断:小数点后面添上或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
错例1中,学生在做“0.46里面有()个0.01”时,学生只知道0.01中的“1”在百分位上,0.46中的“6”也在百分位上,便以为答案就是“6”;同样的误区,当学生在遇到“0.46里面有()个0.1”这道题目时,其认为“0.1”中的“1”在十分位上,“0.46”中的“6”也在十分位上,学生便以为答案是“4”。
错例2中,学生对3.60到底是几位小数没有彻底理解,以为小数末尾的0没有任何意义,错把3.60当成一位小数,同时不太明白“计数单位”的概念。
错例3中,学生在做这道题目的时候,学生混淆了“计数单位”和“数位”两者之间的概念区别,导致在做题的时候,对题目的错误表达没有准确识别。
例题4中,学生将“小数点”看成了“小数末尾”,在此处,学生对于知识点掌握是准确的,但是由于马虎粗心,读题的速度过快,没有抓住核心知识点,导致题目做错。
1.4 小数大小比较错误。在“小数大小比较”这部分内容中,学生往往对“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掌握不牢固,并且在遇到多个小数比较大小的题目时,由于做题过程繁琐,学生往往会产生厌倦心理。
错例1:请将2.65、2.56、2.065、2.605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
学生答案:2.56<2.65<2;
错例2:三位小数一定比两位小数大(√);
错例1中,这是一道比较小数大小的题目,学生在将这四个小数进行比较的时候,对“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掌握不牢固,甚至对题目毫无兴趣,题目写到一半,便不想再写,导致题目没有完整的做完。
错例2中,学生没有彻底明确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学生以为小数的位数越多,小数就越大。
2.造成常见错误类型的成因
2.1 概念模糊。“小数的意义”的概念是这部分内容学习的重要部分,对概念的明确掌握,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所在。然而,不少学生普遍存在知识点概念模糊,掌握程度不够,如:不能准确把握“计数单位”这个的概念,因此在解题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概念性的错误。
2.2 计算错误。计算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是必备的能力。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计算题目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在遇到计算题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往往不是想象中的得心应手,如上述,学生在做“52÷100”这道题目时,造成错误的原因就是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出现了失误,没有能够算出最终的正确结果,导致题目做错。
2.3 算理不明。算理不明,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根本“没学会”,学生在遇到题目的时候,根本不知道应该怎样去算,甚至已经了告诉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去做同样的题目时,还是出现不会算的情况,其中的原因就是学生对于其背后蕴含的道理没有掌握清楚,一味地做题,错误率还是很高。
2.4 审题不清。在小学阶段,特别是四年级,随着题目的难度增加,学生在做题目时,往往很容易受到自身阅读能力的影响,他们在读题干的时候,会出现审题错误,即对于题目的题意理解出现偏差,从而发生解题错误的现象。
2.5 态度敷衍。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有些学生对学习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觉得学习是一种表面行为,在做数学题目时,只追求做题的速度,总以为只要写完就大功告成了,丝毫不追求做题的正确率,甚至在练习本上随意乱写,造成这些不良行为的原因正是出于学生学习态度的不端正。
2.6 兴趣低下。对于学生来说,小数意义这一部分的内容较多,难度也较大,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兴趣受到很大影响,通常表现在学生在做数学题目的时候,出现做题目只做一半的现象,错过的题目二次做错的现象,甚至对有些题目置之不理,这样便会导致学生做题的错误率提高,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从而产生厌学心理,造成这些现象的成因便是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下。
3.纠正常见错误类型的教学对策
3.1 深挖教材,加深概念理解。教材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资源,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媒介。教师对教材的解读与运用能力,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效果。[1]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知识点,是教师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教师对教材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其教学质量,并且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深入挖掘时,一方面,要基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甚至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发展情况。另一方面,教师要理解教材编写的思路与内容的逻辑关系,通过分析要掌握的知识体系,弄清楚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全面深刻的理解教材,用学生最容易接受的语言、方法等进行教授,使学生能够加深对教材中知识概念的理解,从而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达成教育目的。
3.2 勤于练习,强化计算效果。计算是数学学习和研究中所必须掌握的基本形式和内容.不管是数学规律的发现或数学现象的探究,还是数学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计算。[2]]但有些教师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的重视程度不够,不经常让学生做练习题锻炼计算能力,这对于学生想要提高数学成绩来说,无疑是一大障碍,必须要改正。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在课后或者在复习课时给学生布置一些练习题,练习题可以活跃学生的思路,增加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最重要的是可以强化计算效果,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一方面不能只做那些简单的、重复的、一看就会的练习题,要选择重要的、新颖的、能够提高计算能力的典型练习题,并且要边做题,边总结方法,总结收获。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做好练习指导,对于学生理解有难度的题目,教师要进行进一步细致的讲解,讲解过后让学生自己重新练习,以达到强化计算效果的目的。
3.3 多元表征,深刻理解算理。多元表征是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出发,在教师引导下对算理进行表述与转译。[3]多元表征有多种方式,如图像表征、言语表征、符号表征等。使用多元表征方式进行授课,一方面能促使教师读懂学生,读懂教材。另一方面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解、表达能力,促进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从而提高计算能力,提升学生数学素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更多的使用多元表征方式进行授课。教师在使用多元表征方式进行授课时,应加强直观操作,要让学生尽可能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在向学生展示的过程中,丰富学生感知,建立表象,形成概念,升华认识,使学生在理解问题的时候“知其所以然”,从而准确理解算理。例如:教师在教授“0.46里面有( )个0.01”这道题目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图像表征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其中的算理。如下图:
将这个正方形看作是单位“1”,将单位“1”平均分成100个小格子,每个小格子代表“0.01”,这样学生就能很容易看出0.46里面有46个0.01。
3.4 紧抓核心,提升审题能力。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大多数的学生都能较好的掌握各个知识点,但是也有些方面做的并没有达到预期中的效果,审题就是其中一大问题。审题能力是综合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一种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为依托,更需要有良好的读题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为保证。[4]在每一个数学问题中,核心问题占据最重要的地位,想要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就要引导学生在审题时,去寻找和分析题目中的核心知识点。教师要对学生的审题能力进行训练,就应该要求学生在审题时,对题目中的核心数字、数量关系、关键问题等进行提炼、标记,反复理解,杜绝只停留在字面记忆和浅显理解的层面上,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可能在做题的时候避免掉入题目设置的“陷阱”里面。例如,在遇到“判断:0.876的计数单位是千分位(√)”这一道判断题时,学生按照教师教授的做题方法,把“计数单位”“千分位”这类关键词提炼出来,再结合已有的知识建构,反复阅读、思考,这样的做法一定会提升审题能力,并且还可以降低因审题不清造成的错误率。
3.5 激发动机,形成良好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是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的关键,是提高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源泉,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尤为重要。[5]一个学生没有了学习动机,就会觉得学习没有任何意义,在学习中稍微遇到一点困难,就会选择逃避。有了积极的学习动机和明确的学习需要,学生便会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由于学生的学习态度直接影响其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必须要适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一方面,教师可以合理地组织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竞赛中以竞赛中取得成绩的高低或胜负为诱因,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胜负以及自我提高的需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形成积极良好的学习态度,优化学生学习的效果。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尽最大的可能帮助学生解决他们学习乃至生活中的困难,教师要成为学生的贴心朋友,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并喜爱教师所教的学科,以达到教育目的。
3.6 创设情景,提高学习兴趣。新课标要求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情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6]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合理的情景,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一方面,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创设问题情景,问题是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苗,一个好的问题,可以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进行积极思考、探究,使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去解决问题。学生只有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够更好的提高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游戏情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的状态通常比较活跃,思维不成熟,经常会被一些好玩的游戏所吸引。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新颖、有趣、富有创造力的游戏情景带动学生学习,学生在这种有趣的学习背景下,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的节奏中去,并且学生在此种学习中常常会感到轻松、快乐,进而学习的兴趣不觉也会达到一定的高度,同时也能够实现良好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