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聆听美好,最美童声

2022-05-17余静

求知导刊 2022年6期
关键词:教学策略

摘 要:音乐合唱是艺术表演的一种形式,经常出现在各种各样的小学活动当中,具有陶冶情操、鼓舞人心的積极作用。小学音乐学科教学是提升小学生合唱能力的主要途径,对学生合唱团体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鉴于此,文章就目前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简述几点关于提升小学合唱教学效果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合唱;教学策略;综合实力;艺术文化

作者简介:余静(1991—),女,江苏省张家港市江帆小学,二级教师,本科学历。

一直以来小学合唱都属于音乐科目的范畴,而音乐科目又被规划为学校的娱乐项目,无法与主课“语数外”相提并论,从而降低了学生对合唱的认知程度,导致小学阶段的合唱水平普遍较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义务教育逐渐向国际化靠拢,小学合唱教学的重要性也日渐凸显。小学合唱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小学生的音乐节奏感和音调的把握能力,还能增强他们的音乐感悟力,具有净化心灵的积极效用。对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音乐方面的发展与教育,建立相应的合唱教学体系,深化教学资源,带领学生认识和领悟合唱的意义,从而借助合唱实现学生个人能力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

一、传统音乐教学模式的改变

(一)加强学校对小学音乐合唱教育的重视程度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进步,国家越来越重视小学合唱的教学策略和教学状况。近几年国家实行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措施,将“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等目标作为评价教师教学和学生发展的重要指标,要求实现学生在技术与文化、精神与需求上的全面发展。为改善我国小学现今的合唱教学模式,学校及教师可以开展多样化的音乐合唱活动,提升音乐的教学地位,增强教职人员和学生对音乐的重视程度。

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三个月一次的班级合唱竞赛,并为前三名准备相应的奖励。同时,学校还可以组建音乐合唱教导小组,以班级为单位对学生进行指导,给合唱能力较强的班级创造更好的条件,提供更好的教师资源,以创造一定的良性竞争环境。教导小组中的教师要时常与班级音乐教师沟通,对班级中音乐天赋较好的学生予以举荐,并由此建立校园合唱小组、校园合唱团等。待合唱团成员唱功较为成熟之后,学校还可以分派其指导班级学生的唱歌技巧,也可以组织合唱团参加市级、县级的合唱比赛,增强学生的合唱信心,让学生在得到锻炼的同时还可以为学校争取荣誉。此外,学校也要整改音乐教材上不适应现今教学要求的音乐曲目,还要适当地增添相应的合唱教学内容,挖掘具有趣味性的歌曲进行教学,提高合唱在教材中的比重,实现音乐科目的良性发展。

(二)改变小学音乐教师传统的音乐教学理念

由于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学改革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小学音乐教学仍旧存在很多落后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教师在开展音乐活动时,由于缺乏相应的音乐教学构思和课前准备,导致学生难以真正地理解和重视音乐,进而限制了小学生在合唱方面的发展。同时,鉴于小学教学中音乐较低的教学比重,我国小学音乐专业性的师资力量也较弱。对此,学校应为教师制订阶段性的音乐培训计划并开展音乐教学水平考核,对其中音乐教学能力和个人品性不符合教学标准的教师进行相应的处理,以创建深厚的音乐教学氛围,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1]。

例如,学校在招收音乐教师时,除了考核教师的音乐认知,还要考量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师所尊崇的教学理念。对已经是学校教师的群体,学校要分派骨干教师对其进行两个月一次的音乐教学旁听,并对其中教学方式不够科学的教师进行相应的教学指导。同时,教师除了改变自身的教学模式及挖掘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还要时刻发掘班级中音乐天赋优秀的学生,另外也要尽心帮助音乐功底较差的学生。在教授音乐曲目时,教师除了引导学生进行集体大合唱,还要创设多样化的合唱形式,例如个人清唱、男女互唱等,以帮助学生找到合唱的感觉,理解合唱的方法和注意事项。长此以往,不仅可以有效提升班级学生的合唱功力,还可以大幅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改变他们对音乐课程的抵触心理。

二、注重音乐教学氛围

(一)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

音乐学习的前提是听,听多了自然就会熟能生巧。但这并不是倡导用全部课堂时间让学生听音乐练耳,而是要求教师要创设系统高效的授课环节,以学生的音乐能力培养和后期音乐发展为出发点,帮助学校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和完成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学任务。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好的合唱条件,教师要教授学生科学高效的音乐聆听技巧以及哼唱音乐伴奏和歌词的正确方法,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力,进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音乐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上册的《八月桂花遍地开》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安排一处安静的音乐聆听场所,让学生佩戴相关音乐设备去聆听优美的音乐旋律。为满足学生对音乐的需求,教师可以根据音乐的长短设置相应的播放次数。在音乐播放完成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放下耳机等设备,适当地降低音乐播放的音量,将教学重心转移到自己身上,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手势节拍和音乐节奏轻声哼唱。当课堂音乐氛围充分调动起来后,为增强学生唱歌的胆量,教师可以适当地调大音乐声音,随即自己也将节奏哼唱的方式改为歌词演唱,并以手势和面部表情鼓励学生大胆地演唱。当这首歌演唱完毕之后,教师还可以播放另一首曲调类似的歌曲,以锻炼学生的音乐感知力和模仿能力[2]。

(二)增强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

音乐合唱是一种艺术形式和文化活动,对演唱者来说,它可以陶冶情操、怡情养性,对演唱者以外的人而言,它具有振奋人心、坚定意志的积极作用。个人演唱与群体合唱最大的区别是,合唱需要讲究和谐,要求声部之间相互统一,演唱者既不能提升音调凸显自己,也不能赶超或者拖延团队,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生之间团结互助的团队精神。合唱作为一种精神力量的表现方式,不仅要求演唱者拥有较好的演唱功底,还要求其具有歌曲品鉴的能力。对此,教师在组织小学生合唱时,要着重培养他们的音乐领悟能力和鉴赏能力,让其能够分辨音乐中的好作品和平庸的作品,提升其音乐素养。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七子之歌——澳门》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寻找几个不同群体所唱的合唱视频,让学生依据合唱视频作出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合唱的形式、音色、衣着和总体视觉感受等,并由此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其分析每首合唱曲目的优缺点。而后教师再将这首歌的歌词分成多个部分,并分发给每个小组,让学生在音频的引导下,跟随教师的手势进行简单的班级合唱。待学生大致熟悉歌词旋律后,教师再以静态歌词来引导学生展开班级合唱,以此加深学生对音乐合唱的印象和感受。另外,大多学校每周一节的音乐课很难真正调动学生学习和欣赏音乐的兴趣,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多进行课外音乐曲目的延伸,课后也要引导学生自主涉猎优秀的音乐作品,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音乐品鉴能力,为之后要开展的班级合唱活动奠定坚实的音乐基础[3]。

三、重视小学生的音乐节奏、音准和声的训练

在合唱中,教师要时常教育学生做到“我们”而非“我”,简言之,就是在合唱中要实现声音的和谐统一,每一个音调和节奏要准,气息要稳。由于小学生几乎没有接受过专業的音乐培训,在演唱时跟着别人哼或和着拍子走可能没问题,但想让他们完整地不跑调地唱出一首歌曲是有一定难度的。再加上小学生具有好奇心重、注意力差等特点,教师沿用以往的教学模式显然无法真正满足目前国家对小学音乐教学的要求。因此,突破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喜欢且乐意学习音乐节奏和音准是现今教师音乐教学中需要突破的重点,也是合唱取得成功的基础。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尽可能地把游戏融入音乐节奏和音准和声的训练中,将学生对学习音乐的枯燥和抵触转化成乐趣和成就,以此转变其学习音乐的态度,增强他们学习音乐的动力[4]。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音乐二年级上册的《草原上》一课时,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成多个小组,为学生准备好串铃、三角铁等节奏拍打乐器,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演示。实物教学法会比拍手掌和出声喊节奏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之这首歌曲掺杂一些和声内容,为加强学生之间节奏的默契度和配合度,教师可以引领一部分学生负责和声部分节奏拍打。在分组节奏练习完毕之后,教师再安排班级学生统一拍打音乐节奏,并以录音的方式帮助学生记录他们的最终成果。接着教师还可以选择节奏难度较大的乐曲,引导学生再次进行节奏拍打,让学生产生意犹未尽之感。而后在音准练习上,教师也要尽量将音阶训练融入游戏当中,其可将学生分成8个小组,让每组学生各持有一个音阶,先让小组成员完全找准自己的音,而后教师再以游戏的方式随意抽取其中一个音阶,抽查学生对音阶的掌握程度。待第一个音阶被学生掌握之后,教师再给小组分配下一个音阶,以此类推。在音阶学习完成后,教师再给学生展示《草原上》这首歌曲的音阶,告诉学生音阶的作用以及它与歌曲的关系。当学生的音乐节奏和音准和声学习到一定程度时,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合唱训练,在训练中尽可能地挑选几位唱功好的学生做领唱,再组织剩下的学生男女对唱,以此增强合唱训练的趣味性,加强学生协调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四、加强学生情感上的训练

语言是沟通的桥梁,如果唱出来的歌词没有融入情感,那就是干巴巴的字,除了能表述文字的意思,很难让观众产生深层的共鸣。演唱是对文字的二次创造,合唱也不例外。因此在合唱的过程中,教师除了教授学生合唱的音准和节奏,还要帮助学生管理面部表情,注重音乐的情感表达,只有声情并茂地用“心”去唱歌,才能真正地感染别人,触动他人的情思,达到鼓舞和振奋人心的效果。因此,教师可以播放音乐家、歌手以及合唱团体的演唱视频,通过重点讲解演唱者的面部表情、身体动作以及歌词中的具体内容向学生解释演唱者想要表达的具体意思和内在情感[5]。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下册的《可爱的家》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播放一个有关家和父母的视频,激发学生对家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以此拉近学生与歌词的距离。视频播放结束之后,教师再对歌词一句句地进行解释,尽可能地让学生产生共情之感。如在讲解“当我漫游在荒野上,凝望天边的月亮,好像看见我的母亲,把爱儿思念”这一句时,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想象自己的父母现在在干什么,会不会也像歌词说的一样,在凝望着天空思念他们?而在讲解“我走遍海角天涯,总想念我的家”这一句时,教师也同样可以询问学生“去过最远的地方是哪里,离开父母最久的是哪一次,有什么感觉”等。而后教师再就这首歌曲播放一个感情丰富的歌手演唱的视频,在学生进入状态时引导他们闭上眼睛,在歌词的引领下回忆自己的家和亲人以及家中的美好生活,让学生在放松状态下,有情感地演唱歌曲。然后,教师再邀请几位学生上台演唱,并对其中演唱状态较好、情感符合情境的学生表示赞赏,对其中表情呆滞、难以进入状态的学生予以纠正和鼓励。而在班级大合唱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关注每位学生的歌唱状态,对情感较足、表情管理到位的学生适当略过,对其中走马观花、囫囵吞枣的学生进行相应的情感点拨,以此减少班级学生在音乐学习上的差距,实现班级合唱的共同发展、协同进步。

结 语

小学生在合唱上的学习有利于他们艺术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教师想要在小学生中更好地开展合唱教学,就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从小学生的学习条件、学习思维和学习兴趣出发创新教学模式。在创设教学内容时,教师也要跟随时代发展的脚步,敢于实践和创新,听取学生内心的意见和对音乐的期盼,全面且科学地创设合唱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进而助力小学合唱教育取得实质性的进步。

[参考文献]

毛少新.最美和声,最美童声:农村小学合唱教学策略之我见[J].读与写, 2019,16(03):215.

陈静文.如何提高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的有效性[J].西部素质教育, 2015(08):99.

孙明明.我国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现状与问题研究[J].科教导刊(下旬), 2016(18):134-135.

蔡丽.探讨音乐游戏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北方音乐,2018(04):178.

张贺.试论如何提高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有效性[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7(09):42.

猜你喜欢

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浅析高中数学圆锥曲线微专题教学策略
浅谈递归算法的教学策略
基于任务为导向的长文教学策略
关于高中数学大单元教学策略的相关探究
识字写字结合教学策略探析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三项教学策略
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作文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