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对一线教师的影响及其改善建议
2022-05-17刘奕莲
摘要 教师是教育政策落实的关键。在“双减”政策实施后,通过对江西省某小学一线教师的访谈中发现,该校教师在落实“双减”工作中存在工作量增大、身心状态疲惫、工作与生活失衡、职业倦怠感增强等状况。通过分析原因,建议通过精简教师工作事务、完善工作管理方式、拓宽课后服务资源、激发教师工作动力等措施来帮助教师减轻工作带来的倦怠感,提升教师幸福感。
关 键 词 “双减”政策 一线教师 倦怠感 幸福感
引用格式 刘奕莲.“双减”政策对一线教师的影响及其改善建议[J].教学与管理,2022(14):8-11.
为了更好地推动中小学生减负工作,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从减轻学生作业量、规范校外培训、增加课后服务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全面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1]。“双减”将教育职能从社会培训机构拉回到学校,因此,教学中的一线教师承担着“双减”政策落实到位的主要责任,家长和社会对一线教师的期待也越来越高,但目前“双减”政策的实施对于一线教师工作和生活的影响的相关研究还不太深入。然而,教师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具体实施者,政策对他们工作和生活方面的影响以及他们对“双减”政策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双减”政策的实施效果。因此对此进行调查和研究对于教师队伍和政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笔者对江西省赣州市某小学的一线教师进行深度访谈调查,了解“双减”政策实施后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状况,并试图为减轻教师负担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文主要采用一对一在线访谈的质性研究方法,借鉴现有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成果,编制了半结构化的访谈提纲,在访谈的过程中针对被访者的回答,适当地增加问题,以获得更完整、全面的信息。访谈提纲主要包括指导语和访谈问题,问题主要包括:为了落实“双减”政策,您在教学工作上具体做了哪些改变?工作上的这些改变给您的工作和生活上带来了哪些影响?对于“双减”政策带给您的这些变化,您是怎样的态度和感受?等等。
笔者选取各年级、各科目教师17名进行访谈,访谈对象包括小学各个年级及科目教师,涉及教师职位以及学科背景、学历、婚姻状况等情况,涵盖面较广,对于分析“双减”政策对教师的影响具有代表性。
一、“双减”政策实施后教师工作和生活的现状
1.工作状况:工作量增大
“双减”政策实施后,各学校都针对政策制订了不同的教育教学工作措施。在访谈中,教师们认为,“双减”政策带来的最大的变化是“工作量增加”“工作时间延长”。
“双减”政策的实施对教师备课、课堂设计、课堂效率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多花时间钻研教学,但课后的会议、评比、家校联系等非教学性工作不减反增。受访教师表示,现在增加了各种教研活动、作业设计活动、课程评比、“双减”汇报会议等重复繁琐的工作。在政策实施以后,每周增加了3个课时,并且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和进行作业分层设计,教师们日均备课时间增加了0.5~1个小时,作业批改时间增加了1~2个小时。
据访谈了解,该校课后服务项目分两个时间段开展,第一时段进行作业辅导,第二时段开展社团活动,放学时间延长至下午六点钟。教师们普遍认为,课后延时服务的具体活动和备课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该校课后服务的社团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包括篮球、象棋、舞蹈、科学实验等项目,为了社团活动不流于形式,实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教师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去准备和组织不同于日常课堂教学的活动。
2.健康状况:身心状态疲惫
大多数教师都表示,工作一天之后感到非常的疲惫。“双减”政策的减负力度是前所未有的,在减负的同时也更强调课堂效率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减负”政策在提倡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同时,也对教师作业布置能力和课堂教学能力提出了挑战。访谈中,“好累”等消极词语成为高频词。教师们表示,工作量的增大带来的除了身体上的劳累,还有情绪上的疲惫和心理压力。
对于引起教师身心疲惫的原因,基于教师的访谈回答,可以归纳为三点。第一,工作量的增大。无论是教学工作还是非教学工作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加,工作繁重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师带来了身心压力。对此有教师表示,学校教学安排不合理是导致教师身体劳累的原因之一,如教师被安排连续上三至四节课,造成咽喉疾病;或将不擅长综合活动的学科教师安排在社团活动中,影响活动开展的成效。第二,业务能力不足带来的心理压力。在要求严格控制学生作业时间的情况下,多数教师表示作业布置存在困难,出现了既担心作业布置不合理导致学生产生作业压力,又害怕布置的作业不能巩固所学知识这种进退两难的困境。第三,在减少作业的情况下,教师对于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把握存在不确定性,同时,“双减”政策让教育回归学校主阵地,社会将学生发展的期望寄托于教师,给教师带来了一定的压力。教师的压力得不到释放,长此以往容易产生身体健康问题。
除此之外,教师家庭与学校之间距离的远近、上班所使用的交通工具等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身心疲惫。访谈发现,教龄较长的教师的身体压力较大,主要是由于工作量的增加;而教龄稍短的年轻教师则表示心理压力较大,这种心理压力来自于教学技能的不成熟和教学工作的变化所带来的不确定感。
3.生活状况:工作与生活失衡
工作与生活失衡是指工作在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分量,以至于对家庭、生活的关注度降低所造成的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冲突。大部分教师表示,“双减”政策实施后,教师每天在校时间长达11小时左右。教师能够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减少,但对于负责任的老师来说,为了能够真正的減负提质,还应当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工作与生活之间如何平衡成为大部分教师都要面对的问题。
访谈中,已婚教师,尤其是有子女教师的工作与家庭失衡感比较明显。而未婚的年轻教师则表示工作与正常的休闲娱乐之间存在冲突。课后服务将教师下班时间延迟,导致已婚教师不能如往常一样接自己的子女下课或不能按时回家做饭。由于工作量增大、学校任务安排不合理等原因,大部分教师不得不将工作时间延长至下班后,导致他们对家庭及自我放松、社交等方面投入的时间减少。对此,大部分教师表示,课后延时服务是打破自己工作与生活平衡的最主要的原因。
工作与生活之间失衡会对教师的工作与生活产生消极影响,国内外大量研究证实,工作家庭冲突与工作和家庭领域的多种消极结果变量相关,如离职倾向、工作和生活满意度降低、抑郁症状等[2]。处于这种状态下的教师,其心情和健康状态令人担忧,因此也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
4.情绪状况:职业满意度降低
影响教师职业满意度的因素是复杂而综合性的,有研究将教师工作满意度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内在满意度,指工作的发展机会、稳定性、成就感等,对工作本身的满意度;二是外在满意度,指工作负荷、薪酬、办公条件等;三是内在与外在满意度整合所体现的整体满意度[3]。在访谈中,当问及教师对所从事的职业是否满意时,除个别真心热爱教育职业的教师,大部分教师都持消极态度。
教师对于“双减”政策实施后工作负担的增大和社会地位、工资收入之间存在一定差距的认知,影响了他们对教师职业价值的认识。大部分女性教师表示,在以往的认知中,教师职业稳定,时间多,可以很好地照顾家庭,但现在工作投入大,下班时间最晚,工资收入最低,并不能很好地照顾到家庭是造成自己对教师职业满意度降低的一个原因。还有教师在网络上看到社会舆论对于教师为学生提供课后服务的评价没有预想的高,因此产生较大的心理无奈感。通过访谈分析,工作负荷重、薪酬低等外在因素是影响教师职业满意度的主要原因,教师们对教师职业本身是抱有积极态度的,且对于教育事业持有较高的热情,只是教学工作以外的事务负担以及学校场域之外的社会评价语境对教师职业满意度有较大的影响。
二、“双减”政策实施后教师改善工作和生活状况的建议
教育是具有独特性的职业,其独特之处在于工作的对象不仅仅是文字符号所代表的知识,更是具有独特人格的个体。教师不仅传递知识,最重要的是以其人格魅力和温暖的关爱,春风化雨般地浸染学生的人格,因此教师的幸福感对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双减”政策在为学生和家长减负的同时,却让教师增负,来自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已然影响了教师的职业满足感和幸福感。为了改变这些状况,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师的工作和生活进行改善。
1.精简教师工作事务
在访谈中了解到,除了必要的备课和作业布置、作业批改、教研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最主要的负担是繁琐的非教学性任务。学校管理者应甄别为了落实“双减”政策给教师增加的工作量,厘清教学事务与非教学事务、非必要工作与必要工作,从而精简一些非必要的工作。
2019年12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其中提出要规范精简相关报表填写工作[4]。有研究表明,教师的备课工作占据了教师大量的工作时间,英国教师联盟发布的报告《教师工作量和工作时间政策》指出,教师备课工作无需太冗长或太复杂[5]。各学校应减少为了应付检查而进行复杂且非必要的备课,允许教师精简备课工作,尤其是对于教学能力纯熟的教师,应允许其进行个性化备课。减少教师工作量的重点在于减少教师非教学性事务,减少对教师繁琐的制度性检查,精简各类无关紧要的会议,科学利用线上会议等形式传递信息内容和精神,或可以少数人参加,再相互转达会议内容,让教师能够将精力放在教学、业务能力发展等能够提高教学质量的事务上,应以提高教学质量来促进学生综合健康发展。
2.完善工作管理方式
通过访谈可以看出,学校教学工作安排不合理是教师工作负担增大的重要原因。合理的教师工作安排,提高教学工作安排的计划性和均衡性,是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工作目标的重要步骤。
首先,教师总体的工作量应均衡,避免出现工作任务量不均的现象。同时,教师个人工作时间也应均衡,避免出现工作聚集于一个时间段的状况,应当松紧有度,让教师有休息的时间。为适当减轻教师的备课压力,可以安排同年级的教师集体备课,促进教师之间相互观摩交流,各教师再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改,提高备课的效率。
另外,学校可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弹性化安排工作,可将有年幼子女的教师安排在课后服务的第一时段,或采取轮岗制,灵活安排教师工作时间,尽量保证教师的合法休息时间。在人员配置上,应遵循取长补短的原则,优化每日课后服务教师组合。各学科教师、不同性格和气质类型的教师、不同教龄的老师搭配,形成优势互补,实现教师组织功能的最大化。学校应切实遵循政策指导,采取“教师自愿参加课后延時服务、对自愿参加的教师进行相应补贴”的政策,允许有家庭事务缠身的教师不参加课后延时服务。
3.拓展课后服务资源
不少学校为落实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要求,在课后延时服务中,除了辅导学生作业外,还增加了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但主要工作还是由学校教师负责,部分教师既要负责学科教学,又要兼顾社团活动以及自我提高学习活动,还要把精力放到备课、课堂管理、作业设计与批改等方面。这样安排,一方面,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另一方面,非专业教师进行教学不利于学生的真正发展,且会占用教师研究教学的时间和精力。
政府应加大课后延时服务的支持力度,通过拨款或制定政策等方式扶助学校聘请校外专业人士带领学生开展社团活动。学校可以与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将学生的兴趣培养纳入学校课后服务体系,发掘学生的多元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减轻教师课后服务的工作负担。应当充分利用地方特色,如开展赣南特色的采茶戏社团活动,鼓励学校聘请采茶戏表演专业人士进行教学,并适当安排教学时间和频次;可利用赣州红色文化,聘请革命老人对学生开展爱祖国、爱家乡教育。
可适当利用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主动性,发挥学生自我服务的作用,同一社团采取高年级学生带领低年级学生活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治能力、合作能力和领导能力。除此之外,应当积极发挥家庭委员会的职能,促进家校合作,遵循自愿原则,可在争取家长同意的前提下,根据家庭居住区域采取轮流管理制度,吸纳家长参与课后服务管理。
4.激发教师工作动力
潘懋元先生认为,教师发展方式及其活动的有效性,取决于教师发展的动力。教师发展的动力可分为外部动力和内部动力,外部动力包括物质与非物质的奖与罚、行政上所制定的业绩考核與评估、工资及其他待遇的提高、社会声誉等;内部动力包括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最高层次:自我实现,发展性的自我评估和敬业、乐业的境界[6]。因此可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提高“双减”背景下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动力。
(1)提高外部动力。可以通过建立有效的教师激励机制,根据地区发展水平以及教师工作量适当增加教师的工资水平,将课后服务的质量评价纳入教师绩效评估体系,增强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政府要鼓励新闻媒体进行舆论宣传,提高教师在社会中的声誉,褒扬教师牺牲时间进行“课后服务”的奉献精神。
(2)激发内部动机。内部动机是在满足外部动机的基础上产生的,教师工作的内部动机来自于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学校应创建温馨友爱的教育环境,如可以在课后延时服务后为教师提供晚餐;积极关心教师的心理及不同的情感需求,缓解教师的教育工作压力;积极为教师提供进修机会,提高其教学能力与水平,以轻松应对突发性、生成性的教学事件。同时教师自身应当科学处理工作带来的不良情绪,提高对教师职业的理性认识。要利用好学校的教研活动和培训机会,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师效能感,增强对自身价值的认同感。
本文面向“双减”政策实施后的小学一线教师开展研究,可以微观地反映出中小学教师在实施“双减”政策时存在的倦怠感、无力感和焦虑感。在“双减”背景之下,教师增加了作业设计、教学优化设计等工作量,在校时间延长,导致教师工作与家庭事务处理中的失衡,甚至是身体和心理上持续的疲惫状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的状态深刻影响着政策的实施和学生的发展,在关注教学效果和学生发展变化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注意教师的身心健康,实现“双减”中学生和教师的双赢。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那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EB/OL].(2021-07-24).www.gov.cn/zhengce/2021-07-24/content_5627132.htm.
[2] 燕国华,常红英.工作家庭冲突对乡村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影响——组织信任的调节[J].安顺学院学报,2021(04):69-74.
[3] 徐志勇,赵志红.北京市小学教师工作满意度实证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2,24(01):85-92.
[4]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9-12-15/content_5461432.htm.
[5] 李先军,于文汇.英国中小学教师减负策略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20,47(08):88-100.
[6] 潘懋元,夏颖,胡金木.教师发展与教师教育——访潘懋元先生[J].当代教师教育,2018,11(01):1-3.
[责任编辑:白文军]